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因子联合检测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效果探究
2023-09-25林杉
林杉
【摘要】 目的 探究免疫学检验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0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4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42名同期到院体检结果显示健康者作为对照组,84例入选对象均接受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检测项目包括类风湿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抗环状瓜氨酸(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G,IgG)、(immunoglobulin M,IgM)、(immunoglobulin A,IgA)、补体C3、补体C4],对比2组以上各项受检指标水平及2组各项指标单独检测、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同时,基于观察组病情进展程度对比活动期、缓解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CCP抗体、CRP、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 观察组RF、CCP抗体、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gG、IgM、Ig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补体C3、C4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F、CCP抗体、CRP、免疫球蛋白单独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0%(P<0.05)。与活动期患者相比,缓解期患者RF、CCP抗体、CRP水平较低,IgG、IgM、IgA浓度较低,补体C3、C4浓度较高(P<0.05)。结论 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可为临床提供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免疫学检验; 类风湿关节炎; 抗环状瓜氨酸; 免疫球蛋白
中图分类号:R4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721(2023)25-0107-03
DOI:10.19435/j.1672-1721.2023.25.035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临床风湿免疫科常见炎症病变,病变关节腔内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会破坏骨组织完整性及机体免疫功能[1]。考虑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功能明显减退,需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以重建免疫机制,而准确、全面的诊断是协助临床开展治疗的关键一步。类风湿性因子(RF)既往常被认为是类风湿关节炎主要诊断指标,后发现其特异性表现较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故临床倾向于结合其他免疫相关指标以进一步明确诊断[2]。与RF相比,抗环状瓜氨酸(CCP)抗体对类风湿关節炎敏感性较强;C-反应蛋白(CRP)常在组织炎症时大量进入血液中,与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成正比;免疫球蛋白各项因子水平的升高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免疫反应[3-4]。鉴于以上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免疫功能变化较相关,现就免疫学检验因子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旨在为临床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提供有效建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年1—10月在福建省肿瘤医院进行治疗的4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42名同期到院体检结果显示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73±6.51)岁;病程1~6年,平均(3.60±1.22)年;20例病情处于活动期,22例病情处于缓解期。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7.08±6.41)岁。2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4例入选对象均知晓研究意义、流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前瞻性研究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纳入标准:观察组患者满足《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5]中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入院时出现关节晨僵、肿胀等典型症状。排除标准:近期服用过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器质性疾病;因创伤、痛风等其他原因所致关节炎。
1.2 方法 研究方法具体如下。
1.2.1 血样采集方法 于晨间抽取2组空腹外周静脉血3~5 mL,离心(3 000 r/min,20 min)后提取上层血浆清液,置入-80℃冰箱储存待检。
1.2.2 指标检测方法 84例入选对象均接受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检测项目包括RF、CCP抗体、CRP、免疫球蛋白(IgG、IgM、补体C3、补体C4)。(1)采用特定蛋白分析仪[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1第2402844号,型号BN PROSPEC]及配套试剂,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RF水平。(2)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广州市进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粤械注准20212220196,型号HomoG 100)及配套试剂,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CCP抗体水平。(3)采用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4)免疫球蛋白。采用特定蛋白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检测,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G、IgM、IgA、补体C3、补体C4浓度。
1.3 观察指标 (1)对比2组RF、CCP抗体、CRP、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补体C4)指标水平。(2)对比2组各项指标单独检测、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各项指标参考值:血清RF>20 U/mL视为阳性;血清CCP>17 U/mL视为阳性,超过500 U/mL均以500 U/mL计;CRP水平>10 mg/L视为阳性;IgG正常值为7~16 g/L;IgM正常值为0.6~2.5 g/L;IgA正常值为0.7~3.9 g/L;补体C3正常值为0.9~1.8 g/L;补体C4正常值为0.1~0.4 g/L。(3)根据观察组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对比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参考《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符合以下指标其中2项者视为活动期患者:累及关节数>3,晨僵时间>0.5 h,关节明显压痛或肿胀,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 rate,ESR)>35 mm/h,CRP水平>15 mg/L。不符合以上标准者视为进入缓解期。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RF、CCP抗体、CRP水平及免疫球蛋白浓度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RF、CCP抗体、CRP水平比较 观察组RF、CCP抗体、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免疫球蛋白浓度比较 观察组IgG、IgM、Ig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补体C3、C4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2组各项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阳性率比较 观察组RF、CCP抗体、CRP、免疫球蛋白单独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活动期及缓解期患者RF、CCP抗体、CRP水平比较 活动期患者RF、CCP抗体、CRP水平均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活动期及缓解期患者免疫球蛋白浓度比较 活动期患者IgG、IgM、IgA浓度均高于缓解期患者,补体C3、C4浓度均低于缓解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临床有较高发病率,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呈慢性发展;随着关节炎症的扩散和加深,机体手足关节软组织甚至重要器官、功能系统均可能受到损害,需尽早开展治疗以控制关节炎症进展、维持周围生理功能结构完整性。有学者关注到类风湿关节炎所致骨质破坏中免疫功能紊乱发挥的作用,认为此类患者发病期间,其体内多种炎症细胞会诱导破骨细胞生成因子下调成骨细胞活性,破坏细胞代谢平衡状态[6]。故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学因子进行检验,或能够为临床病情监测提供数据支持。
