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精神

2014-04-06曾天宝

关键词:稷下私学学宫

曾天宝

(武汉理工大学 高教所,湖北 武汉 430070)

“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门(城西南门)附近地区,学宫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器铭,即古之辟雍,是古代讲学议政的地方。齐国君王在稷下设立了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是中国最早、规模宏大又比较正规的高等学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它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中心和缩影,对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及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稷下学宫概述

(一)创设时间

稷下学宫究竟初创于何时,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齐桓公田午时代说。其观点是基于徐干《中论·亡国》一文。该篇记载曰:“齐桓公主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二为齐威王时代说。其理由是根据孟子生卒年代来推算,他不可能于桓公时游于齐。学者们认为较为可信的史实是孟轲首次游齐在威王之时,故徐干《中论》之言难以为据。三为齐宣王时代说。其根据是《太平寰宇记》卷十八所引刘向《别录》云:“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学术界普遍赞同的是第一种说法即它始创于齐桓公当政时期——公元前4世纪60年代左右,学宫创设后历经齐桓工、威王、宣王、缗王、襄王、王建六代,历时约150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二)创设的条件与环境

稷下学宫是时代发展的产物。齐国是实现封建化较早的国家,齐统治者一方面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壮大自己的势力,为统一大业做准备;另一方面,在文化教育上采取开放政策,揽天下之士,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稷下学宫就是在这样的经济、政治条件下出现的,并为齐国政治服务。为了适应对内政治、经济变革,对外争霸称雄的需要,齐国统治者不仅要招纳、网络天下贤才,而且还要培养、训练新一代贤士。因此,创办稷下学宫就成了田氏代齐后历代齐国统治者的明确意识。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与办学特色

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古代高等学府的光辉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一)官私合营: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方举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稷下学宫是我国古代最早将官学与私学结合在一起的学校。它的初创是出于齐统治者“招致贤人”的目的,这种养士、用士的目的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办的学校。齐统治者不仅出资修建了学宫,而且对前来稷下的学者,也都按其资历、名声、水平等授予相应的官职称号,给予相应的俸禄和待遇。因此我们说稷下学宫表现着明显的官学性质。

同时稷下学宫的主体是来去自由的各家私学,各家传授的内容、传授的方式、教学的风格都不相同,齐统治者也没有对此作统一要求。各家学派汇集此地,其教学和学术活动由各家各派自主,官方并不多加干预。他们可以进行学术争鸣,官方从不以自己的好恶独尊一家而压制他家,或以一家为标准统一他家。这又说明稷下学宫还保留着当时私学的特点。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稷下学宫是一所官私合营性质的学校,即政府出资、私人主办的学校。

正是由于这种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才使得稷下学宫在办学上自然而然地继承了官学和私学的许多特点,并且集官学、私学的优长于一身,既能以现实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务,保证统治者办学目的的实现,又能促使思想自由、学术繁荣和人才辈出,成为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的中心。

(二)多功能的办学模式: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是在“用士养士”盛行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是“用士养士”高度发展的产物,“士”的咨议职能就自然地被继承下来。而且历代齐王在主观上也都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议事机构”或“代议士”,对来稷下的学者授予官职称号,以实现“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也不加入官僚系统,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因此史载齐稷下先生“喜议政事”,“以干世主”。可见,向齐统治者提供咨议是稷下学宫的一大职能。

齐政权创建稷下学宫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在稷下先生的“咨议”上,更重要地是培养实现霸业需要的人才、探索所急需的思想上层建筑,因此除“咨议”之外,“育人”、“著述”也成为稷下学宫的最重要职能。

稷下学宫的重要特点是学术性,学术性一方面表现为各家各派的讲学和思想交锋,另一方面就表现为著书立说。齐统治者提倡稷下先生通过著述的方式总结自己的思想和主张,从而达到“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的目的,使稷下学宫留下了诸如《孙卿子》、《管子》等的大量著作,稷下学者留下的著作堪称宏富。

总之,稷下学宫在办学职能上集咨议、育人、著述于一体,始终做到三者兼顾,它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办学模式的光辉典范。

(三)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

“讲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可以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无统一的规定。稷下学宫集各派私学于一地,成为一个集中的游学场所,客观上促进了“讲学”活动的开展,既保证了教师对学生的挑选,也提供了学生可以跨越门派自由择师的机会。

除“讲学”之外,“期会”是稷下学宫的另一种主要教学方式,这也是一般私学所没有的。“期会”就是指稷下各派定期举行的讲演、讨论、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活动。稷下学宫把这种毫无门户之见的“期会”作为教学组织形式,既促进学术的融合和发展,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尊师重道的传统

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们非常丰厚的待遇。“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的政治待遇,也是对其思想和人格的充分尊重。教师在人们的心目中潜在地拥有较高的地位,是封建社会中唯一能够跟封建官僚以至最高统治阶级平起平坐,被奉为上宾的群体。

