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瓷器文化对法国洛可可绘画艺术的影响

2023-09-20王曦

艺术大观 2023年25期
关键词:法国绘画影响

王曦

摘 要:15-18世纪,在传教士的信息桥梁作用和海上贸易发达的背景下,中国的瓷器大规模外销西方各国,在欧洲大陆掀起了崇尚东方美学的热潮,对欧洲的艺术风格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绘画、手工艺品上,明清瓷器文化都有迹可循。本文欲从内容题材、构图、线条三个方面,分析这一时期法国洛可可风格在绘画领域带明清瓷器文化特征的作品,由此来探究明清瓷器文化对法国洛可可绘画艺术的影响,以及对洛可可艺术此类外国“异文化”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法国;绘画;洛可可艺术;明清瓷器;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5-0-03

一、明清瓷器文化对法国洛可可艺术的催生

中国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早期的中国瓷器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由于其烧制工艺尚显粗糙,通常称之为“原始瓷”。17-18世纪的明清时期,历经数千年瓷器文化的积淀,中国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是青花和彩瓷发展的盛期。恰在此时,中国的瓷器迎合了法国人民审美的需求,洛可可风格逐渐风靡于宫廷、贵族,乃至平民之间。这一时期,中国瓷器的影子遍布了法国室内装饰、服装设计、家具制作等多个生活领域。明清瓷器文化是通过什么方式流入法国的呢?为何在法国如此风靡呢?下文将从社会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催生的因素。

(一)社会政治

“法国对中国美术和工艺品的爱好是从贵族和王室开始的”。[1]17世纪末的法国十分强盛,路易十四通过君主专政,实现了“朕即国家”的高度集权。在稳固王权统治和霸主地位的同时,也开始挥霍自己的财富。随着中国瓷器在欧洲的迅猛传播,以及法国枢机主教马扎然(Mazarin)对远东器物的狂热,法国从1660年起掀起了远东器物热。[2]这种“中国式”的风格对于路易十四来说正中下怀,1670-1671年间,路易十四就命工匠依據中国瓷器的造型和色泽,在凡尔赛园林中建造了特里亚农瓷宫。宫殿中的栏杆、屋脊和檐口皆由青花瓷彩釉装饰而成,瓷宫中还存放着许多路易十四心爱的中国瓷器。在君主的影响下,路易十四前期气势雄伟的巴洛克风格逐渐被浪漫奢华的洛可可风格所替代。

1715年路易十四去世后,宏大叙事的艺术时代也随之而去。继位的路易十五自幼习惯了骄奢放纵,沉迷于享乐之中。此时,海外贸易的持续进行使得中国艺术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法国,中国清代的瓷器也正处于顶峰制造时期。中国瓷器那润滑的质感、丝绸般的光泽、极为流畅的线条,都使当时的欧洲人为之着迷。在外销瓷的种类方面,中国瓷器输入西方的种类繁多,除了壶、碗、杯、盘等常见品类外,还有各种人物和鸟兽的瓷像。其中,西方人尤其钟爱瓷观音像,因为观音的形象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像是他们的圣母。中国瓷器的精巧秀雅,图案纹样的繁复华丽,十分契合当时以优雅、轻快、可爱为主旨的审美风尚,引起了贵族们的共鸣。此外,因为路易十五对中国瓷器的狂热爱好,他的情人蓬帕杜夫人( Madame de Pompadour)为了取悦他,于1756年倡导建立了塞夫勒瓷厂。[3]该瓷厂的产品无论是软质瓷器还是硬质瓷器,都挑战了瓷器精致、优美与豪华程度的极限,无不金碧辉煌、华丽富贵。它的产品风格也极大地影响了洛可可艺术的风向。

(二)经济贸易

15世纪以前,欧洲人要获得中国瓷器多通过中东、地中海沿岸地区中转贸易或外交赠礼的方式,数量零星,未成规模。15世纪后,欧洲开始进行开辟新商路的航海活动,中欧之间的直航航线被打通,大规模的华瓷贸易随之开启。随着欧洲航海业的发展,一批批外商架着满载打火石、望远镜等欧洲货物的商船沿途交易。登陆中国后,再从中国采购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运回欧洲贩卖。在诸多海外贸易公司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602年成立的荷兰东印度联合公司,其在整个17世纪大约从中国进口了超过1500万件瓷器销往欧洲和亚洲各国。不仅富裕了国家也带来了东方文化,同时也启迪了原本“重农轻商”的法国打开对外贸易的道路。

