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3-09-17张宏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宏

[摘  要]法学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已经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教育体系,作为法律专业核心课程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对人才培养成效具有多重影响。明确法学课程思政的伦理意义,是确保课程思政元素深度挖掘,教育成效充分体现的重要支撑。本文在明确法学课程思政内涵及实施目标的基础上,多元探寻法学课程思政的伦理意义所在,并结合实际提出教学改革推进路径,以此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法学  课程思政  伦理意义  教学改革

课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课题《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编号:2022209Y)。

引  言

良善公民培养、法律工作队伍建设、政法管理人才建设,都需要依赖最为基础的法学课程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法学课程思政建设是建立在课程思政体系逐步完善和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全方位明确法学课程思政实施的伦理意义,坚持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不仅是课程教学体系优化的基本要求,更是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法学课程思政改革的认识

1.法学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在專业课程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指的是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要以新时代高等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要求,以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挖掘为基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规律,以专业课程承载思政教育,推动高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教育体系。课程思政不是专门的课程,但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在实施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学生理念与价值观培养,通过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体系的有效融合,能够在强化学生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法学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与法学教育专业领域的有效融合,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和道德素质培养,使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和素质结构,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全面提升。因此法学课程思政既具有课程思政的一般特征,又充分体现出法学素养的导向要求。

2.法学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协同育人体系的重要实现路径。结合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法学课程思政实施目标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法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切实体现出思政教育对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培养体系运行的促进作用。其次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职业理想追求,在未来从业过程中,能够坚守本心,合理运用专业职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最后是要通过法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灌输,提升思政教育话语权,引导学生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其目标导向,实现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的全方位培养。

3.法学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

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是新时期高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基本路径,在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如下方面原则:(1)导向性原则,在法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中,必须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的基本导向,明确社会主义建设新型法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明确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水平提升的目的,切实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基本先导,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2)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是指在法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明确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衔接要求,要在能够深化学生思政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将思政理念指引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推动学生思政实践行为外化。(3)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课程思政体系构建过程中,要能够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贯穿学生专业成长的所有环节,确保思政教育充分体现。

法学课程思政的伦理意义

1.为伦理实体存在提供精神合力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中,将伦理实体界定为个人安身立命之所,长期处于无伦理或伦理实体破碎状态下,个人也就失去存在的依据。其认为家庭、社会、国家是伦理实体发展的基本阶段。新的伦理学体系中,将人类共同体作为伦理实体的最高等级,家族、社区、社团、民族、国家等,都是人类共同体伦理实体存在的具体形式。伦理实体的存在和发展,受物质因素、情感因素、精神因素等共同作用,但是物质因素聚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情感因素容易受外部影响而波动,只有精神因素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并在群体中产生合力。高等院校同样具有社会共同体的性质,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发展中,必须要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的优势,培养大学生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法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构建,对法治人才培养和未来法治队伍建设具有直接影响,对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未来发展、社会有序运行及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影响。探索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为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合力,是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的基本层面。

2.推动法律职业共同体伦理素养提升

法律职业共同体是由各个系统、各个岗位的法律工作者所组成的,无论处于何种系统和工作岗位,在从事法律相关职业活动时,必须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素养是以法律道德为基础,包括法律知识和社会常识在内的综合素养,只有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情形下,才能够真正做好学生法律道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将法律作为谋生工具的同时,要学会敬畏法律,尊重法律的尊严,相信法律所具有的权威性、担当性和公正性。在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和处理问题时,要遵循法律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真正将法律的公平正义体现出来,为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为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支撑

“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人的成长发展,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这应当以教育为基本支撑。高等教育是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关键阶段,也是价值观逐步成型的关键阶段。专业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承担起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双重责任。依托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坚持以育人本质要求为导向,将价值观教育贯穿至教学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多元支撑,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切实体现,也是法学课程思政伦理意义的基本体现。

4.提升法治中国建设意识

法治中国建设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基本方略纵深发展,是法治中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基本保障。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青年法治人才的培养,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体系,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自豪感,引导学生在就业后更好地选择本专业岗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还能够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专业技能,投身法治事业的远大理想不变,树立为法治事业奉献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课程思政的全流程贯彻,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法律工作从业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思想层面克服职业倦怠,提升从业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路径

1.明确德法兼修课程思政目标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必然面临多方面问题,对教学改革成效产生负面影响。要确保这些负面因素得到有效控制,确保教学改革成效充分体现,必然要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德法兼修目标。法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共通性和交融性,这成为德法兼修目标构建的基础。法学课程教育在本质上体现国家意志,不同性质的国家在法治观、人权观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也决定了法学人才培养同样要基于意识形态差异出发,培养适应国家法治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体的,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实现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引领、价值观引领。

