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庐剧表演技艺现状及其对传承的挑战

2023-09-19贡婷

艺术大观 2023年24期
关键词:传承路径发展现状

贡婷

摘 要:庐剧具有质朴、活泼的特点,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中,其表演形式及唱腔呈现出地方性特色,极具深层意蕴及审美价值。历经百年发展历程,庐剧衍生出多个流派,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及思想价值,但受地域因素的影响,也面临着严峻的传承问题,其陷入了生存发展困境。本文主要对庐剧表演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详细分析了庐剧传承发展陷入困境的内在缘由,并基于政府职能作用、品牌和剧本塑造、宣传推广及传承模式等多个角度,总结了庐剧表演技艺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解决庐剧的传承发展困境,更好地推动庐剧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庐剧;表演技艺;发展现状;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4-0-03

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戏剧种,庐剧建立在淮河花鼓灯舞、巢湖民歌、合肥门歌以及大别山民歌的基础之上,容纳了多种不同的戏曲唱腔,如嗨子戏、端公戏和锣鼓书等,在安徽省大别山、皖南及江淮地区较为流行,被纳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庐剧原名为小倒戏或倒七戏,演唱应用的是皖中方言,传统唱腔有花腔、主调两大类,后因明清泸州府治而改名[1]。庐剧因其较强的普及性和包容性,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较高。但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中,庐剧也遇到了一系列的传承问题,陷入了濒危状态,阻碍了庐剧艺术的良性发展。

一、庐剧表演技艺传承与发展现状

以人民日常劳动生活为题材的庐剧主要包括东路、中路及西路三大流派,其本土化和民俗化的内容与当地人民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花腔小调、主调和重唱是庐剧主要应用的三种演唱及表演形式,独具艺术特色。其中,花腔小调建立在民间歌曲的基础上,能够根据具体的情节来灵活调节演唱节奏,整体呈现出激昂、急促和轻快的特点;主调指的是庐剧唱腔的关键曲调,可以将戏剧冲突及人物思想充分表达出来,具有抒情、叙事两大功能;同其他戏剧存在一定的差异,庐剧表演体制相对特殊,非常关注“唱”。在庐剧表演过程中,经常还会应用到“三正两找”的表演形式,即三出正戏、两出生活小戏[2]。大本嗓子是庐剧的主要演唱方式,相对生硬化,对演员嗓音也有一定的伤害性,随着庐剧演唱技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逐渐实现了传统唱法与科学发声、运气的有效整合,使庐剧演唱声腔韵味更加独特,演唱声音更加清晰、明亮,且风格也更加鲜明。

保护和传承庐剧这一非遗物质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体现地区人民的思想精神状况,记录人民的日常生活,彰显庐剧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当前庐剧传承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庐剧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陷入濒危状态。首先,基于庐剧传承人的角度来看,传统庐剧传承方式主要为“师带徒”,即师傅言传身教、学生模仿和学习,这种传承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在传承人数不断减少的过程中,根本达不到理性的庐剧传承发展效果[3]。但当下庐剧的剧目普遍存在创新度不足的问题,落后、过时的剧目根本不能吸引观众,无法迎合市场发展需求。虽然部分剧团编创了短小全新的剧目,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庐剧剧团的数量逐年减少,很多剧团被迫解散,大量庐剧创作者、演员失业,这些都使传统庐剧被人们所淡忘和遗失,发展停滞不前。基于整体角度来看,庐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剧目题材有待创新、传承人才短缺的问题,无法使庐剧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这就迫切地需要做出转变,强化对庐剧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不断进行创新改革。

二、庐剧传承发展陷入困境的内在缘由

(一)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当前,相关部门虽然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庐剧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并没有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使庐剧剧团的发展受限。剧团由于经费不足,硬件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化,专业化庐剧演员缺少表演设备、场地,根本不能很好地进行表演,降低了庐剧表演效果[4]。此外,部分相关部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职能作用,以平常的态度来进行庐剧宣传和推广活动,致使公众观看庐剧表演的机会较少,不能让公众充分地了解庐剧文化,让庐剧保护和传承工作流于形式。尤其处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相关部门也没有依托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軟件来宣传庐剧,并未同网站、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庐剧传承发展与时代相脱节,不能吸引公众的关注,无法提高庐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新兴娱乐文化的快速发展

