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2023-09-22朱嘉琳陈寿灿包大为

观察与思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现代化

朱嘉琳 陈寿灿 包大为

提 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其本质要求,更是其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而中国式现代化更离不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全体人民奋斗创造新的伟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涵盖人的全面发展和更高层次生产力解放的系统工程,将实现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红利,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力,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等领域全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着本质区别的现代化新路。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是主观上想不想、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已经并继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历史唯物主义真理,是在中国化为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完成的伟大使命任务。“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①《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版,第149 页。实现共同富裕,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又一次攻坚克难、又一次新的赶考,将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历史性问题的关键一招。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平衡等问题是否能在共同富裕的架构下得到充分解决,直接关涉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能否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直接关涉现代化红利能否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直接关涉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获得稳定的建设环境和全面的发展动力。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石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况。它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表现为人类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物质文明程度愈高,表明人类离开野蛮状态愈远,依赖自然的程度愈小,控制自然的能力愈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为推动共同富裕打造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77 页。改革开放40 多年来的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国内市场这一巨大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在注重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前提下,扩大内需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韧性的必要条件。充分提高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质和量,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居民消费,从源头上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推进共同富裕。在经济高度发展、做大蛋糕的基础上,还需分配好蛋糕。进入新时代,注重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扩大内需仍然是激发经济内生动力的战略基点,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科学判断,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构想一以贯之的历史诉求和实践要求。

一是随着消费的升级与扩容,将逐步形成满足更高层次、更大体量消费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有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一方面,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将大数据与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传统产业相融合,将大数据应用到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推动“数字+特色产业”等多业态的融合发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释放数字经济赋能融合力;另一方面,积极推广成功模式,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个性化方案,加快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进度。我国经济正在逐步实现深层次变革和全方位转型,提出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重大战略思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共同富裕将带来质和量层面前所未有的消费升级,时尚消费、定制消费、信息消费等消费形式将从沿海发达地区的“点”走向全国一盘棋的“面”,最终形成高质量需求牵引高质量供给的动态平衡,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在共同富裕的态势下实现迸发和飞跃。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均衡高质量发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城乡资源均衡配置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提升经济循环效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房住不炒”原则、城市居民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等措施的完善,深入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高质量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将进一步释放农村就业和消费潜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高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这将在多元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并且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为扩大内需解决根源上的“后顾之忧”。

三是随着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收入分配关系将变得更为合理,更为公平的再分配会让更多人敢于、乐于、善于消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三次分配的特点是,基于高收入人群自愿原则,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三次分配的占比也会有所变化。在一些发达国家,慈善公益的制度体系较为完善,发展相对较好,但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一个补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要将经济持续增长转变为人民收入的提高,更要构建一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公共政策体系。不断加强的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以及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将为人民提供一个更为宽松和健康的消费环境和心理条件。

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明,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②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版,第480 页。“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发展,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共同安全、共同正义和共同富裕,才能构筑起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赢国家安全的人民战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基于阶级社会的国家,不论其套用了何种民主政体,都只能是“虚幻的共同体”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9、164 页。。在这种共同体当中,政治的核心主题就是维持“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9、164 页。,选票的抽象平等被说成是平等本身,包括安全、健康、公正的公共善则根据阶级地位和金钱被堂而皇之地进行高度不平等的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对立,“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37 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只有彻底扬弃资本主义的阶级统治及其经济基础,才能实现“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3 页。。这种“联合体”的理想形式是共产主义社会,其当下的阶段性形式则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层面,这两种形式的“联合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一是政治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而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二是政治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占有生产资料的极少数人,三是政治的意识形态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为人民服务的共同价值取向——而不是维持特权阶级利益的谎言和“永恒真理”,四是改革的动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共同富裕的向往——而不是特权阶级攫取私人利益的欲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版,第285 页。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和政治发展取得的成果,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和政治观念两个层面的内容。在政治制度层面,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为当代中国进步提供了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政治观念层面,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观、政治信念和政治情感的更新变化。如:民主、自由、平等、人权、正义、共和、法治等思想观念的形成、普及和发展,以及人们政治参与意识的普遍增强等。

我们党百年的奋斗历程,就是始终为人民民主而不懈奋斗的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经济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期的社会稳定,并且能够在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果断、稳健地推进改革开放,底气源自党的领导、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保证和追求共同富裕目标的人民力量,以此进一步促进了政治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在底线层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将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持续的社会动力,从根本上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风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③参见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供指引和遵循。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远超资本主义民主,是结合我国国情形成的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和发展好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经过百年艰苦奋斗,党领导人民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正意气风地发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要紧紧抓住“坚持人民至上”这条宝贵经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将14 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其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至上,激发人民活力,创造历史伟业。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反复证明,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新的征程上,党不仅要继续维护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还要维护人民的政治权利,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其二,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造福。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各项事业,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其三,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将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不断完善,人民的合法权益将进一步得到保障,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将达到新的水平。民心是社会稳定的源头活水。“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所以,要进一步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证。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非写在纸上、喊在嘴上的口号,而是要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关切,解决人民诉求,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巩固党实现长期执政的强大根基。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文明,为共同富裕形成良好社会氛围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崇高价值目标。马克思将正义与劳动一起看作是人类创造财富的重要手段,看作是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第582 页。。共同富裕将推动实现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有效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从唯物史观的立场来看,公平正义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范畴,其实现程度取决于特定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与发展的。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样也是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相对来看,社会公平正义集中彰显的是一个社会制度层面的精神要求,共同富裕则是体现在社会生活实践层面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追求。

