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

2023-09-22余其安

观察与思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主特色建设

余其安

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成链条和价值指向。

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科学理论体系,必定是理论与实践深刻结合的“活的理论”,必然具有明确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具有明晰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而且深深地根植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之中,具有明晰的实践逻辑,是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构成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视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自身特征的实践根源。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进一步回答其“何以实现”这一根本问题。

一、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从理论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政党理论客观决定了必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从现实逻辑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的实践要求,赋予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必须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过程中持续推进党的建设。

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首要前提。加强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全党共同的政治责任,全党必须以此作为首要标准和最高原则。因此,我们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拥护“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实保障。党的领导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方面下更大功夫,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使党的全面领导具有更强的制度约束力与制度执行力。

改进和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关键环节。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发扬民主集中、坚持群众路线、严格依法办事与改进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统一起来,不断提高党的各方面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重视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内容。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执政地位的稳固,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统筹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坚定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使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二、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不断推进经济建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时代背景,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日益凸显。新问题新实践,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基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实践中国出发,深刻聚焦经济社会出现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理念”,并以此为战略指引,不断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深入、系统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各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增强贯彻落实好发展新理念的本领是必经的前序一步。始终崇尚创新,着力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在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上下大功夫,致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抓紧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让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更加注重协调,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是解决中国发展“不均衡性”问题的首要前提。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非重点”等各种关系,不断增强我国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大力倡导绿色,着力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科学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与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助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坚持对外开放,着力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必须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扩大开放,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同时,要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与公共产品供给,努力强化内外联动,不断提高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不断推进共享,着力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在体现,也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外在表征。聚焦共同富裕问题,必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在把我国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也要建构保障全民全面共享的分配格局,真正实现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渐进共享和共建共享的良性发展局面,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在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不断推进政治建设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与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系统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丰富内涵和实现形式,而且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意义重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要素,三者互动耦合、相互关联,集中体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理念与生动实践中。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与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创立的,同时也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丰富完善。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必须进一步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和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穿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实践的各环节和各领域,使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向前发展的动力优势,实现党的领导和新时代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共振同频。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核心价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也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立足点。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真正坚持并充分彰显人民主体地位,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让广大人民的主人翁精神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得到充分激发。同时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建构起畅通、多样、常态的民主渠道,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开创人民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新机制,更好地体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第三,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保障。民主与法治密不可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用法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创新和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通过完备的法律制度与规范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四、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塑造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所特有的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先决条件。只有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强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意识。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入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的现实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之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同时,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强国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宝贵精神矿藏,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理念,结合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赓续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新时代风采。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忘本来、辩证取舍,使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优秀精神文化财富化人、育人。同时,也要继承好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铸就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新辉煌。

五、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社会建设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体现了“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价值理念。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标准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和健康中国建设等多个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持续推进民生保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路径指引。

第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与根基工程。因此,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二,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把握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建构更加均衡优质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导向,着力建设教育强国。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阶段,要不断优化社会保障整体结构,健全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不仅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昌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以普及健康生活、满足健康需要、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着力点,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第五,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不断促进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多角度、多手段、多方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条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如何更好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第一,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为指导,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

第二,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色发展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和根本路径,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始终成为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产业结构、空间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方式的绿色转型。

第三,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整体且有其内在规律性。必须坚持系统思维、综合施策,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牢固树立与深入践行生态治理的全局观、大局观,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与自我修复能力,不断维护生态功能,维持生态平衡。

第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法律制度,通过发挥制度和法治的双重功能,让保护生态环境者受益、让损害生态环境者受罚。

第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生态文明理念“走出去”,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各国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共建美好的绿色地球家园。

七、在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中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宏大的国际视野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蕴含了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在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和共同发展领域的公共善,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根基性伦理意蕴。①参见孙春晨:《全人类共同价值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2 年第1 期。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提供了实践场域,两者辩证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把握与统筹之中。因此,在推动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的实践发展过程中,必须遵照全人类共同价值,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一,秉持“和平、发展”理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生存伦理共识。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概念体系中的基础内容,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

第二,秉持“公平、正义”原则,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制度伦理共识。公平与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概念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关乎人类社会秩序的有效维护。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在制度安排中践行公平与正义,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来夯实同各国友好合作的基础,着力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

第三,秉持“民主、自由”价值理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政治伦理共识。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概念体系中的目标指向,关乎现代政治文明和人类全面发展。我们党对“民主、自由”有自己的正确主张,这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我们必须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正确方向。与此同时,既要坚决反对少数国家以“民主”“自由”之名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搞乱世界秩序的错误行为;也要充分尊重不同民族、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基本权利。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契机,汇集各个国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的实践合力,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因此,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新的伟大胜利。

猜你喜欢

民主特色建设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医的特色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完美的特色党建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