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标视域下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
——以《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导为例
2023-09-26黄榕泉刘菊春
黄榕泉 刘菊春
(1.泉州市凌霄中学,福建 泉州 362000;2.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列入课程内容,第四学段(7~9年级)“学习内容”之一是阅读革命文学作品,如《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笔者指导学生阅读《红岩》《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时,发现学生对这类书籍接受度不高,不少学生对中国革命史知之甚少,有些学生甚至有认识误区。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教师寻找学生红色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新路径,让红色书籍入生眼、入生心,是落实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必然要求。关于如何指导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笔者在新课标视域下,对初中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策略作了以下探索。
一、统整资源,寻找红色经典阅读的着力点
名著阅读提倡学生要安静去阅读,但是有些初中生对红色经典阅读缺乏兴趣,如果让学生一味静读,阅读效果可能与教师的期望存在距离,因此,教师亟待建构学生红色经典阅读新路径。“阅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的人格建构与文化建构,学生自身的发展才是阅读的根本目的。所谓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也只能在学生的自我选择与自我建构中进行。”[1]
(一)与单元教学任务融合
为了让学生想读、愿读红色经典,笔者尝试将红色经典阅读与语文大单元教学相融合。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任务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和口语交际“口述”。笔者安排学生课前三分钟讲述《红星照耀中国》中革命人物及其故事,要求:1.人物要有适当的肖像、神态、动作描述;2.故事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3.讲述时可以同时展示自制的PPT。完成第一课《消息二则》教学后,布置学生就讲述的革命人物故事,拟写一篇新闻报道。学习第三课《“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这篇新闻特写,讲授新闻特写与消息异同时,笔者发现学生理解不透,便选择了一位学生写的新闻《红军三十英雄勇夺铁索桥》,请全班同学以这篇新闻为底本,写一篇新闻特写;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有意识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表现手法,重点刻画红军战士在飞夺泸定桥战斗中的顽强意志和牺牲精神,理解新闻特写与消息之间的异同。学生们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细致地去阅读书中的相关章节,对书中革命人物了解更全面,阅读兴趣也大大提升。
(二)与综合性学习融合
新课标首次将跨学科学习作为任务群提出,强调“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红色经典时,请美术、信息技术、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协助学生完成相应任务:请美术教师指导学生给书中的革命领袖、红军将领画像,作品需结合书中人物描写片段,介绍相关人物性格特征;制作革命人物电子名片,在信息技术课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制作了少年毛泽东、少年贺龙等先辈的个性名片,名片上有人物头像、人物少年时期活动事件简介等;八年级历史教材在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课后活动中有一项作业“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细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章节,提炼有用信息,以书为据写成历史科探究小短文;在地理教师的协助下,学生手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笔者让学生就红军长征中几个重要史事发生的地点,如大渡河、大雪山、松潘草地等,结合地理知识和《红星照耀中国》书中的描述,分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内涵。通过实施跨学科学习,学生初步建立初中各学科横向联系的意识,学习将零散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加以整合和提炼,同时班级各层次学生都能找到红色经典名著阅读的趣点。
二、任务驱动,合作学习提升阅读品质
(一)设置贴合学生的情境任务驱动阅读
笔者尝试依托学习任务单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口语表达和书面阅读交流,参与到整本书阅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就2022年几件大事设置《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任务单:(1)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红色故事或表演情景剧等,以自己独特方式缅怀《红星照耀中国》中革命者的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2)2022年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学校为迎接盛会举行“青春不负、强国有我”主题征文比赛,给《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位革命者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学习、继承革命先烈崇高精神和人格风范的决心。
结合校外研学实践引领学生红色经典阅读。笔者所在学校开设“泉州海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有“泉州红色革命史迹”研学项目。教师带着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重走家乡革命道路,传承本土红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让参与研学的学生思考“红星为何能照耀中国”,并用研学成果回答这个问题。参与研学活动的学生在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活动遗址时,搜集红色文化的相关信息,听老战士讲述过去的革命故事,再读《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后,有了新的阅读体验,产生更深的情感冲击,让赓续红色血脉成了自觉意识。
