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视角下国有企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
2023-09-24李建伟张文义孙广军张小兵韩涛
李建伟 张文义 孙广军 张小兵 韩涛
摘 要:国有企业应当在战略上确立助力党领导的乡村社会经济体建设思路,在乡村福利经济体建设、乡村社区经济体建设、乡村数字共同体建设中发挥作用。文章以增能理论为研究视角,以中国神华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为例,从环境增能、要素增能、生产增能三个角度出发探索国有企业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经验并分析其成效,提出应确立国有企业在乡村振兴生态系统中的支撑者、经营者、平台者、中介者地位,与中小企形成紧密的生态群,推动资源和要素的流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经济生态圈。
关键词:乡村振兴;增能;共同体;产业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3)26-0000-05
[DOI]10.13939/j.cnki.zgsc.2023.26.000
1 引言
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是建设农民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乡村共同体基础上的振兴,产业振兴是其中的关键。其一,产业是衔接土地、劳动力、资产等生产要素的联合器,可以促进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等汇聚乡村[1],同时盘活、整合当地闲置、分散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通过设计布局,形成高效协同的乡村产业集群;其二,通过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提升低收入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并进入到适合的就业岗位,促进农民收益增长、可行能力提升;其三,通过链接多元主体,调整农业生产力布局,提供更多丰富化、个性化的就业岗位,为帮扶对象提供获得各类资源与途径的机会。
国有企业具有政治和经济双重特性,是通过产业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强有力的支撑者、中介者和经营者,也是助力党领导的乡村社会经济体建设的关键力量。主要体现在:一是国有企业由公共所有和控制,其经营出发点在于服务社会公共利益,承担着超越一般企业的社会功能和责任,发挥“压舱石”作用;二是国有企业拥有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可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流动,通过资源高效配置助力农村经济实体做大做强,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三是国有企业在市场和社会领域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统筹能力和协调能力,可调动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打造乡村福利经济体建设、乡村社区经济体、乡村数字共同体。
2 增能视角下中国神华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经验
2.1 增能视角下的国有企业参与
增能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最初由Solomon于1976年提出。增能理论认为,个人、群体和社区均具有多种有价值的能力和潜力,且可以被激发、运用[2]。而弱势群体产生强烈无能无力感的主要原因社会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其潜能发挥的制度、政策等因素。增能相关方在介入时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技巧,拓展利用外部资源,来激发其潜能,提高其社会参与能力及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据前所述,国有企业应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进行多维度增能,以产业兴旺支撑乡村振兴,更好地实现国有企业的经济社会价值。具体地,根据增能的作用场域,可分为环境增能、要素增能和生产增能。环境增能方面,国有企业可通过党建宣传等方式为乡村带去现代思想文化,优化乡村精神风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要素增能方面,国有企业通过人才培训、组织协作、技术支撑,为产业发展提供必备基础条件;生产增能方面,挖掘鄉村特点与优势,延长原有产业链,开发新产业,进行专业化运营和宣传推广,提升产业竞争力。
2.2 中国神华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经验
中国神华积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对接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的典型经验。如图1所示。
2.2.1环境增能
在推动乡风文明方面,其一,推动基层治理,改善产业生产环境。中国神华注重党建阵地建设,开展各项活动,得到当地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帮助驻村书记、队员、村支书真正发挥驻村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实施村级党群活动中心维修改造项目,改善党群活动硬件条件;修建文化墙,集中宣传国家政策和总书记的思想;修建党建馆,宣传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党史活动;投入特殊党费开展环境整治和新风评比活动,推行移风易俗活动等。其二,开展支部共建,增强党群干群关系。中国神华创新党建帮扶方式,持续推动“红旗支部”创建活动;开展“暖心工程”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解决扶贫干部生活、家庭困难;结对共建党支部帮扶县栽植八百棵树,共建党建生态林等,以此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激发基层党组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派驻各级干部到基层挂职,协助统筹规划、指导监督。中国神华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到一线挂职帮扶指导,包括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挂职副县长等,除进行业务指导外,挂职人员还代表中国神华充当监督者角色。作为现场负责人,挂职县长、驻村书记需要监督划拨资金使用与项目运营状况,向中央介绍相关项目的建构状态,为未来的资金分配和项目投入提供分析基础。