处在新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新兴娱乐文化发展势头蓬勃,这些都使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更加多元化,给庐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致使曾经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庐剧生存空间被压缩,逐渐走向衰落。当下年轻人的娱乐活动非常丰富,能够在闲暇时间听音乐会或观看影视作品,很少主动去观看庐剧,无法为庐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5]。这就使庐剧的观众少之又少,且大部分为老年人,不利于其进一步的发展。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公众面对多元文化,很容易出现忽略传统文化的思想,缺少对传统庐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使庐剧逐渐被边缘化,举步维艰。

(三)庐剧剧目形式有待更新

庐剧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融合了安徽方言、人民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人文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独具地方特色,传承价值较高。鉴于庐剧表演应用的方言,所以能够有效融入本地区人民群众中,缩短同本土观众的距离感,能够使观众清晰地把握剧目情节内容,获得心灵上的共鸣。但在地域性因素的影响下,庐剧受众范围较小,其他地区观众在观看庐剧表演时就很难了解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能感受到庐剧表演的魅力,这同样也影响了庐剧的传承发展。当前庐剧剧团所表演的多为传统剧目,新剧目的数量极少,且创作质量不佳,不被观众所接受。观众对于传统庐剧剧目已非常了解,逐渐产生了疲倦感,这就使庐剧发展缺少可靠的群众支撑,根本无法开拓发展市场。以新编古装庐剧《三孝口》为例,虽然做出了创新,让观众眼前一亮,但由于戏小量轻,仍不足以推动庐剧整个剧种的发展。

三、庐剧表演技艺传承发展的有效路径探究

(一)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角色,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庐剧,地方部门必须明确自身定位,肩负起自身承担的职责,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等多个角度,推动庐剧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庐剧传承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吸引企业及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设立专项文化基金,使剧团拥有充足的经费配备基础设施及场地,保障剧团员工工资的定期发放,为更好地进行庐剧表演提供可靠的支持,有效促进庐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6]。同时,还要合理分配专项基金,有序促进高校庐剧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储备大量的庐剧传承人,实现庐剧艺术的生生不息和代代相传。其次,相关部门还要做好顶层设计,出台专项政策制度,基于整体角度统筹分配下级各主体间的分工,将庐剧保护、传承及发扬工作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使文化宣传部门、管理部门共同致力于推动庐剧的发展,有效落实政府文化政策制度。

(二)创新庐剧剧目,打造庐剧品牌文化

结合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加快庐剧传承发展中,也要注重庐剧剧目的创新,不断探索和挖掘全新的庐剧创作素材,打造全新的庐剧文化品牌,使庐剧题材、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有效迎合公众的心理需求。创新庐剧剧目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要做好庐剧剧目保护工作,搜集并整理好传统经典庐剧剧目,进行再创作或改编。在实践工作中,广泛挖掘和收录唱腔、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的庐剧剧目,对剧目进行精细化分类整理,保留庐剧表演艺术风格及特色,并在此基础上以观众的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为导向,开展再创作活动,添加全新的内容及形式,将其改编为内涵更加丰富、文化底蕴更加深厚的剧目,使庐剧重新大放异彩[7]。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牡丹亭》《孔雀东南飞》以及《牛郎织女》等经典庐剧剧目,创作者可以借助公众对剧目的充分认知和了解,做出创新性的改编,重新通过改编后的剧目来吸引公众的关注。第二,要充分利用红色革命、反腐、社会主义建设等题材,设计一些贴近现实的题材,使剧目内容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例如,庐剧创作者可以选取红色娘子军、留守老人等素材,创作出反映历史、照应现实的新剧目,给庐剧传承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此外,庐剧的传承发展还要从根本上做好文化保护工作,塑造安徽庐剧文化品牌,提升庐剧文化内涵,设计出具有鲜明安徽庐剧文化特色的品牌标识,树立良好的文化标杆,提高公众对庐剧文化的认知度,促使庐剧走出安徽,提高庐剧对外输出效果。

