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人数字融入困境反思
2023-09-26黄铭心
□文/ 黄铭心
(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山东·青岛)
[提要] 数字融入既是行动和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和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带来极大的正向反馈,而纵观当下人口老龄化趋势,老年群体已成为巨大“数字浪潮”中的弱势群体,数字融入过程更明显地体现为被动接受,具有较少的主动性。本文以积极老龄化新发展理念为背景,针对我国老年人数字融入现状,通过回顾数字融入与数字鸿沟的概念,分析问题成因、可介入路径,并结合后疫情时代现实视角,总结现实困境,提出创新之路与若干思考。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的飞速发展较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以往所拥有和习惯的生活方式,科技创新带来的变化与发展实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实际构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活质量,不难看出,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数字智慧”社会和服务建设已成为未来的大趋势。而在养老服务领域,老年生活服务类App 的不断涌现,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社区功能型养老智能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尝试,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领域对于养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充分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关注老年群体面临的实际问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数字融入与数字鸿沟
(一)核心概念:关于两者的关系。纵观老年人数字融入研究发展之路,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始终围绕着数字鸿沟、数字融入两大核心概念,其中,两者的关系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
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多层次的差距,不仅包括“硬鸿沟”(在信息技术接入上存在的物质层面的差距),更重要的还包括“软鸿沟”(在使用能力、知识、意识、素养、语言等非物质性方面的差距)。大部分学者认为,数字鸿沟是由于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对于信息拥有的程度、使用接受程度存在差距而形成,广义上所关注的数字鸿沟成因主要来自年龄差异,例如年轻一代相较于老一代更容易接受新兴互联网产物,从而不断加大了代际之间在网络使用行为上的差距。除此之外,受教育程度、个人认知行为能力、所处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在无形之中加剧了“鸿沟”的形成。而数字融入本身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既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又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从而被动产生的行动,当个人能力与所处的社会支持环境不足以支撑个体完成这一融入过程时,数字鸿沟同时“扩大”,形成一种社会问题。
(二)时代背景下对数字融入的新理解。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的思考,为理解老年人数字融入提供了建立和发展的新方向。从特殊性角度考虑,我们对未来数字融入发展提出两点思考:第一,在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社会交往行为与社区文化活动参与程度被迫削弱,现有社会服务模式和经验是否符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具有成效?第二,虽然目前大数据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社会大部分群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这样的“便利”却再次给老年人设了一道难题,例如部分自动下单配送蔬菜、药品的服务功能老年人并不能熟练掌握并使用,且有部分空巢老人因为子女不在家不知道该与谁求助,陷入困境。这样的“新变化”对于增强老年人社会融入究竟是机遇还是挑战?有学者认为,从规模上来看,面向老年群体的互联网渗透率实现了重大的突破,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自疫情的加速、催化。以互联网为基础建构的数字化时代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并不断影响着“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的组织方式和资源配置形态,这样的变化有利于不同行业设计的革新,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具普惠性和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而这样的影响对于老年人来说更多呈现出一种“消极状态”,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对于这样的变化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利用或自主学习,这样的情况极容易对老年人心理和生活状况产生消极影响。可以认为,虽然数字技术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积极老龄化的实现,但这种可能性并不会自动实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学者认为,后疫情时代也许能为解决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难题带来转机,对此,应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
二、老年人数字融入问题成因及介入路径分析
(一)问题成因。有学者提出,在老年群体用户画像主范畴之间的逻辑机理与相互关系方面,经过实证研究发现:环境刺激要素是导致老年群体认知和心理中介效应的主要原因,直接引发感知变化中介效应的发生。一般认为,老年人数字融入不足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来自老年人自身的原因。在生理上,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变化呈现为下降的趋势,视觉、听觉包括反应速度等的生理性变化进一步造成了他们使用互联网数字产品的障碍;在心理上,随着学习和认知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在面对互联网数字产品时较容易因为未知情况出现恐惧感,由于使用时出现的障碍造成了无力感,无形中加剧了老年人对社交媒体技术的抗拒。不可忽视的是,受教育程度、自身学习能力等对老年人的数字融入也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家庭、社会和制度原因。老年人在资讯科技领域的家庭反哺、亲友互助、社会资源、社会支持网络的不足,包括社会制度的不完善,都是造成其数字鸿沟不断变大、数字融入困难的主要因素。三是来自现代科技本身的因素。当代网络技术产品存在着“老年歧视”的趋势,缺少针对老年人互联网技术需求的针对性服务,目前市场上所运用的创新理念更多的是为年轻人设计,较少地考虑到了老年人在使用时的特殊需求和“技术屏障”。
