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3-09-20毛敏

艺术大观 2023年25期
关键词:画像石乐器图像

毛敏

摘 要:图像对于我国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影响,而汉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的涌现致使经济水平以及艺术层次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以音乐作为主要题材的汉画像石,可以直接反映出当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审美水平等,是音乐领域完成和创新的良好题材之一。本文首先详细分析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所具有的特点,同时结合汉画像石音乐图像研究内涵,进一步总结出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汉画像石;图像文化;地域特点;豫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K8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5-0-04

汉代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所包含的音乐图像,比较直观地展现出汉代音乐文化的内容、艺术表演形式以及音乐风格等,对于人们研究汉代艺术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针对其进行详细探索和研究,包括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特点、图像结构布局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进一步研究汉代艺术的内在联系以及特征。

一、汉画像石音乐图像分析

(一)地域特点

汉代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无论是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还是文化艺术水平,都对当代艺术、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现阶段我国河南地区的音乐艺术受到了汉代的影响,在音乐表现形式以及表现手法上都具有时代特点。而汉画像石利用石块雕刻的艺术表现形式,向人们展示汉代真实生活和艺术的同时,也为我国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如政治思想、历史文化等[1]。

1.豫南地区

在我国所出土的汉画像石文物中,河南地区以南阳作为代表所挖掘的汉画像石最为丰富,数量最为庞大。

从历史发展上来看,从秦昭王所设立的南阳郡直至西汉,南阳该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五个商业繁荣的重要地之一,因此该地区无论是政治管理、经济水平都趋于稳定,并且艺术文化层次也相对较高,在此种发展背景下,使得该地区的汉画像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也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特征,无论是内容还是技法的表现形式都独具一格,自成体系[2]。

从艺术表现方式上来看,南阳地区所出土的汉画主要是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其中,大多数使用的是浮雕技术手段,所设计出的画面,无论是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明显突出于石料表面,并且所雕刻的内容以及事物,其线条表现十分流畅,事物轮廓清晰,并且石雕表面还能够结合材料自身的自然纹理进行艺术创作。

从内容规划上来看,南阳地区所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表现出当时社会的民生环境、经济发展以及艺术生活等,如《鼓乐宴饮图》。

从文化上来看,汉代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民众,所追求的思想则是天人合一,此种思想包含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文化的不舍,所以对于故去的人更多选择的是风光大葬,受到此种思想的影响,我国在南阳地区所发掘的墓穴中,曾发现大量刻在墓穴墙壁上的汉画像石。

从艺术风格上来看,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阳该地区属于楚国的管辖范围,因此在南阳地区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尤其是像石中的音乐图像文化更多地延续了楚国的艺术表现风格,不仅具有神秘色彩,而且在表现形式上极富浪漫主义,在音乐文化画面内容的规划上,更多表现出舒适、留白以及松散的艺术特点,单幅图像中几乎没有太多的形象相互交织[3]。

2.豫中地区

河南中部的洛阳地区所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极为庞大,尤其是以此作为基础挖掘出的汉画像石墓穴已经达到数十座,而每座墓穴内部和外部的造型均有所区别,在时间推算上为西汉时期。

从挖掘时间上来看,该地区所发现的汉画像石大多数在东汉时期所创作,并且分散地区较大,遍布当地的多个城市。

从历史发展来看,河南中部的洛阳地区一度成为三国时期的都城,所以该城市的社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由于受到三国时期的战争问题,造成汉画像石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明显差异性。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该地区所出土的艺术作品中,关于音乐文化方面的造型以及雕刻手法相对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当时受到战乱的影响,社会发展急速衰落,导致音乐文化表现内容过于简单化,而将其用于墓穴后,所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几乎为平面浮雕。

从地域划分来看,河南中部的洛阳地区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属于南阳地区的延伸,尤其是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带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特点,加上该地区介于南阳与商丘之间,因此不同地区所具有的藝术风格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进而导致洛阳地区汉画像石所表现的艺术特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能够有效展现出当地政治时代的风格特征。

从艺术创作题材上来看,大多数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所表现的乐器种类也相对比较丰富,既有丝竹类的管弦乐器,也有铜编钟、编磬的大型礼制乐器,同时还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乐舞百戏。

