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辞书比勘与《广韵》词汇研究

2023-09-27任立

现代语文 2023年8期
关键词:切韵广韵辞书

任立

摘  要:《广韵》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辞书语料具有特殊性,《广韵》词汇研究应重视辞书比勘。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综合不同训释,归纳概括词义;二是推溯训释来源,获得确切解释;三是推索引申,确定词义;四是补充例证,丰富释义;五是发掘方俗词语;六是纠正误训误释。

关键词:《广韵》;《切韵》;韵书词汇;辞书

《广韵》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的著作,在中国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一部韵书,又是一部同音字典,保存有丰富而驳杂的训释资料。《广韵》除了继承上古和中古汉语词汇外,也收录了当时的通语词、方言词、俗语词、冷僻词、疑难词等。古代韵书不同于一般的专书,其语料具有特殊性。不同辞书的编纂目的和体例有所不同,《广韵》词汇研究应重视与同时期其他辞书的相互比勘。通过对《广韵》中具体字词的讨论,说明辞书比勘对《广韵》的词义分析、语源探求、词语考证、字际沟通、文献校理等方面均有所裨益。本文的辞书比勘以与《广韵》同时的《玉篇》和《集韵》为主,旁及前后重要的字书、韵书和训诂书。为行文简易起见,文中引用《广韵》《玉篇》《集韵》不再注明页码,它们的版本情况是:《广韵》为北京市中国书店1982年版《宋本广韵》;《玉篇》为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年版《宋本玉篇》;《集韵》为中华书局1989年版《宋刻集韵》。

一、综合不同训释,归纳概括词义

《广韵》义训纷繁复杂,或又音重出,侧重不同;或训释简略,词义难明。比较不同训释,分析其中异同,可以归纳概括词义。

(一)詪

《广韵·恨韵》古恨切:“詪,语也。”仅据此条训释,很难确定“詪”的词义。又《很韵》古很切:“詪,难语貌。”《銑韵》胡典切:“詪,争语。”“争语”谓争辩。《急就篇》卷四:“谗谀争语相觝(一作‘抵’)触。”颜师古注:“争语,谓各持辩说也。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一曰:争语,谓交相谮毁也。”[1](P58)“难语”又见于《广韵·麻韵》莫霞切:“,䫗,难语,出陆善经《字林》。”《集韵·麻韵》谟加切:“,䫗,难语。”何加切:“䫗,䫛䫗,言不正也。一曰䫗,难制。”由此可知,“难语”意为言语无常,难以交流。结合又音所见“争语”“难语”,“詪”的词义便已显明,谓争相辩驳,难以交流。

我们还可以从语源角度进一步考证“詪”的词义。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本书彳部:‘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从彳。一曰盭也。’匕部:‘,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心部:‘恨,怨也。’俱与詪声同义近。析言之,则很戾之见于行止者为很,见于言语者为詪,见于目者为,见于心者为恨。”[2](P592)《广韵》所谓“争语”“难语”,皆指言语方面的很戾。又“詪”训“语也”,解释不够准确,当是抄撮故训所致。《广雅·释训》:“詪詪,语也。”王念孙疏证:“《说文》:‘詪,很戾也。’谓言语相很戾也。重言之则曰詪詪。”[3](P179)《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对“詪”的解释是“见‘詪詪’”,“詪詪”的意思是“很戾喧争貌”[4](第11卷,P210)。《汉语大词典订补》对“詪”的解释是:“狠戾;难打交道”,并引明代孙楼《吴音奇字·人物门》:“詪,音根,人不慧难与言也。”[5](P1238)皆指明言语交流方面。《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大字典》)对“詪”的解释是:“同‘很’。

很戾。”[6](P4232)该释义过宽。《汉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方言大词典》)对“詪子”的解释是:“〈形〉说话不灵便(比謇子更差)。江淮官话。”[7](P3723)综上所述,“詪”的词义指向比较具体,意为争相辩驳、难以交流,引申为言语不顺畅。