2.2.2 要素增能
在改善硬件设施方面,以规模性资金投入,支撑基地建设、设备购买等硬件环境改造升级。一般地,中国神华的基金通过基金会的形式下拨给当地政府,以前期调查和勘探协助当地政府分配资金,进行项目投资;同时,紧紧抓住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多方面加以保障。其一,住房改善。包括进行棚户房拆除、建设新房、村委会阵地修缮;为贫困户购置家具;进行供电、排污等。其二,畅通乡村道路。对帮扶村的生产道路进行建设及硬化;实施太阳能路灯项目、建设跨河大桥、通村公路项目等,打通产业和旅游发展通道,为产业振兴奠定基础。
在开展人员培训方面,注重志智双扶,开展人员培训。中国神华围绕人才赋能,分级分类、多措并举推动当地人才振兴。一是培训农村技能人才,通过打造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基地、举办农民夜校、开设各类技能人才培训班、扶贫干部带头学习交流等,提高群众致富技能;二是培训基层扶贫干部,举办基层干部培训班、彝区干部成都班,邀请市委党校的讲师、教授到当地组织两委班子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政策执履职能力、综合管理能力以及政治信仰。
在搭建供销平台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供销平台,助力产业发展。中国神华搭建国能易购和慧采商城两个供销平台推动乡村农产品走出去。其中,慧采商城是由神华集团的置业公司打造的线上电商平台,集团帮扶县可在平台上出台产品,集九个公司的力量相互进行采购,同时集团也会以发放福利等形式鼓励员工线上采购,发挥平台的最大效益。据统计,两平台已带动将近两千万的消费帮扶,大大提振了当地产业发展信心。
在增强组织能力方面,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强化集体经济在乡村整体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在组织农民、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等方面的功能,促进农民自身全面发展。中国神华注重依托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产业,将部分产业交由村合作社等管理运营,以实现保值增值,保障村民福利与权益。如中国神华对于新建的生态林,预留管护资金30万元(每年10万元),交由村集体合作社管理,壮大集体经济。
2.2.3 生产增能
在开发特色产业方面,遵循当地的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产业体系。中国神华帮扶乡村发展特色种植业,包括核桃林提升项目、茵红李种植项目、小型农业园区、日光大棚、特色农产品和中草药种养殖场;以志红苹果专业合作社产业范园为突破口,投资新建灌溉系统,配置苹果储藏筐架扶贫项目,同时租用贫困户土地推动贫困户创收;建设防风林和花椒林、油松、大扁杏,建设国家能源集团“碳汇林”基地,将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
在延长产业链条方面,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打造门类齐全、规模扩大、档次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中国神华在当地的加工业上下功夫,协助帮扶乡村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以深加工带动当地脱贫致富。如帮助建设米脂历史上第一个“国字号”产业园区——米脂小米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工原小米外,开发出小米面膜、小米酵素等精深加工产品。
在创新社企合作方面,为提升乡村产业的运营质量,中国神华通过向农村贫困地区派驻“驻村第一书记”,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同时联合当地组织,逐步形成了 “基层党组织+合作社(或企业)+农户”的产业运营模式。部分产业建成后交由合作社、企业等进行专业化经營,更好地保障产业效益。如吴堡县果业示范园项目建成后,产业归于村集体,具体经营则委托专业公司。
在助力产品宣传方面,品牌宣传对于吸引消费者注意、抢占市场先机尤为重要。中国神华对农产品和加工品开展广泛宣传,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竞争力。如神东煤炭援建东庄村手工挂面厂项目,通过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手挽手》节目大力宣传空心挂面,助力吴堡县东庄挂面厂借力“舌尖上的中国品牌”从一隅走向全国。
3 中国神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3.1发展成效
中国神华通过发挥价值引领、带头示范、主体作用等为环境增能、要素增能及产业增能,为帮扶地区提供了“新动力”、激发了内在潜力,当地的产业振兴效果明显,收入不断增多、产业不断丰富、福利不断完善,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如图2所示。
3.1.1产业系统逐渐立体
乡村产业的有效挖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产业规模越大,越能迅速吸社会的投资与参与,越能带动经济发展[4]。中国神华紧紧围绕产业注入资金,帮助当地建立起系统化、立体化的产业体系。具体表现在实现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融合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如构建起核桃林提升项目、小型农业园区、日光大棚、中草药种养殖场等项目;建设小米发展示范园,加工原小米、小米面膜、小米酵素等产业链。此外,中国神华还激发绿色动能,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发。总体来看,中国神华已然形成产业扶贫、消费扶贫、能源扶贫等立体化的产业体系。
3.1.2 就业问题得到改善
产业振兴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品牌建设以及产品推广等途径带动地区整体化发展,进而提升了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为当地的贫困人口就业创造了岗位、创业提供了平台。中国神华注重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通过招收大学上入职、转移就业、创造就业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难的问题。据统计,神东煤炭帮助困难家庭转移就业10名;通过空心挂面产业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劳动力40余名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务工、分红和贫困户专股等形式带动东庄村全村284户农户、73户贫困户及周边17个村的427户贫困户受益。
