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CEP背景下我国教育发展对策

2023-09-16刘海军赵球

辽宁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机制创新

刘海军 赵球

〔内容提要〕2022年1月RCEP生效实施,为我国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RCEP区域乃至全球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有利契机。本文首先从内部提出了我国教育结构改革的方向,然后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个层面分别提出拓展我国教育外向功能的渠道,最后围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制度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开放合作;RCEP背景;机制创新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曲折前行,百年未有之变局深刻演变的大背景下,由中国、东盟中国以及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国共同签署的《区域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定》(以下简称“RECP”)于2022年1月正式实施。这个当今世界最大的“自贸区”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也标志着RECP成员国的经济一体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荟萃之地,势必面临标准更高、空间更广的需求以及更加剧烈的市场竞争。我国既是RECP成员国、又是全球的经济大国、教育大国,有必要、更有可能通过自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区域教育一体化乃至全球化作出更大贡献。

一、苦练内功,推进我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作为RCEP服务贸易项下的重要内容,教育愈来愈成为区域乃至全球国际贸易的重点领域。尽管我国在教育国际化平台上与西方教育强国同台竞技仍显“长板不足”而“短板有余”,但考虑到我国无论是教育市场规模还是教育资源总量均居世界首位,通过其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势必形成促进RCEP区域乃至全球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一)巩固、提升传统强项

经过长期发展、积累,我国教育以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与受教育者基础理论的扎实性、思维逻辑的严谨性、超强的数字计算能力等,以及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著称于世,一并构成了我国教育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面对以电子计算机、网络、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产业变革扑面而来,加之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拓展深化,我国传统教育优势应兼容并蓄、与时俱进,借力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催生传统强项发生“脱胎换骨”的新变革,实现其“量”与“质”的新跨越。

(二)培育发展战略优势

我国教育欲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不仅需要全民普及教育的“铺天盖地”,而且需要一大批“名校”“名师”以及“拔尖人才”等“顶天立地”,代表“国家队”参与区域乃至国际竞争。近年来我国推出的“985”“211”工程、“双一流”大学建设,“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在部分高校开展的“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等,已经收到构建教育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积极效果。但与RCEP成员中的日、澳等发达国家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比,我国“制高点”的档次、特别是“含金量”还有不小差距。如,在“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前10名为美、英、瑞士占有,而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位居第12和第14位。又如,截至2021年,日本有11所高校诞生了28位诺奖得主,而迄今我国仅有6所高校诞生了5位诺奖得主。新时代,我国打造可比肩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制高点”的“硬核实力”,亟需在相关体制机制以及路径方法上有新突破。

(三)补齐强化短板弱项

由于受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又加之受广袤国土上各地历史人文基础及自然地理环境差异较大的影响,对照西方教育强国,当今我国教育还存在明顯问题,主要是:全国、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还比较薄弱,基础教育、特别是优势的基础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均衡,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错位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以及教育投入机制不活、总量不足且来源渠道相对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教育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应当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作出了很大努力,例如,推进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支持高校、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等,部署“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以及鼓励发展“职教集团”等,这些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不过,RCEP正式生效使我国对外开放迈向更高层次,这些问题的“比较劣势”也会随之放大,根本解决上述问题变得更加迫切。新时代,我国当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制定完善相关“顶层设计”为契机,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国内外市场、资源,按照新发展理念,形成教育发展新格局。

二、强化外向功能,拓展我国教育对外合作的主渠道

自2013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以来,在相关国家、地区“政策相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以及“人心相通”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以我国为重要参与方的“教育互通”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也十分明显。在RCEP付诸实施、该地区贸易自由化水平再获提升的背景下,面向RCEP区域乃至“一带一路”沿线的“教育互通”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选好主渠道、争取新突破尤为重要。

(一)深耕高等教育互通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系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已成为我国教育面向RCEP区域乃至全球开放现实中的主渠道之一。在RCEP的主推下,该渠道势必大有可为。RCEP成员国中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以及其他教育强国高等教育实力不菲,深化与这些国家的“名牌”高校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尽快赶上世界一流大学水平。迄今,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已经形成了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格局,下一步深化与这些国家高校的合作具备良好基础。但目前广大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国家仍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薄弱环节。而RCEP成员中主体——东盟的成员国,除新加坡外,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甚至还有像柬埔寨、缅甸这样的欠发达国家。所幸,我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由来已久,特别是2003年我国与东盟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国—东盟成员国充分利用各自学科比较优势,高等教育相互合作持续升温、增势强劲,已成为我国教育对外合作领域的重要增长极。截至2019年,中国学生赴东盟国家留学人数超过9万人,中国高校已开启东盟国家所有语种专业,并在东盟国家开设了7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贵州相继有36所高校与东盟国家85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广西与东盟各国近20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交流合作体系。如今,在RCEP背景下,应创新“中国—东盟”现行高等教育合作制度框架,完善奖学金等相关政策,巩固、提升各类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再上新台阶。

