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与奥尔夫教学法视域下电子管风琴教学的比较研究
2023-09-17张静
张静
[摘 要]当前,高等艺术类院校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教学改革与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在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中,铃木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各具优势,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二者在识谱、节奏和演奏技法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 电子管风琴教学
电子管风琴也被称为双排键电子琴,是一种集成度较高的电子乐器,它可以模拟演奏绝大多数乐器的音色,演奏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因此,电子管风琴也被称为“一个人的乐队”。目前,开设电子管风琴专业的高校已达130余所,为了更好地适应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音乐类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当前,我国艺术类高校的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实践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在电子管风琴课堂教学方面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电子管风琴专业作为一门集演奏、编曲、作曲为一体的复合型交叉学科,不同教学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显著,研究不同教学法视域下电子管风琴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具有实践性意义。
铃木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内容简述
1.铃木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是由日本教育学家铃木镇一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是世界四大教学法之一。他提出,教育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二是将知识和技能有规律有方法地进行传授,也就是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才能教育”。当前,铃木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各种器乐教学中,在音乐教学领域取得了高效的教学成果。
铃木教学法的核心理念是才能教育,主要包括早期教育、环境和训练方法三大内容。第一,音乐教育要从早期开始,早期教育是决定孩子一生的教育,铃木认为,才能不是天生的,是在良好的早期教育环境中形成的。早期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身心发展的规律,才能是自然而然培养起来的。第二,铃木认为才能的形成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好的环境可以形成好的才能,如果父母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在音乐教育早期就为孩子播放经典乐曲,使孩子沉浸在动听的音乐中,有利于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敏锐度和审美能力,这对于学习音乐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铃木也强调了父母的重要性,他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儿童接受音乐教育之前,父母首先要进行学习,父母和孩子一起接受音乐教育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第三,铃木教学法重视在教学中“反复强化训练”,要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铃木教学法主张在器乐训练中进行反复强化训练,通过采取不同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来进行强化训练,最终完美地将作品呈现出来,这种“反复强化训练”不是单纯的动作重复,而是多种形式的反复,每一遍演奏都要有更高的要求。
2.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著名作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来的,奥尔夫教学法主张“原本性”、“即兴性”和“整体性”的教学理念。“原本性”音乐是指大众参与的音乐,每个人参与到音乐中来,将动作、舞蹈、语言充分结合,所有人都是演奏者和参与者,通过展示语言和动作等人类最自然和朴素的行为要素来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原本性”的教学理念就是使受教育者的脑、心、口和四肢都能够参与到音乐中,全身心感受音乐的美感和各种音乐要素,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地位。“即兴性”是一种操作行为,指通过游戏入手,以即兴学习为教学的出发点,在即兴表演中要重视统一的节奏感,“即兴性”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原本性”音乐素材基础之上的,是对“原本性”音乐素材的重组和创新。奥尔夫强调,教师不需要过多地讲授,而是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作,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美感和内涵,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整体性”是指音乐作为一门整体性艺术,将语言、动作、舞蹈等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模式,蕴含了教育的整体性内涵。
奧尔夫教学法和铃木教学法具有一些相同点,二者都强调对学生的美育,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目标;二者都是从本国国情和人的成长规律出发,结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二者都强调受教育者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奥尔夫教学法产生于西欧,铃木教学法产生于东亚,由于产生的时间和背景不同,二者在教学理念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同。奥尔夫教学法适用性广,教师有广阔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铃木教学法强调早期教学,教学理念更加关注技能训练方法的运用和父母的作用。
铃木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视域下电子管风琴教学的异同
1.教学理念方面
铃木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都重视人的培养,但二者培养的角度却不同。奥尔夫强调在培养和造就人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奥尔夫教学法在电子管风琴教学应用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将“人的教育”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铃木教学法则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将电子管风琴作为教学工具,最终实现学生的人品塑造。虽然二者都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但是奥尔夫更加侧重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将音乐、舞蹈和语言等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这也是奥尔夫教学法最核心的理念——“原本性”的体现。铃木教学法在电子管风琴教学应用过程中,则侧重于“模仿”,通过不断模仿使学生适应外部的刺激来提高他们的能力,强调的是反复教学。
