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 教育理念下高职专创融合的审视与破局
2023-10-02张幸
张 幸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突破口的价值日益凸显。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改革,对于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的高职院校来说,夯实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创新链的紧密结合,升华“双创”育人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STEAM 教育理念与高职院校专创融合的内在逻辑关系
STEAM 教育的前身是美国人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的STEM 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科交叉互融互通的教育方式。具体来说,它强调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的融合[1],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和创造,进而体现出新的价值,后来在已有的4 个学科基础上加入了艺术(ART)学科,多个学科融合在一起,就有了STEAM 教育。
(一)STEAM 教育理念与高职“双创”教育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是提倡学生运用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从实践教学的真实情境问题出发,将问题探究,技术手段,方法设计,数学推导进行有机统一。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旧有部分高校“双创”教育缺乏实践,“双创”技能也只是停留于理论教学,没有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人才培育的全局育人体系中去。
而STEAM 教育理念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创新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主动提出复杂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另一方面,感知知识本体在解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总结并提炼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STEAM 教育理念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应该如何去做,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际解决问题、激发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STEAM 教育理念与高职专创融合教育的关系
创新创业不是任何一个单科专业的独立属性,它必然是基于工科、理科、文科、商科等多学科的有机结合。所以专创融合教育倡导基于本专业的基础上,设置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强化创新实践,促进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学科专业向多学科综合培养转变,加强大学生在“双创”教育教育中的创新实践能力。
STEAM 教育理念就是强调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深度融合,其立足于真实问题解决,旨在建立教育和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根本宗旨,具有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第一,STEAM 教育理念注重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与整合运用,强调从对孤立事实的关注扩散到组织丰富的跨学科知识网络上;第二,STEM 教育理念基于从学生的个体兴趣和内在需求出发,通过教学实践的过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被激发出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体验,完成对全域知识网络的建构;第三,强调对学生解题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也是STEM 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所以STEAM 教育理念侧重的是交叉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从传统的分科式的单科学习逐步递进到基于项目式的跨学科式学习实践,与专创融合教育核心理念相符。
二、STEAM 教育理念下的专创现状审视
(一)专创融合教育的项目化
STEAM 的教育理念是强调教育的多维和多层次化,主张关注所有的学生,包括不同认知层次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学生、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甚至是有特殊需求的残疾学生。但许多院校的践行的方式普遍都是依托于专创项目来进行专创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收获了相关的成效。
随着这种项目式教学的全面推进,某些缺陷也开始出现。在各专业开展项目制教学过程中,过分推进结果导向学习,偏离了专创教育敢于尝试和敢于试错的原本初心,片面追求创业实际结果的功利化倾向,导致“双创”教学过程日益功利化。甚至有些高校,对于“双创”教育贯彻精英教学,重点扶持少数项目,对于预期结果相对较弱的项目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这种将“创新创业教育”替换为“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教学形式,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的简化,长此以往,不管是社会层面的,还是师生层面的,这将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本色逐步淡化。
(二)专创融合课程设置平面化
STEAM 的教育理念提倡广域式课程教学,区别于单课程学习,广域式教学其核心是把问题看作一个整体模块,针对不同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案。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进行学习。强调多学科的知识联系,能够全维度构建解决方案,从单一的“学习理论—寻找答案”向“发现问题—学习理论—寻找突破”进行转变。
而高职院校的大量专创融合课程都是基于本专业的实践项目模拟而开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只有专业知识教育或者“双创”通识教育,缺失跨学科的交叉学习和研究。而在真实的创新创业过程中,成果却大概率存在于跨学科的重叠区间里。没有跨学科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双创”项目单薄且浮于表面,缺乏整体的立体架构思维。
(三)专创融合实践基地的排他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特色及专业设置都已创建了各种“双创”实践基地、实训中心等,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会在自己所属的实训室或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项目开展,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然而大部分院校的实践基地,尚存在各自为政的弊端,各专业实训基地间不管是在政策上,跨专业教学上,抑或是校企合作上都欠缺深度融合。
