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卫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途径探析

2023-09-16李晓娜王晓珊洪小霞

华章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职卫校思政建设一体化

李晓娜 王晓珊 洪小霞

[摘 要]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职卫校思政教育必须侧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架设衔接基础教育的有效通道,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中突出建立“贯通衔接、递进发展、螺旋上升”的教育思想。本文从学校领导组织、思政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课程目标规划、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和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入手,尝试分析了中职卫校思政教育工作建设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思政教育;一体化;中职卫校;思政建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1]。党的二十大提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2]。”要最终解决“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问题,笔者认为,中职卫校思政教育必须架设衔接基础教育的有效通道,在教育目标的设置中突出建立“贯通衔接、递进发展、螺旋上升”的教育思想。加强探索中职卫校思政教育建设工作的实施策略,坚持“全员思政”“学科渗透”“学生自治”的思政教育工作方略,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良好品行、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公共参与”为目标,以构建思政教育有效实施和合理评价机制为重点,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形成中职卫校思政教育工作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网络型管理模式,夯实思政“大后方”

明确“以德立校、以德育人”的教育方针,确立“德育为首、技能领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形成“全体教师都是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策略。成立以校长为首,以中层干部、专业学科教师、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为主的思政教育工作组,建立以“思政教育工作组—班主任—科任教师”为脉络的思政教育网络,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宣传阵地、班(团)队活动、课堂教学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做到“管理、服务、环境、教书”,处处、事事、人人皆可育人,把思想政治、公民道德教育等渗透到学校常规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二、加强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建好思政“大师资”

一支具备高尚师德、精湛师能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保障,是学校校风和学风的直观表现,是实现“德育为首、全面发展”国家育人目标的关键主体。教师是教学实施的主力,其“师德”和“师能”素养决定了育人的效果;高尚的师德能促进教师不断自我完善、提升师能,精湛的师能推动教师不断适应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需求,实践师德。

(一)强师德,提师能,固育人之基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其一言一行皆能引领学生的人格养成,对学生的道德培养、心理健康等的浸染是长期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师德的养成是教育的题中之意,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师德为先”,育人先育师,才能筑好中职学校的育人之基。抓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教师的政治素质要强。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教师才不会迷失发展的方向[3]。教师的眼界决定教育的边界,教师必须通过与时俱进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正确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发展趋势,强化思政教育理念,用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发学生对国家及民族的认同,引导学生在走向社会时找准前行方向。其次,加强业务培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教研能力。比如举行全国名师、道德模范事迹学习讨论会,在校内举办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等专题论文研讨、医研室和教研组工作交流,开办专题讲座,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新教育理论等一系列活动,推荐教师参加省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等,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培养专职思政师资队伍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明確要求。“六要”不但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重要标准,而且为所有教师全面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指明了努力方向。数量充足、专业知识丰富、教学素养完备的思政教师队伍,是思政教育工作落实的关键主体。教育者先受教育,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工作,是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明确思政师资队伍培训的主体、内容、方法与手段等,突出共性和个性培训要求,制定思政课教师培养规划,落实各级培训标准。校级层面,要将思政课教师,特别是新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形成常规性制度,比如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先培训后上岗、名教师骨干教师培养等制度;经常举办教师党课、专题理论课、职业规划、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发展、青少年法治知识的培训及如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等讲座,有计划地对思政教育教师进行培养,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推动思政教育队伍朝着专业化方向成长。

(三)加强教师的合作交流协同创新

搭建校内和校外中高、中职学校交流平台,打破校际壁垒;构建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学科教师之间沟通桥梁,促进学科横纵向融贯通。通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教学情况的了解,可促进教师去挖掘学科知识脉络及联系,更好落实不同学段之间教学内容的衔接。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借鉴,有利于教师打开学科思维局限,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师取长补短,形成育人合力。

(四)完善教学教育评价标准

思政教育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必须制订和完善具有职业特色的教师考核标准,如“教师绩效考核”“教师教学评价量表”(领导、同行、学生),成立教学督导组,全面督导检测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设教学公开课、评课、临时听课评课等教研交流活动,全面、及时地记录教师工作情况及相关业绩,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教育教研工作。

三、加强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建设思政“大课堂”

(一)做好课程整体规划

“如何培养人?”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思索和实践探究。今天,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当代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教育仍然存在差距,有学者认为课程内容的差距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课程依然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工具,课程规划会对育人成果,即劳动者的素质产生重大影响。课程规划是一种编织的艺术,既编织学生当下的生活,也创造各种可能的未来。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应基于学习者的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最直接的接收者是学生,课程能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学校应依据职业教育要求,遵循中职学生心理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职业发展的规律、区域社会经济特点和需求,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线,以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为方向,让教育的列车始终行驶在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轨道上。