虽然二者都强调“培养人”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学效果不尽相同。奥尔夫教学法让学生逐渐喜欢上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喜欢音乐,进而培养出乐感。但是铃木教学法则注重在儿童时期就接触电子管风琴,了解其音色和演奏风格,让学生视唱聆听悦耳的曲目,培养其乐感和想象力,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电子管风琴演奏者。总体来说,奥尔夫教学法更侧重音乐素质的提高,更加适用于中国的电子管风琴教学环境。
2.教学目的方面
铃木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都强调音乐教育要以人为本,但是指向却不尽相同。通常来讲,教学目的指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思维能力、创造性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或者产生的结果。虽然奥尔夫教学法和铃木教学法都强调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目的,但前者更注重对受教育者心灵的滋养,它强调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避免受教育者内心的荒芜,丰富受教育者的心灵,因此,在电子管风琴教学过程中,奥尔夫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电子管风琴的专业教育使人们找到应该具备的宝贵品质,他追求的是人类高尚的情怀和品格,这才是奥尔夫创办教学法的初衷。
铃木教学法也强调以人为本,但是更加强调其不是为了培养具有高超演奏技能的音乐天才和神童,而是要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铃木认为,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人格,追求心灵和行为的美好与高尚,因此,在电子管风琴教学过程中,铃木教学法强调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演奏技能的训练,还要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他还强调,音乐教育和精神信仰有紧密的联系,通过电子管风琴专业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仰,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才是铃木教学法的最终目的。
3.课程设置方面
奥尔夫教学法在电子管风琴教学中引入了集体授课的形式,通过游戏编排来使学生感受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强调学生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集体课中,学生可以共同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培养了协作能力。铃木教学法在电子管风琴教学中采用一对一为主、集体课为辅的授课模式,一对一授课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快速了解学生的问题,及时纠正。除了一对一上课,铃木教学法也会设置集体课,举办音乐会,通过合作学习、鉴赏音乐和集体演奏来提高音乐素养。总体来说,在奥尔夫教学法教学中,教师要像启明灯一样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铃木教学法则要求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
4.课堂主体方面
奥尔夫教学法反对“教师中心论”,它强调教師在课堂中应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进行授课,教师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进行精准备课,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电子管风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活跃课堂氛围,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经过培训和考核才能够任教。
在铃木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弹奏时出现的错误,通过反复的技能训练纠正错误,提高演奏水平。铃木教学法教学的课堂更侧重发现问题和纠正问题,教师在每节课后都会结合错误的地方布置相关的作业,并进行正确的示范演奏,不断提高学生的演奏技巧。因此,铃木教学法要求电子管风琴教师具备专业的演奏水平和优秀的演奏能力,掌握电子管风琴的演奏技巧,并具备组织课堂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铃木教学法开展相关教学。
5.音乐题材方面
奥尔夫教学法主张“原本性”,在选用的音乐题材方面多属于“原本性音乐”。“原本性”是指属于原始素材和起点的,接近自然和人的本能的,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因素。奥尔夫教学法主张以节奏为基本的音乐元素,也称之为“原本性节奏”,它最大的特点是节奏突出,铿锵有力。
铃木教学法中音乐题材的选择多属于经典性音乐。铃木镇一认为,只有学生沉浸在世界级大师演奏的名曲中,才能培养出他们对音乐的敏锐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铃木为初学者安排的学习内容大多数是具有歌唱性和旋律性的,艺术感染力极强的世界级音乐作品的片断,通过不断循环播放优秀的大师级作品片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
铃木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在电子管风琴教学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高等艺术类院校在电子管风琴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师并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枯燥地传授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和练习,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外,高等艺术院校的电子管风琴数量有限,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充裕,演奏技巧很难提高,影响了电子管风琴教学的效果。因此,要结合电子管风琴教学现状进行改革,解决其存在的主客观问题,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不仅要扬长避短,更要取长补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1.识谱教学方面
