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
2023-09-19贺永红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车家岸小学
贺永红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山丹镇车家岸小学
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汇聚成了如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礼尚往来、餐桌礼仪、尊老爱幼等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从古至今,依旧值得学生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学生需要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单纯的道德与法治说教课程难以让小学生理解,甚至会让小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无聊。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在一起,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其教育价值非常大,还会让学生重新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要发挥其正确的教育作用,以此达到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的教学目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容体系不完整
在现代课程教育中,很多课程的开展都已经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从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来看,主要是通过语文科目和道德与法治科目进行融入,而针对其他科目的融入则非常有限,而且小学阶段并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在对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其内容体系构建并不完善,在实际的学科教学融入中,教师还需要对其融入的具体策略以及融入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小学生可以学习和接触更加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二)教学方式亟待改进
一些小学生还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大部分学生生活在网络环境中,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误解。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注重自主学习的管理,同时也没有在教学中专门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导致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面对新课改的提出,虽然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确实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创新,但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融合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是积极响应新课改号召的重要体现,代表着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和新的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目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开展中,还有一些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创新。
(三)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在互联网背景下,各种思潮影响着当代小学生的价值判断,甚至误导了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一方面,一部分学生未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和时代意义。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存在认识偏差,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如外来文化“潮流”。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淀的智慧结晶和在现代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各小学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在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下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旧观念,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懒于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师团队建设不足
在各大小学的道德与法治工作中,教师处于重要地位,同时,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也是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团队缺乏合作。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主要有道德与法治教师和辅导员承担,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主要由专业教师承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二者的工作并不完全具有体系性和系统性,缺乏合作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相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当代小学生的思想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学习知识方面也有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如何凭借个人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通过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来开展相应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命题。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有大量关于道德建设的内容,如小学生十分熟悉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儿童启蒙读物。这些读物内容通俗易懂,十分适合作为启蒙读物,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这些启蒙读物十分熟悉。当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教师将这些经典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体系中,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并以启蒙读物中的德育元素为切入点,更好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健全小学生认知框架
小学生由于阅历较少,缺乏完整的认知框架,在认知某一事物或者某一现象时,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问题。这种背景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加入经典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小学生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认知框架。经典文化元素中有很多经典故事,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郑人买履”“井底之蛙”等,这些经典的儿童故事情节生动,小学生在学习这些故事时,会逐渐了解故事中主人公的思想以及行为动机,通过模仿主人公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知框架。此外,这些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是非观和价值观,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组织学生参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重点是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实践活动对当前的教育课堂有很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实际生活中贯彻良好的思想态度,还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校园氛围。为此,学校要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基础举办更多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利于社会及个人发展的社团活动,学生要态度端正,参加任何活动都要以学习知识为目的。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进行实践活动,或者给学生布置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过程中可以再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利用多元化方法实现教学的融合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找准融合切入点,确保融合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汇总爱国主义维度的教育工作时,教师可以将长征故事、革命战争故事融入相关的理论内容中,以此激发学生对整体课程内容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要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微课视频等,并结合爱国主义教育不同历史时期的切入点,分别准备革命战争时期的电影或纪录片素材、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影视作品,将道德与法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教学转变为具体的文化渗透和交流学习。教师可在学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后,鼓励学生谈谈个人的感受,以此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和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素材的搜集和准备中,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到不同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进一步明确其与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开展所存在的密切关系,进而为取得融合教学的良好效果打下基础。
(三)构建课程,充分融合教育内容
为了让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师要不断探索适合小学生,并且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而在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想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得到有效的融合,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把握小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小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这样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变得更加兴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强,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更加有益。此外,小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虽然有自己的一些观点,但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是非观念上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一定要注重选择适合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同时,也可以使小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
(四)在道德与法治教育模式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作为学生和教师互相交流信息与提升的一个过程,学生与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事实上,我国大部分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教师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道德与法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分融合。这就意味着小学应积极改变以往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模式,并对其加以革新,以便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成效。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模式,为学生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讨论、竞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透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中
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学生素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浓郁的人文气息可以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且成绩优异的学生。所以,小学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小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典故等对学校的景观和建筑命名;在校园内张贴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报,设置名人的雕像等;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话剧表演等文化教学活动。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为学生创设较为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如此,小学还应该将人文精神当作基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中构建贴合人性发展的课程,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结合人文素质教学资源、心理健康教学资源等多项人文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增加学生自身的文化底蕴,并促进小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让小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六)全面贯彻理论实践结合与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增强锻炼学生将所掌握的理论性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通过举办主题论坛、演讲等活动,创造学生在活动中共享、交流、学习的机遇,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负责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与辅导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应适当给予引导和支持,加深学生对问题导向的理解,并结合教育效果制定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等。
(七)建立动态全面的德育评价机制
当前,小学德育评价仍存在德育评价地位弱化,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评价方法陈旧、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好,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不足,缺乏动态评价等问题,不利于德育评价的长效运行。基于此,本文认为,教师对学生思想道德和道德与法治水平的考核,应该从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中进行综合评价。在班级内部建立班级动态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但有教师的评价,还要加上学生与学生之间最广泛的评价和监督,并探索引入家长、社区人员参与,打造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对班级管理评价的行为规范进行细化,针对每一个行为准则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在相对小的一个时间段内进行一次综合评价总结,这种综合评价的时间间隔最好是两到四周进行一次。然后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对每一次间隔评价的标准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然后对学生给出相对完整的综合性评价。这种动态的综合评价过程不但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真实的行为表现,还可以有效地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能为后期开展德育与道德与法治教育提供分析和反思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