从艺术表现风格来看,大多数汉画像石的音乐图像具有较高的对称感,图像自身所表现的主体内容比较清晰和突出,图像整体十分严谨,而周边具有装饰性的花纹同样能够与音乐主题相呼应,除此之外,艺术表现形式上偏向写实,能够通过对现实生活内容进行总结,形成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图像特点

以新野县泗水取鼎图为例,从画面结构上来看,该作品整体结构十分清晰和紧密,主题突出,画面中央刻有泗水桥,桥面主要呈现出拱形状态,并且桥上刻有保护栏,而中央偏右侧位置上雕刻一个建鼓,鼓的两端各有一人在激烈地击打鼓面,而人物同时呈现出快节奏的舞蹈动作;在画面的左侧雕刻一辆马车,马车上端坐两人,其中一人正稳定马匹,而在画面上,战马向天长啸,明显是由于受到了建鼓鼓声的影响出现惊吓情绪。而在泗水桥上的两端各雕刻有两人拉紧绳索,并且拉绳的四人身体均向后严重倾斜,画面中呈现出奋力拉绳的紧张情绪,但是在绳索下部分已展现出巨大的缺口,此时表现出绳索已经被拉断;桥下所雕刻的水面上有一条巨龙飞舞而出,而龙头上方偏左侧则出现一口大鼎,从而表现的是有巨龙从水中腾空而出,扯断了桥上四人所拉紧的绳索;在画面中,腾空出水面的巨龙两侧各雕刻出一艘船舶,船只上各有两人分别敲击着乐器,好似呐喊助威,又好似通过乐器惊吓巨龙[4]。

二、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内涵

(一)音乐道具

鼓作为汉代使用最为频繁的乐器之一,大多数由动物的皮革所制造,其中对于敲击面的敲击力度越大,则发出的声音也随之不断增加,而音乐的音色也十分雄壮,所以鼓这一乐器在音乐表现形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至今日,鼓同样承担着把握节奏的核心职能,因此该乐器成为确保音乐表演质量的核心因素。

在汉代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建鼓是一种体积較大的乐器,也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鼓乐器的一种,建鼓在战国时代就已被广泛地应用,由于此种乐器在击打时发出的声音极大并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在早期被应用在军事方面。而在汉代,建鼓逐渐被挖掘出娱乐功能,所以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中,建鼓出现的频率极高,进一步说明此种音乐文化形式在当代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实际作用[5]。

(二)礼乐复兴

汉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更是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不断发展、不断进取的朝代,尤其是在音乐形式上,同样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完成了礼乐复兴。在汉代,宫廷的礼乐文化发展初期大多数采用继承制度,而历史不断发展,直至汉武帝时期将音乐进行创新和优化,从而不断完善礼乐的复兴以及其内部结构体系,直至到后期逐渐取消了宫廷礼乐制度,并且大部分削减了舞蹈和音乐表演艺人,仅仅预留部分归纳至专业机构进行掌管,此种发展现状从本质上来看,则是进一步明确了音乐、礼仪在宫廷和政治上的地位,最终奠定了汉代宫廷音乐文化结构体系。

实际案例:在汉代所出土的《新密打虎亭汉代宴饮乐舞百戏图》,该作品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图中的观众席地而坐,并且围绕在表演者周边,而艺术表演者则在中间的空地,进行各种乐器表演。但是用于宫廷大型演出的表演乐器和表演形式,无论是演出规模还是演出范围都十分庞大,所需要的乐器种类也丰富多样,在此种背景下汉代越来越多的宫廷表演者将金属乐器与其他乐器相互结合,以此保证最佳的音乐表演效果。但是随着汉代礼乐观念的增强以及复兴,这种大型的宫廷表演形式并不十分常见,只有在重大节日、活动以及身份尊贵的客人来临时,才能开展此种大型的音乐表演。通过对当时的乐舞乐队表演形式以及一些乐器用途的研究不难发现,这种刚正不阿与轻柔美妙相结合的中和美,它既不是单一的重声鼓锤,也不是柔弱的轻丝细语,而是一种刚与柔的完美结合(见图1)。

