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学精神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

2023-09-20杨波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辨科学精神质疑

杨波

[摘 要]科学精神是培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还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概述科学精神的内涵,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性,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路径,指出应引导学生在质疑思辨中发展理性思维,形成求真务实的精神,理性认识、辩证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科学精神;质疑;思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6-0044-04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的教育共识。科学精神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本文探讨了将科学精神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基本路径,不揣浅陋,以求教于同仁。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的内涵,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学者蒋道平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用理性精神追求真理的态度和规范,是大胆质疑、反复验证、探索创新、自由竞争、臻善致美等科学态度和精神气质凝结在人的意识和行为层面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见,蒋道平将科学精神的内涵界定为一种“态度和规范”,意在指导人们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规范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刘大椿教授则指出,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以求实和创新为核心诉求,是现实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在此基础上,刘教授将科学精神的内涵归纳为理性信念、实证方法、批判态度和试错模式四个方面,旨在指导人们以理性信念支持实践行动,以实证方法追求事实真相,以批判态度明辨是非,以勇于试错追求真理。刘教授对科学精神内涵的界定言简意赅,为人们理解和探究科学精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科学精神列为思想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将科学精神界定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并进一步指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道德定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立足基本国情、拓展国际视野,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结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科学精神是学生认识世界和探索世界时所表现出的精神取向,其倡导理性思维,强调质疑和批判,鼓励探究,是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对促使学生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作用。所谓“求真”,指的是实事求是,能够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务实”,指的是在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强调科学实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其本质是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够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的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生已经初步具备辨别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已经开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事物,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青春期的冲动,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容易对事物作出不理性、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必须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对他们补钙壮骨、固本培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事物,从而作出理智的判断和选择。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创新精神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批判质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敢于挑战权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二是有问题意识,能够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忽视对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而批判质疑的创新精神无疑是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批判质疑的创新精神,思维会被禁锢,创新会乏力,因此,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创新精神刻不容缓。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担当作为的责任意识

科学精神的培育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为出发点,以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最终的落脚点。科学精神能够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学生树立敢于担当的人生态度,使学生以理性和批判的态度看待一切事物,在复杂的环境中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明辨是非、勇担重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路径

(一)设计议题,培育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不能靠知识的单向传递,而需要师生交流互动,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产生的真实过程。议题式教学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以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判断,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正确认知。这一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形成辩证思维的过程。由此可见,通过设计议题、创设情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比如,在讲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时,教师先出示议题“遵守规则靠他律还是自律?”并以图片创设“中国式过马路”的情境,再为学生呈现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我知道闯红灯是不对的,可是当我看到许多人闯红灯时,我也就跟着他们走了。”第二种观点:“我认为只要没有人管,或者没有人看到,就可以闯红灯,反正别人也不会知道。”第三种观点:“在车辆多的时候不能闯红灯,那样会发生危险,在车辆很少或者没有车辆的时候可以闯红灯。”随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你如何看待上述三种观点?②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中国式过马路”,你会怎么做?针对问题①,有学生認为,以上三种观点都是错误的,都没有做到自觉遵守规则;有学生认为,遵守规则不能仅仅依靠他律,自律也同样重要,只有从心底真正地敬畏规则,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针对问题②,学生普遍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当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管是否有人看到,也不管车辆是多是少,我们都不能闯红灯,这既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表现,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负责的表现。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创设情境,提出辨析式问题,让学生在各种观点的碰撞和辨析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让学生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到自觉遵守规则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问辩质疑,激发科学精神

质疑是发展学生科学精神的前提,因此问辩、质疑应当贯穿科学精神培育的全过程。人们正是在不断的提问和释疑中获得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进而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现实社会是复杂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所以不能不加质疑、不加辨析地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要让学生持“怀疑”的态度走进课堂,不迷信权威、不轻信已有结论,而要在思辨、批判中学会理性思考。

比如,在讲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时,教师以当前网络上比较常见的“自媒体求助”创设教学情境,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辨、质疑和探究。

情境:校友突患重病,通过自媒体公益平台向外界寻求帮助。对此,同学们议论纷纷,小芳感到很困惑。

问题①:虽然是校友,但是我并不认识他,要不要帮助他?

问题②:爸爸说过,我现在还是一个学生,没有经济收入,没有能力帮助有困难的人,献爱心帮助别人是长大以后才能做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科学精神的培育最终应当指向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教师创设了“帮与不帮”的情境,并设计了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冲突的问题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不管帮不帮,都应当阐述自己的理由。在学生思辨、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关爱他人既包括认识的人,又包括不认识的人”“关爱他人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等观点,从而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价值引导。问题②同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和矛盾冲突。在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并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关爱他人要尽己所能”“只要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人排忧解难,就是值得称赞的、有爱心的人”。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关爱的艺术”。

教学中,教师创设具有思辨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让学生在质疑、批判的氛围中学会辩证思考,在提升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优化案例,增强科学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案例与情境创设相结合,融入科学精神的培育过程中。这里的案例是对实际情境的描述,其中应该包含一些探究性问题,且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欲望,要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对案例展开探究,由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讲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时,教师引入了霍金的故事,以培养学生豁达的生命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课堂伊始,教师给学生讲述了“轮椅上的霍金”的故事。21岁,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龄。然而,就在这一年,霍金患上了一种叫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罕见疾病。随着病情的恶化,他全身瘫痪,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三根手指可以轻微活动。面对绝境,霍金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人生的不幸没有击垮他,反而激发了他向命运挑战的决心和勇气。他刻苦钻研知识,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最后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学生被霍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乐观豁达、坚强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感染了,深刻地理解了“怎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随后,教师以教材中“阅读感悟”栏目中的《雷锋日记》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提出问题:“有人说,不要为别人而活;也有人说,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请谈谈你的看法。”通过探讨,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只有奉献和进取才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变得有意义”,由此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又如,在讲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时,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在对比的基础上展开探究。

案例一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中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案例二  美国对华为、中兴等企业进行制裁和打压,我国陷入缺“芯”困局。

教师为学生补充中美创新能力的相关数据对比后,提出问题。

问题:①我国探索太空的技术不断取得突破,能不能说明我国已经是一个创新强国了?②案例二中,我国为什么会陷入缺“芯”困局?这说明了什么问题?③你认为我国应该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教师通过运用对比案例,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和创新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客观差距,激励学生为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而努力奋斗,由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四)积极实践,强化科学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和理论说教,还要重视社会这个“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参观学习、实地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

比如,在讲到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框“自由平等的追求”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社会热点展开调查研究。某地公交公司规定,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享有免费乘车的权利。然而,有人却提出,很多老年人在乘车高峰期乘坐公交车,造成公交车拥挤,因此建议限制老年人免费乘车的时间。由于此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走访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了解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的现实情况和不同人群对这一政策的态度,并通过互联网查询其他国家针对老年人乘公交车采取的优惠政策。最后,学生将所有信息综合起来,针对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出现的问题为公交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真实可靠的数据,并基于这些数据展开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了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得到培养和强化。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培养其科学精神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科学精神的素材,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将科学精神的培育融入知识教学,通过多维路径,引导学生在质疑思辨中发展理性思维,形成求真务实的精神,理性认识、辩证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  蒋道平. 论科学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之影响[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

[2]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J].工会信息,2019(10):4-7.

[3]  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陈文成,韩定.《道德与法治》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刍议[J].新教育,2020(10):15-18.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思辨科学精神质疑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