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2023-10-02侯靓
侯 靓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积极心理学是20 世纪后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新型心理学,是一种专门研究人的潜能、品德等积极品格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人类潜能的全面开发和幸福生活[1]。因而,积极心理学充分反映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是一种对现代心理学研究价值的再一次回归。积极心理学观念更多的是为了使人获得快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心态。它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在未来积极应对人际关系、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并在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幸福感[2]。近几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业、就业以及经济压力等因素,促使高校个别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主导思想和研究内容,为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路径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将极大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迅速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理念概述
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主体性的角度对其进行积极的情感和实践的考察,包括希望与乐观主义、快乐等,着重对个人的幸福感进行分析,强调人们对过去的满足、对当下的快乐、对未来的乐观态度。第二,从个体层面探讨积极个性特征研究。人性中的积极特质是人类生命与发展的根本要素,幸福、希望、信心、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功的根本动力,关于积极个性特征的探讨。第三,从群体层次上探索积极的组织体系。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机构和团体对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积极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传统的心理学教育方式入手,对积极心理学进行分析和了解,并通过访谈、调查、实验、分析等方法,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到日常教学中[3]。积极心理学赋予传统心理学新的生命力,从而使人类走向积极的道路,转变对心理学的常规认识,而非单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现状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偏向于医疗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注重心理问题[4],而不注重发展咨询,且教育对象大多是针对具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医疗模式影响。无法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心态,以积极面对未来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也偏于课程化的趋势,定位不明确,仅仅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开展相关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不具备专业性,有些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作心理导师,由于他们没有接受过长期的训练,也缺少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差距很大,严重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成效。
高校除了心理学专业以外,各大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教育相对较少,尽管各大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邀请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进行讲解,但教学效果不显著。且学校在教学管理、设备、经费等各环节中,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很多高等职业学校中只有一个心理咨询室,且大多数的心理健康社团仅供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和了解,举行一些集体活动。不仅无法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无法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各方的压力。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设备和教师水平还不够健全,与其他高等院校和专业课程相比,缺乏雄厚的教师资源。因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使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以后,无法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的压力。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面向所有学生为中心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首先,目前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比较复杂,从问卷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厌烦、懒散等问题。在面对困难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无法做出正确的决断。因此,开展一项积极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其次,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主要集中于解决问题,导致许多高校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对心理咨询产生了抵触情绪,无法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5],由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没有将学生的康复情况纳入考量,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充分发掘其积极的影响,以使其更好地发展。
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积极价值观念。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重点论述了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良好的个性、强化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提倡运用有效的心理调控手段提高学生的逆境能力。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应使学生感受到快乐,并注重其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
四、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路径思考
(一)营造积极心理学文化氛围
第一,建设和谐美丽的校园,为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物质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的外在体现,是每天都能看到和触摸到的外在环境[6]。人才素质和情操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环境对人才的影响。第二,正确理解成功的内涵。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更能体会到快乐。每个学生的学业目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要能达成自己制定的目标,就能受到表扬和鼓励;并从德、智、体、美、劳进行综合评价,使他们在体验中取得成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终生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为之构筑一种健全的社会支持制度。与他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减轻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紧张。第四,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校的积极心理学文化建设,优化学校的教学氛围,建设一个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各种方法发挥学校的环境功能,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介入。另外,要提高学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针对不同的需要,制订相应的心理咨询对策,通过网络等媒介手段,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问题,并建立起良好的心态,培养高校学生广泛的兴趣,使学生在人生中发现自己的快乐和价值,提高他们的积极心态,养成他们的性格。
(二)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积极心理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对高校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例如《感知幸福》这一选修课程,以幸福为主题,使其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它的首要任务是使他们学会发掘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使他们能够对自己和生活抱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建立积极的人生方向,对生活的憧憬。与此同时,在课堂上通过演讲、辩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在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以达到心理的良性发展。
(三)建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高校应针对当前的现实状况,建立健全学生的危机预警机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第一,以班级为核心的心理危机防范机制,班级在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方面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高校学生在出现这些问题之前一般都是同学们先发现的。所以,同学们可以很好地预防学生的心理危机[7],当学生们发现身边同学有心理问题时,需要向新干预机构汇报。第二,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指导,提前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第三,建立一套心理危机监测系统,要充分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对其进行有效的甄别。第四,建立心理危机应急介入机制,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设置专职心理咨询师,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四)拓宽积极心理学教育途径
第一,抓住课堂教学主要途径。在教学目的上,应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和人生态度放在第一位,使学生了解和提高自己,树立对挫折和创伤的防御能力,消除不良行为,养成积极的心态,掌握提高幸福感的途径。在教学组织上,改革现有的大课堂模式,创设小班制,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提高学习效率[8]。在教育方式上,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品质,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评估上,从单纯的知识性考试转向提升高校学生幸福指数,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情况的测评。
第二,强调发展型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在平时的宣传和辅导中,使学生了解到心理咨询并不只是一种障碍性咨询,而是一种积极品质的引导,使其摆脱对心理咨询认知上的错误。通过对群体咨询和辅导的普遍性、体验性、探索性,广泛组织相关活动,以促进个人在集体交往中了解自己、转变自己,进而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第三,挖掘同龄人力量,构建相互扶持模式。在校级和院级两个层次上设立互助中心,为其成员提供场所及器材支持;通过对学校心理工作人员特别是学校心理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人员的培养与引导,将“朋友互助”作为一条开展积极心理活动的重要途径。
第四,强化学校与家长及社会的交流。学生个人经历的累积和潜能的扩展,受到学校内部,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努力是构建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9]。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新学期开学时,学校可以为新生父母举办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专题宣传和演讲;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教师、辅导员要保证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次数,注重对学生正面的观察和评价。同时,恰当加入一些积极的心理因素,让家长们可以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孩子。同时,还应加强与周边社区、实习机构的沟通,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促进其积极的精神素质。此外,学生个体的心理发育与所处的条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积极的情境对其形成良好品质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相结合。要鼓励全体人员在课堂、教学、管理、后勤等方面树立积极的思想,使其更加完整地培养和发展自我积极的心态。
五、结语
本文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分析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指出高校应加强对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并在实践中进行创新,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使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完善,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