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尊重教育”的育人方式变革实践

2023-09-20潘权威

中小学管理 2023年8期
关键词:学习观儿童立场学习方式

摘要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基于“尊重教育”的价值取向推进学校系统变革,积极探寻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一是秉承传统根脉、凝聚价值共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校的理念框架体系,并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学校系统变革的内容与路径。二是明确“培养真、善、美、乐的幸福少年”课程目标,构建以五育融合、自主选择、跨学科整合为基本特征的“尚真·尚善·尚美·尚乐”课程体系。三是变革学习方式,通过重塑时间观、空间观、学习观,实现学习要素的相互激活、深度互嵌,进而重塑学校生活样态。

关键词 育人方式变革;尊重教育;儿童立场;学习方式;空间观;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8-0005-05

伴随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如何基于儿童立场整体推动学校变革,持续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面对新挑战新要求,如何让一所久负盛名的当地“金名片”学校实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成长?2018年2月,笔者在阔别七年之后重回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接棒”第四任校长,上述问题成为当时必须直面的关键课题。作为学校发展的参与者、见证者,为推动学校在传承的基础上持续实践创新,近年来,笔者带领团队坚守“尊重教育”的价值取向,推进学校系统变革,重塑学校生活样态,形成了一些思考与实践。本文仅撷取以下三方面来呈现我校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的探索。

一、传承价值根脉,探寻学校系统变革的可行路径

20年前,安阳实验小学与安阳新区同谋划共成长,彰显着高起点高规格高品位的办学定位。学校在“尊重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迅速蜕变,成为当地一所窗口学校,不断迭代升级的“尊重教育”思想也形成了一定影响力。为此,我们首先从传统根脉中寻求办学智慧、凝聚价值共识,以期为学校系统变革找到支撑点和着力点。

1. 尊重“儿童立场”,凝聚价值共识

“尊重教育”强调尊重人格、尊重差异,其本质是尊重儿童的人性,主张儿童在人格上人人平等,无论儿童发展存在何种差异,都要竭尽所能给予其支持与帮助。在多年实践中,“尊重儿童”已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遵循,学校教师对此也已形成普遍认同,并能很好地诠释与运用。在找准这一文化支点后,我们首先引导教师结合新时代对“尊重儿童”的新要求,寻找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的理论依据。

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从不同维度研读学习理论,重新认识“儿童立场”的时代价值。例如:我们组织教师深入研读关于“现代儿童观”的文献资料,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寻找新时代彰显“儿童立场”的政策理论依据,使教师从内心接受和认同关于“儿童立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如要给予儿童生活的主动权,要把保障儿童权利和尊重儿童作为基本原则,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还引导教师学习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标准,更加立体地理解“儿童立场”的本质内涵,真正树立“一切从儿童的立场、体验、感悟、收获为出发点”的教育观。在此基础上,我们召集全体教职工献计献策,探讨将“尊重儿童立场”的价值观进行校本化实施的有效路径,并从空间、课程、课堂、评价、学习方式等不同角度提出学校系统变革的实践方案,形成可行的路线图和行动措施。

2. 凝练理念体系,引领实践创新

其一,系统建构“尊重教育”的理念体系框架。我们组织召开“尊重教育”思想研讨会,邀请专家组把脉指导,提炼学校“尊重教育”的理论精髓和实践成果,形成更加丰富完整的“尊重教育”理念体系。具体而言,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尊重思想·儿童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尊重人格·尊重差异”的教育方法,“尊重与要求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习惯为重”的教育内容,“幸福为本”的教育目标,“赏识·期望·引导”的德育模式,同时把学校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真、善、美、乐的幸福少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即“让教师品味精彩人生,让孩子拥有幸福童年”。

其二,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学校系统变革的内容与路径。基于学校前期实践,我们系统整合五大实践模式并不断改进优化,最终确定在学习空间重构、课程改革、课堂变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生评价创新等方面实现整体变革,形成助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改革路径。一是将以校园环境和活动为抓手的学校文化建设与新型学习空间建设整合,开展“科学·人文·童趣”的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将以学生星卡评价为特色的评价模式进行迭代升级,推行2.0版学生努力倾向星卡评价制度;三是将以“生本、生活、生成”和自主学习为特征的“3+1”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变革相融合,实现课堂变革与课程改革同步推进;四是将以“自主作业”为特色的减负模式进行升级,形成2.0版自主家庭作业制度;五是将以“尊重管理”为特色的教师管理模式与学校名师培养项目整合,在促进教师自我规划发展的基础上,精選骨干教师重点培养,让更多名师在学校生长涌现。