二是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与基础教育相比,中职卫校的课程规划可以更有弹性。在以知识逻辑为脉络的国家课程基础上,可以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当地的社会民情和经济发展情况,增强专业的针对性及实效性,不断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而持续调整,关注的焦点可以更多落实在学生的体验、实践及养成,在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课程改革的多方位探索。

三是以实践为中心。“社会即生活,生活即教育”,课程不仅是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也涉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要搭建学校和社会沟通渠道,发挥社会力量,教会学生学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把握社会[4]。要强调发挥学生医疗卫生专业技能特长,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诊、参与卫生医疗行业的应急救援、关注特殊教育行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提高巩固教材的基础理论,实现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核心素养”的贯穿培养,为走向社会、发展职业打下牢固的服务思想基础。

(二)完善思政课程结构规划

青少年思政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具有渐进式特点,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统筹衔接推进。考虑到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中职思政教育在内容上必须衔接中小学,贯通高校,体现一个递进发展、螺旋上升的培养趋势。按照教育部要求,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学校可制定立足本校的思政课程实施方案,以“基础模块+拓展模块”的模式开齐开足课程。基础模块保证课时,统一使用国家规划教材;拓展模块,则须根据本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生德育工作,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等,开设心理健康、职业素养、护士礼仪、法律教育、劳动教育等选修课,进行法律教育、国民安全教育、礼仪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职业规划等。

(三)思政校本课程的“一体化”开发

开发新课程、编写新教材是目前很多领导或教师的主流认识,而《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一书的作者万伟认为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二次开发是学校课程开发最首要的

任务[5]。

1.国家课程校本化,填补教育落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同一学校同一科目的教师在落实课程教学时效果也可能千差万别。不同教师的领悟力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心理结构和学习过程、教学设施是否完善齐备等,都会造成课程理想与实际的落差。课程的载体是教材,学校要积极推动“三教”改革,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符合中职职业教育规律的教研案例,鼓励教师将临床典型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制定学习指导或学科导学案,因地制宜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填补教育的落差。不断探索将因材施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项目活动、技能竞赛、讨论等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对教学的评价,通过学生的评价反馈,重新规划或邀请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强烈愿望。

2.校园文化建设,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学校的校风校纪、校园环境规划、老师群体形象、人际关系氛围、同伴的影响、学校的各种活动等各类容易被忽视的文化角落,在一级一级的师生的日常生活中沉淀积累,并在日积月累的积淀中形成口口相传的活名片,成为影响学生的隐性课程。校园环境建设有不容忽视的文化浸润效果,如在各实验室、宿舍楼梯口、教学楼、办公楼、校园文化长廊等设立有教育意义的各种警示标语牌及有专业特色的古今中外名医名言、护士礼仪、各种操作规范要求等,做到“面面墙壁都育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校园传统活动,开辟综合实践思政课的蹊径。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多项有专业特色的课外活动和学习竞赛,如校园文化节、技能节等。学校应该大胆探索改变活动的组织方式,比如改变传统的由学校上位组织规划,从上往下指示执行的方式,可邀请学生参与,某些活动直接交給学生策划,或提升活动深度、加强活动的探究性设计、完善活动的评价反思等,将校园传统活动整合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并规范循序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核心精神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治”和“民主管理”培养理念的实践,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总之,学校必须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推手,推进各类各学科课程协同建设和发展,推动形成课程“大思政”教育模式。

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在实现人的本质价值提升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育人为本,思想为基”,学校思政课程是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关键课程,要筑牢青少年思想之基,扩大思政教育建设工作面,营造“事事、处处、人人”皆可育人的环境氛围。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政教育、德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探索研究思政教育一体化内容,构建适合中职学生发展的思政教育体系,使中职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大中小学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联系)、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社会教育(社会实践实训)全方位的中职学校思政教育育人新模式,能够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一点思路,为中职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EB/OL].2017-09-24.https://www.gov.cn/xinwen/2017-09/24/content_5227267.htm.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25.http://cpc.people.com.cn/n1/2022/1025/c64094-32551583.html.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1.

[4]黄雪萍.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教学改革[J].广西轻工业,2008(8):165-166.

[5]万伟.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7.

作者简介:李晓娜(1977— ),女,汉族,广东普宁人,揭阳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本科。

研究方向:中职计算机教学、教学管理、教研教改。

王晓珊(1980—),女,汉族,广东普宁人,揭阳市卫生学校,护理助理实验师,大专。

研究方向:临床护理实践教学、实验室管理。

洪小霞(1987—),女,汉族,广东揭东人,揭阳市卫生学校,计算机助理实验师,本科。

研究方向:计算机实践教学、实验室管理。

猜你喜欢

中职卫校思政建设一体化
煤矿生产区队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对农村商业银行职工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及提升策略的探讨
党校教育要发挥好主阵地的作用
中职语文课堂戏剧教学方法探略
中职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浅谈中职卫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与对策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浅谈电力工会加强企业思政建设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