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研究

2023-09-19谭鉴益

文教资料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

谭鉴益

摘 要:本文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为研究对象,旨在论述教材选编鲁迅作品的科学性。文章在分析鲁迅选文的分布概况、整体特点以及助读系统的基础上,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分析鲁迅选文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鲁迅选文 中学语文 教材研究

目前,语文教育正经历着全方位的改革,课本的选取篇目和教材的编排方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作为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之一鲁迅,历来就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关注对象。几乎每次语文课改的热点话题之一便是“鲁迅是否应该撤出中学课本”。在笔者看来,鲁迅作品理应在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本文將回归教材,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为研究对象,梳理高中语文教材鲁迅作品的选编概况,分析选文的助读系统,探讨选文的教学价值,以论述高中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的科学性。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讨论的教材版本为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该版本教材共选入五篇鲁迅作品,分别为: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的《拿来主义》,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的《祝福》,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阿Q正传》。

一、鲁迅选文概况

(一)选文分布情况

2019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国所有中小学生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共有五篇,通过表1,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文体来看,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鲁迅小说、散文和杂文等三种不同文体的作品,多样的体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从鲁迅选文所在单元位置来看,大多数作品基本处于对应单元的首要位置,在某种程度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从选文所属学习任务群来看,选文基本属于不同的任务群,旨在通过开展不同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编排体系来看,这些作品贯穿于高中生语文学习的每一学期,使得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品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汲取鲁迅作品的精华之处。

(二)选文特点分析

鲁迅的文章能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发挥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这与鲁迅作品本身的经典性与编者对于选文的恰当编排息息相关。

1. 简约深邃的鲁迅风格

站在今天的视点上回望现代文学发展历程,鲁迅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具有简约深邃的风格,对现代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简约”是对鲁迅作品文学形式的大致概括。这可以体现在其语言表达和写作手法方面。在语言表达上,鲁迅作品简约义丰,如小说《祝福》的开头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鲁镇上的人们认为只有按照“旧历”来过年才算真正意义上的迎接新年,短短一句话就暗示出了辛亥革命并未给鲁镇上的人们带来任何变化,为后文祥林嫂受到封建礼教的规训和惩罚埋下了伏笔。在写作手法上,鲁迅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受到启发,认为“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1]。这种“画眼睛”的“白描”的手法在实质上就是抓住人物最富有特征的地方,通过最简约的文字刻画出人物的“魂灵”。如在小说《祝福》中,作者通过对祥林嫂在不同人生转折时期的眼神变化描写,以眼传神,凸显了祥林嫂精神逐渐走向崩溃的历程,浓缩了社会对于祥林嫂造成的持续而强烈的打击。

“深邃”是对鲁迅作品文学内容的精练归纳。这可以体现在其创作理念和思想内涵方面。在创作理念上,鲁迅一反古代小说“瞒与骗”的“大团圆”结局,认为文章“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2],主张写作现实主义小说。《阿Q正传》是这一理念得以实践的经典作品。作者通过塑造姓氏、籍贯、出生年月都不明的“阿Q”形象,绘出了国民的灵魂,高度概括了自欺欺人、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批判性。此外,鲁迅作品内涵深刻。《祝福》不仅有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批判,而且揭露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难能可贵的是,鲁迅的作品对于民族未来的发展也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且如今仍然适用。比如鲁迅针对如何处理中外文化这一问题,主张“拿来主义”,强调在借鉴吸收外来事物的过程中有所选择,这对于帮助中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胸襟和现代意识。

鲁迅凭借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创造了文学写作的“新的形式”与“新的内容”,形成了简约深邃的文学风格,从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像鲁迅作品这样经典的文本有助于陶冶学生性情,开拓精神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循序渐进的梯度编排

