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018-05-26李明晖
李明晖
内容摘要:时下,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兴趣并不浓厚。阅读名著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激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不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深深感受到阅读名著的乐趣,并逐渐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关键词:中学生 名著 红星照耀中国 阅读兴趣
名著是人类高贵的精神产品,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对物质生活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其价值无可怀疑。阅读名著是如此重要,中学语文老师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这使命,毫不夸张的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所以,语文老师,要有神圣的使命感,想尽一切办法让初中生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热爱读名著。
一般来说,像《西游记》《水浒传》这样的名著,中小学生大都喜闻乐见,对其中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大都耳熟能详,津津乐道,原因很简单,这些名著情节性强,人物个性鲜明而不雷同,《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大多源于生活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又遍寻不到,学生们感受到的都是新奇。学生的书包里、书柜里,常常能看见这些名著的影子。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名著都能享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原因是什么呢?
为什么有些中学生不喜欢读名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指出:“中学孩子们的阅读基本是自发的阅读,缺乏引导,经常是班里同学读什么,他就跟着读什么。这种原生态的、缺乏目的性的阅读普遍存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整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太过功利和浮躁,在于从大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小学整个教育人才培训机制的不当。”两位教授的分析切中时弊,比较深刻。其實,有些中学生不爱读名著,主要原因在名著本身,例如,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现在已经被列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必读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大多不爱读此书。就算老师一再强调,把它列为考试内容,也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坚持勉强读完,大多数都基本对阅读此书没有什么兴趣,就算是勉勉强强读下去,也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
这些现象,引起我们深思。通过访问学生,我们发现,学生不爱读《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该书情节连贯性不强,极具跳跃性,常常读着读着,故事中断,不知下文是什么,阅读兴趣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二是该书内容远离当代中学生的世界,有些学生读起来,完全不知所云,学生普遍认为书中相当多的内容不能理解,比如“苏维埃”一词,笔者曾经为一位中学生多次讲解,旁征博引,她仍然是不甚理解,提不起兴趣,而“苏维埃”一词在文中出现的次数极多,学生一看见这个词,就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阅读;三是不少中学生喜欢看卡通书、网络小说或青春读物,等等,这些书籍的内容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认为读起来很有趣,因而感到很轻松。看来,激发中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兴趣,是当务之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才能激发初中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兴趣?根据对初二学生的调查访问,我们分析了学生不爱读该书的主要原因,那么,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应该可以有效地达到我们的目的。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前后勾连
初中生普遍认为,该书情节连贯性不强。的确,《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是埃德加·斯诺写的关于红色中国的新闻报道集,属于报告文学范畴,初二学生喜爱的阅读对象主要是能够完整体现记叙文六要素的情节完整的故事,特别是故事的结果这个要素,如果离主要情节太远,学生觉得读起来很辛苦,不能坚持前后勾连的学生,就索性放弃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所牵扯到的历史事实非常广泛,千头万绪,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一条线索,学会前后勾连。这条线索应该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就是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只要学生把这段历史线索理清了,就很容易把书中所涉及到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前后勾连起来,对于历史的前因后果就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会再感觉到茫无头绪了。
怎样前后勾连呢?历史事件大致都可以分为产生、发展、结束三个阶段,因此,要掌握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理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把每一年发生的历史大事一一列举出来。中学生对于人物的评价,一般比较简单,习惯性地把人物分为好人或坏人,把这些人物所创造的历史事实简单地分为好事或坏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历史问题的性质分类理清线索,比如,把人物分为革命的和反革命的,分为两大阵营,学生就比较容易弄清人物关系,以及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等等。
我们也可以把主要人物的革命经历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列出来,也能够得出一个明晰的线条,比如把毛泽东主席或者是周恩来总理在那段革命岁月的经历全部理清楚,这样好比是学生自己为伟大人物做出了一个传记,既锻炼了自己搜集资料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也能对该人物有极清楚的认识。要做到这些,自然要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要动手,要泡图书馆,围绕这个任务,学生的视野会越来越广阔,对伟大历史人物了解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对伟大人物慢慢产生爱戴之情,阅读兴趣当然会逐渐浓厚,越来越喜欢读书了。