(二)堟

《广韵·狝韵》持兖切:“堟,耕土卷也。”《玉篇·土部》:“堟,除兖切。耕合也。”何谓“耕土卷”“耕合”?《集韵·狝韵》柱兖切:“堟,耕土卷。”训同《广韵》。又《线韵》柱恋切:“堟,耕发土。”“耕发土”谓耕田起土,这是古代犁耕的一种方式。《释名·释用器》:“犁,利也,利则发土绝草根也。”[8](P95)铧是犁的主要部件之一,用以在土地上划开沟渠,破碎的土块遂倾斜翻向两侧。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十一:“镵狭而厚,惟可正用。铧阔而薄,翻覆可使。老农云:‘开垦生地宜用镵,翻转熟地宜用铧。’”[9](P662-663)沟渠两侧翻转堆累的土垄,即所谓“耕土卷”“耕合”。

这里不妨分析一下“耕土卷”“耕合”说法的由来。《礼记·玉藻》:“缟冠玄武。”郑玄注:“武,冠卷也。古者冠、卷殊。”[10](P3199)又《杂记》:“委武玄缟而后蕤。”郑玄注:“委武,冠卷也。秦人曰委,齐东曰武。”[10](P3372)《说文解字·糸部》(依段改):“纮,冠卷维也。”段玉裁注:“按:有笄者,谓冕弁;无笄者,谓冠。许《冖部》冠下曰:‘弁冕之总名也。’则此云‘冠卷维’者,谓冕弁之纮,以一组自颐下而上,属两端于武者也。盖笄贯于武,纮实属于笄首耳。许以笄统于卷,故曰‘冠卷维’。许、郑说略同。”[11](P652)《大字典》中,“武”的第11个义项是:“冠卷,即古时冠上的结带。”[6](P1542)《大词典》中,“武”的第19个义项是:“冠卷。古时冠上的结带。”[4](第5卷,P338)《辞源》中,“武”的第8个义项是:“系冠之带。”[12](P2216)以上解释均不精确。又《大字典》“委(一)”的第12个义项“冠檐”[6](P1112),《大词典》“委1”的第18个义项:“周时冠名。又指冠圈。参见‘委武’。”[4](第4卷,P322)可采。“委”“武”同义,“武”意为“冠卷”,亦即冠檐、冠圈,指帽子向两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与“冠卷”同状,“耕土卷”即指沟渠两侧高起突出的土垄。《集韵·准韵》柱允切:“堟,耕垄也。”可为佐证。《集韵·宥韵》居又切:“㙀,耕陇中。”力救切:“㙀,耕地起土也。”一训“耕陇”,一训“耕地起土”,与《广韵》略同。《类篇·土部》:“堟,柱允切。耕陇也。又柱兖切。耕土合。又柱恋切。耕发土。”《类篇》与《集韵》“相副施行”,音读柱兖切的“耕土合”,《集韵》作“耕土卷”,《玉篇》省作“耕合”,皆异训而同义。“合”谓聚合,“耕土合”亦指沟渠两旁堆累聚积的土垄。秦人呼“冠卷”曰“委”,“委”亦有堆积义。《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何休注:“委,积也。”[10](P4822)《说文解字·血部》:“盇,覆也。”段玉裁注:“其形隶变作盍。”[13](P105)《尔雅·释诂上》:“盍,合也。”[14](P3)可见,覆盖与聚合词义相通。用以耕后碎土和平土的农具,古代称为“劳”,现代北方方言中称为“盖”。《农政全书》卷六:“凡治田之法,犂耕既毕,则有耙劳。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9](P166)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五:“先耕地作垄,然后散榆荚。散讫,劳之。”[15](P426)这里的“劳”谓劳磨,“劳”“盖”皆因磨碾(土垄)义而得名。碎土平土的工具称为“盖”,耕土翻转堆累成垄亦可称作“耕合”。

我们还可以从语源角度进一步考证“堟”的词义。《广韵·狝韵》:“䧘,道边埤也。”“䧘”是指道路两旁的矮墙。《礼部韵略·狝韵》:“瑑,雕刻圭璧上起兆瑑,谓有圻鄂也。”[16](P458)“瑑”是指玉器雕琢的浅槽。《周礼·春官·典瑞》:“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郑玄注:“渠眉,玉饰之沟瑑也。”贾公彦疏:“此六玉两头皆有孔,又于两孔之间为沟渠,于沟之两畔稍高为眉瑑。”[10](P1679)清代桂馥《札朴·温经·瑑驵》:

