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三全浸润”党建育人模式构建研究

2023-09-19翟福玲

区域治理 2023年20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入党育人

翟福玲

上海师范大学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切实加强高校党建,做好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对于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加强党员教育的价值意蕴

(1)从历史角度分析,抓好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加强高校党员教育是面向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前进的必然要求。(2)从理论角度分析,这是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决定性力量。(3)从现实角度分析,当前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和培养过程中面临目标靶向性不够聚焦、培养内容同质化严重、主客体互动性不强、评价体系欠缺等问题,未能结合“00 后”大学生特质构建充分符合学生成长意趣和需求的培育方式。因此,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加强高校党员教育为解决现实培养困境提供创新解题思路,对总结党的百年历程所取得的基本经验,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党员内在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党员的参与感、获得感和体验感,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全过程教育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高校党员教育的现状研究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和教师访谈,从学生党员全过程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成效、参与主体、教育内容、活动形式、育人环境等方面深入调研当前高校党组织在党员教育中的现状,课题组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8 所上海高校中开展调研,学生版问卷共发放1481 份,回收有效问卷 1466 份, 回收率达98.98%。通过对访谈记录的梳理和问卷结果的分析,结果呈现情况如下。

(一)入党启蒙教育整体节奏滞后

调研结果显示,近七成的学生高中时期都没有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85%的学生第一次接受入党启蒙的时间为大学入学第一学期内,仍有12.18%的学生反馈入党启蒙教育在大学入学第二学期及以后,甚至有2.82%的学生从未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接受过入党启蒙教育的学生对于党员发展流程更为熟悉,此过程也坚定了他们加入党组织的意愿和决心,进一步端正了入党动机。90.17%的大学生都对“加强高中和大学对于党员教育的有效衔接”持赞成态度,入党启蒙教育前置对党员教育成效、学生个人成长、学生对红色教育的学习兴趣有着长远的积极影响。

(二)党员教育参与主体尚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调研结果显示,不同主体参与党员教育活动的频率差异较大。辅导员等思政工作者是开展日常党员教育的主力军,一般还担任着学生党支部书记,他们会定期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班会、党章学习小组活动、积极分子培训活动,但辅导员岗位平日需要处理大量的学生事务,日常工作十分繁杂,也牵扯了一定精力。管理和服务部门的教职工因为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加上远离大学生教育的“前线”,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并不多,90%以上的学生表示只是偶尔参加院系领导上党课。此外,部分高校教师未能有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尚未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现行绩效和考核评价体制也未能科学有效地将协同育人的工作量和实效进行考评并纳入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考察范围,使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遭到了削弱,导致三支队伍没能做好协力合作。

(三)党员教育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吸引力不足

目前高校党员教育内容仍然以理论讲座、党课学习等灌输式的方式为主,内容单调枯燥、靶向性不足、形式被动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45%的学生认为党员教育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37%的学生认为党员教育内容难以理解,81.5%的学生认为说教式的被动学习占比高,实践活动少,78%的学生认为教师和党员之间的互动性不足,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于目标清晰、与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相关的内容更感兴趣,党员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善于倾听学生的合理诉求,精准把握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侧”,丰富并不断优化党员教育的“供给侧”。

(四)缺乏智能化技术手段,数字化资源利用不充分

互联网平台是党员教育重要阵地,信息丰富,交互性强,传输便捷,能够满足“Z 世代”学生的学习需求。但目前高校教育手段单一,学习资源匮乏,在党员教育过程中存在教条、守旧等问题,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生日益增长的全方面、多渠道的学习需要间存在不平衡的现象。89%的调研对象认为网络平台和资源对开展党员教育非常重要,希望通过主流媒体官方公众号平台、学习强国APP、网络公开课、腾讯、Zoom 等在线课程平台进行学习。

(五)高校积极打造育人空间,但党建教育氛围还不够浓厚

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空间环境是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重要依托,同时也是实现“浸润式”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条件。67%的学生表示学校搭建了党建文化展示厅、党建专栏、多媒体展示屏,56%的学生表示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党建活动室,60.81%的学生表示学校放置了人物纪念碑或雕像。此外,64.09%的学生表示在学校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和抗疫精神的活动中感受到了浓厚的党建教育氛围,61.21%的学生则在集体性的仪式教育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但目前仍有36%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形成浓厚的党员教育氛围和争当先锋的价值导向。73.7%的学生认为高校应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营造时时处处的党建教育氛围。