(三)依托多元推广平台宣传庐剧,对接市场需求

针对安徽庐剧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还需要剧团联合地方文化宣传部门,有效落实戏曲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庐剧受众范围不断扩大,持续提升庐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剧团要积极同地方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沟通,发挥先进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网络音频APP、社交平台、视频网站等渠道,开设专项庐剧频道及专栏,大力普及、宣传经典庐剧剧目,构建互联网+庐剧的未来发展格局,实现庐剧在网络平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面对新兴娱乐文化带来的冲击,剧团要科学把握庐剧文化弘扬的推广方向,面向中老年和新一代青年群体,在保留庐剧传统特色及内涵的基础上,使庐剧反映的内容更加符合青年的审美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来转变庐剧传播形式,使青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观看和欣赏庐剧剧目,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传承庐剧的意识,让青年承担起推动庐剧创新发展的重任。基于网络平台推广庐剧时,要持续将新鲜、新颖的内容融入专项戏曲频道内,不断探索和整合推荐渠道,围绕时事政治或社会热点对庐剧剧目进行二次包装,从而通过有效的运营手段来增加收听、观看庐剧的观众数量。

(四)构建庐剧传承新模式,整合地方有关部门、学校与剧团的多方力量

推动庐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将多方主体进行整合,形成协同力量,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安徽庐剧剧团要与学校、地方有关部门团结起来,打造多方协作工作模式,发挥学校及相关部门的资源优势,积极对濒危庐剧进行抢救,有效挖掘和保护庐剧剧目,使庐剧能够重新登上表演舞台。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应占据中心位置,指导剧团、相关部门实践工作的开展[8]。学校应开设庐剧教育课程,将庐剧唱腔、语言、表演技艺等内容传授给青少年,鼓励青少年主动了解和学习庐剧,深入了解庐剧的发展、艺术风格和辉煌成就,培育出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庐剧传承人,助力庐剧的传承发展;而地方有关部门则是促进学校与社团二者进行庐剧传承人才培养和选取的推动者,要听取庐剧研究专家、庐剧知名表演者、非遗文化保护专家等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制定出可行性较强的法规制度,对学校、社团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和限制,引导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推动庐剧文化走向市场的工作中,将效果落到实处,为庐剧文化的弘揚及推广保驾护航,使庐剧更好地传承下去。例如,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学校和剧团,定期进行庐剧表演活动,或者邀请庐剧知名表演演员开展专题讲座,使庐剧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三位一体”工作模式之下, 地方有关部门、学校与剧团形成了统一的认知,能够朝着传承、弘扬庐剧的目标共同努力,实现庐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外来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传统表演技艺文化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解决传统表演技艺文化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阻碍,去寻求更加科学高效的传承方式,帮助传统表演技艺文化可以获得新的活力,可以得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慧.追忆中传承 创新中起航——国家艺术基金庐剧作曲人才培养述评[J].当代音乐,2019(02):19-21.

[2]肖江敏.浅谈庐剧表演技艺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颂雅风,2019(03):142-143.

[3]陈嘉文.多元文化视角下庐剧表演技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9(19):83.

[4]李慧伶,周洪波.“非遗”视角下安徽地方戏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以庐剧为例[J].戏剧之家,2020(33):43-44.

[5]文竹君,张薇.品戏曲魅力,展人间百态——浅谈庐剧中路唱腔农村小学传承的实践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0):64-65.

[6]王淼.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文化在区域品牌设计中的运用——以大别山地区庐剧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21,36(05):25-28.

[7]黄梅,王宁馨.20世纪50—90年代初皖西庐剧唱腔的传承与变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04):102-108.

[8]李慧伶.创新安徽地方戏剧的现代化传播思考——以庐剧为例[J].大众文艺,2020(11):138-139.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的学校传承问题
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