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的内在逻辑

2023-09-25王文李

经济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双碳目标

王文李

摘 要:文章对“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高质量集成的共同富裕的协同逻辑、供给侧改革的改革逻辑、双循环格局的循环逻辑及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展开研究,为加快“双碳”目标更好地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和加快实现人民群众公平享有绿色、健康、舒适、可持续的美好生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双碳”目标 县域产业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现实逻辑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9-292-03

2021年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着绿色、低碳、循环三大主题,在国家宏观层面努力构建满足绿色、低碳、循环要求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基础设施、创新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1]。《指导意见》还提出从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产业准入标准、产业循环耦合、共建共享、能源梯度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综合能源体系等方面对区域产业集成的高质量发展赋能“双碳”目标的宏观政策性要求。可见,“双碳”目标是国家对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政策,也是国内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对县域产业集成有巨大引领作用。因此,分析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双碳”目标对县域产业实现集成的内在逻辑,剖析“双碳”目标战略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历史逻辑,进而洞悉“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内在科学性、战略性与基础性的逻辑规律。

一、“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的理论逻辑

(一)“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共同富裕的协同逻辑其一,“双碳”目标是县域产业集成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首先,“双碳”目标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县域产业集成更好地兼顾区域生态和城乡经济“两步棋”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县域产业体系中循环绿色低碳的协同综合竞争力,大大促进了城乡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其次,碳中和目标要求有序有效开发利用氢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等低碳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是新能源技术引领县域产业体系结构性改革的内生性要求,改造提升了县域全体人民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和能源供给质量,是县域产业体系必须分阶段分步奏全面贯彻实施的长期性、艰巨性、系统性工程,也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进一步说,“双碳”目标强调构建绿色开放共享的生活方式,以营造绿色、健康、舒适、长期、可持续的美好生活为目标,是国家用于解决人口红利减退、环境质量下降、气候问题加重等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恶化的中国绿色发展方案,对县域产业体系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二,“双碳”目标是县域产业集成体实现协同再集成的必然选择。首先,我国各县域产业体系相对于地级市、副省级市的产业体系,广泛存在着投融资困难、产业资金缺乏、技术基础不足、人力资源供给边缘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产业链不完整等诸多困境。各县域产业体系普遍处于国内产业链体系中的初级上游阶段。其次,“双碳”目标广泛融合了循环产业、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质能产业等新技术产业的共同特性,从而能够明显降低各县域产业体系能源损耗,并提升各县域产业体系生产能效。再次,“双碳”目标为优化各县域产业链集成结构和各县域产业集成的技术基础体系提供了宏观引导,进而从政府决策、能源布局、产业主体等多方面为协同支撑县域产业体系克服地方化产业空间集聚外部性提供了广阔的新发展思路;同时,“双碳”目标强调中央和地方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是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下县域产业体系能源利用方式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的变革,对县域产业体系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和显著的长期综合效益;更进一步说,“双碳”目标又强调“全国一盘棋”,各县域产业体系要在国家统筹布局下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既不能把“双碳”目标简单理解为不用碳能源、只用马拉人力,也不能在没有区域系统性规划前提下生产方式简单粗暴脱碳减碳,而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人群的特殊性,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产业的先进典型引领带动作用,努力使各县域经济体克服要素禀赋差异化而实现深度融合再集成。

(二)“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结构性改革的改革逻辑

其一,“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供给侧改革的新改革思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由要素成本驱动的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方式转变。2015年底,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優化供需错配现象,以提升国内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但是国内市场能源消耗量也逐年显著提升。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双碳”目标有效引导了国内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双向协同调整,促进了我国产业技术、产业链、生产方式在碳能使用方式变革的过程中得到优化提升。

其二,“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安全、清洁、低碳、绿色的能源需求保障。在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中,我国作为化石能源消费的大国长期依赖石油的进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程度依旧严重不足。2021年中国石油气进出口逆差约15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逆差约984.71亿元。近几年,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压力迫使政府采取政策推动执行,中央推动地方和行业推动部门相结合,使得国内碳排放下降明显[2]。可见,中央和行业的碳中和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推动了我国改革碳资源需求消费的局面。同时,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清洁绿色可再生能源,也为县域产业实现集成提供大量的岗位需求。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加速普及,我国长期依赖化石能源进口的能源需求局面将被彻底逆转。我国到2030年低碳领域的就业人数可达到6300万,而且我国风电、太能能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3]。届时,我国县域产业实现集成的能源安全将得到更好保障。

其三,“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多项产业结构性改革。其中,产业结构变革方面,县域经济体内应发挥县域政府政策引导、域内企业主体参与、社会市场机制支持的三重作用,广泛利用新能源技术、循环利用技术、生物质能技术等新的低碳产业发展技术,采用能源有序循环再利用以持续促使县域内生产有序再扩大;投融资结构优化方面,县域产业体系应完善碳信用司法体系、碳信用基础设施体系、碳服务制度体系、碳信用产品体系与县域环境保护的整合协调创新发展,实现县域产业碳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再循环;分配结构调整方面,县域产业体系应优化能源分配结构,提升碳资源使用效率,节能减排,并优先开发县域消碳、减碳的绿色产业,同时提升绿色能源与低碳能源在县域产业能源分配结构中的比例。