在增量层面,构建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主题、新方向、新力量,有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是随着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将得到扬弃和发展,普遍和高质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将为改革提供新主题。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295 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幕前所未有的、宏大的、人类文明新发展的历史大剧,而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就是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在新的公共产品分配格局下获得更为公平和富足的发展机会,进而以个人的理想和奋斗创造出现代化的新主题和新内容。二是随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巩固和主体性的进一步发挥,将更有效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在更为公平正义的社会条件、更为合理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下,全体人民将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主人公意识将进一步增强,维护公共利益和关心公共事务的观念将得到显著增强,现代化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将更为牢固,不同权利主体的政治互动将更为顺畅,现代化治理共同体将应运而生。三是随着现代化建设成果更为普惠地全民共享,将以人民群众更高的获得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将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不断解决激活人民首创精神,将以每个人全面发展的未来愿景不断拓展人民的生活世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而是以更为公平、完善的分配格局和社会条件激发人民深层次的创造力。要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尤其“要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②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求是》,2021 年第20 期。。

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高质量发展的精神文明,为共同富裕提供文化支撑

仓廪实而知礼节。“真正的社会主义不能仅仅理解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还必须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③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版,第111 页。社会主义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现代化,要求人在先进生产力条件下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富口袋”始终与“富脑袋”协同并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④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年版,第4 页。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则是文化繁荣的内在活力,其核心要义是“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14、32 页。。

但是,精神与物质相互统一的共同富裕并不是任何制度都能够实现的。“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19 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坚持为一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而努力,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让人民成了文化的主体,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繁荣。“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314、32 页。迈上新征程,努力实现以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的共同富裕,将推进打造普惠全体人民的精神文明高地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事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发展。

精神生活富有与物质生活富足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依存、互相渗透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物质生活富足是精神生活富有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这是实现精神富有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精神富有为物质富足提供价值导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富有具有相对独立性,一个人树立了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就可将内化的精神力量投身到社会生产和实践中去,从而推进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坚持追求物质生活富足和精神生活富有的统一,才能获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精神富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简单地承认现存的个体,而是期待在共同体中成长起来的个体。精神富有的归宿点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精神世界的丰盈,在于每一个个体经由崇德修身而达到的主体觉醒,具体表现在:信仰的确立、合理的价值排序、有意义的人文世界的建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都需要通过个体的德性修炼来实现,让每一个个体渐进式地确立以真善美为引领的人生意义,建构起以公共价值、公共精神为引导的公民意识,以人的尊严、人的解放为导向的精神富有。

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362 页。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高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当下,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仍是一场需要抓铁有痕的劲头深入推进的硬仗。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只有依靠全民的自觉行动,才能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才能实现国与国间、地区间、代际间、种际间的生态文明,才能实现更高效、清洁和可持续的中国式现代化。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公共性、共享性是最为直观的。一方面,生态文明不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占有物,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共享的公共善;另一方面,在自然界“报复”人类社会的生态危机和灾难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因此,在目前各种公共商谈和全球价值体系中,保护生态环境几乎是最容易达成的超越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共识。

生态文明的共建和共享相辅相成,直观而又典型地体现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动力的有机统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之初,就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推进共同富裕的紧密关系。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以“八八战略”擘画了浙江推进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的战略蓝图,其中就包括了通过山海协作工程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共同富裕,实现了欠发达地区生态优势与发达地区经济优势的互补和跨越式发展,为浙江成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基础和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首次被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列的高度,构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环节,以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融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九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不仅成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更成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进而推动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必要前提。

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以公共的力量为每一个人创造共享的生态文明。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然界连同无产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对象。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的生态主义从来不具有普遍性、共享性。在大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人阶级的贫困和自然环境的破坏成了常见的城市“景观”。恩格斯指出,要实现人与自然界的解放,就必须对“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61 页。,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因为只有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才能让人民作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并且逐渐学会“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928-929 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 日。这说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是对人类已有的现代化道路的超越,自然界不再是现代化的“献祭品”,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动力和目标;另一方面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生态理论的超越,为理论的“一般”找到了实践的“具体”,为一个多世纪以来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曲折探索找到了出路。

实现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随着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的形成,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将得到有机统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将成为全民共享的公共产品。绿色低碳发展的落脚点是永续的高质量发展,原则和抓手则是绿色低碳,目标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共同富裕将提升全体人民的生命共同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态需求的层次,激发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产品的内需,推动市场调节、价格杠杆所构成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断完善,推动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的产权制度,进而推动更具普惠性的、科学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实施。

实现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将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行动,系统性、全局性的污染防治成效赢得人民的认可、历史的检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表征,只有打赢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赢了2030 年碳达峰、2060 年碳中和的硬仗,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完整和全面地建成。这个战略机遇期既是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所争取来的,也是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所倒逼的,其历史窗口的属性不随主观意志而转移,只能迎难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实现共同富裕,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建了愈发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从生态保护的实体法律制度的不断出台,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用途管理制度的完善,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实施,已经构筑了一道又一道防止污染的人民战线和法治战线。

实现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随着全民参与的联建联防联治机制逐步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宣传教育和法治保障将更为完善,生态友好的新风尚将呈现出全民义务、全民尽责、全民共享的辩证统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让全体人民作为建设主体。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61 页。要让人民像爱护自己的身体那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他人的生命那样学会与自然界和谐共存,必须让人民充分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进而让每个人都成为自觉的保护者、治理者、建设者。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释放全体人民的创造力,才能在群众的智慧和行动中提供面向未来文明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42 页。当前,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仍然面临着许多已知的挑战和潜在的风险。但是,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和进步是攻坚克难的壮举。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235 页。。只要精准把握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战略视角把握共同富裕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将成为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大同社会的雏形,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清晰路标。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