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幼小衔接
2023-09-19林巧凤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三实验小学
林巧凤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第三实验小学
现阶段,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因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和学习状态,往往会有很大的学习压力。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甚至会产生厌学和惧学的心理。为了有效解决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就必须要掌握小学教学和幼儿园教学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以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前提,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设计和有效规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化和综合化的学习需求,全面挖掘与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加强对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把握幼儿园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点和关键点,明确实际的教学方向和目标,将现代化教学方法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状况,科学借鉴幼小衔接教育经验和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立足学生现状和教学需求,从不同角度入手改进和完善教学,科学构建符合幼小衔接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很难快速适应骤然提升的学习难度和繁重的小学语文学习任务。而且,一些小学教师习惯于根据教材设计课堂教学,或是结合教学大纲要求规划与设计教学。其中,教学内容相对单一,且部分教师为了不使小学生分散注意力,往往不会引入过多的课外元素。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身活泼好动且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很感兴趣。幼儿园的学习内容更多是以图片和简单文字为主,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文字篇幅较大。以此为依据开展语文教学,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还会使学生对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内容产生抵触和厌倦的情绪。幼儿园阶段与语文相关的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与实际的小学教学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有的教师在整合课程内容时,没有充分地考虑幼小衔接特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导致引入了难度过高或难度过低的语文教学内容,或是所引入的教学内容过多,从而使学生混淆了学习的主次。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对幼小衔接教学的开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制约。
(二)教学方式相对单一
受以往语文教学思想和理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教师为将教学重心放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会通过单向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会使其形成固化的语文思维。一些教师认为,幼小衔接只是幼儿园的工作,本身对其关注度和重视度不足,没有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来做好幼儿园和小学教学方法的过渡和衔接,骤然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学习过程当中将会存在较多的矛盾和问题。部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思维状态和学习动态,其课堂教学的流程相对固定,即便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也只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展示固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规律,从根本上来调整和创新教学方法。这不仅难以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还会使幼小衔接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有效互动实践
与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幼儿园教学模式相比,小学语文教学更加严谨、规范,对学生的约束和要求更高,且受到语文课时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教师很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互动时间;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还不强,这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幅增加;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明显,但教师在设计语文实践和互动环节时,没有从幼小衔接的维度出发进行整合,语文实践缺乏个性化和创新化,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需求,甚至还会影响学生实践参与度和主体性的提升;有的教师为了不过多干涉和影响学生,往往只是在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践任务之后才进行总结;由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本身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自身的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较为有限,若缺乏教师的引导或指导,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存在较多的矛盾和问题;当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无法解决相关的实践问题,其自信心和主动性将会受到打击,进而严重影响幼小衔接模式下的语文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幼小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全面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幼小衔接
在新形势下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必须要从幼小衔接的层面出发,了解相关的教育政策方针,掌握幼儿园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在全新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研究,明确语文教学当中的难点、重点、要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倾向和能力层次进一步挖掘与整合,利用更加有趣、生动的内容导入语文课堂教学,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同时,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文学科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关注,科学引入一些能体现语文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兴趣的生活化教学内容,并借助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在恰当的时机引入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网络上的海量教学资源,或访问基于幼小衔接教育的语文教学资源数据库,根据教学主题和学生培养目标进行提取。在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的同时,全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例如,在进行“乌鸦喝水”的教学过程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来收集相关资料,利用以乌鸦为谜底的谜语来导入教学。借助幻灯片课件向学生直观介绍乌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认知,谈一谈对乌鸦的感知和理解,通过交流和探讨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种动物。