只有充分挖掘法学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融合至法学专业知识教学的各个层面,明确德法兼修的基本目标,才能够真正为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指引,为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在明确德法兼修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当对目标进行层次分解,推动教学改革逐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初级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认识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融合的意义,明确个人思政素养结构的基本组成,做高素质公民的践行者。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层目标,则应当是确保学生认识个人思政素养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树立终身践行的观念,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法律工作者。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目标,则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法学思政的传播者,尤其是在专业活动开展中,对公众产生积极影响,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2.明确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导向

公平正义是法学专业价值伦理的核心,也是法学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应当坚持的基本导向。在当前法学专业教育体系中,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认识到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认识到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伦理意义,但是受到个人知识结构和教学组织能力方面的限制,还无法真正将公平正义核心价值的导向作用显现出来。因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过程中,法学专业教师不仅要强化专业理论课层面的改革,明确公平正义价值引领作用体现的重要性,还应当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注重对公平正义的追求。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实践的有效对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对公平正义的认知,多元化、深层次践行法律的公平正义,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公平正义作为职业信念的基本导向和终身追求。

3.深度挖掘法学课程思政元素

深度挖掘法学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效对接,是确保课程思想伦理意义作用显现的重要基础。法学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类型,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都蕴含有各自不同又相互关联的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资源的能力,也应当成为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宪法学》课程为例,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做好基本条文的知识讲解之外,还应当以各种形式向学生传输条文产生及修改背后的历史背景、国家战略、政策演变特征等,让学生能够通过宪法内容的历史沿革,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中国法治化进程推进面临的困难,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以更加坚实的理想信念投入到法律职业工作中来,成为法律公平正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

4.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法

法学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和伦理意义已经被广大法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可,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依然存在多方面限制因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法,是有效规避这些负面因素影响、实现德法兼修育人目标的路径。

在教学模式改革层面,应当遵循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一般规律,强化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知,强化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主要强化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使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效融合,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优势,推动思政教育与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衔接。

在教学方法应用层面,必须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尤其是在思政理论方面的关注,应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远程法律服务所等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学活动,在满足学生知识学习、法律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思想观点讨论、交锋和碰撞的平台,最终实现价值观指引,实现学生在文明、公正和诚信方面认识的统一。同时,还应当通过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课程思政融合改革的良好环境,基于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聚焦价值焦点,充分体现學生的主体地位。

5.加强师资队伍及保障体系建设

在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坚持以学校党委和院系党支部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对法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基本指导,深入做好教师政治素养培养。二是要引导教师明确自身对学生思政素养培养的影响作用,深刻领悟和消化法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全面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执行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等内容灵活地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为课程思政伦理价值实现提供有效支撑。三是要加强教师新媒体技术培养,尤其是要强化微课视频制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等学习活动提供支撑,形成良性互动的法学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保障体系建设,应当关注如下方面内容:首先是要强化多媒体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尤其是线上教学平台建设,要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组织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雨课堂、蓝墨云班及学校自主搭建的平台,确保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其次是要强化法学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库建设,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相关的重大事件、历史人物资料纳入教学资源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的需要,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效率。最后是要构建完善、高效的师生互动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平台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得到教师回复,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灵活性。

6.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的全方位评价,精准分析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方式,确保课程思政伦理意义充分体现。

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优化应当从如下层面入手:一是要将思政考核纳入评价内容并合理设定比例,通常情形下,思政考核占比以10%~20%为宜;二是在具体考核方式上,要避免单纯以理论记忆或概念分析为主,实现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的融合,将思政考核点以灵活的方式融入法学专业知识点考核中;三是要注重对学生课堂参与、第二课堂等方面的考核,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实现对学生成长过程及思想动态的关注,激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践行思政的积极性;四是要明确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分析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对教学活动组织进行全面优化。

针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优化,应当注重如下方面要点:首先是要结合学校职称晋升评价机制,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力纳入评价体系,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考核中的占比,激发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其次是要将课程思政实施进行指标分解,确保评价内容涵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实现考评的公正性,还能够使教师更为直接地认识课程思政重心,对教学重点进行优化。最后是要构建完善的师生互评体系,真正实现师生群体在教学和心理层面的交互,为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结  语

法学专业学生在成长和就业方面都具有无穷潜力,在社会发展各个岗位都能够承担起重要责任。因此在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活动中,必须要明确课程思政的伦理意义,明确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从明确课程思政目标、确定法律公平正义核心价值导向、深度挖掘法学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及保障体系建设、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系统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引导作用发挥,以此才能够深层次推进教学改革,为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法学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小霞.课程思政融于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之路径探索[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2,24(2):119-123.

[2]邵燕.高校法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实现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3):69-71.

[3]仝其宪.党史教育融合法学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5):114-118.

[4]刘伟琦.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理路:法治中国情怀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146-154.

[5]陳楚钿.新时代法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66-67+78.

[6]朱继胜,谭洁,朱振明.论法学课程思政特点、难点与实施路径[J].高教论坛,2021(9):56-59.

[7]朱宇.“课程思政”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价值释析与实践途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

猜你喜欢

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