高中语文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顺序,因此鲁迅选文的难度也随着年级的变化而递增,呈现出梯度变化的特点。《拿来主义》是高一上学期的课文,这是一篇逻辑清晰、论证严谨的杂文,主要论述了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的问题,看似抽象,但作者巧妙地用接收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批判继承,深入浅出地将抽象化的“拿来主义”论述得透彻分明。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例证、周密的逻辑,便于刚刚步入高中的中学生理解、接受。《祝福》作为一篇批判社会的小说被安排在了高一下学期,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感叹祥林嫂悲惨的命运。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于人权的忽视、人性的扼杀。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中鲁四老爷和“我”等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剖析,体会鲁迅对封建卫道士的批判、对知识分子和对启蒙主义的反思,从而多方位地理解作品,为学生构建一个敢于批判国民性、批判社会甚至批判自我的鲁迅形象。高二年级编入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是学生在高中阶段首次对比学习鲁迅的不同作品。这两篇课文都是纪念为革命牺牲的青年的散文,但作者的心路历程迥然不同,因此学习难度有所增加。考虑到学情,课后的学习提示及时地为学生开展学习搭建了支架。将这两篇文章设置在高二的课本中,有助于学生感受鲁迅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树立作为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阿Q正传》塑造了“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3]的阿Q形象,这需要学生具备更多的学识和见识才能读出其中滋味。为了便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阿Q正传》也只是节选了最能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章节,若是选取全篇,其思想深度已经超出高三学生的理解范畴。因此,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鲁迅作品的选编坚持层层递进的组织和学生的可接受度相统一的原则,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匹配,这不仅有助于涤荡学生的思想,而且是对鲁迅文章不适宜教学这类错误言论的有力反击。

3. 基于整合的专题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运用专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4]按照这一思路,高中语文教材对于鲁迅选文的编排进行了调整。《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阿Q正传》 (节选)和《边城》 (节选)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的作品。细读文本,我们可以发现,《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都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政府的痛恨,对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的悲恸。虽然同为纪念性散文,但在情感表达上,《记念刘和珍君》字字皆是血泪,直露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愤怒;《为了忘却的记念》则是隐忍克制,曲折隐晦。此外,虽名为“记念”,但作者写作原因明显不同。作者写作《记念刘和珍君》,是因为人们逐渐淡忘刘和珍等青年为革命牺牲这件事,并且可恶的流言家还在肆意篡改事实真相。因此,为了铭记这段悲痛的历史,为了激励猛士更奋然前行,作者创作了这篇文章。而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作者却只是想通过写作,摆脱心头的悲哀,忘记心灵的痛苦,卸下沉重的过去。学生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时,不仅了解了那段沉痛的历史,致敬为革命而牺牲的青年,而且将会在心中树立一个更加立体的鲁迅形象,即鲁迅是不惮前驱的猛士,也是踽踽独行的孤独者。

《阿Q正传》 (节选)和《边城》 (节选)则是刻画了不同的乡土中国。鲁迅将“国民性批判”作为启蒙民众的起点,通过阿Q揭示了病态社会中愚昧麻木的人性,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批判了国人的无知,但沈从文在《边城》 (节选)中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恬静、世外桃源般的湘西世界,并通过构建湘西理想的世界以呼唤理想的人性。尽管两者的叙述角度和叙事风格迥然不同,但殊途同归——两者都根植于乡土环境,并指向一个共同的主题,即为了重建同一片精神家园,重建乡土中国。编者特意选取同一时期不同作家对于乡土世界刻画的作品,旨在帮助中学生独立理性地思考如何认识乡土中国、如何认识国民性。

由此可知,这一专题组合式的编排方式打破了课文之间的严格界限,不同于传统教学只注重对单篇课文的研读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它强调将专题内各篇课文以某条线索进行整合,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考空间。这是考虑到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发展的结果。高中生身心逐渐成熟,有着迫切的求知欲和较强的理解力,且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更需要熟读精思地细读,而非走马观花式的泛读,以此培养他们开放的眼光、锤炼他们的思想。此外,新课标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理念,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宽阅读视野,构建阅读整本书的经验,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以专题组合的方式呈现的文本可以看作是向整本书阅读的铺垫和过渡,是编者对新课标要求的巧妙落实,體现了此版本教材对鲁迅选文编排的与时俱进。

对鲁迅选文概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从选文本身来看,鲁迅选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代表性和跨越时空的经典性,是学生了解现代文学精神和品格的重要资源。从教材对选文的内容体系的建构来说,选文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情循序渐进地编排课文。部分选文通过构建专题式阅读,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感受选文的魅力。因此,高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在选编分布上具有科学性。

二、鲁迅选文的助读系统

高中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不仅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方式、方法,也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一)选文的单元导语

