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生活语文的多维思考

2023-09-19杨丽丽

文教资料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活语文多维新课程

杨丽丽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将语文与生活相联系,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小学语文不仅要将在语文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当中,实现“语文进入生活”,也要将语文放在生活世界中去教授,把生活故事场景引入到语文课堂中,实现“生活进入语文”,更要借助语文学习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加强语言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通与交汇,实现“语文改变生活”。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 生活语文 多维

当前,大语文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热点,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创新点与突破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简言之,语文“始于生活、服务生活、为了生活”,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方可彰显语文课程的本质,即“语文进入生活”。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熱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可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生掌握并表现出一系列的文化、语言、审美、思维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就是“生活进入语文”的合理诠释。然而,生活语文仅仅是真实生活世界的复本或复演吗?如何站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来理解生活语文呢?这是最值得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一个话题。

“生活语文”包括“语文进入生活”“生活进入语文”,以及“语文改变生活”三个方面,在此,笔者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二课《坐井观天》这一课的文本与教学为主,其他课例为辅,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活语文”理念。

一、语文进入生活:语文工具属性的本义

小学语文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等属性决定了“语文进入生活”是语文工具性的本意与表达。进言之,生活的世界是语言的世界,生活延伸的地方是语言表达交流触角延伸的地方,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片段、环节都需要语言。但语文不仅仅包含语言这一方面,生活中各项问题的解决与处理,也需要语文训练中的各项能力,如思维方式、阅读鉴赏、梳理探究等,这些能力或技能对于日常的生活也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语文为生活而生”,“语文学习是为了学生生活的基本需要”,语文只有在进入生活之后才能找到用武之地与运用方式。

就识字教学来说,生活识字是低年级段孩子行之有效的识字办法。如《坐井观天》识字部分中的形近字“渴”与“喝”,学生可以联系生活思考:“渴”了要喝水,“喝”水要用嘴。再如《树之歌》(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这篇课文从外形、颜色、生长习性等方面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树木,学生可以根据课文所述并实际生字,并且拓展延伸识记更多带有“木”字旁的字。除此之外,生活识字并不限于识记课内的生字,学生从思考意识萌发之初,就已经开始在生活中识字了,如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商户名称、包装袋的信息、商品信息等,这些都是生活识字的常见工具。

就阅读教学来说,生活阅读能够大大促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突破其原有的认知局限。以《坐井观天》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一则有趣而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井底的青蛙就天空之大小产生了不同的意见。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在天空飞翔的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并且邀请青蛙自己跳出井来看一看。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这则寓言故事中起码涉及三个生活场景:一是青蛙在井底的场景,这是现实的生活场景;二是井口之外的场景,这是青蛙从小鸟嘴中间接了解到的生活场景,也是理想的生活场景;三是青蛙与小鸟对话交流的当下场景,也是真实语言表达发生的生活场景。在这三个生活场景中,第三个场景最具语言性——“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来看一看吧。”在青蛙与小鸟的语言交流中,青蛙知道了井口之外广袤的世界,其身处其中的生活场景与小鸟语言描述的井外生活场景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里,青蛙代表的是眼界狭窄、所见有限的人,而小鸟代表的是视野开阔,认识全面的人,而正是因为有了青蛙与小鸟间的这段对话,上述三个生活场景之间实现了互通与共享,小鸟的语言把青蛙引向了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青蛙的生活世界得到了无限地扩展。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独特的工具属性、沟通交流功能得以彰显。反之,如果缺少了语文沟通交流的功能,青蛙就难以打破自身的生活限制,学生也无法打破自身的认知限制。可以说,正是有了语言交际活动,人类突破了自己狭小的亲身生活世界,实现了视野的开阔、思想的自由、彼此的理解与经验的共享,无限扩展了自身的生活空间与未来可能。由此可见,语文可以帮助学生突破自身认知的局限,它是把学习者带入新世界的桥梁与跳板。