“‘眉瑑’‘沟瑑’并当作从土之‘堟’。‘堟’,耕发土也。”[17](P392)据此,“䧘”“瑑”皆取义于两边高中间低的形状,“堟”谓耕田起土、土垄亦由此得名。

二、推溯训释来源,获得确切解释

王力在《理想的字典》一文中指出,“尽量以多字释一字”[18](P354),“尽量避免以一字释一字”[18](P347)。这是因为单字字义宽泛,同时又存在着一字多义、一字多词等现象,容易造成歧义。而作为一部韵书,《广韵》往往以单字为训,单字训释是《广韵》中十分常见的训释方式。

(一)僝

《广韵·线韵》七(士)恋切:“僝,见也,具也。”这里以单字为训,确立了两个义项,而词义都不明确。又《产韵》士限切:“,《书传》云:‘见也。’《说文》云:‘具也。’”所引故训与“僝”字的训释一致,暗示了“僝”“”互为异体,并说明了训释字的出处。《集韵·狝韵》子兖切:“僝,具也。或省(作)。”又鶵免切:“僝,见也。或省(作)。”可为佐证。《玉篇·人部》:“僝,士简切。《虞书》曰:‘共工方鸠僝功。’”《玉篇》只举例,未直接释义。《尚书·尧典》:“共工方鸠僝功。”孔传:“僝,见也。”[10](P256)与《广韵》所引《书传》吻合。综合不同辞书,可以得到一条包含释义和例证的完整释文,也就明确了《广韵》训“见也”的意思是表现、显现。

《广韵》训“具也”,应出《说文解字·人部》:“,具也……《虞书》曰:‘㫄救功。’”[13](P162)段玉裁注:“马注《尚书》同。《五帝本纪》曰:‘旁聚布功。’释以布也。”[11](P368)据段注,“具也”为《尚书》马融注,意为具备;司马迁则又释作“布也”。综上所述,“僝/

”在宋代可能已成为生僻词,它首见于《尚书》,后世注解不一,或云“见也”“具也”“布也”,《广韵》选取影响较大的两种注解作为释义。可见,比勘辞书,厘清字义,有助于把握《广韵》的词义系统。

(二)噆

《广韵·感韵》七感切:“噆,衔也。”《说文解字·金部》:“衔,马勒口中。”意为马口中所含的用以制驭马之行止的马嚼子,引申为口含物。那么,训释字“衔”当作何解?又《合韵》子荅切:“噆,蚊虫噆人。”“噆”的意思是叮咬。《玉篇·口部》:“噆,错感、子感、子合三切。《庄子》云:‘蟁蝱噆肤。’噆,衔也。”《集韵·感韵》七感切:“噆,衔也。《庄子》:‘蟁蝱朁(噆)肤。’”据二书引例,“噆”的意思是蚊虫叮咬,以“衔”训“噆”,“衔”亦当表此义。不过,“衔”主要是表示口含物,作“蚊虫叮咬”义则比较少见,如《大字典》《大词典》《辞源》均未收此义。

《庄子·天运》:“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成玄英疏:“噆,齧也。”[19](P522)陆德明释文:“噆,子盍反。郭子合反。司马云:‘齧也。’”[20](P1491)注疏均释作“齧”。又故宫本《王韵·合韵》子荅反:“噆,齧。”亦同。《后汉书·孔融传》:“至于轻弱薄劣,犹昆虫之相囓,适足还害其身。”“囓”同“齧”,皆谓蚊虫叮咬。那么,训释字“衔”与“齧”字的关系又如何呢?《说文解字·口部》:“噆,嗛也。”段玉裁注:“《玄应》引作‘衔也’。嗛、衔音义同。”[11](P61)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七:“蝇噆,子腊反。《说文》:‘噆,衔也,齧也。’《庄子》‘蚊䗈噆肤’,是也。”[21](P368)玄应所载“衔也”“齧也”,今本《说文》未见;现代辞书通常把它们看作两个义项,如《大字典》《大词典》皆分列两个义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亦同。就此来说,《庄子》例只宜作为“齧也”一义的证据。因此,《广韵》“噆”训“衔”,或本《说文》佚文,谓口含物;又训“蚊虫齧人”,故宫本《王韵》训“齧”,皆谓蚊虫叮咬。二者不应混淆。

