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的探索
2023-09-27陈雅敏
陈雅敏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基于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的情况,结合初中生的性格特点,教师依托“学习中心”理论的四个应用原则,在初中数学的课堂上,从问题的创设、梯度、模式、反馈四方面来探索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索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时,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学有所得也是必然的.
关键词:学习中心;课堂提问;初中數学
“学习中心”理论的思想是基于素养为本的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在其演进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基于理论的探讨.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学习中心再次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学习中心的定义、模式及意义等方面.学习中心导向下,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做什么,是理解和应用学习中心的重要内容.笔者结合学习中心论的内涵,从问题意识的角度,精心制订科学的初中数学问题教学策略,践行学习中心导向下的具体教学行为,力求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学习中心”理论的应用原则
1.1 基础性
初中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初中阶段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其它自然学科.侧重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学习中心论,是课堂教学策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对于新课标提倡的新型教学理念,如何体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要尤为关注.而学习中心论刚好与这样的理念十分契合[ 1 ].一线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更需要遵从基础性原则,特别是问题教学中,要为学生准备具有基础的、有层次的问题,避免直接抛出高难度问题,这样学生才能顺利掌握核心思想,教师也能更顺畅地推进数学教学工作进度.所以,遵循基础性原则是践行学习中心的一个重要依据.
1.2 连贯性
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并非零散孤立,而是具有先后呼应的连贯性.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在判定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及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处都有应用.以学习中心论为指导,教师开展问题教学工作时,有意识地用问题串将知识进行串联,特别是在复习课程中更加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点的有机结合,以此达到整体掌握知识的效果.
1.3 人本性
初中数学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课堂上学生自主思维的产生、逻辑推理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许多数学知识虽然都是既定事实,如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在实际教学中,本着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着想,让学生能够充分体现个性特征,教师应打造的问题学习环境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4 协调性
在新课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础知识,更要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心论指导下,教师开展问题教学工作既要实现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又要培养学生在面对其他学科学习时有迁移的意识.可见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跨学科学习思维基础学科,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既是奠基石又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基于以上四个原则教师应充分利用学习中心论来改善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确保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知识掌握程度与综合素质的双重提升.
2 学习中心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2.1 创设自然、顺畅的问题情境
初中生们正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普遍具有积极的学习心态.学习中心论侧重于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问中应将学习中心所突显的“学习”——“主动、独立的学习”——结合学生现有的心理状态,以自然而然的提问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自然进入深层次思考.例如“七上1.1正数与负数”教学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活动:石头、剪刀、布,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输赢结果.
学生汇报:我赢2次,输了3次.
教师板书:2 3
教师:输和赢的意思正好相反,这样记录能表示出这是两个意思相反的量吗?
学生:不能.
教师:怎样记录才能让人一眼就分清这是两个意思相反的量?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教师展示学生记录材料.
师生共同讨论,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紧接着,教师引进记号“-3”表示“输3”,引出负数的概念:0除外的数,前面写上“-” (负号)所表示的数.创设这样的提问情境,课堂氛围自然活跃,不仅避免了引入负数的突兀,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负数是怎么来的.
再比如,在学习“统计”第一课时,从学生爱好的运动项目着手,教师先向学生提问:“大家有哪些爱好的运动项目呢?想了解大家爱好的运动项目该怎么做?”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提问做出各种回答.教师边倾听边引导学生利用记录的方式来记下大家爱好的运动项目.紧接着,老师再进一步提问,“那如果想了解整个学校里学生爱好的运动项目又该如何做呢?”学生顺理成章地去统计全校学生爱好的运动项目.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爱好的运动项目的方式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统计调查的学习过程中去,同时助于让学生清楚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2.2 精心预设,设置问题梯度
学习中心强调“以学为中心,教为学服务”.在学习中心教学中,教师的教导仍然发挥重要作用:教师事先通过准确解读教材和把握学情,进而精心预设问题,有意识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有梯度的问题作为辅助手段促成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独立性[ 2 ].在备课时,问题预设可从学生和内容进行准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探究问题的程序:分析—探究—解决(证明)—运用.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为例,阐述如何设置有梯度的问题.
问题1: “从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你有什么联想? ”
学生们刚学完上一章“一元二次方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意图让学生迅速从“数”的角度将两者联系起来.基于已有的学习经验进行提问,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在思考如何解决目前这个问题时也会积极思索如何联系已学知识.紧接着,教师以问题串的形式再次追問:
问题2: “你能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
问题3:“你打算从哪个角度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 ”
设置这两个问题既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对新知识的开启.此处意图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将“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联系”经验进行迁移,从二次函数的角度回看一元二次方程,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方程和函数之间的相关性不外乎从“数”和“形”两个角度来考量,用数形结合思想在思考该问题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情况下,将问题的难度设置成一阶阶向上的“楼梯”,用追问的方式激励学生的主动思维,促使学生自发地挖掘问题的深度.与此同时,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脉络整理,理顺了问题的逻辑发展,自然就“顺藤摸瓜”获得了结果.因此,将看似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将会一举多得.
2.3 转换模式,促使问题抢问
课堂提问的传统方式是教师提问学生.为推动学生能动性与独立性,各项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以期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因此可以不拘泥于教师提问学生,可以允许和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还可以学生互相提问[ 3 ].教师事先分好学习小组,以促成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抢先提问的条件,这也包含小组内各成员的之间的抢先提问.例如,教师设置一道较易的几何证明题:如图1所示,将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边折叠,使得B、D点分别落在BC、CD边上的点B'、D',AP、AQ为折痕,若AP=AQ,平行四边形ABCD是什么图形?
面对此类问题,学生一般要进行直观猜想.猜想得出结论后,教师要求各个小组将自己的猜想结论以推理方式进行书面书写,完成后给出论证结果.某组学生在思考后抢先回答,这是菱形.其他小组可能有的回答矩形.针对小组提出的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学生相互提问:菱形的判定条件是什么?要证明是菱形还需要找出哪些条件?在提问中学生们会发现,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由于AP⊥BC,AQ⊥CD,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表示成S=BC·AP=CD·AQ,又因为AP=AQ,所以BC=CD,进而得到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为了拓展思考的宽度,教师可以再新增加条件,如∠DCB=120° ,问学生: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以上提问都是由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学习中心地位.小组间竞争的环境中,不管是哪些学生提问多,或是哪个组提问多,都将拓宽全体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
2.4 用心倾听,注重问题反馈
教师是课堂有效开展的引导者,教师所设计开展的活动最终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为促进初中数学课堂顺利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不仅学习效果要受重视,情感诉求也不容忽视.我们期待课堂上经过教师的激发、引导,学生逐步由被动、依附到能动、独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应及时肯定并指出好在哪里,如:“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很全面,语言表达清晰、有条理.让大家对问题的来龙去脉瞬间就清楚了”.而非简单的评论“好”“非常棒”等;对回答错误的学生要亲切鼓励:指出学生答案中正确的部分,然后再指出错误的部分,并委婉地对错误进行指正,提醒学生下次遇到此类问题时要仔细思考.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然教师也可以请其他学生对同学的答案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在体验学习数学乐趣的同时增加同窗情谊,同时也保障了数学教学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在学习中心论指导下开展的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教学工作,与新课标理念相契合,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对激发学生的自主思维有益,还促使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一直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推动自主思考的条件,有利于他们积累扎实、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获得卓越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吕军政.“学习中心”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考试周刊,2020(43):56.
[2] 孙芳平.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0(3):46-52.
[3] 章礼满. 串“问”为“链”,让数学问题绽放光彩: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链”设置[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20(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