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乐舞的形态传承价值与传承方法思考

2023-09-20赖伟伟

艺术大观 2023年25期

赖伟伟

摘 要:唐代乐舞在中国古代乐舞史上拥有重要地位,其形态包括十部乐、立部伎和坐部伎、健舞与软舞、大曲、歌舞戏等。唐代乐舞丰富多彩的形态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通过传承唐代乐舞形态,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粹,促进我国与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推动唐代乐舞形态在当代的传承,具体方法包括对唐代乐舞作品的模仿与再创造、唐代乐舞艺术与新兴传播媒介相结合、“非遗化”保护与传承相结合。

关键词:唐代乐舞;乐舞形态;乐舞传承

中图分类号:J7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5-00-03

“唐代舞蹈艺术是在继承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等前代舞蹈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唐之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代的舞蹈艺术又绝大部分继承唐制而来,自创性较少,因此,仔细考察唐代舞蹈,从唐乐舞中我们就可以找到上及周、秦,下至明、清的舞蹈发展线索。”[1]此外,唐代乐舞在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对当时亚洲邻国的乐舞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唐代乐舞无论在内容形式、艺术技巧还是风格特征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集大成者与开拓创新者,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史上,唐代乐舞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丰富多彩的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唐代乐舞的形态

唐代乐舞的形态有的继承了前代乐舞艺术遗风,有的吸纳了域外及少数民族乐舞特色,并在继承、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唐代乐舞承袭前朝形制,却并不因循守旧;借鉴外族文化,却并非照搬复制。唐代艺术家以宽广的胸襟與自信的心态,立足当时唐人本身的心理素质、生活习惯和审美眼光,对汇集于大唐的丰饶的文化资源有条件地加以吸收借鉴,融入本土的音乐、舞蹈中,使得乐舞艺术在唐代获得了极大的创新与突破。以下将结合相关作品就唐代乐舞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形态进行探讨。

(一)十部乐

唐十部乐是在唐九部乐的基础上增加高昌伎而形成的,融合了唐代民间乐舞和世界多国乐舞的精华,其基本结构是燕乐伎、清乐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其中,只有燕乐出自唐代乐舞创作者之手,其主题在于讴歌大唐繁荣昌盛的气象。清乐又称清商,艺术特征从容舒缓、婉约典雅,演奏的乐曲主要有《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乌夜啼》等。若谈及艺术价值,就不得不提到西凉伎和龟兹伎。西凉伎是南北朝时期汉民族文化与外族文化交融的产物,艺术特点是脚下“西域风”,身上“中原情”;龟兹伎则是对外来乐舞的直接运用,造型方面“三道弯”、动作方面“迅疾越”、眼神方面“撼头目”、表演方面“且歌且舞”。[2]十部乐展现出唐代乐舞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二)立部伎、坐部伎

立部伎和坐部伎是在十部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两类乐舞形态的名称其实很形象,立部伎站在庭院或广场中演奏,兼有各类杂艺表演;坐部伎地位高一些,坐于堂上、居于室内演奏,对技艺要求更高,且多以歌功颂德为内容。立部伎的特点是人数多、规格大、气势足,坐部伎的特点是人数少、巧而精、居于室,二者相互配合,方能完美展现乐舞作品的艺术价值。闻名中外的《破阵乐》便是由立部伎与坐部伎演绎的佳作,被诸多国家习唱,对促进世界乐舞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破阵乐》的具体表演形式如今已失传,据史料描述,该乐舞是以战阵队形的变换作为表演形式,并且乐舞的曲调节奏根据战阵的变化而变化,具有进退交错、声势壮大的风格特点。立部伎与坐部伎作为唐代宫廷典礼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成就称得上是唐代宫廷乐舞的最高水平。

(三)健舞与软舞

健舞与软舞是唐代乐舞的两种风格,分别代表阳刚与阴柔两种舞蹈审美形态,体现出我国传统哲学的阴阳意识。这两类乐舞都是技巧性较高的独舞或双人舞,舞者运用高超的技艺,将舞蹈的表现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审美韵味。

