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绍兴为例

2023-10-02王伶珊王微皓

山西青年 2023年9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绍兴

王伶珊 王微皓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最前沿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结果,代表着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方向,具有高附加值,高门槛的特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区域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和培育起着重大的引领及带动作用[1]。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智力资源。地方高校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内人才培育、科研技术创新的大本营,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因此,将地方高校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建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必能形成更强的发展合力,达到高校、地方、企业三方互惠互利,共同进步的和谐局面[2]。

一、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

(一)绍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情况

200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2010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立了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重点领域。2011 年,浙江省初步把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汽车、海洋新兴和核电关联九大类产业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在2011 年浙江省颁布的《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各地要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其中绍兴市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此后,绍兴市制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相关意见和规划明确提出,选择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等六大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2019 年2 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指导意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有绍兴集成电路、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平台列入全省“万亩千亿”大平台。2020 年累计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6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为680.1 亿元,占比达全市规上产业增长值的43.8%;2022 年,越城区、滨海新区共有17 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731.5 亿元。随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对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方面的智力支持。

(二)绍兴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要状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区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情况下,据绍兴市人力社保局预计,至2025 年绍兴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先进高分子材料三大“万亩千亿”产业平台的人才需求,将由2022 年的11.9 万人增至24.8 万人。这对绍兴人才引进和本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出了新的挑战。绍兴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大多以轻纺、黄酒等传统产业为主,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的加速,高技术的专业人才缺口逐渐变大,仅仅依靠引进专业人才来弥补这一缺口,在地方财政、地方人才吸引力、企业人才磨合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现实困难。这意味着在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更为可能的选择是利用地方自身的教育力量来培养专业人才。高校是区域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中心节点,理所当然更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为服务绍兴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保障[3]。

二、地方高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服务作用

地方高校与其他普通高等学校一样,通过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等实现服务社会的最终目标,地方高校往往更具有区域优势,更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4]。

(一)高校的人才支撑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知识、人才高度集成的高科技产业,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5]。发展新兴产业需要大量具有良好教育和高知识人才的储备。地方高校本身具有一定的区域特色,拥有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地理优势,服务范围明确。同时,地方高校对周边地区甚至是全国的人才具有强大虹吸效应,可结合地方产业需要引进高层次学科领头人和科研创新人才,形成人才培养的聚集效应,源源不断地输送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相适配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6]。

(二)高校的技术支撑作用

地方高校不仅是培养区域专门技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区域内先进创新技术、学术研发和应用的基地[7]。高校和企业相比,往往具有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开展学术和科学技术研究,更好地配合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高校也可积极寻求和企业合作进行研发活动,在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上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服务保障。反之,企业和地方对高校的支持也必然带动高校学科建设走向更高的层次。

(三)高校创新服务助推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转型升级过程,不是单靠政府政策推动,或者某家企业孤立的技术创新就能实现,它需要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乃至人才、资本的协同合作,其中高校无疑是开展政企协同发展的枢纽[8]。通过校企合作,把先进理念、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为政府部门灌输发展理念和建议,还为企业提供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两只手一起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绍兴市地方高校建设情况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随着我国“全面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绍兴正处在重大战略机遇的叠加期,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需加速清理和升级,亟须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来推进我市的产业转型和科技创新。为进一步助推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绍兴已经推动绍兴技师学院新设微电子学院开办“中芯班”“长电班”,加大本地人才供应。

近年来,绍兴不断加大高校和研究院引进的力度,包括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树人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绍兴校区等高校已经相继来到绍兴。其中,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开设了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物联网工程等重点学科;浙江树人学院引进了交叉科学研究院等理工结合型创新教育基地。未来绍兴将有16 所普通高等院校(含规划及在建高校),其中越城区7 所,上虞区4 所,柯桥区2 所,诸暨市、嵊州市和新昌市各1所。至2021 年,绍兴本科高校数量已经达到7 所,数量上位于浙江省前四。16 所普通高校中具有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背景的高校6 所,其中具有本科培养层次的仅2 所。但是,目前绍兴的大多普通高校还是以纺织、艺术设计、金融管理、旅游等为支撑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而设置的专业为主,在支持绍兴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其科研水平、智力支撑及服务水平上还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四、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教育科研体系,完善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的专业和科研方向设置理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9]。随着绍兴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确立,地方高校必须把握发展趋势,根据绍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培育的三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高校制度创新,建立以战略性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和科研评价体系,提升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学科专业比例。在专业设置上,一是要紧紧围绕绍兴三大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升级的人才需求,地方高校要建立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调整机制;二是要坚决以需求为导向增设新专业,弱化甚至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传统专业[10]。优先设置服务地方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的专业;同时,要加强纺织工程、旅游、土木工程、食品工程等传统专业的改造升级,根据产业发展中企业所需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换教学内容,实现传统学科专业新发展;三是要加大专业存量调整,完善专业合理布局。及时撤并供给过剩、偏离办学方向、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坚持增设一批、升级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避免过度重复设置专业,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在学科设置上,一是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努力打造以文学、理学为主的两个优势基础学科群,在做强基础学科群的基础上,构筑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发挥其在人才和学术上的支撑作用。二是培育新兴学科,加快优势学科建设。立足地方产业,重点建设和壮大一批在传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优势明显的特色学科,构建支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学科群。三是大力推进学科融合建设。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重点,通过计算科学、化学合成、光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积极发展应用型学科,大力推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的特色研究基地,促进交叉学科和学科群的形成。

(二)科学定位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的支持。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中,一是要有效结合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把握好行业人才的发展方向。突出培养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等方面的针对性人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出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人才;二是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推动产教研融合的联动模式。地方高校要积极探寻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搭建实训基地,与绍兴多区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开设合作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支高水平、高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因此,地方高校在培养自身教师发展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上,要紧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将区域新兴产业发展所需关键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原有师资队伍相结合,进一步合理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推进“校、政、企”的产业学深度合作,结合地方政策,加强高校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同时,鼓励老师走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交流机制,加大双师型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服务地方的水平。二是引进应用研究领军人才,搭建学科专业及科研创新团队,提升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学术上的支撑。

(三)建立协同创新平台,助力区域新兴产业升级

高校具有的各种人才资源和知识资源,需要及时与区域内的企业进行有效的需求对接,才能更好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长效互补的资源利用机制。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积极与企业、科研院所及政府平台进行联合,通过共建重点实验室、新兴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联合构建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平台。绍兴在纺织业、机械制造业、化工产业上有一定的发展基础,绍兴已经先后建成印染、集成电路、珍珠、袜业等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立足集成电路、现代纺织、先进新材料等产业优势,正在推进建设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通过政府引导,新兴协同创新平台的成立,将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打开了供需通道,实现了校企双方的协作共赢、多方融合和协同创新,不仅摆脱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中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而且提升了企业的持续创新研发能力,助力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五、结语

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养与发展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地方高校,需按照新兴产业建设发展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提升教师的技术创新层次,面向企业、面向产业、面向社会,深化校政企合作,将高校人力和智力优势与企业技术需求相结合,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新兴产业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人文绍兴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