三、构建高校“三全浸润式”党建育人模式

本文以接受理论为基础,结合浸润式教育理念,提出全员浸润、全程浸润和全方位浸润的“三全浸润式”党建育人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质量,为培养“可靠接班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全员浸润

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际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学院组织员和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党员教育的主力军,专业课教师及其他行政人员参与不足。复合型的党建教育队伍是开展党员教育的重要助力,抓好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需要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成长诉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高校中参与党员教育的主体具有多样性,不仅有院系党政领导、党支部书记等党务工作者,还有党员教师、思政辅导员、关工委老同志,优秀学生党员也可以发挥朋辈引领作用,他们能够从“单向说教者”转变为可以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的“知心朋友”,以自身坚定的信仰追求、过硬的业务本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推动党员教育。因此,应充分整合高校资源,加强施教者人才队伍建设,将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党政工作者、入党联系人、朋辈党员等纳入“浸润式”育人团队,通过有效的教育媒介对青年学生形成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对“后继者”的全员浸润式培养。

(二)全程浸润

首先,抓好后继有人根本大计,关键要扩大党员发展蓄水池,把优秀学生吸引到党组织中来,同时要引领新生扣好入党“第一粒扣子”,实现党员发展早选苗、早教育、早衔接、早培养。因此,应构建大中小一体化党建教育体系,将学生入党启蒙延伸至初高中阶段,充分考虑学生思想意识的成长变化规律,在不同的求学阶段,针对初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现实特点与需求,设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内容。其次,高校要针对党员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培养教育课程。开学初面对全体新生开展“七个一”入党启蒙教育,讲述入党流程,增进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向往。加强对高校学生入党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党史党章教育,帮助他们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明确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最后,要加强对学生党员时时刻刻的继续教育,通过党员大课堂、红阅经典、毕业生党员教育等活动,激励党员学生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全方位浸润

目前党员教育形式仍然以理论讲座为主,育人环境、育人媒介利用还不够充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因此需要丰富党员教育内容,创新育人方式方法,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时时处处浓厚的党员教育氛围,实现高校党员全方位浸润式教育。

一是制定菜单式党员教育内容,设置理论学习、经典分享、主题研讨、红色寻访、实践调研等课程,供学生进行自由组合和选择。通过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共研共学,使党建活动充分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科学研究深度融合。二是创新党员教育活动形式和载体,开展红色主题辩论赛、红色主题团辅、剧本杀等党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三是充分利用红途、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营造红色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通过“思政课平台、红色文化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和网络微平台”四大育人平台的浸润式教育,打造全方位“浸润式”育人空间。

四、构建高校“三全浸润式”党建育人模式的关键环节

为实现将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优秀人才和先进分子“源源不断”地吸纳到党内来这个长远目标,必须抓好实践工作基础,在育人水平、课程体系、体制机制等关键环节上落实相关举措,确保“三全浸润式”党建育人模式的实施成效,真正为实现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提出行之有效,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一)提高育人团队专业化水平

全员浸润的重点是要充分调动起高校各方面育人主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党员教育过程中不同的育人成效。育人主体要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成长诉求,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思想动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引导,这就对党员教育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育人团队的专业化水平,高校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培训班、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学生党建工作研讨会等,邀请中央党校的专家学者开展专题培训,组织育人团队到其他高校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开展“感悟红色之旅”和“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他们的视野、业务、层次和水平。

(二)构建党建育人课程体

高校要坚持精准滴灌、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润物无声的设计理念,着重在构建沉浸式育人课程体系上下功夫,邀请市委党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结合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党员的要求以及党员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设精品育人课程,不断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与针对性,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是开设理论“必修课”,筑牢思想根基;二是打造红色“历史课”,传承红色基因;三是寻访红色“场馆课”,继承先辈遗志;四是开展为民“实践课”,勇担使命重任。

(三)健全党建育人体制机制

要提高党员发展和教育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培养过程中的体制机制,严格把关党员发展和加强入党后教育,实现质量双优。党员发展首先要在“早”字上下功夫,建立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常规机制,积极引导有入党愿望的新生向党组织靠拢。其次要在“严”字上下功夫,建立党员发展质量审核标准,严把入口关。最后还要在“育”字上下功夫,建立党员管理制度和继续教育制度,健全大学生党员积分制、设岗定责和党员大课堂评价体系,加强优秀大学生党员的评选和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争先创优的支部氛围。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入党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憨娃入党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浅谈做好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几点认识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