1.健舞

健舞的阳刚表现为矫健、奔放、洒脱、明快,代表性的作品有《剑器舞》《柘枝舞》《胡旋舞》。《剑器舞》气势浑脱、英姿飒爽,舞者通过执剑器而舞表达精神情感,展现奋发之美,杜甫也曾作诗曰:“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盛赞唐代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柘枝舞》自中亚地区传入,因节奏热烈、服饰艳丽、舞姿动人的特点很快在中原地区流行开来,为宫廷乃至全社会推崇。同样从中亚地区传入的还有《胡旋舞》,其节奏欢快活泼、迅疾明快,其动作左旋右转、灵动轻盈,伴奏多为打击乐。天宝年间,胡旋舞被各阶层的爱好者青睐,这种既可供人欣赏,又能令表演者自娱自乐的乐舞迅速在各阶层盛行。

2.软舞

相较健舞的矫捷潇洒,软舞则更能体现中原婉约含蓄的气质。软舞节奏轻缓,舞姿细腻,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其中《屈柘枝》是《柘枝舞》传入中原后,与中原乐舞文化融合的产物,既保留了迅捷热烈的西域风格,又融入了中原乐舞的温婉飘逸,得到了中原地区民众的喜爱。《绿腰》也作《六幺》,是当时的一种新型乐舞形式,女性舞者在声似珠玉的琵琶声里款摆腰肢,节奏由快到慢,舞姿柔韧轻盈的同时展现刚柔并济之美,往往在气势之极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3]《春莺啭》主要在后宫表演,《教坊记》载,此曲是高宗清晨听到早莺的鸣叫后,命乐工白明达所作。《春莺啭》的乐舞形式可能有类比鸟声、鸟形的元素,其艺术特点为歌前舞后、舞随歌动、歌助舞性。

(四)大曲

唐代大曲由散序、中序、破三部分构成,是一种多段体结构的乐舞套曲模式,历史上闻名遐迩的《霓裳羽衣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通过器乐、舞蹈、声乐的递进、互动,《霓裳羽衣舞》拥有了传奇性的艺术审美色彩。

(五)歌舞戏

唐代歌舞戏是由教坊演出的一种宫廷娱乐性歌舞形式,将歌、舞、道白融于一体,是早期戏剧的萌芽,代表作品有《大面》《拨头》《踏谣娘》。

二、唐代乐舞的形态传承价值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精粹

当今我国和谐的社会环境、稳健的经济形势支持着文艺工作者们积极投入创作活动,前有《仿唐乐舞》《丝路花雨》等现代唐乐舞精品经久不衰,后有凭借丽人行片段引发热议的舞剧《杜甫》、凭借创造性地结合古今文化出圈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等作品频频涌现,由此可见,唐代乐舞的传承在当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核心始终围绕对传统文化精粹的求索与回归。其中,有刘凤学博士在传统文化要义的基础上重建的唐代乐舞《春莺啭》《秦王破阵乐》等,体现了以和为贵、礼乐文明等传统文化价值观。而以《丝路花雨》为代表的敦煌舞蹈得益于艺术家对敦煌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将底蕴深厚的敦煌文化用更加生动的舞蹈形式展现给世人,使敦煌石窟上的乐舞文化名扬海内。这些在当代重建的唐代乐舞不仅是活跃在舞台层面的艺术形式,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能够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总而言之,唐代乐舞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运用当代艺术形式对唐代乐舞的形态进行传承,这些饱含传统文化精粹的艺术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就能实现对社会的反哺。

(二)促进我国与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

唐代软舞《春莺啭》的曲作者白明达是久居中国的龟兹人,其所作的曲调有龟兹乐的风格,又兼具中原音乐特色。唐代乐舞中,与之类似的融合了胡乐与中原乐舞风格的作品众多,这些都体现出当时的大唐与域外各族文明建立起了和谐友好的民族关系,这种开放共融的关系让唐代乐舞的文化意蕴更加深厚,也丰富了唐代乐舞的文化内涵。

当今时代,“新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世界在沟通交流方面再次产生无限可能。在文艺领域,传承了唐代乐舞形态的民族舞蹈作品——《仿唐乐舞》《丝路花雨》,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在世界多国上演,《丝路花雨》甚至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催生了一个新的舞蹈学派——敦煌舞学派。通过对唐代乐舞的形态传承,这些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人文精神传递给了世界,加强了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彰显了文化开放的重要功能,这与唐代海纳百川、睦鄰友好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也将推动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在世界文化交流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乐舞是一种可以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其最基本的功能便是怡情。结合现代创作手法传承唐代乐舞,在实现怡情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朝着商业化发展,但这种趋势并不是不利的。例如,陕西旅游业着眼于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创作了《仿唐乐舞》,就是一次对唐代乐舞形态传承的成功探索。立足于西安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仿唐乐舞》将唐代乐舞艺术用现代的表演方式巧妙地呈现在舞台上,用动态的舞蹈实景让世人重新感受到古长安的壮观景象,感受到盛唐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仿佛置身巍巍大唐,为中华文明的魅力倾倒,也让中国观众由盛唐风采产生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仿唐乐舞》的诞生,打破了陕西旅游“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沉闷局面,这一经典作品也成为陕西外宣和旅游的重要文化品牌。

