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2023-09-23郑兰祥刘雅婧於文婷
郑兰祥 刘雅婧 於文婷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发挥好金融的作用,支持中国科技创新。文章以合肥区域为标的,分析2011-2021年的有关指标,发现合肥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存在政府激励不显著、信贷规模不足等问题。下一步合肥区域需要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设计与财政支持力度,运用数据平台提振R&D经费支出,并制定专项评估系统与金融产品,建立起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关键词: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策略
科学技术是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产业、企业、区域和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发挥着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金融秉承着资金融通的基本职能,成为创新发展与壮大经济的杠杆。如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金融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不可忽视。作为我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之一及我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区域具有浓厚的金融底蕴和科技基因。本文选取2011-2021年合肥区域内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科技金融的未来发展提供个性经验与策略启示。
一、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存在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初期,近两年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是本文确定分析指标的主要依据,此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文从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含义、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两个方面展开综述。
(一)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含义
科技金融下金融支持的含义,金珊珊等(2014)认为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在政府引导下,以银行中介为主,银行和金融市场并存,且相互融合渗透、相互依赖竞争的混合型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贺静(2020)认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逐渐形成了“创投基金先行、信贷担保跟进、资本市场助推、保险市场保障”的金融支持体系。王晓笠等(2021)将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分为风险投资、商业银行、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四个部分。
(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
金融对于科技的支持能够激励其创新的观点,国内外学者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进行了不同角度的佐证。约瑟夫熊彼特(1912)是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先驱,他认为创新活动可以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企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Luigi、Fabio和Alessandro(2008)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国有银行的有序经营能够刺激公司的科技革新 。段世德、徐璇(2011)认为,金融支持科技可以帮助科技创新资本化、金融资本产业化,提高资本投入边际效应,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全面服务。王跃(2013)通过解析案例的途径,说明发挥好金融支持科技的作用,需要弥合金融服务与科技平台两者之间的鸿沟。耿宇宁(2020)构建了中介效应检验模型,揭示科技金融在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指出银行贷款和风险投资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三)文献综评
查阅以往文献,发现大量研究着眼于宏观效应的分析,较少有深度分析给定区域内的科技金融发展的研究,即使给定区域,也大多是不同省份之间,范围较广,分析具有概括性。本文将针对合肥区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剖析区域内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策略方案。
二、合肥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现状
自2014年起,合肥区域多次发布促进科技创新以及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相关政策。2016年,合肥区域科技金融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旨在聚集科技金融服务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企业与商业银行、各类资本之间的关联。2021年4月,安徽省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银行业支持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通知》,合肥区域扎实执行政策要求,在 R&D 经费支出、财政和各类融资渠道等方面对于科技创新加大了支持的力度。
(一)合肥区域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情况
R&D经费用于衡量创新投入的规模,R&D 经费与生产总值之比反映R&D 经费的投入强度。自2011年以来,合肥区域R&D经费投入稳定增长,2021年的R&D经费投入相比2011年扩大了近六倍,达到了394.57亿元。在投入强度方面,合肥区域R&D 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连续九年在3%的水平上下浮动,2020年首次超过3.5%达到新高,2021年略有回落。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2020 年全社會的R&D经费投入强度应提高至 2.5%,合肥区域已超额完成任务。