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一般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第二段向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意义;第三段提示学生学习方法和要求。以《祝福》所处单元的单元导语为例,首先,“社会现实复杂多样……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5]。这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的作品提供了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其次,导语第二段点明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学习的意义是“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6]。最后,导语第三段为本单元的学习建议:采用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并从小说形象、情节、语言等不同方面品读小说,在此基础上,以读促写,将阅读鉴赏与书面写作相结合。

从对单元导语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单元导语作为具有概括性、提示性、引导性的学习材料,既是教师定位学习要点的参照,也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

向导。

(二)选文的学习提示

课后学习提示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既是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参考材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脚手架。例如,《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学习提示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简要概括了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即都是纪念为国牺牲的青年的纪念性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哀悼和对黑暗势力的愤懑。第二段、第三段则分别对每篇文章进行了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第四段论述了两篇文章可供比较之处,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针对多篇课文的学习提示,编者做到了既强调两者之间的共性,又关注各篇文章的个性,这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具有启迪意义。此外,教材注重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这对学生学习具有可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同类型文章的学习方法,实现“学一篇、知一类”的飞跃。

(三)选文的文章插图

插图不仅为了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是对文章文字内容的说明和延伸,是图像化的教学资源。如《祝福》中的插图选用了赵延年先生的作品,被设置在“她分明已经纯乎一个乞丐了”这段文字的旁边。

这幅插图画的是“我”返乡遇到祥林嫂的场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7]图文结合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感性地感受到祥林嫂眼神麻木、衣衫褴褛,画面带有浓烈的悲凉感。直观的视觉冲击让人觉得潦倒不堪的祥林嫂就站在面前,她身上的每一处地方仿佛都在诉说着她的遭遇,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四)选文的课下注释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善用“幽默”“反讽”的手法来影射世道人心的堕落,因此,必要的注释在鲁迅选文中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体会鲁迅遣词造句背后的丰富内涵,如在《阿Q正传》中提到的“哭丧棒”。“哭丧棒”旧指孝子为父母发丧时所持的“孝杖”,但阿Q认为钱太爷的大儿子是一个虚伪的假洋鬼子,端着洋鬼子的派头持着手杖,因此将手杖称为“哭丧棒”,这种心理上的诅咒是阿Q采用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我的具体体现,阿Q企图通过“瞒”与“骗”的方式来掩盖自己备受屈辱的现实。凭借注释,学生将更加明了地把握阿Q的自负与懦弱的性格特点。

通过对鲁迅选文助读系统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高中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注解充分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助读系统通过设置插图、补充课下注释、指导阅读方法等手段,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并且,教材又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等板块设置人文类话题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选文内核,完善学生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民族的认识,最终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因此,高中语文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编在注解上也做到了科学性。

三、鲁迅选文的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8]因此,一篇作品能否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其能否成为教材选文的重要依据。鲁迅作品凭借广阔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艺术得以入选,成为培养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一)语言教学价值

钱理群在《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一文中写道:“语文教育最要的,就是要突出母语教育的特点……我们正是要通过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汉语的魅力,欣赏汉语的语言美。”[9]高中语文教材鲁迅选文包含杂文、散文和小说三种体裁,虽然不同的体裁风格不同,但总的来说,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言简意赅、深刻犀利、耐人寻味,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品鉴能力的绝佳语料。

鲁迅先生作品言简意赅,力透纸背。《阿Q正传》的“十分得意”和“九分得意”就是一个例证。阿Q以为自己因摸了小尼姑的头而得到了“赏识”,便十分得意地笑起来,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地笑。阿Q“十分得意”地笑,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通过摸尼姑头这件事弥补了自己被钱太爷大儿子欺负的狼狈,通过虚幻的胜利取得了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同时这一行为也获得了众人的认可,是一番“勋业”。而众人九分得意地笑是因为,他们是阿Q摸尼姑这件事的见证者,他们只是以看客的身份间接地参与了这件事。阿Q和小尼姑不过是他们取笑的对象,但阿Q这一行为却能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们对于女人的龌龊想法。鲁迅先生仅仅通过“十分得意”和“九分得意”这两个词语就幽默而讽刺地揭示了众人与阿Q都不过是没有正义感、欺软怕硬的小人。學生在对“十分得意”和“九分得意”的反复品读中,不仅能更加精准地把握人物,而且会惊叹鲁迅运用仿词来传情达意的高超技巧。