三、推索引申,确定词义

《广韵》一书所载义项,多有缺漏,少见全备,因此,在考索词义时,应参考其他辞书,在词义的引申脉络中予以推求。

(一)

《广韵·有韵》女久切:“,习也。”“习”是一个常用词,词义丰富,用法多样,此处作何解释,尚不明确。又《玉篇·彳部》:“,复也,习也,(忕)也,正也。或与狃同。”“”之“习”义处在“复”“习”“忕”“正”等引申系列中,不妨从这一词义范围进行考察。《说文解字·彳部》:“,复也。”徐锴系传:“犹蹂也,往来蹂踐之也。”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谓往来也。”段玉裁注:“此字引伸为狃忕之义,故《玉篇》云:‘习也,忕也。或与狃同。’按狃行而废矣。”[11](P76)据此,“习也”“忕也”异训同义,为“复也”之引申,意思是习惯。总之,《玉篇》中的“”一词多义,提供了词义发展的脉络,沿着这条线索,便可推知《广韵》所释词义。

(二)遟

《广韵·至韵》直利切:“遟,待也。”“待”是一个多义词,词义比较复杂。又《脂韵》直尼切:“迟,徐也,久也,缓也。”“遟,同迟。”由此可知,“遟”“迟”为异体字,不同反切下的诸义训可以构成一个引申系列。“遟”有缓慢、长久义,引申为等待。《说文解字·辵部》:“遲,徐行也。”段玉裁注:“今人谓稽延为遲,平声;谓待之为遲,去声。”[11](P72)平声即直尼切,去声即直利切,段氏阐明引申,分别异读,可见,“遟”字音义分化,已构成新词。《广韵》中同训“待也”的还有《止韵》:“俟,待也。”“止,待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子姑止之。”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上》:“‘子姑止之’,犹言子姑待之也。”[22](P624)皆作等待义。

四、补充例证,丰富释义

例证是释义的延续,能够起到证明和补充的作用。从《广韵》的训释实践看,其例证备受重视,但尚未上升到编纂体例的高度。不同辞书相互比勘,可以补充例证,丰富释义。

(一)墋

《广韵·寝韵》初朕切:“墋,土也。”此义少见。又《玉篇·土部》:“墋,楚锦切。土也。陆机《汉高祖功臣赞》曰:‘茫茫宇宙,上墋下黩。’”训同《广韵》,并举有例证。《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芒芒(五臣本作‘茫茫’)宇宙,上墋下黩。”李善注:“天以清为常,地以静为本,今上墋下黩,言乱常也。墋,不清澄之貌也。”李周翰注:“墋,垢。黩,浊也。并言天下昏乱垢浊也。”此处的注解为“不清澄”“垢浊”,与《广韵》《玉篇》之训释有异。在《辞源》中,“墋”的第1个义项为“沙土”,并引《梁书·沈约传·郊居赋》为证:“宁方割于下垫,廓重氛于上墋。”[12](P869)《大词典》中,“墋”的第1个义项亦为“沙土”,书证同

《辞源》[4](第2卷,P1211)。《大字典》中,“墋”的第1个义项为“土”,并引《玉篇·土部》:“墋,土也。”[6](P520)

此外別无他例。北周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三》:“上墋结重氛。”清代倪璠注引李善注曰:“墋,不澄不清之貌。”[23](P239)这里对“墋”的解释与《辞源》《大词典》有所不同。可见,“墋”训“土”,表“沙土”义,典籍用例甚少。《集韵·寝韵》:“墋,土也。一曰不清澄。”《集韵》以“一曰”别之,作为不同的义项,应是。“墋”的本义是沙土,后引申为污垢、不清澄、混浊等。《广韵·寝韵》:“碜,食有沙碜。”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七:“墋浊,初锦反。《通俗文》云:‘沙土入食中曰墋。’”[21](P153)“墋”“碜”同源,均与沙土有关。《方言大词典》中,“墋”的第1个义项是:“〈形〉脏;不清洁。”第2个义项是:“〈名〉混入粮食中的沙土。”[7](P5256)皆可佐证。