3. 改良教育生态,走向协同育人

学校实施系统变革需要整合盘活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以良好教育生态的构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一方面,学校通过建设“家校社发现者联盟”,吸纳家长、教师、社区爱心人士组建共同体开展各类活动,同时协助学校开展大型学生活动并撰写报道,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展示学校、教师、学生之美,由此构建多元协同的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我们在学校家长委员会支持下聘请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校外辅导员、爱心家长等成立“一会四中心”,即学校发展基金会、宣传教育中心、矛盾协调中心、志愿服务中心、资源开发中心。同时依托这一新型组织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以此改善家校关系,形成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力量。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争取水利、农林、生态环境等部门支持,在学校建设节水资源馆、现代农业观光园等场馆,为教育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在市检察院、团市委支持下引进社会组织设立“驻校社工”,基于每一位学生的现状、潜能、优势等为其成长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

二、基于校本文化,整体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只有改变课程形态,才能改变学校形态。因此,系统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是推动学校整体变革的重中之重。我们基于学校的“尊重”文化,结合“真·善·美·乐”校训要求,将“培养真、善、美、乐的幸福少年”作为课程目标,构建了以五育融合、自主选择、跨学科整合为基本特征的“尚真·尚善·尚美·尚乐”课程体系。

1. 基于单学科开设特色课程,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第一类是“尚真”课程,是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特色课程板块,它基于学科又宽于学科,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求真理趣。设计这类课程时,我们要求以各学科核心素养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与学科教材相匹配,作为国家课程的延展与补充,如语文学科的“群文阅读课程”,数学学科的“乐思趣玩课程”,劳动学科的“知味知道课程”等。目前每门学科都有与之相匹配的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的微课程群,体现精品化、特色化的特点。由于这类课程基于国家课程的目标导向,又立足于校情、师情、学情开发,更符合学校实际,也更贴近师生的教與学,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发挥着较大作用。

2. 融通多学科开设综合性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二类是“尚善课程”。这类课程属于跨学科综合性研究类课程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善良志趣。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我们主要选择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生活趣事等主题设立研究项目,如家乡河流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分类、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等,旨在引导学生融通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养成洞察世界、关注生活、善待他人的良好品质。在学校的大主题之下,每个年段分别设计分主题,如一年级的“一棵树的价值”,二年级的“蚂蚁的一生”,三年级的“水的世界”等。教师会带领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项目化学习,学校还专门开展为期一周的“不上课,只学习”项目学习周展示活动,鼓励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践智慧,提高综合能力。

3. 关照多元选择开设社团课程,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第三类是“尚美”课程。这类课程是培养学生特长的社团课程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雅趣。课程涵盖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身心健康等六个不同领域,每个领域的课程皆彰显其特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红课程”。比如:传统文化类的温州鼓词、瓯越陶艺、锡器制作等课程,以弘扬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传承和创新为目标;聘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执教的非遗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我们还引进社会体育俱乐部开设体艺审美类社团课程,包括击剑、轮滑、冰球、武术、啦啦操、管弦乐、拉丁舞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选择心仪的课程。此外学校还开发了长周期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自主规划课程,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结合校内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目前我校共开设了86门社团课程,实现了学生在网络上自主选课、走班上课,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

4. 立足课堂内外开设创造力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第四类是“尚乐”课程。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课程板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乐创逸趣。课程涵盖劳技类、创客编程类、社区服务类、社会实践类等方面,突破了课内外、校内外的边界。比如:木艺制作、小发明小制作、3D打印等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还启迪了创造智慧。又如:这一课程板块中还有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奇思妙想的“吹牛课程”,但要求学生在“吹牛”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将其落地,变成现实。我们认为,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这也是教育应有的样子。为了更好地实施这类课程,学校专门搭建了各类体验空间,使学生在创意空间、创想氛围中不断激发创造的热情。如学生可以在“水资源展览馆”参加科技竞答游戏化学习,在“米格种植园”开展生产性劳动体验,在球形展览厅展示书画作品、开个人演奏会,等等。

三、立足学生实际,以学习方式变革重塑学校生活样态

在“双减”“双新”落地的背景下,如何基于儿童成长发展的需求,变革学习方式,重塑校园生活,是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追求。这就意味着学校要将时间、空间、内容、评价等学习要素进行结构重组及流程创新,使这些要素相互激活、产生链接、深度互嵌,在激活学生学习动能的同时,提升师生的校园生活品质。