电子管风琴教学一般都是从识谱开始的,教师往往从播放示范演奏音乐开始,使学生逐渐熟悉电子管风琴的音色、音响等。教师在使用铃木教学法进行识谱教学时,往往采用的是模仿的方法,包括示范模仿演奏和音频模仿演奏。铃木教学法强调,教师播放示范演奏以后,要通过示范模仿演奏的方式教授学生识谱,示范模仿演奏对于电子管风琴初学者比较适用。学生在初学阶段的识谱能力较弱,无法掌握所有的识谱常识,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掌握识谱常识之前进行多次示范,不仅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当学生能够熟练演奏时,教师可以进一步采取音频模仿演奏形式。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也就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即兴性”与“原本性”教学理念的体现。在电子管风琴教学初期,教师可以运用“原本性”教学理念,通过设计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即兴发挥。例如教师播放一段管风琴作品,让学生听到音乐后即兴做出相关动作,教师结合学生创作的动作进行舞蹈编排,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了识谱常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另外,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识谱常识,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乐理知识即兴为所学习的乐曲谱写简单的伴奏,可以单独谱写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编写。
2.节奏教学方面
在节奏教学方面,铃木教学法更加注重通过对学生的早期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铃木镇一曾说“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在早期教育和早期教育的环境中形成的。才能类似于语言能力的形成,都是在自然而然的环境中培养起来的,是在自然不紧张的状态下形成的”。学习电子管风琴要有良好的音乐环境,使自身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通过日复一日音乐的熏陶和感染来提高对音乐的感知能力,特别是节奏感。因此,铃木教学法强调的是在早期教育中提高节奏感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节奏训练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原本性”教学理念强调的部分,奥尔夫教学法一直将节奏教学作为重要内容,强调学生要参与进来,通过身体的四肢来创造声响,例如拍手和跺脚等方式,塑造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可以通过乐器击打节奏,让学生进行模仿,进而理解节拍的强弱。教师也可以在电子管风琴上先为学生演奏,让学生跟着音乐走,通过摇头、跺脚和拍手等方式参与到音乐当中,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也解决了演奏时的节奏难点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这也体现了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原本性”教学理念。在电子管风琴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节奏感的重要性,通过调动学生的脑、心、口和四肢来增强节奏感,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另外,声势教学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一部分,借助人体的动作发出不同的声响用于节奏训练。除了通过声势教学来进行节奏训练外,奥尔夫也强调借助语言的力量加强训练,通过训练学生的朗诵能力来提高学生的节奏和韵律感。
3.演奏技巧方面
对于电子管风琴初学者来说,演奏技巧至关重要。初学时,对于连音和非连音、跳音等基本功的学习是重要内容,进而延伸到和弦与音程的演奏。这种教学过程符合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原本性”特征。奥尔夫强调,“原本性”不是单纯的音乐,而是和舞蹈、语言、动作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学生自己参与的音乐,使学生的心、脑、口和四肢等都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属于发现式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音乐的美感,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局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弹奏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放松,用心去体会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鉴赏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教师在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时,可以引入一些耳熟能详的曲子,让学生通过“哼唱”的方式表现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奥尔夫教学法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铃木教学法强调反复强化训练,通过教师科学地指导进行反复强化训练,可以达到技能的完美演奏。但是反復强化训练不是单纯的没有科学指导的训练,是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在科学的训练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在电子管风琴学习的某一阶段,学生通过在家练习某一首曲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就会继续下一曲的练习而不再要求学生继续练习,当学生需要再次练习上一首曲子时,演奏技能直线下滑,这种现象在电子管风琴教学中十分常见,给学生演奏技能的增长增加了阻碍。实际上,铃木镇一强调的反复强化训练是多形式的反复练习,教师要对每一遍反复练习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每一遍反复练习让学生的弹奏技能有所增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达到更好的演奏水平。
结 语
对奥尔夫教学法和铃木教学法进行比较研究,为我国电子管风琴专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管风琴教学体系。具体地说,奥尔夫教学法蕴含了“原本性”、“即兴性”和“整体性”教学理念。铃木教学法则侧重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环境以及反复强化训练的教学理念。在识谱教学方面,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铃木教学法则侧重教师的示范模仿演奏;在节奏教学方面,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脑、心、口和四肢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铃木教学法则提出要在学生的儿童时期开展早期教育,并完善早期教育的环境,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在演奏技巧方面,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舞蹈、语言和动作等的紧密配合加强亲身感受,进而提高演奏技巧,铃木教学法则强调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开展反复强化训练,通过反复训练来提高演奏技能。因此,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一课一策”,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晨曦.铃木镇一教育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3]张佳伟.奥尔夫、柯达伊、铃木教学法在我国儿童小提琴教学中的教学研究——以济南市区艺术培训中儿童小提琴教学为例[D].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