(二)挹

《广韵·缉韵》伊入切:“挹,酌也。”“酌”,该书首训是“酌酒”,应为常用义,同时,“酌酒”有斟酒、饮酒、舀酒等不同的意义。如《大字典》中,“酌”的第2个义项是“斟酒,饮酒”,第5个义项是“舀

取”[6](P3810)。《大词典》中,“酌”的第1个义项是“斟酒”,第2个义项是“饮酒,喝酒”,第4个义项是“挹取,舀”[4](第9卷,P1371)。《辞源》中“酌”的第1个义项是“斟酒,饮酒”[12](P4119)。由于缺乏相关例证,因此,其词义难以明确。又《玉篇·手部》:“挹,於入切。《诗》曰:‘不可以挹酒浆。’挹,㪺也。”有别于《广韵》的训释,这里的“挹”训为“㪺也”,并引《诗》为证。《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毛传:“挹,①也。”[10](P991)陆德明释文引《广雅》云“酌也”。《广韵·虞韵》举朱切:“㪺,挹也,酌也。”《药韵》之若切:“酌,挹也。”“挹”“㪺”“酌”互为训释,是一组同

义词,意为舀取。又《说文解字·手部》:“挹,抒也。从手邑声。”徐锴系传:“从上酌之也。”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华严经音义》引《珠丛》曰:‘凡以器斟酌于水谓之挹。’”[24](P695)宋代戴侗《六书故·工事四》:“酌,以勺挹酒注之爵也。以勺曰酌,以斗曰斟。”[25](P653)综上所述,《广韵》“挹”之训“酌”,《诗经》中用法明确,应为舀酒义。

五、发掘方俗词语

《广韵》词汇构成复杂,词语类型多样,有的条目下明确标识“方言”“今”“俗”,表明词语性质,但仍未完备,参照其他辞书,可以弥补此类缺欠。

(一)橉

《广韵·轸韵》良忍切:“橉,门限也。又牛车绝橉。”按照这里的训释,“橉”似为一般通语词。又《玉篇·木部》:“橉,木名。又楚人呼门限曰橉。”据此,“橉”实为楚地方言门槛之称。“橉”,或作“辚”。《淮南子·说山训》:“靡勿释,牛车绝辚。”高诱注:“楚人谓门切为辚,车行其上则断之。”[26](P1165)可见,《广韵》

“又牛车绝橉”实际是“门限”义的例证,而非另一义项;《广韵》以“又”别之,则不合训释通例。“橉”,亦

作“”。故宫本《王韵·轸韵》:“,牛车绝。”

“橉”“辚”“”,一字之异构,因其质则为“橉”,因其用则为“辚”“”。综合不同辞书,不仅确知“橉”为方言词,具有多种写法,而且划清了《广韵》释义和引书的界限。

(二)媠

《广韵·果韵》他果切:“媠,好也。”这里并未标识词语性质。《玉篇·女部》:“嫷,汤卧、徒果二切。《说文》云:‘南楚之外谓好曰嫷。’”“媠,同嫷。”又《集韵·果韵》吐火切:“媠,好也。或作嫷。”《过韵》吐卧切:“嫷,南楚之外谓好为嫷。或省(作媠)。”奴卧切:“媠,《方言》:‘娃、媠、艳,美也。’”由此可知,“媠”是一个方言词,“媠”“嫷”互为异体字。“嫷”亦见于《广韵·果韵》徒果切:“嫷,美也。《说文》曰:‘南楚人谓好曰嫷。’”由于“媠”“嫷”条未作关联,因

此,二字的形、音、义有所割裂。单言之曰“媠/嫷”,

复言之则曰“婑嫷”。西汉扬雄《方言》:“娃、媠、

窕、艳,美也……南楚之外曰嫷。”郭璞注:“言婑嫷

也。”[27](P60)“婑嫷”,亦作“婐㛂”。《集韵·果韵》邬果切:“婐,或作婑。”努果切:“㛂,婐㛂,好貌。或作媠。”又《太平御览》卷三百八十一引服虔《通俗文》:“形美曰媠。”[28](P1759)综合不同辞书,辨异

求同,可知“媠/嫷”亦作复词“婑嫷/婐㛂”,是一个方俗词。

六、纠正误训误释

前人比勘辞书,考校《广韵》,校正错讹衍脱,纠正误训误释,已取得丰硕成果。笔者研读《广韵》,偶有所得,亦略陈一二。

(一)