这类任务,教师可以因时因事而设,任务单不断优化,但“泉州海丝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其中“泉州红色革命史迹”研学项目,则可以在学校支持下拓展至整个市域红色史迹。
(二)建共读小组,促各层次学生读有所得
在指导学生《红星照耀中国》阅读过程中,笔者以“红星何以照耀中国”为探究议题,再分解为若干个子探究题:书中可以照耀中国的“红星”是谁,这颗“红星”为何耀眼?这“红星”为何能照耀中国?我们从这“红星”身上可以学到什么?笔者基于学情,在学生自愿组合与教师调整的基础上,建立共读小组,每组5-6 人,组员包括学习能力强、中、弱的学生,学生自主确定组内各成员的分工。学生经历了前面任务群学习实践,形成“阅读—发现—探究—呈现”阅读链条,在教师积极主动引导下,共读小组安排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二十分钟为集中阅读时间,组长把控组员阅读进度和质量,在组员基本完成整本书通读基础上,布置完成“《红星照耀中国》探究式阅读任务单”。笔者了解到,有的共读小组分工如下: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子题1和子题2,从书中整理出探究目标人物文字内容后提炼有关信息;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完成子题3,撰写人物评价性文字,尝试制作展示探究成果的PPT;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前两类学生完成探究发现,同时完成探究成果综合内容的撰写,如有可能完成专题探究小论文的撰写。借助共读小组活动平台,笔者所在班级学生养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阅读指向性也得到了强化,各层次学生在共享阅读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阅读愉悦体验。(见表1)
表1 《红星照耀中国》探究式阅读任务单
三、文化母题引领红书阅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导向
有的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对革命者少年时期的反抗精神、反动派对革命者的镇压认识不正确,少数学生对书中革命者为了革命信仰而勇敢面对磨难不太理解。这种阅读偏差如不及时纠正,会导致学生读后“反感”。“自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应充分发挥师生协商的作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选择营养丰富、能够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和思想发育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笔者以“信仰与忠诚”为母题,请学生围绕母题进行专题阅读:“可以照耀中国的‘红星’是谁?”“能照耀中国的‘红星’为何是他(他们)?”“红星何以能永耀中国?”为了更深刻理解“信仰与忠诚”这个母题,教师在专题二中,把《七根火柴》《丰碑》两文与《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中“过大草地”章节组成群文,引导学生阅读,学生从文中人物身上超出常人的举动领悟到信仰是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力量。在借助文化母题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实践中,学生通过篇章精读、专题探究阅读、群文比较阅读等阅读形态,有助于自身高尚人格和价值理念的建构。
有学生对《红星照耀中国》中“大渡河英雄”中一段话产生了阅读争论,“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 笔者意识到“信仰与忠诚”这个文化母题对于学生依然很抽象,始终在思考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点来撬动议题。八年级下学期学生阅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红色经典后,开展专题探究阅读,有些女生关注的是保尔的几次情感经历。革命者首先是人,但他们为信仰而勇于牺牲的精神却超出人性的范畴,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笔者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经典中革命者形象”为主题,学生把《红岩》《红星照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中革命者作为一个探究组合体进行赏读。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经典中革命者形象”为总主题,设三个探究小专题,每个学生红书共读任务群组从中确定一个探究专题共研。专题一:自古英雄出少年,精读《红星照耀中国》少年彭德怀、少年徐海东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保尔,比较三位少年成长经历的异同点,探究他们为什么要当红军;专题二:我辈岂是蓬蒿人,精读《红星照耀中国》描述红小鬼相关章节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军战士保尔,梳理他们在革命队伍中成长为一名合格战士的言、行,探究他们为什么喜欢红军队伍;专题三:为有牺牲多壮志,精读《红岩》中被严刑拷打后成岗、许云峰与特务头子徐鹏飞狱中交锋,《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三十英雄勇夺泸定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失明瘫痪状态下坚持创作等相关章节内容,思考人物直面的是什么考验,在迎接考验时人物有何超出常人的举动,探究人物炼成“钢铁”靠的是什么。在探究成果展示课上,学生们分享了自己阅读、思考、探究的成果,笔者再提对《红星照耀中国》中“大渡河英雄”中一段话产生了阅读争论话题,学生们茅塞顿开,明白了革命者是人,但是因为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初心坚守炼成了“钢铁”,而支撑着这些人的就是信仰和忠诚。“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通过专题研究,使学生获得了典型的情感体验、经历了典型的学习过程、尝试了典型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思考的深度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并深化的。”[3]
“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4]教师引导初中生进行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去认识和理解先辈们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