《新密打虎亭汉代宴饮乐舞百戏图》从画面结构上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审美,该画作是一幅彩色的壁画,长度约7.34m,高度为0.7m,整体画作十分生动且逼真地描绘出汉代宾客观看舞蹈与杂技表演的场景。

从画面构图以及表现内容来看,主要分为观看场地以及表演场地,而画面中,虽然场景十分宏大人物涉及众多,并且表演类型复杂,但是宾客呈现出的主次顺序十分清晰。画面中西部左上方为主人座位,这是因为古代的宴会以西方为尊,所以画面中主人的座位后上方绘制有长方形的帷幔,帷幔后部安装许多高大的旗杆,并且每根旗杆的顶部飘着不同颜色的彩带,以此起到在现场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撩起的围帘内,绘制有一个褐色拱腿形几案,几案后两个并肩列坐者的就是女主人。她们仪态高贵,雍容大方,似在有礼貌地应酬宾客。女主人座旁两侧,这些穿着不同色彩衣服的男女,看上去像是宴会侍人,他们正在细心侍奉。再往旁边显然是宾客位置,这两排席地而坐者,应该是应约而至的宾客。不同的服饰表明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我们对这些宾客大致数算,计有五十余人,由画面可以看出,宾主座前的几案上,摆放着满盛美味佳肴的盘、碗、杯、盏,宾主似在观戏作乐,开怀畅饮。

(三)乐器审美

从现阶段所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观察出,汉代音乐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所使用的乐器也极具变化,受到当时所关注的乐器已经不仅仅是大型的金属乐器,声音婉转优美的丝管型乐器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6]。

在历史影响以及封建礼乐制度的保护下,金属型乐器始终在汉朝音乐表演形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至汉朝全新的音乐观念的出现,才使丝竹乐器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并且被世人所接受,自身逐渐建立了全新的音乐表演形式以及乐器使用方法,从根本上打破了金属乐器在礼乐表演结构体系中的实际地位。

深入探索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金属乐器大多数占地面积较大,无法轻易地移动,因此在表演环境和表演范围上具有一定约束和限制性;丝竹乐器自身占地面积较小,并且能够随身携带,在表演范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优势。

在汉代,乐器的使用到表演方式普遍具有一定严格的管理结构体系,尤其是在宫廷音乐表演模式中,在汉代之前,金属乐器作为宫廷音乐的主要表演工具,是乐队表演形式中重要的构成环节。但是从西汉开始,钟、磬等传统的金属乐器在音乐表演形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更多的是使用一种科学合理的搭配方式,与丝竹乐器共同完成节目的表演。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进步,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必然会产生明显转变,尤其是汉代在音乐形式上要求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因此金属乐器的减少,丝竹乐器使用比例的提高,必然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组合方式,并且丝竹乐器的发展也进一步展现出汉代社会资源共享的态度。

三、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传承

我国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构成环节,通过礼仪和音乐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进行一定约束和限制,让人们学会尊师重道、修身养性,以此推动社会达到高素质、高水平的和谐状态。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由此可见,礼法重点要求人们遵守社会秩序,而音乐则要求社会具有和谐性。

我国音乐文化是历史悠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是礼乐文化的重要构成,我国在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诗歌、礼仪以及音乐三者最初是相互结合的,“诗”“礼”“乐”构成了“礼乐文明”的三大要素。[7]而在汉代,由于音乐此种形式不断发展,诗歌逐渐开始从音乐表演中分离,尽管如此,现阶段音乐和诗歌仍然相互结合,相互辅助,从而展现出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8]。

从音乐表现形式上来看,不同的地区、民族、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文化都会展现出不同类型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以此满足人们对生产、生活的需求,如琵琶、胡笳等乐器。

乐器作为音乐文化和情感的表达工具,同样具有艺术性、时代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并且随着自身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艺术交流媒介,进而保证音乐此种艺术表演形式的长久性和持續性。音乐的艺术在发展时经历了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发展历程,尤其在乐器的使用以及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经过汉代雅俗共赏的相互摩擦,有效表达出音乐艺术的特点。