《广韵·屋韵》古禄切:“,,多也。”桑谷切:“,,多也。”“”二字首见于《广韵》,于古无征。《正字通·角部》:“,讹字。旧注音谷。,多也。误。”[29](P1047)《夕部》:“、夡、㚊、,并俗字,训多,不必别立诸名。无确据。”[29](P215)张自烈指出“”“”为“讹字”“俗字”,颇有见地,惜未详论。《集韵·屋韵》古禄切:“,《博雅》:‘殐,歺也。’俗作,非是。”《集韵》去《广韵》时代未远,“非是”应该是对当时实际用字情况的判断。

“”所从之“多”,当为“歺/歹”之俗讹。“”变作“”,正如“穸”变作“”。《可洪音义》卷二十九:“窀,上陟伦反。下音夕,正作穸。”[30](P560)是其例。因此,“”即“殐”形讹,其训“多也”乃望形生义。

(二)沑

《广韵·有韵》人九切:“沑,《说文》曰:‘水吏也。又温也。’”《集韵·有韵》忍九切:“沑,《说文》:‘水吏也。一曰温也。’”二书皆引《说文》,但其中的“温”义颇为费解。《玉篇·水部》:“沑,仁久切。水吏也。又女六、女九切。泥也。”未收“温也”一义。又《集韵·有韵》女九切:“沑,溼也。”“溼”俗作“”,《正字通·水部》:“溼,俗作濕、,非。”[30](P604)“温”与“”形近,当为“”之形讹。原本《玉篇·水部》:“沑,仁九切。《说文》:‘水吏也。一曰隰也。’《仓颉篇》:‘主水者也。’”“隰”字,《集韵·缉韵》“或作濕”,“濕”“溼”又一字之异体。可见,《说文解字》或作“一曰隰/濕/溼/也”,《广韵》《集韵》则引作“又温也”“一曰温也”,字形讹误。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学者在校勘《说文》时已指出此误。《说文解字·水部》:“沑,水吏也。又温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又温也者,温当为溼。《集韵》:‘沑,溼也。’溼俗作濕,与温形误。”[31](P980)因此,《广韵》所录《说文》之训“温也”,实际是由形误而产生的词义。

总之,辞书比勘对《广韵》词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综合不同训释,归纳概括词义;二是推溯训释来源,获得确切解释;三是推索引申,确定词义;四是补充例证,丰富释义;五是发掘方俗词语;六是纠正误训误释。它在词义分析、语源探求、词语考证、字际沟通、文献校理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而广之,其他韵书的词汇研究亦不例外。需要指出的是,不同韵书的训释亦各具特色,或重视本义,或关注常用义,这也正是辞书比勘的基础,可以较其异、证其同。从《广韵》词汇研究着手,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和普遍的规律,并将其拓展到其他韵书,挖掘不同辞书的特殊价值,无疑将会进一步推进汉语词汇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急就篇[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23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5]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订补[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6]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Z].武汉:崇文书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7]许宝华,[日]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8][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016.

[9][明]徐光启撰,石声汉校注.农政全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0.

[10][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2]何九盈,王宁,董琨主编.辞源(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3][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4][汉]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5][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今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宋]毛晃增注.增修互注礼部韵略[A].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37册[C].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7][清]桂馥.札朴[M].赵智海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18]王力.理想的字典[A].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C].北京:中華书局,2015.

[19][清]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20][唐]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1]徐时仪校注.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2][清]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23][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M].许逸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0.

[24][清]王筠.说文解字句读[A].续修四库全书:第216-219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5][宋]戴侗.六书故[M].党怀兴,刘斌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2.

[26]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7][清]钱绎.方言笺疏[M].李发舜,黄建中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1.

[28][宋]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9][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补.正字通[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30][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A].中华大藏经编辑局.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60册[C].北京:中华书局,1993.

[31][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切韵广韵辞书
《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论四种敦煌韵书残叶之性质*
《新撰字镜》所引《切韵》下平声性质考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以零散韵字为例证西夏文献《五音切韵》非“单开双合”排列
试论西夏文韵图《五音切韵》的开合口排列问题——以成对韵字为例
向熹著《简明汉语史》(修订本)指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