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3-10-01谢金霞
谢金霞
福建省龙岩人民医院 (福建 龙岩 364000)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指一系列由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引起的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该病可引起广泛的眼底出血、黄斑水肿、渗出及玻璃体增殖,甚至因视网膜脱落导致患者失明[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会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羟苯磺酸钙胶囊是一种具有抗氧化、改善微循环作用的毛细血管保护剂,其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可通过降低血管活性物质的通透性、血小板的聚集性,发挥降低血液黏稠度、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2]。但其疗效有限。氩激光视网膜光凝通过激光热凝固效应凝固病变组织,可达到降低视网膜耗氧量、封闭视网膜新生血管、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目的,改善视网膜缺氧状态、减轻水肿,继而改善视网膜微循环[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于我院治疗的60 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信封法分为两组,每组30 例。对照组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65.57±3.20)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4.65±2.24)年;平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程(1.37±0.34)年;平均空腹血糖(6.54±0.68)mmol/L;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4],非增殖期16 例,增殖期14 例。试验组男17 例,女13 例;平均年龄(65.49±3.26)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4.48±2.35)年;平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程(1.34±0.33)年;平均空腹血糖(6.32±0.75)mmol/L;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非增殖期18 例,增殖期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5];经血管荧光造影与眼底照相检查确诊。排除标准: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眼科疾病;精神障碍;治疗依从性低;合并恶性肿瘤;中途转院或要求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羟苯磺酸钙胶囊(北京京丰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795,规格∶0.5 g)治疗:1 粒/次,3 次/d,连续治疗4 个月。
试验组给予氩激光视网膜光凝(仪器为法国光太医疗公司的Optimis Ⅱ型激光治疗仪)治疗:常规消毒眼部后,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Santen Pharmaceutical Co., Ltd.,国药准字HJ20171350,规格∶10 ml)进行散瞳,采用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苏州工业园区天龙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062,规格∶0.5%)进行麻醉;依据患者病情给予针对性激光治疗,非增殖期患者采用局部光凝治疗(设定3 级光斑,光斑直径为100 μm,曝光时间为0.1~0.2 s,初期功率为100 mW,后逐渐调至灰白色光凝斑出现),增殖期患者需先完成眼底治疗(避免因凝光造成玻璃体出血而影响光凝治疗进程),再采用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参数设置同局部治疗);共开展3 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7~14 d),第1 次治疗部位取颞侧与下方视网膜1/2 处,第2 次治疗部位取鼻侧与下方视网膜1/2 处,第3 次治疗部位取上方视网膜。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总有效率[6]:显效,治疗后6 个月视力提升2 行及以上,眼底渗出、水肿及出血显著缓解;有效,治疗后6 个月视力提升低于2 行,眼底渗出、水肿及出血部分改善;无效,治疗后6 个月视力无改善,眼底渗出、水肿及出血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记录两组渗出吸收时间、视网膜水肿改善时间及眼底出血吸收时间。(3)视网膜微循环:治疗前、治疗后6 个月采用光视公司iVue1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检查时设置频宽45 mm、波长840 nm,检查部位为黄斑中心凹水平区域(面积3 mm×3 mm)。(3)不良事件发生率:记录两组治疗期间眼内炎症、视网膜撕裂、恶心呕吐及头晕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试验组渗出吸收时间、视网膜水肿改善时间、眼底出血吸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周,±s)
表2 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周,±s)
眼底出血吸收时间试验组 303.34±0.854.76±0.28 9.37±0.25对照组 304.62±1.215.14±0.4411.03±1.32 t 4.7413.9916.768 P 0.0000.0000.000组别例数渗出吸收时间视网膜水肿改善时间
2.3 两组视网膜微循环比较
治疗前,两组FAZ 面积、SCP 血流密度、DCP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FAZ 面积小于对照组,SCP 血流密度、DCP 血流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视网膜微循环比较(±s)
表3 两组视网膜微循环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FAZ 为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SCP 为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 为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
组别例数FAZ 面积(mm2)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00.32±0.080.21±0.05a对照组300.31±0.070.24±0.06a t 0.4552.104 P 0.6510.040组别例数SCP 血流密度(%)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043.38±3.5947.82±3.18a对照组3043.47±3.6445.85±3.27a t 0.0962.366 P 0.9240.021组别例数DCP 血流密度(%)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3045.19±4.2048.41±2.84a对照组3045.24±4.1646.79±2.73a t 0.0462.252 P 0.9630.028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其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也随之升高[7]。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后,视网膜血氧供给不足、纤维血管增生、微血管坏死及内皮功能障碍等因素会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被过度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一种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功能性糖蛋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其被过度激活可导致新生血管、增殖性纤维膜过度增生,侵袭玻璃体并牵拉视网膜,进而导致患者视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8-11]。因此,临床需积极治疗,帮助患者尽早改善视力,缓解眼部不适,预防病情进一步进展。
羟苯磺酸钙胶囊可通过调节微血管壁的生理功能,在增加血管渗透性的同时减少阻力,改善微循环;但该药需长期服用,部分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胃部不适、恶心、胃灼热、食欲下降等症状,影响其治疗依从性[3]。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视网膜微循环优于对照组,表明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羟苯磺酸钙胶囊。原因如下: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可通过损伤性热效应作用直接破坏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使之从耗氧变为不耗氧,封闭渗漏的微血管及病变血管,从而降低视网膜的代谢需求,减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产生,进而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和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脉络膜血供可顺利进入视网膜,缓解病变区域缺血缺氧状态,改善视网膜微循环[12];同时,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可清除视网膜的病变上皮细胞,重建视网膜保护屏障,并促使动脉血管自动收缩,动脉管径变窄,进而降低毛细血管与静脉血管内血流压力,减少黄斑区域毛细血管灌注,改善黄斑功能,促使临床症状快速改善[13]。但由于样本来源单一、样本数量有限及随访时间较短,本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还需进行多中心、大样本及长期随访研究,进一步论证本研究结果的科学性。综上所述,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疗效优于羟苯磺酸钙胶囊,可有效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且不增加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