其四,碳中和措施将是各县域产业集成的主要发力点,是未来各县域产业体系提升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手段。碳中和措施可以带来非常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其中可再生能源的循环利用是碳中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

(三)“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双循环格局的国内绿色大循环逻辑

其一,“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绿色价值链国内大循环的经济效益。“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更大的规模最优收益。同时,在稳定的相互对立统一县域内外市场结构和技术结构的支配下,县域产业集成生命周期模型的成熟期也会更长更稳定。“双碳”目标是国家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的要求,应该长期大力建设新的发展模式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也是各级行政力量大力保障的政策诉求,与政府的政策性财政资金的全力保障密不可分。同时,政府通过把控碳能源这个主要需求条件,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其他要素优势,引导县域产业集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而带动县域产业链端上下游的相关产业进行绿色产品生产和绿色生活需求创造,从而拉动绿色消费、绿色营销、垃圾绿色回收利用等绿色价值转化方式,最终实现县域内外经济体整体绿色价值增长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其二,“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绿色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县域产业体系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加快供给侧绿色改革,提升产品绿色化水平,开展广泛的绿色生产和绿色标准认证。绿色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普及倒逼县域内绿色消费和绿色需求的增加,从而在需求侧迫使县域产业体系的绿色生产能力和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县域内外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技术互补融合的带动下,县域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绿色低碳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集群、县域内外共建共享的绿色技术交流体系、县域内外互补循环的绿色消费市场体系。从而在区域产业体系中构建起县域内外优势互补的绿色供应链国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二、“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的历史逻辑

“双碳”目标是实现县域产业集成历史经验的总结。我国有多个县域的民营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多种各具地方特色且相对独立的县域产业集成的高速发展模式,为国内县域产业集成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但是无一例外,这些模式采用的高污染高耗能的能源使用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污染和青山绿水的破坏。“双碳”目标在总结改革开放诸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改革开放发展实践分析为切入点,追求增碳消碳中和、用能产能配比、废物原料循环等综合效益高的清洁循环发展目标,这是在深刻总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提出的宝贵经验。况且能源生产消费一直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源头,“双碳”目标的推进对我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节能减排、产业空间重新布局、能源结构的调整、新能源有序循环开发理清了时间和发展的脉络。

“双碳”目标是实现县域产业集成历史规律的把握。“双碳”目标在归纳低碳、环保、绿色、循环等发展方式的特征和优势的基础上,指出经济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将出现集约、生态、循环、低碳可持续的变革需求。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因为煤炭的普遍使用,使人类社会由马拉人力的生产方式进入了蒸汽机器拉动大规模生产的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电力的广泛普及,人类社会又进入电器拉动工业生产的电气时代。可见不同先进能源技术的广泛普及可以带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双碳”目标是在总结了新能源技术、低碳消碳技术的普及运用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刻阐述。

三、“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的现实逻辑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新变化使县域产业集成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国内替代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技术、新型储能技术、新型电力系统等新能源技术的持续推广,涌现出大量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为争夺国际国内市场而对“双碳”目标的提出先行进行了国内的实践探索。因此,县域产业要实现集成发展只有选择在“双碳”目标中尽快转变生产方式,降低能耗与产出的比值,加快出台县域内“双碳”目标中长期规划,将碳中和措施作为碳达峰的最重要辅助手段。

地球环境的新变化对国内县域产业集成造成巨大影响。全球地表温度持续上升,已经造成了南极冰面开始大面积融化[4]。而全球变暖的根源就是世界各国进行工业生产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所致,其次生灾害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2021年我国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份发生的大暴雨极端天气,提醒着我们要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规划贯彻“双碳”目标[2]。

新能源技术为“双碳”目标赋能县域产业集成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以综合开发利用风能、核能、生物質能、光能、潮汐能、地热能为代表的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技术在满足不排放或基本不排放碳的基础上能有效带动县域产业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其中,东南沿海随处可感受到风能的流动,核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生物质能的产物能带动大量产业的发展也是消碳减碳的必经之路,光能能产生大量电能和热能服务千家万户,潮汐能是沿海地区高效发电的重要手段,地热能是成本效益好的能源获取方式,总而言之,“双碳”目标依托的新能源技术对实现县域产业集成造福于现代人类社会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国际上已普遍认可“双碳”目标的新形势要求县域产业集成加快落实“双碳”目标。首先,《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是国际社会联合缔约的基础性全球气候协定,要求各国通过共同努力,努力将全球大气平均温度基本恢复到全球前工业化时期的水平。目前,国际社会已经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出政策性承诺要在2050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的零排放[4]。其次,中国作为基础性全球气候协定的主要缔约国之一,理应在国内各区域产业集成体中加快落实“双碳”目标的中长期规划目标,加快普及新能源技术,广泛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系统性规划下构建中央到地方、行业到部门的碳中和的法律体系、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形成系统性布局下新能源技术、新生产方式和新生活方式的系统性变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2021-02-22.

[2] 庄贵阳,周宏春,郭萍,钟茂初,张占仓.“双碳”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J].区域经济评论,2022(01):16-27.

[3] 徐政,左晟吉,丁守海.“双碳”目标赋能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21(11):62-71.

[4] 潘小海,伍勇旭,李东.双碳发展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技术经济,2021(09):172-180.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背景下碳排放治理路径研究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我们的目标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