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2023-09-17孟玲赵阳李兆斌

华章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数学

孟玲 赵阳 李兆斌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中职院校数学课程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指出中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为保证“课程思政”顺利开展,应该从顶层设计、数学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考核体系三个方面着手。中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可以通过数学教材的思政元素挖掘、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等四个方面实现。列举了四个具体的数学“课程思政”案例,为中职数学 “课程思政”提供了相关的素材。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等职业教育;数学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可见,教育从来不是纯粹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教育还承担着育人的重任。然而,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更加偏重于学生的文化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模式是对关于人本身的培养和对其专业性、知识性培养的割裂,使得教育缺乏全面性的目标构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阻挠。教育部门已经着手纠正重学习、轻育人的现状,在教育系统推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中职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数学课程,其讲授时间长、影响大、教学受众面广。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一、“课程思政”的源起及现状

“课程思政”是顺应新时代教育的产物。其实“课程思政”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只不过该名词是近些年才被明确提出的。目前大致认为“课程思政”源起于2014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此次会议成为“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推力,自此“课程思政”引起学术界关注。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全面推广“课程思政”工作。

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该《意见》要求: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深度挖掘中小学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此后,“课程思政”改革在全国中小学轰轰烈烈地展开。目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已经在国内各教育阶段全面铺开[2]。

二、中职生心理发展规律及数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6-19岁之间,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中职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学生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只有掌握了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具体来说,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不理想,在学习上存在着惧怕心理,对各门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在行为上,自控能力较差,具有明显的冲动性,极易出现偏激行为;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在心理上,具有叛逆、易质疑等特征,对周围的人和事物容易产生无缘由的质疑。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指出,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难以始终保持自我一致性”的问题。该阶段,他们的思想复杂多变,情绪波动大,自我约束力差,极易“冲动行事”。

(二)中职数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德育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对他们进行机械说教、高压看管皆非良策。甚至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学校普遍开设的显性德育课程,通过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产生道德教育,它的目的性强,但这种强行灌输的德育课程,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起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而数学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隐藏在知识点背后具有育人价值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与课程教学内容或是教学环节相融合。潜移默化地将正确的人生观传递给学生。这种德育形式相对隐蔽,能够绕开学生的心理“雷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教育的影响,效果会比直接显性教育要好很多。所以,在中职学校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课程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一门主要文化基础课程,是“课程思政”最好的平台之一。在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势下,中职数学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三、中职数学“课程思政”策略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的机制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过程中,首先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和机构的政策及制度支持,以保障“课程思政”顺利实施。其次需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课程标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等的重新修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体系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等层面的完善。各教学单位则要从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打造示范课程和培养专业化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等方面,保障“课程思政”的实施与发展。

(二)提升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加强中职数学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其实施的质量。所以,转变数学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至关重要。数学教师多年形成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习惯,导致部分教师对数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度不够,认为与己无关。这就需要加强对中职学校教师“课程思政”的培训,学习“课程思政”相关的政策、文件。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定期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教研会、“课程思政”教学大赛等活动。只有数学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才能保证数学“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

(三)把“课程思政”工作纳入评价及考核体系

学校要把“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纳入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中,履行好监督职能,让“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落到实处。首先,学校领导要担当主体责任,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考核和激励机制上形成完善规范的制度[3]。其次,学校教务部门可从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研究、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德育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进行督导,督促专业课教师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在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等方面,可以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比较好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现数学“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深入挖掘中职数学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探索育人途径

数学是人类经过长期活动形成的一门学科。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尤其是初等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很多章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方位多渠道探索中职数学“课程思政”的途径,挖掘“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数学课程教学,可以从数学课程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资源,甚或是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等各个方面挖掘具有育人价值的思政元素,进行构建转化,融入数学教学之中[4]。结合日常教学,列举四个典型的教学案例:

1.把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在讲授函数的极值时,把函数起起伏伏的图像与人生相联系,引导和教育学生: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会一帆风顺,都会经历顺境和逆境,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喜悦也有哀伤。在到达人生巅峰的时候,清醒警惕,谨慎从事,不忘乎所以;在人生的低谷,勇敢坚强,不失斗志。通过这种人生哲理的融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和抗拒挫折的意志,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陷入低谷时能够有正确的态度去认识困难,并有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斗志。

2.在讲授”指数函数“相关知识点时,结合之前疫情,建立病毒传播速度指数模型,通过实际数据来体会病毒的传播速度之快以及我国在疫情不同阶段采取不同防疫政策的重要性。在这场全民参与的抗疫阻击战中,每一个人具体的防控行为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疫情防控的态势。树立起防疫抗疫人人有责的主体意识。抗疫阻击战中所呈现出的种种平凡却伟大的事迹,充分展现了我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3.在讲授“分段函数”相关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我国当前实行的阶梯水价政策,建立分段函数模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探索我国目前的淡水资源现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弘扬珍惜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和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社会风尚。

4.将我国取得的成就或是发展战略构想融入课堂,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讲授“等比数列”相关知识点时,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到203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90万亿元,建立我国1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模型。从小处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奋斗,从大处融入爱国情感的培养,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同时也激发学生爱国热情[5]。

除了上述素材之外,数学的发展历史、数学家的奋斗历程等,也为数学“课程思政”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进行融合,通过这些先进的素材,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实现“课程思政”的全面拓展。

(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思政元素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思政元素与中职数学融合的教学中,可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积极性。相比于传统教师空洞说教的授课方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以活动的画面把过程全面展示出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数学中抽象的理论。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信息化技术可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簡单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6]。

(三)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活动不应只局限在课堂上。结合数学课程内容,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课。例如,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比”这节课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国旗杆的高度,并进行交流,比较每组测量方法及结果。这样既可以传授相关的数学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及团结协作精神,并在活动中融入一些与国旗相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心。

(四)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德育元素的融入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数学课程中的概念和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只靠教师的课堂讲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小组合作学习法:根据学生们的学习差异以及个性特征将班级成员合理搭配,分成小组,学生们分组学习、分组讨论、共同思考、共同总结。小组成员之间展开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小组之间竞争”的教学模式。每个学生作为小组的一员,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是一致的,只有全体组员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成功。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能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掌握很多平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在相互探讨和交流的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

结束语

思政元素的融入,不但不会影响数学知识的传授,反而会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增加了数学课的吸引力。技术会过时,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伴随学生的一生,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课程思政”是赋予课程的灵魂所在,应该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课程的始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李洁坤,陈璟.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9(52):120-121.

[3]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4]孙国伟,陈英葵.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及趋势[J].教育进展,2021,11(3):690-699.

[5]何海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9.

[6]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1):59-61.

作者简介:孟玲(1977— ),女,汉族,山东潍坊人,青岛市技师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基础数学。

赵阳(1990— ),女,汉族,黑龙江绥化人,青岛市技师学院,工程师,本科。

研究方向:园林工程。

李兆斌(1982— ),男,汉族,山东桓台人,山东工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科研立项课题“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技校数学课程建设”(课题编号:RSJY2022-Y061)。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数学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浅析中职数学课与专业课的衔接
“新常态”下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三大转变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校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