(二)艺术创新

中国逐渐发展和进步,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已经随着时间逐渐逝去,因此我们想要了解汉代音乐文化则需要依赖汉画像石,所以,换句话说,汉画像石音乐图像文化成为现代化音乐发展的教科书。这是因为汉画像石所记录的乐器、乐队编制以及音乐表演形式等,都是对现代化音乐艺术的一种启发和引导,所以想要有效开展艺术创新,我们要科学合理地使用这一历史艺术资料以及教学内容。

汉代的礼乐文化是集中了各个朝代以及各个国家的艺术特点,并且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凝聚了优美、磅礴以及宏大等多种艺术表演风格,可以说汉代的音乐形式不仅吸取了楚国文化,还凝聚了周朝的礼仪形式,导致音乐艺术成为当时政治管理的重要构成环节。而将音乐艺术文化与雕刻艺术相互结合,以砖石作为基础条件,从而形成了汉画像石这一种艺术表演形式,两种相互结合的艺术种类在有限的创作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艺术美感,致使汉代音乐以一种永恒的展现方式表现出我国优秀的音乐艺术文化[9]。

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音乐已经构建出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实际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时,无论是乐器的组合还是音乐形式,都可以充分借鉴汉画像石中所表现的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条件上做出创新和改革。

除此之外,在音乐历史文化发展方面,目前我国所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大量图像有效展示了汉代多彩缤纷的音乐表演形式以及宫廷礼乐内容,进而展现出当代在该地区音乐的艺术造诣,除此之外,汉代在音乐文化上更多地融入了汉族古典戏曲、武术以及民间舞蹈,在不断丰富音乐内容的同时,体现出汉代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而此种艺术创作形式同样被沿用至今,尤其是在现代化音乐作品创作上,许多艺术表演形式仍然以此作为基础进行文化融合、文化创新,此种现状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音乐文化历史的悠久性和创新性。

深入探索汉代音乐表现力,最令人深刻的是传承已久的经典舞蹈剧目《踏歌》,其中该剧目的产生则主要依靠汉画像石的内容记录,才使得汉族的经典音乐表演剧目得到有效传承,而该剧目将汉代传统的音乐节奏与汉族民族舞蹈相互结合,进而展现出汉代人民的生活现状以及艺术表演特点。而随着艺术不断创新和优化,《踏歌》已经不再单纯地是音乐创新,而是将舞蹈与音乐相互融合,以音乐带动舞蹈,再用舞蹈情绪回馈音乐,两者互为一体,从而更为直观且清晰地展现出剧目所表达出的内容和情感。

汉代的音乐发展过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其不仅在表演内容和载体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并且在表演形式上进行丰富,进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所以汉朝音乐的盛行,不仅仅开启了唐代音乐的盛大帷幕,更是我国古典音乐传承和创新的基础条件。

四、结束语

由此可见,汉代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文化进步,音乐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针对目前所出土的汉画像石音乐图像可知,音乐已经成为当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随着音乐内容的不断创新,音乐表演乐器种类也逐渐丰富,针对此种现状,教师实际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时,应将汉画像石中独特的音乐文化融入其中,保证传统音乐文化得到有效传承的同时,针对其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思远.山西吕梁汉画像石文化的传承保护研究[J].艺术大观,2023(03):127-129.

[2]李荣有.汉画像的音乐学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贾涛.江苏汉画像石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途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5):32-33.

[4]李晓筠,徐晓鹏.博物馆汉画像石文化传承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艺术研究,2021(02):8-10.

[5]张卓远.试析南阳地区汉代画像石墓之逆向发展[J].华夏考古,2021(06):80-85.

[6]王杰.陕北汉画像石中农牧与狩猎文化图案研究[J].中国果树,2023(01):157.

[7]郝建杰.诗教与礼制的离合[N].光明日报,2019-02-25(13).

[8]吴晓燕.汉画像石中的鱼图像及其文化象征[J].怀化学院学报,2022,41(06):39-45.

[9]黎梦茹,黄如民.基于汉画像石资源的徐州城市文化符号萃取及应用[J].艺术大观,2022(26):133-135.

猜你喜欢

画像石乐器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学乐器
汉代画像石里的成都生活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有趣的图像诗
乐器
汉画像石墓出土仿木结构石立柱初步研究——兼谈白杨店画像石墓出土立柱位置
汉画像石中的“天神”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趣味数独等4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