3.1.3 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归根到底就是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5],带动村民增收。在中国神华的帮扶下,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居民收入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具体包括:一是资产性收入:包括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如2020年苹果合作社累计给贫困户分红12万元;养鸡场项目第二期分红1000等。二是通过以购代销增加居民收入,如神东煤炭于2020年和2021年分别购置苹果201.18万元、农产品2558.6万元,四川能源集团以购代捐134万元,帮助销售布拖县农产品100余万元,缓解了当地农产品受疫情影响滞销的困境。
3.1.4 民生保障日臻完善
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互为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中国神华以产业发展为基点,以村集体合作社为载体,利用当地资源和集体行动,构建集服务、保障、参与于一体的福利经济体,以低成本的方式满足村民的就业、医疗、养老、教育等重要民生需求,使得当地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如中国神华在当地扶持光伏产业,希望用光伏资金在养老院设置两个专门岗位,由专人负责打扫卫生、设施维护、组织活动、运营餐饮等,一方面带动就业,另一方面维护农村幸福院正常运转。在中国神华看来,农村幸福院建设将是未来继续深化的方向,在访谈时挂职干部说道:“幸福院还要持续的帮扶下去,还要从产业资金拿钱做这事”。
3.2 存在不足
中国神华参与乡村振兴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激发乡村活动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其当前的实践来看,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仍然延续慈善捐赠理念,对资金单向输入方式进行延续,没有建立双向互利共赢、均衡获益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没有与当地的大中小企业合作、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协作关系;尽管当地拥有光伏开发、能源建设等与本公司市场化业务相契合的需求,但没有参与收益分配等。
4 走向共创:建设乡村振兴联建共创生态圈及路径分析
乡村振兴联建共创生态圈设计如图3所示。
4.1 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战略合作
以党建为平台实现共建,最大限度地把各类组织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形成以党建带动群建的良好局面。一是以党建促进资源整合。通过多个村集体党支部之间的联动,对不同村集体之间的资源进行统筹和配置,实现资源作用最大化和辖区抱团发展。二是以党建为平台联动多元主体。通过党建吸纳不同主体参与,完善乡村治理网络,促成更多的集体生活和集体行动[6]。
4.2 嵌合公司业务,双向绑定发展
在乡村振兴与自身发展之间进行调适与优化,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到战略管理、业务运营与业务实践中,以可持续发展思路推进乡村振兴价值创造,为乡村资源的回报找到合理的路径。一是将帮扶地区作为企业的潜在市场,实现部分契合产业的转移;二是依据当地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进行深度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产业运营、产业入股等形式融入当地发展,拓展公司营运业务与发展空间。
4.3 培育专业社会组织,提升运作能力
专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具有专业性和公益性,在推动产业发展、联动其他主体、确立社会目标、增进乡村凝聚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可单独成立公益性的组织或社会企业,实现专业化运营。
4.4 联动多元主体,推动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动员能力、统筹能力、引领力和协调能力和影响力,链接并动员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多元主体携带资源下沉乡村地区,并加强主体间的联动和衔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责任共担等形式实现有序合作,激发不同主体的最大效能,产生“1+1+1>3”的效果,同时在合作中实现相互制衡,构建多元协同、多维均衡的共治格局。
4.5 有序衔接机制,加强制度保障
一是理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体制机制,逐渐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振兴”转变,增强帮扶的内生性发展能力,重塑乡村主体性;二是理顺中国神华与帮扶地区之间的体制机制,通过战略调整、项目调整等形式明确双方逐渐从捐赠与被捐赠的慈善关系走向共赢的合作关系,实现双方的利益的均衡与可持续;三是加强制度保障,建立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发展战略,构建覆盖资金预算、项目规划、组织建设、风险防范、审计监督、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的参与政策和机制。
参考文献:
[1]邱跃华,郭丹.乡村产业振兴的时代价值、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研究[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73-77.
[2]SALEEBEY D.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淑娟.增权理论视阈下针对妇女家庭暴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37-240.
[4]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2-112.
[5]刘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27-135.
[6]曹海军,曹志立.新时代村级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实践逻辑[J].探索,2020(1):109-120.
[基金项目]李建伟(1972—),男,汉族,辽宁昌图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战略规划、新能源、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