R&D 经费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所占比重,可以分别反映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方面所作的努力。合肥区域R&D经费中,政府来源经费在2011至2017年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开始金额逐渐下降,2021年R&D政府来源经费不及2013年的规模;企业来源经费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从2011年的37.13亿增长到2021年的217.51亿,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加大投入。
(二)合肥区域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情况
合肥区域财政资金中对科学技术领域的支出呈现波动增长的态势。2011年至2016年科学技术财政支出扩大了五倍,2015至2016年增长最快,2015年为37.27亿元,2016年为101.7亿元。2017年出现回落,2018年后继续增长,增速逐渐放缓。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2016年以前在4%上下波动,2016年占比超过10%,随后在波动中上升。
(三)合肥区域科技创新融资情况
商业银行贷款是绝大多数企业的融资途径,债券融资与股市融资是直接融资的两大主要渠道。由于科技贷款从2009年开始不再统计,本文参考孙芹、宋夏云的方法,采用研发经费来源减去来自企业和政府的研发经费的剩余部分近似代替科技贷款金额。2011年至2021年,合肥区域科技创新融资情况总体向好,债券、股市融资额基本超过科技贷款融资额。科技贷款融资额逐年增加,2019至2020年增速最快,从118.27亿增长到170.66亿;债券融资额在波动中提高,债券融资额从2011年至2016年大幅增加,在2017年至2019年有所减少;股市融资波动幅度大,2017年开始连续三年保持150亿的规模,2021年急速扩大,规模达到482.13亿。
在风险投资方面,合肥区域建立了创新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天使投资基金和孵化投资引导基金,用于支持融资困难的科创企业。并且2022年合肥区域设立了总规模200亿元政府引导母基金,专项深化合肥科技创新发展,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四)合肥区域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
2021年,合肥区域建成多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包括全超导托卡马克在内的科学装置屡获佳誉。截至2021年末,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部属(重点)实验室(含部属、省部共建)36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578户,比上年增加1250户。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9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09个。
2021年全年授权专利53843件,与上年相比增长31.1%。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13949项,成交金额435.67亿元,全年共登记科技成果4005项,增长36.2%。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398项。
三、合肥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合肥区域的R&D经费虽然总量扩大,但投入强度有放缓的趋势;同时,R&D经费中的政府来源经费逐年下降,2021年的金额甚至仅为2013年政府来源经费的三分之二;科学技术方面的财政支出总额虽然仍在扩大,但近两年的增长速度递减,财政支持力度触及瓶颈。科技创新融资方面,科技贷款融资规模过小,2021年的融资规模不及债券与股市融资规模的一半,较多的资金集中在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可以看出,合肥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合肥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
(一)政府支持不足,激励作用不显著
政府在R&D经费和财政中科学技术的投入表现趋于弱势,与合肥区域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现状背道而驰。政府支持力度相对不足,将难以激励科创企业进一步加大R&D经费的投入。一是由于科技金融的概念在我国的孕育时间较短,合肥市科技金融创新战略联盟于2016年成立,发展只经历了6年,科技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在顶层设计上的经验较少,政策激励与资金投放都较为谨慎。二是由于区域内缺乏有效沟通,政府与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政府在获取企业融资需求信息上有难度,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也难以知晓政府补贴科技创新活动的政策制度。最终导致政策资金分散,难以下放到科技企业,未能形成政策合力。
(二)信贷规模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
合肥区域内中小型科创企业可依赖的融资方式以银行贷款为主。虽然近年来也陆续推出了战略新兴贷、专精特新贷等专项贷款,对科创项目提供额度、利率等方面的融资优惠,但是合肥区域科技贷款规模增幅不稳定,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融资额度占比较小,信贷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广大中小型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一是由于银行等提供融资的主要主体有风险容忍度、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的要求,对科创企业,尤其是种子期、初创期的科创企业支持意愿较低,偏向将贷款投放给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用于创研活动,中小企业反而难以获得贷款审批。二是由于針对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评级、投资咨询等专业机构未充分建立,科技型企业前端资产的估值与风险评估技术也未全面推广,使得目前合肥区域主要商业银行提供的信贷产品还略显保守,期限上以一年及以下的短期信贷产品为主,难以满足科创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在抵押方式上则偏好固定资产抵押,极少使用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资产,对中小型科创企业较为不利。
(三)融资渠道狭窄,难以适应科创发展
