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跨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耦合之路
2023-09-27龚尧
龚尧
民间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财富,将生活经验和民间特色活动合理转化为学校教学的课程内容,将民间体育项目进行课程化改造,对于提高乡村小学体育教学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项目选择: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化改造
放风筝作为一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体育活动,具有艺术、健身、表演等教育价值。学校的体育课程是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旨归的。我们选择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放风筝”进行跨学科综合性学习,从课程目标、内容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造。
1.将课标要求融入民间体育项目目标中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我们基于“新课标”对“放风筝”这一项目进行目标设计,将“新课标”提出的五个领域目标分解,形成每个水平段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放风筝”。学生通过奔跑和手部操控将风筝持续放飞到肩部以上,学会在复杂环境中安全地奔跑并操控风筝,从而提高奔跑、双手操控的能力,提高身体协调性。通过团队合作“动手制作风筝”“放风筝”,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了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增强了对抗挫折的能力,形成了体育锻炼意识。
2.将跨学科思维嵌入民间体育项目中
民间体育项目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既适合团队活动,也适合个人自娱自乐。教师可以将语文与体育学科融合,基于古诗《村居》描述的景象“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导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描绘”诗句,进行跑动、拉伸等,达到热身的目的;将美术学科与体育学科融合,让民间艺人指导学生制作风筝,这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将科学与体育知识相融合,整個风筝制作过程是一个科学实验的过程,尤其是翻折、装订、整理等环节,让学生在体育与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奔跑、协作、探究能力。
3.将“嫁接式”策略植入民间体育项目改造中
我们对民间体育项目进行了合理改造,设计了嬉戏类的民间体育项目。如:以“寻找风筝”为主题,将体育学科中的定向越野跑与美术学科中的手工制作进行融合,同伴合作完成任务;设计了挑战类的民间体育项目,进行风筝识别和放飞比赛,让学生体悟竞技的魅力;设计了节庆习俗类的民间体育项目,让学生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拥有过节的欢乐体验。
二、目标导向:基于真实情境的驱动性问题
驱动式学习能激发儿童的思考和求知欲。驱动性问题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是基于学生内在的需求和兴趣展开的。驱动性问题能让学生对真实问题产生“关联感”,激发他们的项目探索兴趣。
1.从理解学科育人内涵出发
“新课标”指出体育教学要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和能力。此次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传统民间体育项目“放风筝”,还能充分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尽管融入了语文、科学、美术、数学等多学科知识,但其中的核心仍是体育知识。
2.在真实情境中生成
探寻“放风筝”本质问题时,我们通过口头表述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放风筝是一件特别值得期待的事情,怎样才能在这次校园放风筝比赛中夺冠呢?”具体的情境,会让学生的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更有代入感,让他们认为学习、探索、研究是有意义的、有趣的、真实的。
3.形成驱动性问题链
在“如何进行学科融合发展”这一本质问题关照下,所产生的驱动性问题可以形成一条不断深化推进的问题链。学生制作完风筝后,教师以“风筝起飞后保持的高度与奔跑速度的关系”这一问题为主线设计了四个核心问题:风筝的内在结构是怎样的?如何解决设计制作风筝的难题?风筝节里你经历了怎样的挑战?你会开一个风筝店铺吗?再根据核心问题分解多个子问题。“放风筝”运动项目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设计师与参与者,让他们在任务完成中习得素养。
三、统筹任务:以任务推进体育综合性学习
小学阶段是儿童的发展敏感期。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合到日常的体育学与教的过程中,利用跨学科融合这一理念,在锻炼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在“放风筝”民间体育项目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设计了三个任务。
任务一:“诵古诗”热身赛
围绕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村居》,组织一场有意思的体育热身赛。“草长莺飞二月天”,下蹲抱头—慢慢起立,打开胸腔—双臂上下摆动,全身舒展—模仿黄莺,舒展身体。整个动作围绕运动要领进行。“拂堤杨柳醉春烟”,让学生两脚张开到与肩膀同宽,活动腰部,也活动髋关节,犹如杨柳枝随春风轻轻摆动;“儿童散学归来早”,同伴结伴而行,前后双手扶肩兔子跳,通过小跳步在场地内与同伴互动,持续活动下肢,体会找春天的愉悦之情;“忙趁东风放纸鸢”,在风筝放飞的时候,要采取侧压腿的方式,将左半条腿尽可能地向左边伸展,用脚尖着地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同时,左手要放在左腿上。
任务二:“做风筝”中找原理
这项任务分成三个子任务,分别是制作风筝、定位风筝以及放飞风筝。一是“制作风筝”,将体育课程与美术课程、劳动课程相结合,按照任务单中提供的步骤和方法,小组合作完成制作风筝任务。二是“定位风筝”,通过寻宝任务的设计,将体育学科中的定向越野跑与数学课程中的路程与速度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完成找风筝的情境任务。三是“放飞风筝”,通过定向观察风筝的飞行状态,确定奔跑的速度、距离、方向等。在此实践过程中,教师不断提出问题“风筝飞起来要达到什么速度”“飞起来后保持一定飞行高度需要怎样的速度”等,从科学原理、数学实验以及运动方式等角度促使学生在练习中观察现象。
任务三:“风筝节”中提体能
四月,是我们的“风筝节”。风筝节,我们设计了三个子任务:一是“开一家风筝店铺”,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店铺模型构建、年级组店铺制造,掌握劳动技术与运动技能,从而培养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挑战的体育精神;二是“放风筝比赛”,利用“三人四足”的模式展开热身,通过接力赛让学生体验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体育品质;三是“理一方运动场”,将自然环保、体育与健康、垃圾分类等融入挑战赛中,把标志垫、令旗的颜色与垃圾分类的三种颜色结合起来,采用蚂蚁搬家、鹤立鸡群、翻山越岭三个游戏将爬、跳、跑等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树立终身运动的观念。
四、弹性设计: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全面成长,要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积极运动,掌握运动技能;要关照学生的运动情感、运动观念以及运动品质。教师可以设计素养导向下的过程性评价。
1.关照素养导向下育人价值的实现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从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出发,要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可以弹性简化或优化一些规则上的技术要点和认定要点,从而促进学生获得运动体验和运动技能。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意识,鼓励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促进他们体育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同时促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以任务为线索设计素养评价量规
在确定民间体育项目主题后,师生一起制定评价标准,评价量规从三个维度展开设计:一是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对“放风筝”这一项目进行分解性指标设计;二是对跨学科学习中的共通素养要求进行评价,包括学生应展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三是围绕跨学科学习中耦合的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评价,包括数学、科学、劳动、美术等相关素养进行过程性评价。
3.以弹性要求打开多元评价方式
多元评价,一方面是以评促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发展优势以及不足;另一方面是以评促教,教师依据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活动记录表、各种调查表以及体能发展数据图等,对项目展开评价,总结、反思项目中的成败得失。此外,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导评的方式,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不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
在体育强国战略的引导下,在体育教学中融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民间体育文化得以传播、教学价值得以凸显。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成长特点,保护学生的运动与游戏的天性,给予学生一个发挥自我优势的平台,让学生获得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