就口语交际来说,生活交际能够不断引发学生思考,提升孩子想象的无限可能。在前述生活识字、生活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在《坐井观天》这篇课文中进行拓展训练:“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会说什么?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这些问题不但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使其自由发挥想象力。再如《葡萄沟》(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这一课,在梳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课本中的葡萄沟是什么样子的,再请去过葡萄沟的学生讲一讲葡萄沟当地的美景、美食等具体情况。这样,在学生的交流之下,课文的场景转化为学生的生活场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表达与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由此可见,“生活语文”就是让语文学习在服务小学生生活世界扩展中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营造生活情境,在相关生活场景中开展识字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综合实践等教学,善于引导小学生将语言表达与生活交流结合起来,达成在生活交际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技能、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定位是:教会学生学会语言交际、语言表达、语言会话,这些都必须将语文教学置于广袤的生活世界中去才有可能实现。

生活语文理念启示小学语文教师去将语言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让语言文字符号带着小学生去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遨游,进而将语文教学置于更加宽广的生活天地中去开展实战性训练与表达素养培育活动,实现语文教学的交际训练功能。

二、生活进入语文:语文理解发生的条件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促进阅读理解”[2]。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主体间对话与交往的世界,是人际认知交往、人格互动传递、思想表达交流的世界。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意义的世界,人所使用的每一个语言符号都具有社会的意义与含义。换个角度看,语文表达与生活世界之间构成表里关系,如果仅仅关注语言符号本身而不去思考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就无法理解语言及其符号。语言具有社会属性,它好似一个社会代码,只有具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体验、理解的人才可能理解它、走进它、掌握它并且运用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不结合小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日常生活体验与理解,他们就无法学好、学透语文,也无法用语文去影响生活。语文教材是“引子”,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个“引子”,在此基础上贯彻“生活进入语文”的理念,这才是创造高品质、高效能语文教学的内在要求。

以《坐井观天》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囿于文本,没有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就会导致小学生没有“井”字的生活概念,不知道井口窄、井底宽的常识,没有“封闭空间”的生活体验,也没有“仰望天空”的生活经验,就根本无法理解青蛙与小鸟之间对话,更谈不上吃透寓言背后的人生道理与智慧。在本课教学中,要让小学生达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必要时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突破教材文本的局限性,“通过丰富多样、创新性的方法”[3],为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补课”,引导他们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语言经验。譬如,教师可设计教学如下活动。

一名学生用硬卡纸或者书本卷成圆筒,组装一个简易的“纸筒望远镜”来模仿井的形状,营造与“坐井观天”相似的教学情境。学生模仿青蛙的视角,通过圆筒的一头去观察青蛙眼中的天空,身临其境地体验青蛙在井底生活的感受与眼界视野。或者开展关于故事情节的角色扮演,在扮演中唤醒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后续对小鸟与青蛙之间对话的理解提供经验铺垫。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讨论,如果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自己会有什么想法、会怎么做。教师要“及时捕捉生活中与课堂相关的契机”[4],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生活经验与补偿性体验的教学活动,将日常生活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实现对寓意的领悟。

再如《我要的是葫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课,教师可在课上为学生播放葫芦从一棵葫芦藤直至生长出小葫芦过程的视频,补充葫芦的生长特性,学生就能够带着这些生活知识去学习这一课,理解“葫芦掉光了”的原因,也能够在其他课文的学习中,引入相关的生活经验。在此过程中,小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将生活经验与体验带入到语文学习中,渐渐吃透语言文字符号,理解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刻意义与人文思想。

总而言之,没有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代入,小學语文教学很难让小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与会学语文、会用语文的教学目的,“生活语文”的实质是要用所处生活世界的再现与植入来创造学生能够听懂、能够理解的语文课。真正的小学语文教学一定是善于引入生活故事、生活情境、生活问题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一定是把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引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借助生活世界的再呈现、再创造,语文学习不再是课堂中枯燥的读写,也不再是机械的背诵,而是成为具有鲜活内容和意义的活动实践,这不但会极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不仅学会了语言文字的指代符号,还理解了语言符号背后所表达的生活意义、人生智慧,感受了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实现了“生活语文”的理想语文教学状态。

