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党报评论的题材拓展
——以淄博日报“稷下新论”系列评论为例
2023-09-28伊茂林
伊茂林
评论是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党报的评论发挥着统一思想、引领舆论、指引方向、指导工作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党报都非常注重评论的策划和写作。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把评论写得既有高度和深度,又有温度和关注度,这既是对评论员理论水平的一种考验,也是对党报办报质量的一种检验。
自2022年12月起,山东《淄博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开设了“稷下新论”专栏。该专栏围绕中心工作、紧扣社会热点,一事一评,及时发声,截至2023年7月底已刊发评论100余篇。这些评论以观点鲜明、语言犀利、短小精悍、贴近性强等特点,深得干部群众和广大读者的好评。现以“稷下新论”系列评论为例,从内容选择、题材拓展、语言风格等方面,浅析党报评论的新特点和新发展。
重大话题写得软一些
提到党报的评论,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高大上”,题材重要,篇幅较长,语言严肃。诚然,党报评论一般都是围绕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重大决策部署展开的,呈现形式上有的是社论,有的是成系列的评论,如一论、二论、三论等等。这些评论对统一思想、指导工作非常重要,是必须持之以恒做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评论有些内容是转抄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严肃中鲜见亲和力,可读性也差一些。
如何在社论、成系列的评论等形式之外再开拓一种形式,既能把党报评论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又能弥补枯燥、说教、亲和力差等不足,是很多党报在不断探索的课题。淄博日报社“稷下新论”专栏系列评论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不妨举个例子,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淄博日报迅速反应,在“稷下新论”专栏刊发了《调查研究贵在求实效》的评论,文章短信精悍、观点明确,指出“调查研究取得实效,很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两点,脚踏实地和真抓实干。”然后围绕这两点展开论述:所谓脚踏实地,就是要脚步轻和脚印深。具体来说,“脚步轻”体现的是作风,主要表现在调研形式上,就是来时“静悄悄”、去时“静幽幽”,轻车简从,不扰民。“脚印深”是一种姿态,就是真正沉下去,一竿子插到底,入“深水区”、进“矛盾窝”、行“泥泞路”,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一线接地气、通下情,多下“脱鞋下田、下手除草”的真功夫,不耍“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的假把式。所谓真抓实干,就是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把办实事、惠民生作为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围绕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这个主题,可以写很多评论,可以展开面面俱到,但淄博日报这篇评论不足1000字,牢牢抓住调查研究贵在求实效这个着力点,挖深挖透,重点突出,让人读后一目了然、豁然开朗。
再如,2023年3月,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60年来学雷锋活动的显著成效,深刻阐明雷锋精神的永恒价值,对新征程上更好弘扬雷锋精神提出明确要求。淄博日报“稷下新论”专栏刊发《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一文,指出最好的学习是行动,行动要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
对重大活动、重大决策部署,党报要及时发出声音,淄博日报“稷下新论”系列评论不跑偏、不跑调,观点明确,切中要害,表达形式更加灵活、更接地气。
评论题材范畴要更广一些
与重大题材的评论相比,淄博日报“稷下新论”更让人称道的是对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苗头,百姓身边的新鲜事、烦心事、急难事进行评论,小切口、深分析,以更广、更接地气的视角包罗万象、审视问题,大大拓展了评论的题材范畴,增强了评论的贴近性和指导性。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不妨先看一下“稷下新论”刊发的几篇评论的标题:《杜绝“差不多”》《勇于“自找苦吃”》《“磨洋工”当止》《不能“瞎忙”》《善听“骂声”》《学会“见招拆招”》《敢于“反弹琵琶”》《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不要“我觉得”而要“你觉得”》等等。“稷下新论”的标题基本上就是这种风格,往往只是一个词组、一个短语、一个短句,只用一行标题,从来没出现过副题。这种短小的标题就是观点、就是论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建议什么,一眼就能看懂,这样的标题不仅观点明确,还直通人心,吸引力强。