在中国,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解放台湾后,清朝于康熙二十年(1683年)开放海禁,中国开启了大规模的瓷器输出时代,在1740-1760年间,中国对法国的瓷器出口达到了高峰。中法贸易的展开不仅使神秘的东方文化在法国渗透、接纳与再造,同时也刺激了我国瓷器新品种的生产和改进,让外销瓷成为中法文化的链条。

(三)文化交流

13、14世纪之交,马可·波罗的游记激起了欧洲人的东方幻想。正是这种想象的动力促使了欧洲人前赴后继地走向远东,而东西方文化接洽的主要桥梁就是传教士的传播。路易十四执政期间,1865年在他的授命下,包括白晋在内的6位数学家耶稣会士前往中国。彼时,康熙对西方科学抱有浓厚兴趣,为招募更多的法国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士白晋奉康熙皇帝的钦命,以“钦差”的身份返欧,招募了14位法国传教士于1698年登上安菲特利特号入华。其中,对中国瓷器文化传入法国贡献最大的就是传教士殷弘绪,他历经康雍乾三朝,在江西、北京等地传教、考察长达四十余年。殷弘绪曾于1712年与1722年间居于景德镇,通过信教的工匠,将各种釉面的配方和烧制工艺详细记录下来,并先后写成两封信寄给了教会。第一封信详细地介绍瓷器制作工艺的情况,并于1716年被刊登在欧洲《专家杂志》上。第二封信是对前一封的内容补充,介绍了许多经过改进的新工艺,如釉里红的制作方法、窑内火候的控制、彩瓷烤花方法等,将中国的制瓷技术奥秘公之于众,引发了欧洲对中国瓷器的仿制浪潮。通过对殷弘绪寄回的高岭土样品进行分析,欧洲人很快解决了高质量原料的问题,生产出真正的瓷器。[3]

此外,传教士们带回的书籍、绘画以及民风民俗,促成了西方汉学的诞生。例如,白晋出版的《中国现状》、插图本《康熙皇帝》,殷弘绪的《中华风俗志》,都直接影响了法国人的习俗和审美风尚,激发了他们内心对中国瓷器、丝绸、茶叶的狂热,为法国洛可可艺术的盛行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明清瓷器文化对法国洛可可绘画艺术的影响

在对外贸易发达、传教士的传播、皇室贵族追捧的大环境下,洛可可风格艺术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明清瓷器文化。正如德国海德堡博物馆馆长符可思博士在其《中国风》一文中所言,中国瓷器对“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大致表现在四个方面:1.气氛轻松、自由(这是景德镇明末青花瓷中常体现出的感觉);2.不规则的线条追求类似景德镇青花瓷的随意性;3.画花边、图案的边角装饰,这是从中国瓷器中所学到的;4.用线时追求写意性,这是欧洲历史上没有过的。[4]可以说,在美术方面,明清瓷器文化对洛可可绘画艺术的技法、花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下文将从内容题材、线条、构图三个方面通过具体作品进行分析。

(一)内容题材

在洛可可艺术风格之前的绘画题材大都与宗教有关。到了洛可可艺术时期,画家们倾向于创作法国贵族阶级的生活与中国民风民俗场景,这就涉及中国工艺品的出现。

明清瓷器文化对洛可可绘画艺术内容题材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描繪法国人生活的场景。在这一题材中,洛可可画家通常在表现法国贵族日常生活和画肖像画时加入瓷器元素。描绘贵族生活的作品,如布歇(Francois Boucher)的《化妆》,荷加斯(William Hogarth)的《时髦婚姻》。除了瓷器本体之外,中国瓷器上的缠枝花纹与卷草纹也常出现在法国贵族的服饰上,例如,布歇创作的一系列《蓬帕杜夫人像》中,蓬帕杜夫人的服饰都以自然花卉为主题,形似清代粉刺烧制中的“百花不露地”,也叫“万花锦”或“万花堆”。服饰上的花朵主要是蔷薇和兰花,通常用茎蔓连接而成,似乎在模仿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的缠枝花纹,看起来十分精巧华贵。二是表现中国情调的作品,画面通常描绘中国人生活的场景。例如,布歇的中国系列作品《中国皇帝上朝》与《中国花园》,画中能明显地发现瓷器的身影。三是静物画题材中瓷器的凸显。至17-18世纪,静物画题材不再拘泥于青花瓷,而扩展到五彩瓷、广彩瓷等清代鼎盛的烧制工艺。如图1夏尔丹的静物画,釉色与纹样类似于清代的五彩人物纹带盖罐(见图2),器型则是根据欧洲人的习俗改造的,大概率为外销瓷。总的来说,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中,无论是人物服饰纹样的改变,还是器物样式的变化,都让作品充满了中国情调,可见明清瓷器文化对于洛可可绘画艺术的拓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线条