金融体系能够通过多元化渠道管理并分散投资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截至2021年,合肥市上市公司仅有68家,绝大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实现外部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一是由于合肥区域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资本市场等子市场的融资功能还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政府引导的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所需的企业资质水平较高,符合条件难度大,退出机制也不完善。二是通过相关渠道融资的门槛较高。由于合肥区域缺乏面向科技型企业的专门担保机构,对反担保资产的要求与科技型企业资产的特性不契合,信用担保作用未充分发挥,中小型科技企业寻求担保较为困难,难以达到挂牌、上市等条件。三是由于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多样,融资需求复杂。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与传统企业相比,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投资价值都不相同,需要提高合肥市融资渠道的深度和广度。
四、合肥区域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策略建议
(一)强化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设计与财政支持力度
宏观政策影响着资金的流向与规模,因此合肥市需要统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等各方要素,制定符合合肥市科技与金融发展现状的政策规划,形成顶层设计之后,逐渐简化审批流程,逐步细化条款,避免政策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完善政策的基础上整合财政资金,加大支持力度,既要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同时也应建立配套的优惠政策,激励金融机构、贷款公司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财政直接支持科技企业的水平,有效疏通各类融资渠道,明确合肥区域科技企业的创新政策导向,并同时监督资金规模与流向,保证科技在风险允许的范围内创新。
(二)有效運用数据平台提振R&D经费支出
信息不对称是科技金融无法有效统筹发展、规范布局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大数据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政府与科技企业应该改变传统的服务意识和经营观念,搭建专业的科技创新信息平台。政府在平台内发布优惠政策,广泛对接符合条件的科创主体;企业在平台内披露科创成果,为新技术的应用寻找订单,达成技术合同交易,提高科创成果的转化效率。从而既能促进政府R&D经费的有效下放,又能帮助科创企业收回前期成本,提振加大企业R&D经费支出的信心。同时,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降低信用风险,还需要匹配企业财务与政府征信、税收、海关等部门的数据,提升技术合作双方达成交易的处理效率与准确性,打破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信息壁垒。
(三)制定专项评估系统与金融产品,加强人才培养
针对目前科技型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的现状,需要建立专项评估系统,考虑现金流、管理团队和技术(或商业模式)三个因素。将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相结合,既要考虑定量因素,也要考虑定性因素,综合制定针对轻资产企业的评估体系。在制定专项产品上,金融机构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发展情况、市场情况、盈利情况等因素,掌握不同生命周期的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对于已经上市的科技企业;已经在新三板挂牌的科技企业;已有上市预期,开始上市计划、辅导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科技企业;所在区域已有公开的产权交易市场等的四类科技企业设计专项产品,实现精准营销。同时,金融支持方应当加强人才培养,组建专业团队,着重培养一批既懂业务,又懂专业的人才队伍,以点带面,提高业务能力。此外,加强与行业专家合作,加大对行业协会、企业协会的调研,聘请外部专家提供企业估值评价帮助,积累样本,建立大数据库,建立估值模型。最终有效增加科技贷款规模,达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结构完善、渠道多样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结构完善,指服务体系中存在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科技金融供给方、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其中中介机构又能发挥包括储蓄、保险、信托等多重作用。渠道多样,指金融服务体系中充分开拓利于科创企业融资的债务、权益融资渠道。目前,打通多渠道融资壁垒是合肥市科技金融的首要目标,下一步需要强化培育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科技保险公司和科技担保公司等中介方,通过保险和信托等降低科技企业的融资风险,全方位保障科技研发的资金需求,优化风险管控与融资环境,推动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珊珊,雷鸣.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的构建及作用机制——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J].新疆财经,2014(01):14-20.
[2]贺静.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难点与思考[J].甘肃金融,2020(08):19-20+14.
[3]王晓翌,纪世乾.河北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论坛,2021(08):114-124.
[4]University Press,1912.Schumpeter. The Theory of Economy Development[MJ].Cambridge:Harvard.
[5]Luigu B,Fabio S,Alessandro S.Banks and Innovation: Micro-econometric Evidence on ltalian Firm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90(02):197-217.
[6]段世德,徐璇.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66-69.
[7]王跃,罗彬杰.关于信托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基于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3(09):25-29.
[8]耿宇宁,周娟美,燕志鹏,刘玉强.科技金融发展能否促进中小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基于中介效应检验模型[J]. 科技和产业,2020,20(06):1-8.
[9]宋伟,杨海芬.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演化及效果评价[J].金融理论探索,2021(04):38-50.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省级项目(项目编码S202210357474)。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