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023-09-20黄梅
黄梅
[摘 要]提高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水平以及质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和价值。文章先论述了“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再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面对的主要挑战,并基于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活动、创新读写结合方式以及加强读写任务与教材之间的联系等角度阐述了“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措施,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關键词]“读写结合”模式;说明性文章教学;初中语文;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13-0019-03
在语文教育工作中,阅读和写作至关重要,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师应当更加全面地了解“读写结合”模式对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的价值,并采取积极措施强化“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更为深入,进一步增强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等,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适应新《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读写结合”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便捷地把握文章论述的内容,并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深层次分析和总结,使其思维能力得到质的提升。与此同时,合理运用“读写结合”模式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策略对某一特定事物做出说明,能够更加充分地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写作要求和写作技巧,从而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语文教学涉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是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的。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读写结合”模式,不仅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充分训练,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能力,进而有效落实课程当中有关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
(三)增强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构思能力,这些能力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所进行的阅读练习以及写作练习较为有限,这制约了他们能力的发展与提升。通过读写结合,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实践和应用关键知识内容。这能有效增强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学生大多基于自身架构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拓展和优化。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过程中运用“读写结合”模式,能够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对知识体系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补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发展,助推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二、“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一)读与写之间存在一定脱节
受到固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惯性的影响,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视写作指导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写作指导效率低下、成效不够显著,而将重心放在了阅读指导上。从教学实践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分配给阅读指导的课时明显多于写作指导。另外,一些教师在日常作业和练习的布置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说明性文章阅读训练,而忽视相关的写作练习,这导致学生很难真正实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长此以往,学生会受到教师看法的影响,对说明性文章写作训练的认知出现一定的偏差。这不利于“读写结合”模式的有效运用以及相关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在推动“读写结合”模式适应初中阶段学生的发展要求,实现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方面,积极拓展教学方法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所应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变通性。这些教师未能认识到写作和阅读之间的共通性,没有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和梳理自己的写作思路,以致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性文章的思路时常混乱,给学生参与说明性文章的学习活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能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还能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推动语文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在现阶段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所构建的教学目标往往不够明确,未能充分展现读与写之间的协调性和联动性,在目标的执行过程当中也表现得较为随意。教师未能在教学前对读与写进行针对性细化,以致教学工作的开展陷入困境。
(四)学生的阅读量与写作量不足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和沉淀,使其能够在写作过程中应用更加丰富的素材。受到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的影响以及生活阅历的制约,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这导致他们未能养成较为优良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容易产生理解和认知偏差。
三、“读写结合”模式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为了使“读写结合”模式能够在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实现语文说明性文章教学质量以及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应当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开阔阅读视野
广泛阅读是学生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关键渠道和策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结合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要求,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及阅读条件,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说明性文章的叙述方法、写作重心,提高对说明性文章的熟悉程度,进而在读写过程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状态。在鼓励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应当有效利用课文。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中国石拱桥》《蝉》《大自然的语言》《苏州园林》等说明性文章,内容涉及建筑学、动物学、物候学、园林学等多个领域,这对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些说明性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从多元角度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使学生高质量提升阅读水平,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为“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
其次,应当合理选择学生的泛读内容,深耕特定领域,使学生的理解和感知更加充分。选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同一单元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有利于学生进行拓展,同时也便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结合教材当中给出的拓展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加深理解。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国石拱桥》一课的“积累拓展”节选了罗英《中国桥梁史料》以及陈寿儒《夜宿卢沟观晓月》的相关内容。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比对阅读,巩固对说明性文章特点的探究成果,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最后,应当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学会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在阅读过程中整合文中给定的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增强对特定说明性内容的探究意识,推动读写结合的进一步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写作活动,明确写作方法
除了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说明性文章阅读活动,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多元化的说明性文章写作活动,以使学生明确说明性文章的写作方法,提升描述说明特定事物的能力。
1.专题型写作活动
相较于记叙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具有知识性、条理性、简洁性以及确切性的特点,在表述手法、体裁特征、语言形式等方面展现出较为直观的差异。为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说明性文章学习成效,落实读写结合的要求,教师可在班级内部开展相应的专题型写作活动,让学生能够恰当地应用与说明性文章相关的知识,增强书面表达能力。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教师可以按照课后“阅读提示”给出的相关练习内容,组织开展专题型写作活动,要求学生采用說明性文章的表述形式、表达策略介绍某一特定建筑,用举例子、引资料、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增强文字的可信度。通过参与专题型写作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说明方法,同时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自己的创作,提升整体写作水平。
2.序列型写作活动
在组织学生开展说明性文章写作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循序渐进、由易至难,设计恰当的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降低无序教学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教师在运用“读写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应当结合阅读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接受情况对写作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使其能够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特点划分写作活动层次,如首先对特定静物进行描述和说明,其次说明静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最后对引起静物变化的相关因素做出说明。序列型写作活动的开展能够为“读写结合”模式的运用提供支持。
3.任务型写作活动
说明性文章的阅读与写作活动的最终任务往往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进行描述与说明,以实现相应的表达交流目的。在组织基于“读写结合”模式的说明性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入任务型写作活动和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同步发展,保障读写结合目标的充分落实。在任务布置之前,教师应针对任务内容、任务类别以及任务目标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使相关任务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并最终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三)创新读写结合方式
为进一步契合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要求,教师应当从更加多元化的角度创新说明性文章“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如通过泛读带动批注式写作,引导学生进一步内化说明性文章的基本特点以及写作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以及写作体验。
(四)加强读写任务与教材之间的联系
作为初中语文说明性文章“读写结合”教学设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读写任务与教材之间的联系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关键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全面梳理教材“思考探究”“积累拓展”等板块中的相关内容,再在此基础上明确读写任务,以使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写作策略及表达模式的理解更加深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当中的两项重点内容,阅读与写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师可以在语文说明性文章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读写结合”模式,并着力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与实践,以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相关写作策略进行说明性文章创作,实现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万桃.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23(9):100-102.
[2] 吴智霞.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路径[J].试题与研究,2023(05):46-48.
[3] 刘坚.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J].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2023(1):69-70.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