三、语文改变生活:语文育人功能的体现

小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并非让学生原原本本地去复制生活、回忆生活、还原生活,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吃透生活意义、重构理想生活,进而树立远大生活理想。其实,每一篇课文,无论是记叙文、散文、诗歌,还是小说,都是在借助语言表达的同时来达到双重目的:一方面,尽可能重现真实的生活,让学习者阅读之后感受到基于生活的真实感;另一方面,努力将积极上进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植入语言表达之中,让学习者受到感召与吸引,产生对新生活、新世界的希望与追求。“文以载道”正是此意,这是语文性与育人性有机融合的生动体现。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5],在生活中教、学与在生活中做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教师不能只做到在课堂上教,学生不能只做到在课堂上学,更重要的是两者能够做到在生活中“教”与“学”,并且通过所以“教”与“学”在生活中更好地“做”。所以,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进入生活、理解生活,更是为了超越生活、创造生活、升华生活,“生活语文”的应有之义是让小学生在进入生活世界的同时又超越生活世界,达到重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这正是小学语文育人功能的体现。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一课为例,课文中介绍了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以及豌豆妈妈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旅行”的办法,学生可借助生活中看到过的植物传播情景去深度理解课文内容,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更多植物“旅行”的办法,拓展知识面。与此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被激发,在植物“旅行”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仔细认真地观察,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学、在生活

中做。

再如《坐井观天》一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青蛙与小鸟之间的三次对话认识到“井底之蛙”的立场缺陷(第一次对话)、认识缺陷(第二次对话)、思维局限(第三次对话),但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绝不止于此,语文的学习也并不仅仅是要达到“认识”这一表象目标。《坐井观天》这则寓言故事更是要学生理解“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这一道理。

生活语文的教学需要借助教师的提示、启发与诱导来引导学生析出其背后深刻的人生道理与做人智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可改进之处,最终达到“寓言育人”、催人上进的“第三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语文”的应有之义是:借助语言表达来转译生活世界、重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按照理想生活世界的标准与期待来表达世界、改造世界,促使小学生超越并升华现实世界、平实世界,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与方向。在《坐井观天》这一课中有两个完全不同的角色与人物:一个是以青蛙为代表的孤陋寡闻、不思进取的人格形象、生活方式,这一人格形象理应成为学生规避、否定、超越的人生状态;一个是以小鸟为代表的目标远大、视野开阔的人格形象,这一人格形象理应成为学生学习、向往、追随的人生状态。在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两种人生轨迹、人格形象。在语文课堂上,师生一起在品读课文文字表达、生活意义表达,在不同的人生观念的比照中,帮助小学生完成其人生信念树立、价值观念重建的育人目标。

四、结语

“生活语文”告诉我们,小学语文不仅要将在语文学习中的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实现“语文进入生活”,也要将语文放在生活世界中去教授,要把生活故事場景引入到语文小课堂中来,实现“生活进入语文”,

更要借助语文表达训练来促进学生精神成长,树立更为高远的人生目标,鼓舞他们对品质生活、品质人生的追求意识,加强语言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通与交汇,实现“语文改变生活”。

多角度思考“生活语文”的内涵,紧密结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开展面向生活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落实“语文”素养教育、回归“语文”真意的有力改革行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 陈琳.“生活教育”视角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 学苑教育,2022(6):57-58,61.

[3] 耿秀英.小学生活语文教学实践的思考[J].小学生(上旬刊),2022(4):28-30.

[4] 汤琦薇.浅谈部编版生活语文的教学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半月),2021(9):113.

[5]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52.

猜你喜欢

生活语文多维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打造生态课堂践行生活语文?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浅论“点、线、面”多维观察策略在开放性游戏中的运用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