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课文和学生的兴趣倾向,如利用《乌鸦喝水》的电子绘本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后,再加入一些拓展性和趣味性的知识点,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乌鸦和狐狸》《乌鸦报恩》《乌鸦反哺》《乌鸦与孔雀》等故事,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阅读和学习,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还可以围绕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除了用小石子之外,乌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瓶里的水?”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进行探究,大胆地各抒己见。在全面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实际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生动,并达到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师也可以在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前提下,推荐其阅读与动物有关的故事,如《猴子捞月》《断了尾巴的狐狸》《公鸡和山鸡》《聪明的兔子》《枭鸟搬家》等绘本,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入手来进行有效学习和阅读,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有效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幼小衔接
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注意小学教学方法和幼儿园教学模式的衔接,考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学习需求等方面入手,以先进教学手段为依托,对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优化,构建学生喜欢的动态化、交互化、多元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还需要围绕实际的课堂教学主题,创设具有幼小衔接特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具有导向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以此为切入点,在相应的情境和环境下进行学习、思考、分析。这样不仅能提升幼儿园教学模式和小学教学模式的融合度,还能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例如,在进行“端午粽”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看《端午节的由来》的动画,借助有趣的画面和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认真观看,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以使学生对端午节和粽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接着,教师结合主题提出问题:“除了端午节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不同地区的人过端午节时的风俗和习惯有什么区别?”“作者是怎样介绍粽子的?”“文中的‘我’为什么没吃粽子?”“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别?”……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下进行趣味性阅读,通过有效讨论和分析解决上述问题。在介绍粽子时,教师可以制作时长在3~5 分钟的微视频,直观向学生展示粽子的特征和包粽子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行讨论、揣摩、学习,或让学生根据情境当中所展示的过程,自主准备相关道具,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包粽子游戏,让学生根据视频引导和文中描述进行操作,并对学生包出的粽子进行评比,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教学完成之后,教师也可以设置“粽香端午节”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阅的方式,了解更多端午节的风俗和习惯,自主进行总结和分享。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节日魅力,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加强互动实践教学,实现幼小衔接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幼儿园语文教学的游戏教学法和活动操作模式,掌握在玩中学习的方式。结合小学阶段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要求,优化和调整语文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应科学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更受学生喜欢的知识竞赛、成语接龙、拍手儿歌、语文游戏、角色扮演等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营造相应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能快速集中注意力,并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互动和学习,以全面提升学生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喜爱度和参与度。教师要关注不同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个体特质,在实践教学环节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根据幼小衔接要求和语文教学需求,将4~8 个学生分为同一小组,确保小组当中学生的优势、能力、性格、水平、思维的互补,并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情况和教育培养目标,科学设置难度适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任务,并结合学生表现来调整实践难度,以确保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体性,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和不适感。
例如,在进行“比尾巴”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自己生活当中常见的动物的照片,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和探讨,并在课堂上展示本小组的成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动物尾巴的特点;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信心和主体性,使语文实践氛围更加活跃和轻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对话的方式阅读课文,借助教材的插图和文章描写,更好地掌握孔雀、鸭子、公鸡、松鼠、兔子、猴子等动物尾巴的特点;也可以为学生设置“森林比尾巴大赛”,借助信息设备展示活动情境,向学生介绍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尾巴,动手制作相关道具,并分角色朗读。教师还需要参与到学生的游戏和活动当中,引导其根据游戏规则来进行互动和交流,使学生能学会利用多种方法来描述动物尾巴的特征。在全面加深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完成后,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拓展“比耳朵”的活动,引导学生参考课堂实践自主设计和策划活动,并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实践。这样不仅能使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提升和成长,也能全面促进幼儿园实践教学和小学语文实践的融合与渗透。
综上所述,小学教师必须要全面重视幼小衔接,充分掌握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制定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幼小衔接式语文课堂教学方案,有效引领语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教师必须要树立全新的幼小衔接教学思想,利用各种方式与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掌握幼儿园教学情况和学生特质,结合实际小学语文教学标准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增加幼小衔接教学内容。教师还要对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反思、总结,了解教学当中存在的弊端与局限,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幼小衔接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组合,构建全新的小学语文高效化课堂,利用更加直观、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还可以在考虑学生的综合学习需求和幼小衔接教学要求的前提之下,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互动氛围和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为新形势下的幼小衔接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同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