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技赋能
2023-09-23蒙云龙
蒙云龙
摘要:广西大石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要在产业有效衔接、对象有效衔接、政策有效衔接等急需科技赋能,面临着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平台建设等科技赋能任务。因此,要采取提高广西大石山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打造多元性平台科技人才队伍等路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科技赋能
广西大石山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克服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山多地少、严重缺水、资源禀赋利用不高等因素,采用种植、养殖、修水柜、易地搬迁、扶贫车间、劳务输出、主播带货、特色旅游等方式,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格局,脱贫摘帽后如何向乡村振兴全面过渡,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赋能可促使生产主体、生产方式、生产对象等一切社会生产因素发生广泛和深入变革,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全面发展。因此,广西大石山区要积极利用充分彰显科技赋能在公共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真正将科技赋能作为二者有效衔接的重要路径。
一、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技赋能需求
广西大石山区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禀赋薄弱,经过脱贫攻坚战,广西大石山区如期、有些县甚至提前完成脱贫攻坚战的总任务,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持续发展。如广西大石山区的河池市,脱贫人口收入总体水平趋高向好。2022年,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381元,增速达12.6%,高于全市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8%)5.8个百分点。但是,科技在其中的贡献率较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缺乏科技支撑注定是难以实现或难以为继。因此,广西大石山区明确乡村振兴的科技需求,充分发挥科技赋能的功效。
(一)产业有效衔接的科技赋能需求
脱贫攻坚战的产业培育和发展是基于脱贫,其目的和考量标准较为单一,产业的服务对象也就有特定的相对性。乡村振兴则是整体性、持续性、协同性以及长远性的要求,是确保广袤乡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迈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并非相互隔绝和相互脱离,它们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方略,前者为后者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广西大石山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因地制宜,采用与当地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名贵药材种植、扶贫车间、特色养殖、名特水果、生态能源等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雄厚的产业基础,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能。但是,“乡村产业的产品供给仍处于中低端层次,优质农产品的市场供应率较低,产品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因此,广西大石山区在脱贫攻坚战期间培育和发展的产能在完成其脱贫攻坚产业使命后,必须要解决好结构调整、深化产业链、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等问题,确保脱贫攻坚期间培育和发展的产业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基,成为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力量,才能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目标,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结构调整、产业深化、打造品牌、提质增效等问题的破解需要科技赋能给予助力。
(二)对象有效衔接的科技赋能需求
脱贫攻坚以消灭绝对贫困为指向,以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为目标,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和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脱贫攻坚的底线和任务。因此,脱贫攻坚的对象是贫困人口。乡村振兴则聚焦于农村、农业、农民全面、协调、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的复合型问题,需要坚持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的发展理念,多向度和多元性地全面提升农村农业农民的综合性发展,促进农村全方位发展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因此,必须将脱贫攻坚对象即贫困人口同乡村振兴对象坚持量的全面性和坚持质的提升性相统一,切实直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科技在武装劳动者、改善劳动方式、拓展和深化劳动对象等领域的巨大效能,决定了脱贫攻坚对象和乡村振兴对象的有效衔接存在急切的科技赋能需求。脱贫攻坚战期间,广西大石山区面临基础薄弱、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等实际情况,因此对贫困对象多采取“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少快”项目和举措,如广西大石山区东兰县的黑猪养殖、百色市的芒果种植、龙州县的水牛养殖、凤山縣的特色富硒水稻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期间,必须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科技能力,采用科技赋能方式增强发展能力,才能杜绝返贫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缩短相对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三)政策有效衔接的科技赋能需求