1. 重塑时间观,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

时间是师生最宝贵的资源,学校应树立科学的时间管理观念,通过合理配置时间资源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体验。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总量的前提下,灵活设置教学时间、作业时间、活动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并通过设计大小课、长短课、项目化学习周、劳动体验周等方式,构建起长短不一、灵活自由的教育教学时间布局。

其一,尊重学习规律,错落有致安排课表时间。为了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学习,我们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专注度不持久的特点,把基础课时的时长缩短为35分钟,并在其中专门留出10分钟的作业整理时间,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注意力内耗,实现课堂提质增效。除基础课时外,课表中还穿插安排有长短课。短课时一般小于35分钟,如20分钟的晨会课、15分钟的学生谈话课、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等;长课时通常在35~120分钟,主要用于开展实践类课程,以保证学生能够完整体验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如跨学科主题课程就需要2~4个长课时模块。此外,在项目化学习周和劳动体验周的一周时间内均不安排铃声,由师生根据项目学习的要求自主把控时间。

其二,基于个性需求,灵活多样设置课后时段。为帮助学生提升自我管理效能,同时也为不同家长接送孩子提供便利,学校实行错峰错时到校、离校。课后托管时间则根据家庭需求安排教师作业辅导和学生自主阅读,并安排相应的运动、游戏、玩耍时间。教师、学生和家长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时段选择,形成“一生一策”“一生一表”的灵动时间表,有效缓解了师生和家长的身心负担。

2. 重塑空间观,拓宽学生的学习生活场域

学校空间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真实场域。为此,学校空间重构要体现对儿童的关注、对教育的理解,从“为集体授课而建”转向“为个性学习而建”,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生命场”。

其一,延伸知识空间,实现泛在化学习。为拓宽学生的学习场域,学校建设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昆虫馆、节水资源馆、中草药园、生物多样性生态馆在内的30多个新型学习空间,每个空间各具特色。比如:学校博物馆引进当地民间博物馆的资源如锡器、青瓷、铜镜等进行展览,供学生参观及开展项目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馆里种植的上百种热带稀有物种,昆虫馆里养殖的50多种昆虫,为科学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活体样本,也为学生的项目化学习提供了观察、研究的素材。同时,我们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这些物理空间创建虚拟场景,将有限的物理空间扩大到无限的网络空间。例如:教师利用学校博物馆的多媒体系统连接世界各大博物馆的学习资源,利用校园萌宠馆、蝴蝶园、昆虫馆的摄像头链接手机APP的虚拟学习内容等,真正实现“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科书”。

其二,营造心灵空间,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在有限的学校场域为学生创设放松心灵、舒缓压力的空间,一直是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探索:一是建设心理健康团体辅导、个案咨询的心理辅导空间,包括驻校社工站、心理輔导中心、沙盘室、个别咨询室等;二是建设美术音乐疗法的心理空间,如学生个人书画展览馆、突发奇想涂鸦室、音乐冥想静心阁等;三是建设种养殖疗愈心理工作坊,如萌宠馆盆景修剪工作坊、多肉种植区等。不同类型的心灵空间,可以为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援助。

其三,创设交往空间,培养学生的社会化情感。学校作为“小社会”,肩负培养学生社会化人格的使命,因此学校需要通过创设多模态的交往空间,拓宽学生的交流互动场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比如:学校建设“动漫小镇”,设立了各种社会体验岗,包括小邮局、小银行、便利店、汉服社、美食吧、桌游社、棋社等,学生在参加各种社会体验的过程中实现混龄交往、协作共创,在“小社会”中不断长见识、长本事,实现了“大成长”。

3. 重塑学习观,转变学与教的方式

当下面对“互联网+教育”的挑战,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儿童的学习特点并由此出发对学习要素进行整合优化。

其一,对接真实生活,创生多样态学习方式。一方面,我们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内容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樟树上种植的附生植物、校园裸露的荒地、中草药园里的160余种各类中草药等,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成为学生学习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我们尝试将学习场景搬到真实世界,与真实生活对接,创生了场馆学习、赛事学习、行走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个性自主选择。其中,学校实施多年的项目化学习不断迭代升级,如今已实现全学科全员卷入、跨学科多主体设计。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要基于真实生活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驱动性任务,然后带着问题开展探究,经历设计、观察、调研、实验等过程,最后展示学习成果。如四年级以“营养与健康”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学生们基于“如何设计成本控制在15元内受欢迎的中餐食谱”这一驱动型任务,调研同学喜好、食材价格、营养配方,学习食材计量、膳食搭配、海报设计,融合数学、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升了素养。

