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玩“梗”行为边界及引导策略探究

2023-09-19王曦云

区域治理 2023年20期
关键词:语言大学生

王曦云

皖南医学院

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文化的繁荣使“梗”逐渐成为独特的文化形态,“玩梗”成为大学生网民重要的语言创作方式。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作为独具特色的语言符号,“梗”承担了大学生个人情绪宣泄、人际情感交流、圈层身份识别等功能,一定程度地反映着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部分流行“梗”在特定语境下使用,呈现妙趣横生或意蕴悠长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有部分“梗”不甚精彩也无伤大雅;但不能忽视的是部分“梗”或“梗”互动场景于己不利、于理不通、甚至于法不容。因此探究“梗”的起源和本质、传播动力及传播边界,对规范引导大学生“玩梗”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符号交互:梗的起源与本质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追溯,“梗”来源于“哏”的误传误用。在网络语境下,“梗”大致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类形式。语言符号的“梗”可指来源于影视剧、动漫、综艺等中的经典桥段,相声、小品、脱口秀等喜剧作品中创作的段子、笑点,一段时期内的热门话题,社会事件中偶然得之的有趣的简短表达。非语言符号的“梗”则可指包括图片和视频在内的各种视觉化符号,常常可以在原始“梗”图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多次创作,使“梗”的意义不断深化拓展。从某种角度来看,“梗”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反映了特定时期语言的发展,如“网红”“脑洞”等网络词汇就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特有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

1937 年由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正式创立的符号交互学说能够很好地解释“梗”的本质。该学说指出,人们之间的情感沟通主要以字符互动方式表现,其构成因素包含信息、情绪以及彼此的意识空间。“梗”作为一种符号,在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而“玩梗”互动则构建了一种环境或场景,使“梗”在此场景中表现出意义,而“梗”被理解、消化、传播和发展也要求人际交流的彼此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二、使用与满足:“梗”的传播动力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梗”的传播动力可以从“梗”本身、玩“梗”者、玩“梗”环境三个因素进行分析。

(一)文本分析:情绪意义

根据国内学者对“梗”的语言学分析,“梗”大致来源于谐音、空耳、合成、挪用、拼贴等方式,通常来自无意的妙手偶得,有短小精悍的结构形式和新鲜好玩的表达效果,能直接表达玩梗者的情绪。如,“emo”,为英文emotional(情感的,情绪激动的)的缩写,以短小凝练的形式使青年群体可以准确分享消极情绪,寻求共情共鸣,聊以慰藉。“退!退!退!”以简洁有力的单字重复加感叹号强调的形式,传递了一种放下怨气、淡化矛盾的处事态度,后也用于表达反对、抵制、抗拒等情绪。比如,坏人要“退!退!退!”,霉运要“退!退!退!”。

(二)主体分析:置身圈层的认同感

受生育政策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多为独生子女,社会关系孤独化,加之理想生活成本高企、学习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导致了精神上的焦虑与娱乐空间的缩减。他们倾向于将“梗”作为自己的网络社会方言,用以在网络拟态环境寻求同伴,构建社交,排解孤独。对于同一圈层的成员,梗作为不同圈层之间的独特标志,构成了群体互相进行身份识别的暗号。他们只需通过简短的语句和表情包表达自己的意见,就能快速获得认同感和愉悦感,排解孤独、释放压力。相较于在现实世界与“圈外人”沟通,“玩梗”沟通成本低、效果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实空间的社交压力。如,“远方传来风笛”,来自一句歌词,原是一名抖音用户的Id,因该用户一次对所有视频评论回复“滚”的行为,而使“远方传来风笛”演变为“所有人都滚”的意思。该“梗”优雅隐晦地表达一种粗暴的情绪,从字面上理解,完全让人一头雾水,却能使玩梗者获得“懂的都懂”的快感。

(三)环境分析:规避限制的安全感

福柯认为,现代社会中权力的控制无处不在,不管是权力本身,还是塑造权力的底层架构,即知识和话语。边缘群体要在主流话语压制中求得生存,就需要制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脱离主流话语的控制和规训,“梗”即是一种话语方式。随着网民人数的增长和覆盖面的扩大,网络监管愈加严格,违禁词限制等使违规者面临删帖、封号等惩罚。为了能在网络上尽情地分享观点,玩“梗”即成了一种自我保护。他们一方面以“梗”代词,以谐音方式规避不文明甚至恶俗的字眼,如“依托答辩”(谐音“一坨大便”);另一方面使用首字母缩写或是混合了emoji 表情的抽象话语来代替纯文字话语,规避平台敏感词。

三、玩“梗”的边界

短视频的普及和流量至上的错误导向叠加,使“梗”的传播影响力和覆盖面扩大。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对信息没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和抵御能力,“低级梗”“恶俗梗”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深远。如一些“娱乐至死”的梗,以无底线的调侃消解了公共议题的严肃性;一些字母缩写梗和无意义的谐音梗,增加了沟通成本,造成注意力浪费和越来越深的代际鸿沟;一些极限化表达的梗,造成通“话”膨胀,表达失语,甚至表达焦虑;一些扭曲原意的造梗,造成青年学生对传统汉字文化的误解,甚至传递错误价值观。鉴于网络已成为基础设施,无法物理隔绝“梗”,因此探究玩“梗”的边界,规范玩梗行为,净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一)社会秩序