这种线索的呈现形式,既可以是图表,也可以是轴线,我们提倡画思维导图,一颗大树状的思维导图,很形象很生动,当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补充相关知识
历史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军事、杰出人物、科技文化等方面分类排比,理清线索。由于初中生学识尚浅,对很多知识不懂,这是他们不爱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有比如“苏维埃”一词的内涵问题,学生基本不懂。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得为他们补充相关知识,以帮助他们跨越阅读路上的障碍物。怎样补充呢?我们认为,让学生自己编写一本阅读指南是一个好方法。这个工作放在学生普遍初读之后来完成,因为这时候,每个学生心中都积压了很多困惑,这些困惑要记录下来,查阅资料解决,解决之后,进行班级交流活动,让班级充满积极的探究气氛。探究完之后,全班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完成《〈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指南》。最后的环节是请政治、历史和语文老师为这本书进行质量把关。
三.观看与名著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观看影视剧,是中学生求之不得的美事,自然会兴致盎然。比如《人间正道是沧桑》是革命战争历史题材剧,从这部剧中,中学生可以看到领袖人物的伟大形象,直观形象地了解一些相关的革命历史事件。八集纪录片《长征》“通过全景式再现、国际化视角讲述、亲历者口述、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披沙拣金,呈现最真实的细节,展示共产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精神和作风”,是激发中学生阅读兴趣的极好素材。影视剧直观形象,视听结合,很容易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如果在阅读原著之前,让他们观看影视,就能很好的促使他们去阅读原著。
四.以读促写,以写带读
阅读名著后,根据原著进行写作练习,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写作练习的形式包括缩写、仿写、改写和续写等,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就会求助原著,阅读时,带着很强的指向性。叔本华说:“这样的读书可以教导我们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也可以借以培养写作能力。”比如,可以安排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选取《红星照耀中国》的某个片段,改编成剧本,共同修改后,在班级汇报演出,评出等级。也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书中人物,模仿书中角色,在班级进行表演,比如扮成记者采访某位伟人,写采访记录,等等。这样的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参与热情高,也能带动对名著兴趣不大的同学参与,在活动中他们也会慢慢受到感染,产生浓厚兴趣。当然,在活动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锻炼。
五.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环节放在学生充分阅读名著之后进行,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在理解之上,每个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想法,不仅要理解性阅读,更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师生互动交流的活动形式多样,比如讲故事,选取《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一个人物的故事,可以讲一个,也可以讲几个,特别是作品中主人公为国家为民族的献身经历,面对国家在历史关键时期所做出的英明的抉择,面对困境时的开拓精神,在追求梦想中對历史的思考,如果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再加上一点自己的评价,那就达到了评价性阅读的效果。当然,班级同学和老师要对演讲者的观点进行指导,以免跑偏。
举办阅读成果交流会也是很好的形式。在班级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研究成果,主要是讲讲自己的读后感,这个一定要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讲,最好是先让老师指导一下讲稿,这样学生讲得会更深刻。还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情感收获,比如,结合诗词和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学生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明白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形象,更感受到一代革命英雄人物“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操。诗歌那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胸怀,会深深打动千千万万青年学子。
开展班级辩论活动。初中生很乐意表现自己的风采,开展辩论活动,为他们表现自己,特别是展示他们创造性的阅读体验提供一个绝佳的平台。可以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设置辩题,开展辩论,无论是辩手还是观众,在参加辩论之后,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现,自己看问题不再是肤浅的表层的,在看待历史的或是现实的社会问题时,不会盲目地忙着选边站。在思考问题时,会冷静地分析问题,会多角度地思考,会辩证地分析。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学会了多元化看问题,自己原来不怎么相信的事情,其实真的是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不少学生通过辩论,会从自己从来没想到过的角度看问题。要参加辩论,学生就必须学会检索资料,检索资料自然会让自己多读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做好指导。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方法还有很多,不同的名著,也可以寻找到不同的方法。当发现学生不爱读名著时,教师一定要做好调研,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走近名著,阅读名著,走进名著,最终热爱名著,养成自觉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Ellen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3]王福显.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6.
[4]苏彦.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J].中学语文教学,2008.
[5]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碧桂花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