鲁迅先生语言深刻犀利,总是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复杂人性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以《祝福》为例,“我”是接受过新教育的新青年,自然是知道世上是不存在鬼神的,可当祥林嫂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10]时,“我”却如芒在背,只能吞吞吐吐地回答“也许有罢”。面对祥林嫂的步步逼问,“我”最后甚至落荒而逃。祥林嫂的紧逼盘问和“我”的犹豫逃避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我”作为受过启蒙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无法帮助祥林嫂摆脱痛苦时的窘迫和失落,也暗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

(二)思维教学价值

鲁迅作品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素材。以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为例,采用先破后立的方法,先针对目前存在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象征主义”进行反驳,再正面立论,提出自己的主张“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论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鲁迅先生不仅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具有强烈的批判思维。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写到“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11]。鲁迅先生早已看透了愚昧无知的看客们冷漠的本质,同时也对青年们请愿持有理性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当面对社会不平时,自己会不会在无形中成为一个看客?我们又应该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对抗黑暗势力,从而帮助学生合理看待现实,冷静解决问题。因此,鲁迅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对于中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自我境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审美教学价值

除了《拿来主义》,教材中的其他鲁迅选文都具有悲剧作品的美学意义。这里的“悲剧”并不是作为戏剧类型之一的“悲剧”,而是指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这些悲剧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觉醒者的悲剧”,即受过启蒙教育的知识分子最终遭遇不幸,如刘和珍、柔石等为国牺牲的青年。这类悲剧给人以崇高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学生立志在绚烂的青春中为祖国效力。二是“平凡人的悲剧”,即社会底层人民在苦难中不断挣扎最终依旧走向毁灭的结局,如祥林嫂、阿Q等精神混沌的民众。他们只是普通的小人物,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但其生命力逐渐被社会上看似平常的小事消磨殆尽。阅读赏析这类作品,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于这类人物的同情、怜悯等诸多情感,牵引学生思考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因素,而且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因为越平常,就越广泛,就与我们的关系越密切。因此,这些悲剧作品能够让学生获得或崇高或敬佩或惋惜等不同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境界。

(四)文化教学价值

鲁迅身处乱世,却心系国家、民族的前途。他认为“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立人而后凡事举”[12]。因此,鲁迅十分关注国民的生存现状和精神世界,在《祝福》中对无情看客和祥林嫂的关注、在《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对为国牺牲青年的关注、在《阿Q正传》中对下层农民阶层代表阿Q的关注等,都体现了鲁迅关怀现实、忧国忧民的精神。这种精神迸发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鲁迅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比如,在《祝福》中有大量关于新年、祭祀活动的描写,这些民俗是封建礼教在那个时代的具体体现。新年将至,鲁镇的女人们不辞辛劳地准备福礼,但拜迎福神的只限于男人。“祝福”作为年终的大典,以庄重严肃的形式表达了社会主流的价值倾向。这就预示了在强大的男权社会里,女人只能是男人的附属品、被压抑的他者、一种无声的存在。而祥林嫂痛苦不幸的遭遇便是这种封建礼教在个人身上的缩影。这种生活化、细节化的描写可以更加感性地让学生感受到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权力关系的悬殊,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引导学生理性思考传统文化,关注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鲁迅作品分别指向学生不同能力和素养的提高,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理解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鲁迅作品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读,体悟鲁迅作品广阔的内容、深邃的思想、精妙的艺术,最终提高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鲁迅作品及其精神至今对中学生仍有重大影响。

四、结语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13]鲁迅作品入选教材是时代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鲁迅选文的概况、鲁迅选文的助读系统和鲁迅选文的教学价值三个方面来分析高中语文教材选编的鲁迅作品,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教材编选鲁迅作品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选取了具有简约深邃风格的鲁迅作品,采用循序渐进的梯度编排和基于整合的专题阅读的方式来建构选文。其次,选文的助读系统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学生学习陈述性知识,也引导学生讨论人文话题,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最后,鲁迅选文在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2] 王明堂.中国新文学丛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48,45.

[3] 鲁迅.且介亭杂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83.

[4]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8,4.

[5] [6] [7] [10] 普通高中教科書 语文·必修: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3,95,96.

[9] [13] 钱理群.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J].鲁迅研究月刊,2012(1):4-17.

[11]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941.

[12] 鲁迅.文化偏至论[M]//鲁迅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8.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
微课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浙江省台州中学语文组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
美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中学语文四美赏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