在洛可可时期的绘画作品中,东方式的线条也有所体现,主要是用于描绘器物、家居装饰以及服饰纹饰时,艺术家们会频繁地使用形态与方向多变的曲线、弧线,这种用线上的随意性在欧洲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5]例如,上文中提及的《蓬帕杜夫人》组图中,蓬帕杜夫人裙子上的花卉往往也呈S形排布。在《时髦婚姻》中,大厅的壁纸纹路颇似缠枝花纹,桌子腿的弧线、凳子脚的C形弧线让画面感觉曲线无处不在。画家们对曲线造型追求的同时,也完美印证了法国社会对中国瓷器的狂热追求。同时,这种曲线线条也给西方现代艺术家带来了启发,像毕加索和马蒂斯都是繁茂曲线的爱好者。

除了流畅的曲线运用之外,洛可可绘画艺术在绘画技法上还体现在用线的写意性上。“欧洲美术写实,中国美术写意”似乎是大多数人对于中西方美术差异的认识。从作者内心活动的具体表现中看,洛可可时期的一部分绘画作品已经从模仿自然的写实转向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情感,往后以梵高、高更为代表的后印象派这种画作的写意性就更为突出了,所以说欧洲美术写实的观点也太过于绝对。从技法上看,在洛可可艺术中我们可以发现画家用线追求写意性的苗头。例如《发舟西苔岛》中对主体物的刻画运用明暗配合的手法,营造出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形色交融的场景,这种用线的写意性应是广泛借鉴了青花瓷中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使画面变得更加梦幻、浪漫,充满了风情。

(三)构图

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西方人一直追求和谐的美感,侧重于物体的具体比例,追求均衡完美的构图和规范准确的素描,强调轮廓感、几何学的严谨风格。与西方传统绘画中所使用的对称式、三角式构图方式不同,洛可可绘画艺术的构图采用的是非对称法则来追求画面的随意感,常用C形、S形等构图形式。如布歇于1739年创作的《早餐》,描绘的是一个法国贵族家庭在用中国瓷器享用早茶的时刻。图左上方的钟表与男主人、女主人以及孩童构成了明显的S形。布歇1744年创作的一幅以描绘女性美的神话题材的油画——《朱庇特与卡利斯托》,虽然整体构图是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但飞栖在树枝上的几个天使是呈C形分布的,小天使与朱庇特和卡利斯托也构成了S形的样子。除此之外,在布歇另外一幅画作《梳妆》中丰腴的裸女也以S形的造型出现。这些画面灵活的曲线形构图让绘画带有中国瓷器一般的律动美感,在细节中让瓷器文化无处不在。

三、结束语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除了随着时代发展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内在动因之外,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中国瓷器的影响。明清时期瓷器烧制工艺的成熟、外销瓷的热销以及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和推崇,使得洛可可艺术和明清瓷器文化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中国瓷器的精致、优雅迎合了洛可可时期所需要的所有特点,纤美、华丽、轻盈以及雅致,瓷器文化的风靡影响到了法国人的民风民俗、艺术与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对法国洛可可绘画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对夏尔丹、布歇等著名画家作品的分析,在内容题材的选择、线条的表现以及构图方式的变更中,都能强烈地感受到洛可可时期的艺术家们对瓷器文化的挪用,这也造就了洛可可绘画中的东方韵味。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东西方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被“异文化”所影响。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现如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愈演愈烈,未来是中西方文化进一步融合的时代,法国洛可可与明清瓷器的互动交流则是文化发展的必需。

参考文献:

[1]严建强.十八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欧的传播及其反应[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布里吉特·尼古拉,郭丽娜.“安菲特利特号”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器物热”和“中国风”[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09.

[3]李秋菊.“中国—法国式”:从洛可可艺术审美看明清瓷器文化的渗透[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方李莉.中国陶瓷[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5]李秋菊.试论中国明清陶瓷与法国洛可可艺术的关系[J].美术教育研究,2013(01):64.

猜你喜欢

法国绘画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法国(三)
法国(一)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法国浪漫之旅(二)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