3.1 检验指标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联 类风湿关节炎局部炎症的形成会吸引大量巨噬细胞聚集,进而活化为瓜氨酸化波形蛋白,有学者利用肽基精氨酸脱亚氨酶(protein arginine deiminase,PAD)在体外将蛋白瓜氨酸化后发现含有瓜氨酸化胶原、纤维连接蛋白、α-烯醇酶等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进展期间可能存在的CCP抗体,此类抗体广泛存在于局部炎症病灶组织细胞当中[7]。CCP抗体由类风湿关节炎病灶内B细胞自发性分泌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在特异性上与传统RF检测相比较突出,临床能够以此为依据辨别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F在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中均呈现高表达,这就导致临床无法只通过这一项指标水平明确患者免疫性疾病类型。
CRP同样被认为是组织炎症非特异性检测指标。CRP一般情况下处于较低表达水平,当组织或器官发生炎症病变时升高;CRP表达上调会活化机体免疫机制,并与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同时增强T辅助细胞作用[8-9]。类风湿关节炎病症进展期间的炎症细胞大量浸润会破坏免疫平衡,对CRP水平进行检测可明确类风湿关节炎相关因子活动情况。
免疫球蛋白IgG、IgM、IgA等均为机体免疫应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IgG占据免疫蛋白总量的70%~75%,IgM最先对体液免疫应答刺激做出反应,IgA在机体黏膜防御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10]。类风湿关节炎的形成会导致大量致病因子侵袭免疫应答和防御机制,后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血管壁等部位[11-12]。明确以上因子水平,能够反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机体免疫应答机制、黏膜防御机制受损情况,了解病灶处炎症因子浸润程度及关节组织受累范围,为临床免疫调节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由以上分析可见,CCP、CRP、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学检验指标均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进展存在一定关联,综合分析以上因子水平或有助于全面了解该病对机体生理功能所造成的损伤。
3.2 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健康人群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各项免疫学指标水平上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免疫學检验联合检测可作为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依据。类风湿关节炎进展过程中所引发的组织损伤或坏死、炎症反应等均会活化B细胞,导致机体分泌CCP、RF等多种抗体。此外,炎症细胞与相关抗原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大量沉积于关节滑膜,不仅会加剧局部炎症反应、阻碍营养物质及血氧运输,还可能激活补体,进而诱发级联免疫反应。本研究所采取的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针对多项与细胞代谢紊乱、免疫活动失衡相关的因子进行检测,有助于临床从炎症细胞浸润、免疫反应等多个角度明确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和扩散方式,且联合检测可避免单行某项指标检测特异性较差的情况,利于全面了解关节软损伤原因。在明确CCP、RF等多种抗体推动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进展的前提下开展治疗,可较具针对性地化除各类病理因素,从而尽早控制关节损伤发展,对临床诊治效率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各项受检指标水平随患者病情改善程度而发生变化,提示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可反映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从而提高诊断针对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形成会导致机体免疫机制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诱导多种炎症因子干扰机体细胞、体液免疫活动,引发组织炎症损伤,各项受检因子水平显著上升。待类风湿关节炎组织损伤得以控制、免疫机制得以稳定后,CRP对免疫机制的影响自然得以减轻,机体免疫机制受到致病因子侵袭的情况得到控制,各项因子水平自然逐渐正常化。
综上所述,于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中应用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可为临床提供充分的依据,有利于临床从多个角度了解患者病情进展。
参考文献
[1] 周治锋,周冬梅,魏晶,等.东西部地区类风湿性关节炎住院患者结构特点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8):4026-4028.
[2] 张君红.免疫学检验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9):116-117.
[3] 宋勇.超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联合血清淀粉样蛋白A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8):34-36.
[4] 翁默寒,王凤超,丁淑琴,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IgG及亚类的水平和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6):768-771.
[5]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18,57(4):242-251.
[6] 万磊,刘健,黄传兵,等.不同免疫细胞亚群引起的炎症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20,36(11):1026-1031.
[7] 陈建芸,廖海平,孙朝晖,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RA-CP,抗CCP抗体及RF检测对RA的实验诊断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20,35(5):38-40,50.
[8] 龍欣.RF、CRP、Ig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3):394-396.
[9] 马淑芳,韩晓娇,康印红.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类风湿因子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20):79-82.
[10] 陈洁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检测分析[J].吉林医学,2021,42(7):1699-1700.
[11] 曾仕彩,杨开洪,梁知锐.血清免疫球蛋白联合补体水平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5):587-588.
[12] 任延明.免疫球蛋白及抗CCP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理进展中变化及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5):122-124.
(收稿日期:2023-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