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对象的致贫原因众多,有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懒致贫、因环境致贫、因婚丧嫁娶致贫、因能力致贫等,众多而有差异性的致贫因素需要采用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帮扶政策。因此,广西大石山区在脱贫攻坚战中采用了行政主导、专人负责、物质帮扶和精神帮助相结合、扶贫扶志扶智一体化的系统性措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乡村振兴对象的复合化和整体性,决定了不能生搬硬套脱贫攻坚政策;需要秉持脱贫攻坚政策和乡村振兴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原则、政策实施、政策效能评判、政策调控等有效衔接的科学理念,方能为二者的有效衔接提供系统性的政策保障。因此,广西大石山区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让原本指向于广西大石山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战政策造福于广西大石山区的全体人民群众。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战中诸多政策多为个体性和短期性,即基于贫困群众尽快脱贫,事实证明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战中的政策富有科学性和成效性。但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则需要整体性、长期性、系统性的政策支撑。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战期间,诸如中草药种植项目政策、稻果蔬种植项目政策、牛羊猪养殖政策、劳务输出脱贫政策等,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都面临着规模销售难、持续发展难、综合利用难等问题,急需现代电商技术、加工保鲜技术、复合机械生产技术等破解,因此,广西大石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对科技赋能需求甚大。
二、科技赋能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存在的问题
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2019年1月4日科技部印发的《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指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绘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篇章;广西大石山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战的续篇,需要二者有效衔接,才能杜绝返贫现象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贫困人口特质,在脱贫攻坚战中主要采用种植、生态养殖、产品粗加工等方式,因而能在较短时间内帮助贫困群众致富,完成脱贫任务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但科技在其中的贡献率较低。因此,广西大石山区必须聚焦于科技创新引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平台建设等问题,方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科技创新引领滞后,不能为有效衔接提供科技赋能
广西大石山区常年干旱、山多地少、生态基础脆弱、经济资源匮乏、交通不便、贫困人口分散,注定不能采用规模项目化的劳动密集型方式。因此,广西大石山区都采用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那坡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采用了“山有油杉、田有果桑、林下有药、家有猪牛”的产业发展方式,凤山县则采用“林下养殖核桃鸡、百香果、中草药、花椒、富硒稻、高山蔬菜”的产业发展方式,凌云县则走“三张叶子两只鸡”(即茶叶、桑蚕、油茶、乌鸡、茶乡黄冠鸡)的特色产业道路,这些产业和其他特色的县域产业项目为广西大石山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决定了必须进行科技赋能,加强科技创新引领的导向作用,以科技创新引领脱贫攻坚成果在增量提质上下功夫、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拓展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降低产品资源消耗率、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形”产业和产品与“无形”知名度的有机融合、提高脱贫攻坚成果的附加值,促进产业和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抵御因自然条件或市场需求等因素而造成的返贫风险,否则就会出现“增产不增收”“有收成没收入”的尴尬现象,造成投入资源的耗费和乡村发展的缓慢,形成有效衔接的阻力。
(二)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不能为有效衔接提供科技赋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脱贫攻坚战需要解决贫困群众的脱贫问题,因此,脱贫攻坚战中所采取的举措和路径主要是聚焦于贫困群众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相异,它并非囿于特定的人群,而是聚焦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振兴,决定了必须要将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拓展化、升级化、持久化,对脱贫攻坚的政策成果、产业成果、经济成果等全面提档升级,因此,必须依赖于采取科技赋能将科技成果推广化。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成果显著,但也存在科技在种植脱贫、养殖脱贫、帮扶脱贫、产业脱贫、加工脱贫等贡献率偏低的缺陷,导致脱贫攻坚成果的持续性支撑脱贫群众迈向富裕的乏力的窘況。如广西大石山区的沃柑种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科技成果转化滞后,果农存在种果致贫的风险。因此,广西大石山区要立足于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将一批优势突出、经济性状佳、发展潜力大的珍贵种植业科技化,使之成为吸收劳动力多、资本集中、科技含量高的复合型种植业;推广一批种养循环,绿色生态,融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将脱贫攻坚战的“一村一品”拓展为“一镇一产业”,鼓励具有脱贫攻坚战代表性成果的县区探索整县整区推进乡村振兴科技赋能行动,打造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试先行样板,形成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龙头和引擎。
(三)科技平台缺乏,不能为有效衔接提供科技赋能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科技平台。科技平台的缺乏,致使众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锁在柜子里”,无法助力乡村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于2022年5月启动广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设置了产业园区子平台、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孵化器、企业技术需求子端口等,促进了科技的转化率和转移率。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战多采用发展第一产业方式取胜,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决定了不能照搬脱贫攻坚战的方式,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发挥科技赋能的功效。因此,广西大石山区要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野外科学台站、地方科研院所科技示范基地、高校乡村教学基地等平台,统筹和建立脱贫攻坚成果的数据平台,搭建基础性、长期性的科技供需平台网络,从产业升级换代的技术服务,水土生态环境,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和美化,产品的加工、保障、销售等提供科技赋能,助力有效衔接。