标题的观点直接决定了文章的内容。这类评论篇幅更加短小,往往只有六七百字,只围绕一件事加以评说,写深写透,鞭辟入里。例如《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一文,开篇这样写道:“十个指头弹钢琴”是科学高效工作的一个巧妙比喻。想弹好钢琴,靠一个或几个指头肯定不行,灵活娴熟用好十个指头,方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接下来切入要说的问题: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繁重,需要我们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既抓住重点,又兼顾全面,还得讲究主次、先后和轻重。弹好一首曲子的前提,是全面掌握曲子的各个音符以及所使用钢琴的特点。干好工作,需要先把情况搞清楚,做到心中有数、胸中有谱,才能避免“离谱”“不靠谱”“弹乱琴”,甚至“乱弹琴”。
这篇评论用比喻的手法评说工作中的问题,观点鲜明,形象生动。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警惕风险的“蝴蝶效应”》一文这样写道:机器的一个螺丝没有上紧、地上的一支烟头没有扑灭、群众的一件诉求没有及时处理、网上的一条舆情没有及时回应,因看似细微的小事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不计其数。为什么总有或多或少的风险隐患没有被发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视而不见,或熟视无睹,或置若罔闻,被“蝴蝶”的“小”所麻痹,要么看不见、看见不当回事,要么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要么放在一边不管不问,没有任何警惕之心,没有任何防范之举。
这篇评论主要是写工作中要注意防微杜渐,注意工作方法。类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小事情,过去很难作为党报评论的题材去写,“稷下新论”对党报评论的题材范畴进行了有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只要是有利于改进工作、有利于解决老百姓面临的问题,都能进入“稷下新论”关注的视野。
党报评论要多用群众语言
说党报评论“高大上”,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语言。有一些评论并不是观点不明确,也不是人们不关心,但就是引不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枯燥、表达冰冷,多是说教的口气,没有亲和力,这样的文章难免让人敬而远之。
读“稷下新论”专栏的评论,有一个很明显的感受,那就是不管摆事实还是讲道理,都是用接地气的语言、用群众的语言,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愿意看、能接受。只有让人能看得下去的评论,统一思想、指引方向的功效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党报评论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才能显现出来。
“稷下新论”的评论虽短,但内容却很瓷实、很扎实。在写作过程中,除了群众语言的运用,还用了不少谚语、俗语,古文中的经典语句,还有很多知识点的介绍,也引用了不少国家政策、大政方针。这些引用都是恰到好处的那么几句话。从某种意义上说,“稷下新论”的评论不仅题材包罗万象,在语言运用上也是融理论、知识、古今于一炉。读这些评论,既在思想上受到触动、引起共鸣,还能在知识的学习上得到积累、开阔视野,它的吸引力、可读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不妨举几个例子,比如《想象中的困难最难》一文写道:《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其中很好的观念是,做事不能主观臆测。现实生活中,用主观意识判断事物,对存在困难凭空想象、无限放大,谋划解决问题时设想道道门槛、层层障碍,在自我想象中有百问而无一答,想象中的困难就成了问题解决、推动工作的最大绊脚石。再如《当好“万能扳手”》一文写道:无论是干事创业还是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宽肩膀,也需要铁肩膀;不仅需要政治过硬,也需要本领高强。我们应当努力做到既“独当一面”又“抵挡四方”,不仅“一专多能”且“一通百通”,当好“万能扳手”,什么螺丝都能拧,什么困难都能解决。又如《“多向锻造”方成才》一文写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才。干部成长成才,如同用万吨水压机锻造大型锻件,要“多向锻造”、千锤百炼,锤炼共产党人的钢筋铁骨,筑牢坚守信仰的铜墙铁壁,用“宽肩膀”和“铁肩膀”挑起重任。
这样的例子在“稷下新论”系列评论中俯拾即是,有古有今,有理论有知识,有温度有高度,这样的评论才是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好文章。
总之,淄博日报“稷下新论”专栏在党报评论的写作上守正创新,尤其是在题材拓展、语言风格、写作技巧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丰富了评论的写作内容和表现形式,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