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2023-09-22江玲
江玲
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在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观、人民观、革命观等方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本质、自我革命、生态理论等方面,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现代化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
“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这一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是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式的原创性贡献。
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创性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唯物辩证观与唯物史观的成熟运用,是一种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69 页。来进行创新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科建设”①《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强调:坚定信心、增强定力,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日报》2016 年7 月9 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层面上作出了具备中国特色的原创性贡献。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性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根本原则、基本要求、体制机制等进行系统阐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强调理想信念的根源性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也强调了这种指导地位绝不仅仅体现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更体现在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领域之上,是新时代的全方位要求。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敢直面意识形态领域多年累积的众多问题,坚持“两个确立”重要政治成果,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出“八个明确”,做到“十四个坚持”,着力解决久治不愈的顽症,采取科学有力的举措推动意识形态领域在新时代迎来历史性转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二)准确把握社会发展主要矛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
历史的发展总是和当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同当时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的。时空是超越不了的大界限。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消亡,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按照它的内在规律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也是社会矛盾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他在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这一观点鲜明地揭示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转化机理,并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8 页。的新判断,是站在了新的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问题导向分析解决社会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关于矛盾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科学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着力破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创新性提出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等,从各方面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观察分析历史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高频出现。党的十九大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坚持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坚持执政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坚持想人民之所想、做人民之所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①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61 页。,“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5、48、508 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5、48、508 页。,“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135、48、508 页。,自觉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举措,彰显党的唯物史观,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中国历史由人民创造、书写,也必然由人民检验,经得起人民的检验,这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创造历史的原理。
二、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新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延展了社会主义历史渊源、深化了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方位、构建了社会主义建设布局、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社会主义执政党、擘画了社会主义世界战略等方面,进一步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一)强调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的历史总结,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客观实际和现实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将共产党与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及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以严格的法律保护生态环境。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三大攻坚战以及21 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以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
(三)找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较为弱小,囿于时代所限、革命所需,为了更大程度地团结更为广大的群众,只能联合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广泛统一战线。我们党很早就思考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周期率问题,取得了初步成果。1942 年,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809 页。他给出了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科学答案,即“让人民来监督政府”。80 年后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上提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即自我革命,明确了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我们必须在新的实践中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工作,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规律的新认识,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三、对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与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提到过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代国家政权、现代大工业、现代生产力、现代生产关系等相关概念,指出“现代生产方式,在它的最初时期,即工场手工业时期,只是在它的各种条件在中世纪内已经形成的地方,才得到了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71 页。。并把大工业所创造的发达的世界市场和城市称为“现代化的世界市场”和“现代化大工业城市”。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书中,恩格斯使用“现代化”一词阐述英国经济现代化对德国的辐射。从中不难看出现代化运动最初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现代化最初的动力和根源。这种现代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财富,使人类史无前例地征服了自然,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也极大地改造了社会关系,是发展过程的一次飞跃。因而,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其中资本主义社会为拐点,标志人类进入现代社会。这一转变过程充分展现了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一般特征的深刻论述:生产力的极大飞跃、生产关系的变革、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应用、商品经济的繁荣、世界市场的发展以及形成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但在肯定了现代化发展的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对现代化的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了以美国为例的现代化方式中充斥着掠夺、欺诈、战争,这样的方式是饮鸩止渴般的虚假繁荣。
中国共产党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现代化当作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历经百年奋斗,“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7 月2日。,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原创性价值。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可逆转,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却可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版,第123 页。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独立自主选择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固有思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一条奠基于独立自主,导航于科学指南,自信于优越制度,力量在党和人民,服务于广大群众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道路上“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版,第46 页。,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共建共享、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启示,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理论提出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我国人口大,底子薄的基础上,现代化呈现为要素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复杂局面,带领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同时其意义和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是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近年来,西方由于贫富差距所带来的一系列动荡事件,触目惊心,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要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版,第472 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回来的现代化是暂时的,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推进的永续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益更新,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表明: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因此,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强调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公平更公正方向发展,做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中国式现代化在领导力量、本质要求、价值取向、方法路径等方面与西方现代化基于资本逻辑,一味索取资本、注重物质追求、对外扩张掠夺有着本质的区别。
四、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马克思曾谈到人们“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70-471 页。。文化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土壤、特定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着丰厚滋养。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已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64、164、163 页。,“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64、164、163 页。,“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版,第164、164、163 页。,“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 年10 月26 日。,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短短24 字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成为新时代中国人共同的思想价值追求。没有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夯实中国梦的文化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中华历史中走来,在创新实践中发展,逐渐形成了具备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我国长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创新发展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厚植文化自信的群众根基,推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坚持文化创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承担起身为文化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方向,为加快构建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添砖加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实施“三下乡”“心连心”活动,推进优秀文化活动“走基层”“进群众”;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村镇文化、军营文化等,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鼓励广大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人们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立足中华优秀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推进形成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⑤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 年10 月28 日。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自立自强,首先在文化上要自觉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与其他三个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将核心价值观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与变革,坚持在赓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弘扬光大,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坚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程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