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用心用情守护大学生心灵家园
——抑郁症自杀危机干预的案例思考

2023-10-02单小伟

山西青年 2023年9期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家长

单小伟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三年疫情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1-2]。大学生思想独立、富有热情,但心理素质偏弱、存在相对孤独、敏感等问题,其心理健康更容易遭受严重的冲击,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3]。当初在校园疫情防控期间,随着防控形式变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来回切换,让学生产生疲倦感、失真感等不耐受反应,进一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念头[4]。

大学生不仅要面临学业压力,还要面临校园的管控管理,课外活动减少,情感需求无法得到正视,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多地出现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5]。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亟须关注,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工作任重道远,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强化情感和情绪组织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一起真实的抑郁症自杀危机干预,探究后疫情时代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及问题,以期更好地守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案例背景简介

小李同学,男,大二学生,性格孤僻,不善表达,在重组家庭长大,家庭成员有父母和一个姐姐。在小李初中时,父亲因车祸出现精神问题,这对小李造成很大的打击。据小李母亲后来反映,小李成绩很不错,平时一直住校。2020 年高考结束后,因疫情延迟开学,情绪有较大变化。入学后,小李与班级同学合不来、交流较少,喜欢在宿舍玩游戏,经常出现上课睡觉等现象,学习成绩一般,在心理健康普测和心理健康摸底排查工作中也被确立为重点关注学生。辅导员与小李同学深入交流发现,其除了性格比较内向,喜爱独来独往以及不爱学习外,没有异常的表现,也未曾与同学舍友出现矛盾冲突。辅导员多次找小李单独交流沟通,鼓励他多与同学交流,督促他努力学习。安排班级学生干部、舍友持续关注小李状态,帮助其融入班级。

二、案例过程

大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期间,班长打电话向辅导员反映,小李未参加期末考试,且最近状态较差。辅导员接收到这个情况后,通过与其舍友谈话,进一步确认小李同学的整体状态。辅导员与小李进行了当面沟通,发现小李抗拒交流,所有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辅导员并未放弃,而是继续陪伴安抚。小李同学从一开始的沉默不语,到后期的抱头痛哭情绪崩溃,言语中充斥着“活着没有意义”“活不下去”等内容,表示自己入睡困难、睡眠感丧失、无食欲,并且透漏出自杀的念头,且曾经尝试通过溺水死亡。沟通过程中,还发现小李抗拒接受心理老师的帮助。

三、案例分析判断

此案例反映的是当事人因原生家庭和性格导致学习动力极低、生命意义感低从而产生的自杀与心理危机事件。问题的关键点如下:

(一)该生心理脆弱敏感,如何第一时间确保学生生命安全,避免过激行为。

(二)如何让小李家长认识到小李目前状态的危险性,同意家、校合作。

(三)如何赢得学生信任,让其接受心理医生的帮助。

(四)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与他人正常交流,接纳自我。

四、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法

学院在处理小李危机事件时,需要参考校、院相关文件,坚持科学原则,寻求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专业帮助,对学生进行初步评估,商讨适合小李的解决方案。

(一)及时介入,明确问题,保障安全

在事情发生的第一时间,辅导员就通过小李的班长以及舍友侧面了解其近期的学习、生活状态等相关情况,并查阅了小李的入学登记表,发现父亲目前无经济收入,母亲一人做保洁维持家庭生计。在与小李交流过程中,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同时表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活不下去了”,每天入睡困难、睡眠感丧失且无进食欲。学生心理郁结已久,且拒绝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

几次与小李同学沟通无果后,紧急安排其舍友陪伴身边,确保安全,有异常情况及时告知辅导员。同时立即向分管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向心理中心老师寻求外在帮助,将学生状况告知后,心理老师建议只有学生不抗拒心理老师,愿意“开口说”,才能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

(二)家校会商,协同联动,合力育人

事情发生的当天晚上,及时与小李家长取得联系,并将情况予以说明,初步沟通后达成共识:为保护小李的人身安全,邀请家长第二天到校面谈。小李家长到校后,学院分管领导、辅导员与家长进行了会谈。了解了他平时在家的情况,获知在小李初中的时候,父亲车祸后精神出现问题,对小李的影响很大,自此他就变得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父母关系一般,经常会吵架。同时,学院告知小李家长小李目前的状况非常严重,抗拒接受心理辅导,并且伴有自杀倾向,建议家长一定要重视小李同学的情况。家长希望该生可以先得到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初步评估,再确定接下来的安排。在家长与辅导员共同做工作的情况下,小李同学愿意接受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