在经济上,不用担任职务却可以享受等职位的待遇。齐王根据稷下先生的名望资历、学术水平授予不同的官职,按等级给予俸禄。即使一般的稷下先生,也被尊为上大夫,待遇均超过了一般封建官僚的俸禄。并且凡列为大夫者,都在宽广的道路旁为之修建高大的府第,以示尊宠。对稷下先生优越的物质待遇甚至惠及子弟,学者们得以享受上大夫的待遇。这些都保证了稷下学者在既无政事之忧、又具生活保障的情况下而专心著述,言治乱之事。而且这样做不仅防止了齐国人才的外流,还吸收了天下名士络绎不绝地来稷下讲学,使稷下成了当时人才聚集的场所和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不但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繁荣了齐国的经济。

三、稷下学宫的精神风貌

稷下学宫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在组织形态和制度安排上与现代大学有所区别,但在精神上是连贯相通的。稷下学宫所具有的自由、独立、批判的精神风貌,奠定了大学精神的历史根基。

(一)学术自由

中国古代稷下学宫是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发源地。稷下学宫的治学极具特色,言论自由、百家争鸣、来去自由。

1.思想观念的自由共存

对于多元化的思想,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包容和共存的方针,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等等,使之成为思想的荟萃中心。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不论规模大小,不论观点殊异,在学宫里都有自由发展和平等竞争的机会。不同学派各自立说是稷下学风的一大特点,自由活跃的学术气氛,促进了各学派的分化和互相渗透、融合。

2.学术论争的自由

学术发展中必然存在着争议。稷下学宫对学术上的分歧,则采取兼容并包、自由辩论的方针,“期会鸣”集中体现这一点。期会由德高望重之人召集主持,活动形式有演讲和辩论两种。通过演讲,各家各派向大家阐述自己的学说,通过自由辩论形成争鸣的场面,在激烈的思想交锋过程中,互相渗透、交融、吸收。

3.学生发展选择的自由

在思想多元化和学术论争的环境下,稷下学宫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稷下先生聚徒讲学,先生和学士构成了教与学双方,双方都有较大的自由度,先生可以自由讲学授业,自由择徒,学士也可以自由择师,可以说是学无常师,打破了门户之见。

4.师生来去自由

“游学”制度是稷下的特征之一,无论学生和教师均是来去自由。既允许个别游学,如荀况15岁时由赵到齐,也允许集团游学,如孟轲“从者数百人”。来去自由主要表现在:(1)“来者不拒”,对“来者”齐王不分国别,根据其水平、资历、声望等授予相应的官职称号,给予相应的俸禄;(2)不仅“去而不止”,而且对“去者”还赠送路费;(3)对“复而归者”表示欢迎。稷下学宫的这种“自由来去”的政策,表面上看似不利于留住人才,其实不仅有效地防止了本地人才的流失,而且还招引了国外的大批著名学者。

(二)独立的个性

稷下学宫能够开创名垂青史的文化盛事,除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之外,也离不开稷下先生的独立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积极传播自己的思想,陈述自己的方略,希望得到统治者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但是却不愿意接受专制意识的束缚和诸侯政治的制约。在稷下学宫,一些杰出学者,坚信自己的理论,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尊严,不迎合君主的喜恶而发表投机性的言论。议论朝政是他们的责任,但前提是不在朝中任职,形成“不治而议论”的良好风尚,他们与文侯的关系只保持在师友之间,而不是君臣之间。稷下先生是士阶层的杰出代表,“以道附势”之人在稷下先生眼中是不屑于与之交往的,稷下先生所孜孜追求、努力实现的是“道尊于势”的理想。

(三)批判的志向

稷下先生是中国“游士”的典范,他们忧国忧民,以平治天下为己任,以他们敏锐的思维和视角分析时势。稷下先生的“议论”具体地表现为“言治乱”、“议政事”、“论国事”,此“议论”不完全相当于现代的“讨论”、“商议”的意思,其主要涵义接近于“批评”的意思,即对国家政治发表评论意见,尤其是批评性意见。出于齐政权的政治动机,稷下先生必须通过各种方式批评时政,指陈利弊,帮助齐国君在政务上做出恰当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稷下学宫具有政治和学术的双重职能。

总之,作为一所由官家操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以其独特之点吸引了各家各派的学者,由此在齐国形成了学术发展的兴旺局面,成为中国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典范。

[1]刘婕.简述稷下学宫与我国尊师重道[J].管子学刊,2001,(3).

[2]白奚.稷下学宫历史经验的启示与思考[J].管子学刊,1994,(3).

[3] 吴頔.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文教资料》,2007,(6).

[4] 杜成宪,金勇.稷下学宫新论[J].黄淮学刊(哲学社会学版),1998,(3).

[5] 井华,史怀权.稷下学宫与吕克昂学园之比较[J].管子学刊,2007,(2).

[6]任颖栀.试论“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3,(3).

[7] 刘亚敏.早期形态大学的精神面貌[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猜你喜欢

稷下私学学宫
中国最早的“大学”稷下学宫遗址确认
淄博职业学院图书馆稷下复合阅读空间构建实践
阳江学宫与高要学宫出土的“敬一箴”石碑比较浅析
讲台
《节孝祠部文碑》考释
试论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
从稷下学宫看百家争鸣
浅析东汉的私学与士人
“六艺”之“五射”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