STEAM 教育理念倡导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将知识内容重新进行整合和创造,进而体现出新的价值。然而,现实的教育实践却并不理想。以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开展的电商直播“双创”实践基地为例,在电商直播实训室开展实践的学生,以电商或相近专业的学生为主,跨学科的学生几乎完全没有机会参与电商直播实践。以此导致的结果就是:一方面,电商相关专业的学生直播过程流于形式,没有技术内涵,只能依靠短期的语言造势来推销产品,造成目前大量高职院校电商直播实践的同质化,“双创”内容毫无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即使研发出与本专业相关的专利创作,但在将专利转换为生产力推向市场的过程中,缺乏营销素养和快速转入商业通道的技能。
(四)专创融合综合型师资的单薄化
STEM 教育理念里倡导教师不仅只具备一门单一学科的背景,应该是兼顾集科学、综合实践和技术能力的综合型教师。
但实际情况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老师,由于长期进行分科式教学,创新创业不仅缺乏实战经验,对跨学科知识和逻辑关系相当欠缺;即使有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仅限于在相邻专业的开展,与远缘跨专业学科毫无交集。另一方面,鉴于这种现状,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聘请校外的企业人员,作为专创融合教育的创业导师的补充。虽然这些辅导老师都有一定的企业实战经验,也兼顾相关专业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但对学校的教学生态环境缺乏相关认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适应的情况。
三、STEAM 教育理念下的专创改革破局路径
(一)战略规划整体化:专创项目—专创生态
各高职院校应该树立专创融合的育人生态理念,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渗透专创融合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由以前的专创精英教育转换为全民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全面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和突破口,而基于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取向的专创融合教育正是满足学生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完整教育。
首先,基于STEAM 理念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设置上,可从学科及泛学科知识出发,重置专业结构,尝试开展交叉跨学科的育人模式。其次,改变专业考核作为唯一的人才培养评估手段,鼓励学生以新技术、新项目、新工艺、新经验等创新创业的成果作为考量其学习的过程。再次,从结果的导向化向过程的体验化改进,参与各项“双创”比赛是学习的途径之一,但不是专创教育的最终目的。专创融合教育不追求结果的唯一性,允许学生敢于试错,激励其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
(二)课程设置的立体化:专业+“双创”课程—“双创”技能+专业+跨专业课程
首先,在课程设置中设置课程链,链条上的课程不是散落无序的,是在核心学科的思维指导下,存在逻辑性和相关性[2]。在单课程教学中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驱动其对相关课程的探索和认知,从内在激发学生对创新探索能力的感知;其次,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或专业延伸的维度,选修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单科专业课程。例如,汽车制造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汽车外形设计产生相关的兴趣,即可根据自身情况选修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业设计课程。学生在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科间的逻辑内涵,分析和综合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初步寻找到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再次,推进跨专业泛学科课程复合式课程的尝试。以STEAM 教育理念里的A 为例,美国STEAM 教育知名学者格雷特· 亚克门教授提到“艺术加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中,是对这四类课程的良好补充,能帮助学生优化不同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声音”具有影响知识、传授知识的功效,学生运用交际与语言的艺术,可以更好地分享知识;学生通过美术,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今文化和审美;学生对人性知识、道德知识、自由知识、艺术知识的了解,对理解社会发展是有帮助的[3]。
(三)实践基地无壁垒化:单一的实训基地—多元化的创客空间
已经发展了几十年的各大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也应该适时结合社会的发展向创客空间改变。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实践基地,创客空间不隶属于任何一个专业或学科,多元化的创客空间打破各专业间的壁垒,鼓励年轻人根据自己所学所长,和跨专业的其他人才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交流,找到突破原本学科和专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4]。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引进各种企业,尝试打造立体且公开公共的创客空间,不拘泥于专业和学科,并设置共享的公共设施和设备,并在适当的区域对部分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机器或实验室进行相关展示和演说。学生们可在此空间内化身创客,共享资源和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核心团队的“双输”化:单向输入企业人才—双向输出师资
在专创融合教育持续推进的情况下,需从以前的“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向“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理念转变。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进行专创课程教学固然重要,但巩固高职院校内部的专创教师师资更是关键。高职专业的教师不能仅仅只是深耕本专业的学科知识,还应该横向夯实与社会与行业衔接的相关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鼓励核心师资团队走出去,走进企业,走到社会中,不能一味闭门造车。
首先,学校层面需要提升教师自信,搭建相关平台支撑和推进教师创新创业和师生共创活动;其次,对开展专业创新创业并进行相关教学的老师,在其考核绩效上采取弹性政策;再次,鼓励专科教师走出去引进来。即走出校园走入企业参与真实的企业实践,通过技术知识和专业素养,把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尚待解决的困难,带回学校共商解决方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专创技能,深度实现校企合作、联合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