(三)精准评估,及时转介,灵活跟进

初步评估后,心理咨询老师向家长说明了情况,目前的状况非常危险,小李目前不具备继续完成学业的能力,需要调节过后,视情况而定。借助专业力量获取了家长的信任,为了小李同学的健康成长,建议家长带他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干预,运用科学力量帮助小李同学走出阴霾区。学院分管领导、辅导员,安抚家长的情绪,引导家长调整心态,采用科学的手段来对待小李同学的情况,做好安全防范。同时,告知家长要用爱和交流陪伴来帮助小李渡过难关,让其认识到自己对家人朋友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切勿过分苛责,给予其过多压力。

(四)人文关怀,持续跟进,用爱守护

小李同学经医院专业诊断为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后回家调养,服药治疗。治疗期间,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班长团支书保持与小李同学线上的沟通交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辅导,经常性关心陪伴该生。同时,辅导员与小李家长保持沟通,关心小李的病情治疗情况,鼓励家长不要放弃,对于小李的病情给予更多的耐心与信心。经过治疗,小李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开始愿意主动与他人沟通。小李同学及家长都希望调养一段时间后考虑复学。后期学院将继续跟踪关注,帮助其办好相关复学手续,重新适应学习生活。

五、经验与启示

(一)树立“五心五早”意识,实现危机防范于未然

见微知著,为之于未有,防患于未然。对于重点关注学生,要做到用心早谋划、留心早发现、耐心早干预、暖心早引导、贴心早治疗。在新生入校时,以填报入学登记表为契机,重点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经历,同时配合心理普测结果,准确掌握需要关注学生的信息,提早谋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高校班主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6]。在重点关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定期与班干部侧面了解班级同学的课堂情况。由于年龄相仿,需要关注学生往往更愿意向同龄人倾诉,这个时候班干部、室友的朋辈辅导至关重要,耐心倾听,给予安慰。

(二)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对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7]。但有些家长缺乏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得孩子不愿意与其沟通,最终离孩子的心越来越远[8]。正如案例中的小李,在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孩子缺乏安全感,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做好引导工作,使其产生自卑自闭心理,最终导致人生意义感缺失。家长的支持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应当强化家校合作机制,例如每学期举办一次线上的心理教育讲座,让家长们自愿参与,帮助家长提高基本心理教育能力,使其与辅导员形成良性的配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三)强化生命安全教育,不断磨炼抗压调节能力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开展生命安全主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与高中阶段的严格管理不同,大学更多的是宽松的自主学习,部分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成绩优异,但进入大学后缺少自律能力,出现挂科。此时需要及时观察并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大学的相关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以免学生出现一蹶不振、课程越挂越多,最后只能降级或者退学的情形。学校应当定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创设挫折情境,让大学生直面挫折带来的冲击感,引导学生接纳自我,重新认识自我,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新的人际交往,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

(四)聚焦重点学生群体,全方位描摹动态心理

点面结合,精准发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及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人际关系矛盾突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的学生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较其他学生而言,往往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9]。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拮据、内心敏感,且又急于渴望融入身边同学,容易产生自卑、茫然无措等心理障碍,所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心理问题,助贫更要“助志”,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高精神价值。借助多方力量,聚焦重点学生群体,及时掌握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最大程度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教育

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10]。老师与学生沟通方式更加多样化,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留心学生微信朋友圈、QQ 空间的相关动态,及时帮助学生舒缓与宣泄不良情绪,把心理问题扑灭在萌芽状态。但互联网内容也存在界限性弱等问题,辅导员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官方渠道获取信息,避免虚假信息的侵扰,明辨未经核实的信息。积极整合线上线下心理育人资源,通过观看心理治愈影片、心理情景剧等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线上预约的形式,每周定期在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心理疏导。

(六)注重心理知识普及,全方位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有一桶水,才能给予学生一碗水。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重视精神健康,普及精神疾病常识,包括相关分类、症状表现、治疗常识等等,从而做到及早识别、及时转介,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精神疾病,协助家长将孩子送往专业的精神疾病治疗机构和医院接受治疗。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就要求辅导员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不断学习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寻求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辅导员心理健康家长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