(二)介入路径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关于老年人数字融入问题成因的分析中,研究者共同的关注点都将这一问题的产生视为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双重作用,家庭、社会环境、社会制度都对数字融入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认为,在介入路径的选择方面,应当注意避免单一的实务介入模式,充分利用服务对象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借鉴发达国家、老龄化国家成功案例,并做好本土化研究工作。
1、家庭层次:充分把握代际相处实现数字反哺。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老年人仅仅依靠既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难以适应当下的互联网环境,而年轻群体接受速度快、技术掌握熟练,应当积极地把自己所在网络世界汲取到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生活方式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应当以家庭为主体,实现“数字反哺”。子女和晚辈是老年人融入数字世界的重要桥梁,应当及时关注老年人互联网产品使用需求,帮助家中长辈购买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且应当注意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内部零件损耗等问题,帮助老年人顺利跨越数字鸿沟的“接入沟”;同时,在使用功能方面对老年人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实现了解、学习、使用、掌握几个关键步骤,体验语音通话、视频通话、语音输入搜索、公众号浏览文章、给朋友圈点赞评论等,充分尊重其需求与意愿,帮助老年人鉴别网络劣质信息。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字信息把握能力,让他们感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知识,从而进一步构建优良的家庭支持系统。
2、专业领域层次:实务创新。在社会工作实务领域,部分社区采取年轻人与长者互助模式,或招募青年志愿者主动帮扶老人学习如何使用智能手机、互联网等,这样一种“直接教学”模式有利于快速帮助老人掌握部分基础使用技能,但在服务效果的可持续性和对服务对象赋能等方面,仍存在部分缺陷。结合社区现存有关帮助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实务工作手法,社区工作人员需加强对现有服务内容的宣传,如在小区门口的宣传栏、休息区等公共区域,张贴关于手机应用使用基本流程海报,潜移默化地使老年人学习;在代际之间的数字反哺之外,也可在社区开展“中老年人数字互助小组”,让已经掌握部分互联网使用能力、可以较为熟练运用智能手机功能的老人帮助其他社区内老年群体,这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老年人数字融入的进程,另一方面增强了社区成员内部的沟通交流,帮助部分老年人排解孤独感、无助感,发挥自我效能感,在社区内形成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良好氛围。
三、思考与展望
在城市社区内部的新需求不断涌现过程中,仍有“特殊性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即有关农村社区的老年人数字融入。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而言,软硬件设施条件、文化氛围、网络覆盖水平仍存在不小差距,应成为未来研究内容中的关注重点。农村的老年人由于受到经济状况的限制,容易在“接入沟”出现较大困境,数字鸿沟的不断扩大造成数字融入存在困难,这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积极老龄化理念的实现,需要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探究相应的解决路径,增强农村地区老年人数字融入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家庭在其中的支撑作用,弥补缺失的社会支持网络。
纵观当前养老服务实际内容,在产品研发上,设计和应用的初衷虽以老年群体为主,但大部分使用者并非是需要关怀的老年人群本身。例如,在社区志愿服务平台,往往需求信息的发出更多来自他们的家人、邻居,或社区志愿者直接通过需求评估主动上门,进行帮扶。同时,养老机构内部呈现出较封闭、成员多、需求多样的特征,我们一直强调家庭在养老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机构养老中,家庭与老年人的关联正在逐渐淡化,而家庭作为老年人数字融入的关键桥梁,是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功能丧失?机构护理的问题是缺乏亲情,院内老人与家庭成员构建联系的信息数字方式较为单一,在居家养老模式之外,机构养老内部的老年人群的数字融入问题仍需要关注。此外,探访是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每一位社工及护理人员需要参与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目的是发现老年人在生活、情感、物质精神层面的问题和需求,指导接下来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通过双方面对面打招呼、聊天形式的探访,能够拉近工作者与机构老年人的距离,但采集信息的准确程度需要建立在长久的时间和案主的主动信任之上,工作人员极有可能无法收集到有效信息,或在整理过程中出现误判,影响服务效果。根据分析,很有必要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手段引进其中,弥补养老机构内部存在的不足。
综上,通过对学界研究成果的分析,对我国老年人数字融入问题的概念、问题成因、介入路径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结合后疫情时代、积极老龄化角度提出了创新之路。但是,尽管从多方去着手研究,也无法将城市、农村及来自不同经济、文化、家庭背景的老年人数字融入问题特征尽数呈现。在这些研究中,关于实现什么样的融入、如何界定标准来确认融入程度等方面仍有欠缺,而关于以上问题的思考,将有助于未来社会工作实务内容的目标界定与服务效果评估。一方面数字化时代不同领域科学技术仍在飞速发展,对于元宇宙、数字化治理等概念的思考层出不穷,无形中将“融入门槛”不断提高,那么当下针对老年人数字融入问题的个案或社区服务项目是否能够实现真正的融入,是否将自主或被动学习互联网设备基本使用功能视为实现了数字融入,这一观点需要在未来不断深化研究。另一方面老年人数字融入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社会系统、科技产品、社会政策需要结合老年人实际需求,实现内部平衡的“不排斥”,公共服务领域扩大对老年群体的包容度;进一步提升企业责任感,加强科技产品的适老化改造,大力面向社会成员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