其二,链接综合素养,以“自主作业”撬动学与教变革。我们在“尊重差异”理念指导下,设计推行自主家庭作业改革,同时依托自主作业的升级推进撬动课堂、课程形态的变化。最初我们在学科层面设计了学生作业“待自主、半自主、全自主、加自主”四种作业类型,将作业的设计权、选择权交给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迭代升级后,我们在学科自主作业改革的基础上增设综合素养自主作业与小课题、STEAM 探究自主作业,将学生的健康习惯、做人习惯、学习习惯等养成教育内容也纳入自主作业范畴,由此实现“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此外,我们还完善了自主作业的干预措施,实行自主作业“免做、免检、免考”的三免制度;丰富了自主作业资源库的项目,围绕“拓展学习”“超前学习”“社会化学习”“探究学习”“习惯养成”等五个领域,开发了包含50多种作业类型的资源库。

(编辑 谢 凡)

注释:① 本文系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指向素养培育的2.0版自主家庭作业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J/2022/060)的研究成果。

编后记 潘权威:创造一个好玩的“儿童世界”

浙江省瑞安市安阳实验小学东首门墙上镌刻着八个醒目的大字:尊重思想·儿童世界。这些字眼不仅温暖着家长的心,也让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孩子备感欢欣与幸福。坚守儿童立场,尊重生命节律,让师生都能绽放梦想,让孩子们拥有幸福童年,这是潘权威校长的办学主张和教育追求。

对潘权威来说,成为一名教育人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曾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父亲,不仅在潘权威心中播下为人师者的种子,引导他坚定教书育人的志向,而且还是他初为人师时最好的导师。1992年,潘权威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以一名山区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份开启了30余年的教育生涯。这些年里,他曾任教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学校,曾做过班主任、政教主任、副校长、校长,曾获评全国创新型优秀教师、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第四届“春蚕奖”、浙江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温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耕耘、创造,跋涉、突围,潘权威的工作历程,也是一位教育人的追梦之旅。

他以“尊重教育”为内核,努力创造一个儿童世界,让儿童成为儿童,让学校涌动生命的气息。在潘权威看来,生命是一条宽广的河,教育者不能限制儿童的生长边界。因此,我们应该把教育“拉长”,考虑如何以小学六年的学校生活影响孩子一生;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和特长之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今天的教育。只有将学校教育设计的视线拉长、视野拓宽,才能真正面向未来、为未来而教育。为此,学校基于“尊重·发现·激励”的价值追求,努力让生活在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CEO,最大限度地激发成长潜能,实现积极创造,获得幸福体验。

他尝试通过空间再造,将校园变成“桃花源”,让孩子们更加喜欢和迷恋学校。在学校开展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时,地处主城区黄金地段、寸土寸金的校园里,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建设了一个科学性与人文性兼具的童趣盎然的空间,占地六亩的科普教育生态园里建起了农作物种植、植物观赏、小动物饲养、昆虫研究等场馆,这里既是科学课的活动场地,又成为师生和园艺师共同打造的“红领巾农科院”劳动基地。在这里,学生们可以尝试米格种植,观察昆虫的生长过程,探究蚂蚁的“部落”生态,探索蟋蟀成长的秘密,了解池塘的循环系统;家里饲养不了的兔子在这里安了家,一个人的“萌宠”成为大家的伙伴……在这里,源于真实校园生活的问题发现和解决成为常态,不断涌现的创意创造又为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的趣味和意义。

他探索通过教育创新,让学习更有趣,让教育更好玩儿。坚持20余年的学生“星卡”激励性评价制度彰显着尊重教育的魅力,不断迭代升级的“自主家庭作业”改革让学生学会为自己做主,对自己负责。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外学会生活,他还尝试打破学校“围墙”,把学校办成了“小社会”。各类学军体验、学工创意活动、“小鬼当家”生活实践、红领巾财商课程以及以班级为单位自主经营的红领巾微公益体验岗,让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学会生活、增长本领,同时在爱心传递中感受公益助人的力量。学校多年“尊重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成果“‘1+1生本课堂实践研究”也荣获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陶行知先生说,“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他希望教育者“必得会变成小孩子”,这样“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如其所是,以儿童的视角观照学校,让学校成为真正的儿童世界,这是潘权威的期待,也是好教育的模样。

猜你喜欢

学习观儿童立场学习方式
新环境下高中英语教育观念的重新构建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论语》学习观综述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