16 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独立的个人为摆脱“人自为战”的混乱状态,相互缔结契约,形成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各种社会规范得到正常的遵守和维护,无序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玩“梗”一旦越过社会秩序的边界,即成为无序和冲突的导火索,挑战社会稳定。此类“梗”通常涉及性别对立、职业丑化、民族地域歧视等。如,充满侮辱意味的烂梗“幕刃”(女人)“蝻宝”(男人),挑起性别对立;商品营销中的烂梗“官人我要”“皇家马子”,物化丑化女性,充满性别歧视;再如,“砖家叫兽”(专家教授)从发表不妥言论的个体泛化到知识分子群体,导致社会反智情绪增长和对知识分子的丑化矮化;又如,“藏话”涉嫌对藏族语言文化的丑化,“河南井盖”则是对河南人的地域歧视。

(二)道德伦理

“梗”本身具有的趣味性、反叛性、戏谑性迎合了当下泛娱乐化的社会语境。“所有的公共话语都逐渐以娱乐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新闻、教育、政治、商业等领域都毫不勉强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我们最终也会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烂梗冲破底线,挑战社会伦理道德,对三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不良影响尤甚。如庸俗的脏话梗“卧槽”,几乎成为很多大学生的口头语,使他们毫无羞愧地使用污言秽语;2020 年中,来源于“杭州失踪女子尸体在小区化粪池找到”这条新闻的“化粪池警告”梗,将杀人者丧尽天良的罪行,化作轻浮的段子,体现了对生命的亵渎和扭曲的价值观;对偷电瓶车的罪犯戏称“窃格瓦拉”,对其“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言论进行造梗追捧,甚至经纪公司和部分网民劝其开直播赚快钱,挑战社会公平正义;俄乌战争之初的热梗 “收留乌克兰美女”,消解了国际冲突的严肃性和残酷性,被搬运到外网,引起了乌克兰的抵制情绪,不仅毫无道德,甚至损害了国家形象。

(三)法律法规

随着图像处理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以 P图、AI 换脸等技术手段伪造他人肖像,对他人肖像进行恶搞或商用的玩“梗”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19条规定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这类玩“梗”侵犯了被造“梗”者的肖像权。如果在P 图、AI 换脸的同时,配有侮辱性、恶意诽谤、造谣的相关文字,按照刑法第246 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则涉嫌侵犯被造“梗”者的名誉权。如涉及知名年轻艺人蔡某某的“鸡你太美”梗,涉及藏族青年丁真的“一眼丁真”系列恶梗,不仅造成被侵权人的身心伤害和社会评价降低,而且会演变成网络暴力,触犯相关法律。

四、大学生玩“梗”行为引导策略

2020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对新词新语、字母词、外语词等的监测研究和规范引导。加强语言文明教育,强化对互联网等各类新媒体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坚决遏阻庸俗暴戾网络语言传播,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要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需要学校、媒体、网络平台等多主体共建共治,共同努力。

(一)学校

《中国青年报》曾对2002名受访者做过社会调查,76.5%的人坦言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因此,高校首先要加大国学和中国古典诗词的弘扬力度,用优秀传统文化厚实底蕴,避免一句“YYDS”表达一切。其次,要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润物细无声地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和公共参与素养。再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开设相关课程、用好各类宣传阵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规范学生网络行为工作的主动性和权威性,培养学生对媒介的理解力、辨别力,引导学生坚持自身理性思考,规范文明用语,营造良好语言环境。

(二)媒体

媒体应牢牢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梗文化与主流文化友好对接。首先,慎用流行梗。“梗”的产生层出不穷,有时原始来源难以考据,其意义也会随着社会变迁发生嬗变,且难以预料。如果一味迎合受众使用流行梗,则有时过境迁导致用梗不合时宜,甚至祸从口出的风险。例如,在2023年3 月,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的评论中,就有网民贴出官媒不适当玩梗的事实截图,令该文章传播效果和说服力打了折扣。其次要培养见梗拆梗、化梗用梗的能力。善于创造、化用意蕴积极、表达精妙的好梗,如“也是蛮拼的”“撸起袖子加油干”“真香定理”,用表达方式的创新,体现时代特征,为语言的传承注入活力。

(三)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要自觉承担“把关人”责任。从身份认证到保护机制,从审核管理到实时监控,从应急处置到违规处理,严把用户直播、发帖、回复、留言、弹幕等方式中的语言文明关,拒绝烂梗、恶梗,净化网络空间。除此之外,平台还应自觉进行依法依规、文明用语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正向引导。自觉接受管理部门及网民监督,定期清理整治,营造清朗正气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语言大学生
语言是刀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学生之歌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新大学生之歌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论语言的“得体”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