(二)拓展职业教育互通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持续升温、增势强劲,并有望成为我国面向RCEP区域乃至全球推进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领域。2020年12月,作为RCEP成员的中、日、韩三国在中国吉林长春召开“首届中日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国际合作论坛”,来自中日韩三国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职教院校、跨国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以及国际组织的嘉宾,就共同推进三国政产学研用国际合作新平台达成共识。如今,RCEP付诸实施,区域性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使我国与日本、韩国乃至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职教合作的有利条件明显增多,实质性合作有望进入快车道。同时,职业教育合作已经成为我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重点领域。在RCEP推动下,通过创新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依托、升级一大批已建成的中国—东盟职教合作平台,我国与东盟的职业教育合作有望进入快车道,也会对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此项合作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培育基础教育互通

尽管近年来全球化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甚至“新冷战”以及疫情的冲击,但RCEP却成为推动全球化的新生动力,同时也对全球化及其重要方面——教育、特别是作为其基石的基础教育国际化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自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基础教育启动对外交流合作到如今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以来,基础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时下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除京沪地区表现上乘外,其整体与国家提出的教育国际化战略目标,以及与西方教育强国比较,差距还是不小的。当前,我国应借RCEP付诸实施的强劲东风,通过明确目标定位、突出公办学校的引领作用、把握好课程设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素养等以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三、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有机结合,而顶层设计则具有战略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层面围绕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相继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例如,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2020年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为此间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导向作用。面临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特别是RCEP正式生效的新背景,完善相关顶层设计愈加紧迫、必要。

(一)“滚动规划”我国教育对外开放

以全球眼光、国际视野规划国家的教育发展,几乎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例如,美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美国人;英国自21世纪初的教育国际化改革明确要培养儿童在全球社会背景下生活和在全球经济环境下工作的能力等。2019年,我国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及其实施方案,教育对外开放的宏伟蓝图是其中耀眼部分。鉴于当前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深刻演变,加之RCEP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推动因素,RCEP覆盖区域有望成为我过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示范区,应按照“工程化”“项目化”“可操作”标准,在国家层面直接编制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规划。

(二)牵头谋划“RCEP版”的“高等教育区”

1999年,旨在整合欧盟高教资源、打通相关国家教育体制、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面世。该计划签约国承诺,其签约国的任何一国的大学生毕业证书和学习成绩,均将获得其他签约国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签约国申请学习硕士阶段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等。该计划实施至今已收到签约国年轻人高等教育完成率、就业率明显提升的效果。目前,尽管RCEP成员国一体化程度与欧盟有较大差距,但我国与RCEP部分成员国的大學生毕业证书和成绩互认已经开始实践。我国应以RCEP正式生效为契机,在总结前期与RCEP部分成员国高等教育互通实践的基础上,及时牵头谋划RCEP区域的“高等教育区”,为推进RCEP区域的教育乃至经济一体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推动构建“RCEP版”的资历参考框架

国家资历框架在国外又称为国家资格框架,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一项教育质量提升战略,也是世界各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创新探索。具体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特定的标准和定义,以结构分类描述并依法确认的方式,将公民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点,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学习成果进行系统管理的一整套标准和措施。由于该框架较好地适应当代经济全球化纵深推进以及知识经济快速崛起的大背景,目前全球已有10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实施了该框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首次提出“制定国家资历框架”至今,该框架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抓手。值得注意的是,东盟因应我国的该项建设,“平行”建立了“一体化资历参照框架”的理念和方法。可见,我国与东盟的国家资历框架对接、共建均已经具有了一定基础。在RCEP背景下,我国应在加快构建本国资历框架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倡议、推动构建能够将RCEP成员国现有国家资历框架对接起来的“RCEP版”资历参考框架,以便让RCEP区域内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能够在该区域内得到认可和转换,力争为该区域所有学习者提供灵活弹性的阶梯式终身学习乃至跨国就业的机会,从而为RCEP区域教育乃至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力。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教育国际化机制创新
大学生个体目标管理机制研究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浅论江苏省独立学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国际化高校联盟体系下结构化MOOC框架 
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