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域下,情感因素对副刊传播力的影响
2023-09-28王卫
王 卫
数字化时代,新兴媒体急速发展,阅读习惯急剧变革,报纸受到猛烈冲击,如何才能逆流而上,寻回阵地?副刊作为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能做些什么?运用“新媒体+”的思路,让副刊内容触网,变换表达方式,以适应不同媒介的传播,满足不同读者的“胃口需要”,从而不断提升副刊的传播力、影响力。
近年来,四川《凉山日报·新月》副刊不断运用这种融合发展思路,让同一件作品全媒体多种呈现,实现了作品的裂变式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全媒体视域下,尽管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内容为王”始终都是不变的硬道理。
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吸引读者,受到读者的关注、喜爱?就如同一位情商高手一样,只有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带给人有趣、有料,有所启迪,有所收获,有温度、有情怀,能够在情感上让人产生共鸣的内容,才能获得读者的喜爱。为此《新月》副刊做了大量有益尝试,只为吸引读者,生产出更多令读者满意的、喜爱的作品,并收获了一些心得。现就这些心得进行梳理,以期探索全媒体视域下,情感因素对副刊传播力的影响。
一、关注时代热点,观读者之想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的口味在不断变化。移动互联网上,以秒为计算速度的新闻,能快速抓住读者的眼球,但一些碎片化、同质化的内容,却难以让人印象深刻,往往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失去读者。与此同时,传统报纸副刊,以其高雅的文学性、思想的洞见性,虽能给人以精神滋养、思想启迪、艺术享受,留住一批忠实读者,但其“高高在上”的小众感,又很难吸引大众读者。
如果能调和以上矛盾,实时寻找读者的关注点,深入读者的内心需求,就能走近读者。为此《新月》副刊从“纯文学”的藩篱中走出来,与新闻热点、社会现象、当代思潮紧密结合在一起,注重副刊的“新闻性”,既追求新鲜、深化、细化、实用,也追求文学表达,同时强化策划,主动出击,以文学的“形”,新闻的“质”,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2018年至2020年,四川凉山吹响脱贫攻坚总攻号角,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凉山大地一片火热景象,处处是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忙碌场景,处处可见日新月异的山村巨变。为记录这历史性的变迁,州内外各级记者奔忙在一线,采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虽然相关新闻报道已铺天盖地,但记者的采访几乎都是从第三人称角度出发进行记录的,缺少更贴近、更直接、更细腻、更深入的呈现。为此,《新月》副刊推出了“大凉山奉爱群像”等专题,邀请身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群,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切身感受,零距离、生动地记录下了这一伟大历程。同样,2020年疫情期间,《新月》副刊推出“我们携手抗疫的日子”征文,一线医护人员、抗疫工作者、隔离区“隔离人员”、感染者的亲笔讲述,给读者带去了更真切的阅读体验。
近几年,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着实让以往高冷的文物火了一把。为了紧跟热点,2018年,我们也有了把凉山文物中的珍宝拿来晒一晒的想法,推出了“凉山宝藏”系列报道。该报道从凉山州博物馆馆藏的两万余件文物中,精选出20件(套)文物珍品,以其具有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考量标准,由本报记者和文博工作者撰文,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该系列报道刊发后,从报纸到全媒体推广,受到广泛关注,并被《锦绣凉山》《品味西昌》杂志、《华西都市报》副刊《宽窄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媒体转载,最终结集成书,为读者了解凉山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
以上都是将副刊选题与新闻热点、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快速吸引读者,并以副刊的贴近性、深度性以及情感性等,留住读者的有效实例。
二、关注本土热点,与读者共情共舞
如果说,我们通过对时代热点的有效把握,抓住读者的眼球,并满足其更深层次的需求,从而实现了与读者有效情感链接的话,那么,对本土热点的关注,就是我们与读者的共情共舞,实现更进一步的情感链接。
在信息同质化的今天,地方媒体的地域性,往往是其优势所在。因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本地读者往往在文化心理认同、生活体验等方面,与本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凉山的文化地理位置特殊,14个世居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其成为多元文化资源富集地之一。因此,《新月》副刊开设的版块几乎都与本土紧密相关。如,《人文地理》主打凉山独特的自然奇观和奇异的人文现象,探讨地理与人文之间共生共存的关系;《话说历史》专注州域内或与凉山有关的历史事件或话题的挖掘,倡导“公民写史”;《城市笔记》通过文字记录西昌及周边的城市变迁,透过多元文化下的差异,展示凉山的多类型生活;《文学艺术》以最新文艺热点为切入点,关注凉山人的文化生活,对本土文艺作品进行分析和综述……这些版块,展示了凉山独具魅力的一面,也赢得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对本土文化的关注,是我们与读者的共情,而对本土热点的关注,则是我们与读者的共舞。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总有它的激情时刻。这种激情时刻,往往会点燃当地人一个共同的情绪点。把当地人集体关注的这些热点,变成副刊主打的内容,不仅能唤起人们心底的“本土”意识,更能满足其内心渴望得到的情绪认同感。