从《仿唐乐舞》助力西安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新发展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发挥唐代乐舞形态的审美功能,凸显乐舞艺术“导民向善”的艺术追求,有利于创作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唐代乐舞艺术作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唐代乐舞的形态传承价值。

三、唐代乐舞的形态传承方法

当代文艺工作者对唐代乐舞的形态传承,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应该是流于表面的复原,而应该在历史文化的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创造出“形神兼具、与古为新”的唐代乐舞。唐代乐舞的形态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必然包括对其母体——唐代乐舞——高层次的回归与复兴,也就是说,只有回归唐代乐舞这一文化母体,重新发掘其内在的意义与价值,做出符合时代主题的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唐代乐舞的当代发展。[4]

(一)对唐代乐舞作品的模仿与再创造

《仿唐乐舞》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推出,就在全社会引发了热烈反响,成为唐代乐舞形态在当代传承的一个成功范例。通过借鉴学习这些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可以从“仿唐”角度为文艺工作者创作现代唐乐舞作品、传承唐代乐舞形态提供一定启示。首先,传承应该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舞蹈内容可以参考《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礼乐志》《乐府杂录》《教访记》等文献资料,另外,唐代诗人有关乐舞的诗作、书画家的绘画作品、壁画文物等也可以作为素材参考,帮助挖掘时人眼中的乐舞艺术形态。其次,在尊重史实的同时,还需切合当今时代的需要,即借助仿唐乐舞再现广博包容的大唐风貌,启迪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接纳和包容世界各民族文化,从而契合当下我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后,现今的艺术创作者想要原封不动地复原唐代乐舞的形态是不可能的,顺应时代审美,加入想象进行合理的创新创造也是令唐代乐舞艺术在新的历史发展轨迹中重新焕发光彩、实现新的艺术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唐代乐舞艺术与新兴传播媒介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已步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阶段,新兴传播媒介在记录和传播方面拥有内容广、速度快的巨大优势,逐渐取代了一些传统的媒体平台。从前受限于时间和场地,乐舞艺术的表演只能局限于剧场,面临着受众面小、难以广泛传播的问题。如今,新兴传播媒介成为乐舞艺术新的载体,既扩大了传播渠道,也为乐舞艺术提供了崭新的、更加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视觉体验。同理,如果唐代乐舞以新兴传播媒介作为依托,将会有更多人通过形式多样的媒体欣赏唐代乐舞、了解唐代乐舞,乃至激发兴趣,学习唐代乐舞,那么唐代乐舞的各种形态也能更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也将更有活力。

(三)“非遗化”保护与传承合力

当代唐乐舞的传承工作离不开“非遗化”的保护方向。文化和旅游部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专门建立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专业人员以专业手段保护我国的民族文化。唐代乐舞乃至中华乐舞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著名舞蹈学家袁禾提出从“动态呈现”“静态陈列”“文字立档”三个角度入手建立起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以期达到整体性的保护效果。[5]因此,建立唐乐舞传承保护单位,确立科学的保护机制,与传承人才的培养并举,对传承唐代乐舞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让世界许多民族的自有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唐代乐舞文化历经千年大浪淘沙仍然留存到现在,甚至顺应时代浪潮将自身艺术魅力远播海内外,无不显示出唐代乐舞的强大生命力。发掘唐代乐舞的形态在当下的传承价值,思考唐代乐舞的形态在现今的传承方法,对研究中华民族的乐舞文化,尤其是能代表中国古代乐舞发展最高水平的唐代乐舞文化,以及对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欧阳予倩.唐代舞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2]王鸿昀.唐代乐舞文化成因与艺术形态考释[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2):21-31.

[3]杨雨飞.浅谈唐代乐舞史及其发展[J].尚舞,2022(07):62-64.

[4]小鹿林子.如将不尽 与古为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5]袁禾.“中华乐舞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构想[J].中国音乐,2006(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