三、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科技赋能路径
广西大石山区的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战的主导下实现了脱贫,取得了显著的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但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所面向的不再是特定的人群,而是覆盖所有人。因此,必须要将脱贫攻坚成果科技化并将其整体性升华,扩大科技赋能的辐射面,方能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已经到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新引擎,驱动内生增长的新阶段。”但是,广西大石山区群众往往缺乏科技意识、利用科技发展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收入等能力较低,由此也影响了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因此,要从广西大石山区的群众、产业、科技平台、科技人员等维度着手,整合科技赋能涉及和所需的各种资源,扎实走出广西大石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技赋能路径。
(一)提高广西大石山区的科技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日益广泛深入社会、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日常生活,科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价值日益凸显。就广西大石山区而言,必须要提高广西大石山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广西大石山区人民群众科技赋能的整体能力。因此,要在广西大石山区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活动,引导群众了解科技在产业升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中地位和价值意蕴,提升农民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广西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提出,要开展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振兴,开展科技主动行动,组织动员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开展乡村科技特派员服务行动。广西大石山区要以此为契机,吸引各级各类科技主体参与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升级、更新迭代,促进农民和各级各类科技主体携手致力于谋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业态,使广西大石山区广阔的乡村成为科技成果的试验基地和推广基地、成为科技研究的选题来源地、成为培训现代新型农民的场地,助推移风易俗、破除迷信、反对邪教的进程,以现代性的精神世界和运用现代性的科技能力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抓手和依托,立足脱贫攻坚成果,做大做强产业、做好做优品牌,促进优势产业规模经营、特色产业集约发展,适度发展加工业,产业才能兴旺、乡村才能振兴、增产又能增收。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可谓硕果累累,但多是集中于种植和养殖方面,与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要求甚远。因此,要将科技赋能于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中的茶、中草药、禽畜鱼等成果产业,运用科技集约和优化脱贫攻坚成果的产业基地,形成无公害、全生态、劳动密集型的农禽畜等生产基地,解决产业“小”“散”“弱”和农民就业问题;引进或建立一批农产品和禽畜加工企业、解决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成果加工难和储存难的问题;发展一批懂网络和会营销的销售基地,吸引本土网红和销售能手推广各类产品,解决广西大石山区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才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三)打造多元性科技平台以吸引科技人才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吸引人才、人尽其才是广西大石山区脱贫攻坚战取胜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多元打造有效衔接的科技人才队伍,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創新乡村振兴的引入人才、培育人才、共享人才等机制。基层党组织和政府机构要树立“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理念,建立本籍在外的人才库,积极当好本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的“引路人”;挖掘脱贫攻坚成果的潜在优势,激活脱贫攻坚战的人才潜力,聚焦“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采用与科研院所对接的方式、积极培育乡土人才,形成一支“知实情、用得上、永不走”的人才队伍;探索“唯才是举、不为我有、但为我所用”的人才共享机制,采用科技入股产业、科技付费服务、科技有偿转让等方式,让科技助推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王凤臣,刘鑫,许静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74(04):13-21.
[2]李国胜.论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战略支撑[J].中州学刊,2020,279(03):47-52.
[3]柴国生.科技精准供给驱动乡村振兴的时代必然与现实路径[J].科学管理研究,2021,39(01):132-141.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大石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路径研究(22BKS007)”。
(作者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社科联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