近年来,西昌市陆续启动了对建昌古城的修复改造,古城变迁,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即将改变,人们的心中带着一种复杂情绪,既希望古街上那些破败不堪的老屋得到修缮,又担心改变后的古街不再是记忆中的老街。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2020年我们推出了“记住乡愁——西昌老街的前世今生”系列报道,用14万字200余张照片,记录下老城的18条街道16条巷子,旨在打捞埋藏在时间深处的老街,记录老街古今变迁,讲述老街居民故事,安放他乡游子的乡愁之情,为今后的西昌人存一段有关老街的历史。该系列报道在报纸刊发后,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后经凉山日报全媒体、西昌发布、“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新媒体发布,更是掀起了一股“老街”热。
2022年11月1日,经过一系列精心打磨和巧手“匠造”,建昌古城正式开街。古城修旧如旧,“涅槃”归来,恢复了600多年前的风貌,成为西昌文旅新地标,不仅西昌市民争相前往一睹新貌,更成为四川热门打卡地,2023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量突破60万人次。我们抓住城市热点,又推出了“建昌古城焕新登场”系列报道,深度解读古城修复的历程、老街的前世今生、老街居民再回老宅的情感等,让市民、游客对古城的历史和建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两次对本土热点的关注,让《新月》副刊俘获了一大批新老读者的心,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副刊的这种打法是有效的,且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办报中可以再次复制。
三、互动交流,让情感再度升华
对于读者的情感来说,要实现紧密的黏合,输入仅是一方面,宣泄同样需要一个渠道。而及时的交流互动,往往更能释放情绪,安放情感。但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要实现及时的交流互动,往往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虽然过去“读者来信”“读者来稿”等做法,也算是与读者的一种互动,但由于往来效率过低,以及版面容量的有限性和报纸的严肃性,很难让读者的情感、情绪得到及时表达和全面呈现。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副刊+”办报理念已达成广泛共识的前提下,副刊的功能性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过去只有具备写作才能的传统文人、专业人士才能供稿的模式,已逐渐转变成人人写作、每个受众都有表达愿望、亲身体验式描述的全民供稿模式。移动互联网的技术革新,让媒体人与读者间的实时交流互动成为现实。
为此,《新月》副刊不断转变办报思路,抓住新型传播方式,试水“副刊+IP”,让副刊产品除了在报纸上刊发外,还在全媒体产品上全面开花,并根据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账号、客户端等不同平台的特点,生成侧重点不同的产品,进行全媒体的N次发布,实时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增强了与读者之间的黏合度。
2022年1月10日,“复兴号”动车开进凉山,对于一直以来深受交通困阻的凉山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动车一通,不仅会改变凉山与周边区域的时空关系,为沿线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各地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也会变得更加频繁。为此,全州人民欢欣鼓舞,不少人专门前往感受乘坐体验。在已有大量新闻报道的前提之下,《新月》副刊根据自身特点,策划推出“逐梦川滇·坐上动车去远方”系列报道,由记者乘坐“复兴号”动车,从西昌到西双版纳一路向南,通过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关注乘客体验感受,探访沿线各地人文风情,宣传凉山,观察对比凉山与沿线各地的异同,以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并为准备出门的凉山人打前站,提供有效的出行攻略。
记者出门后,每日实时发回动态报道和视频报道,率先在全媒体各个平台发布,趁着热度用短平快的方式吸引读者,并及时与读者进行线上交流,如编辑及时解答读者关于“复兴号”动车沿线各站点的相关询问,与读者分享乘坐“复兴号”动车的乘车体验等。跑完整条线路,记者回来后,将西昌市与沿线各站点城市,进行一个比较式的深度报道,文章发表于报纸上,并附上早前新媒体公众号上相关报道的二维码。让读者看报的同时,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各站点的视频报道和动态报道,并可参与互动留言。此种操作,让报纸和新媒体实现了交互性,读者和编辑能够及时交流,从而与读者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也因此,报道刊出后,得到了大量读者的关注和留言点赞。
通过多年探索,既抓住时代热点、社会热点、地方热点,也抓住读者的兴奋点,并实现报网、编辑与读者间的交流互动,如今的《凉山日报·新月》副刊已经颇具吸引力,拥有了稳定的读者群。
实践证明,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报纸副刊只要牢牢抓住读者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并及时给予回应,进行有效的情感链接,就能找到“源头”,拥有“活水”,在现代传播中,扩大影响力,赢得自身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