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视角下的中学生国家认同涵养路径剖析
2023-09-16林思敏
摘 要:文章通过构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绩效认同四个维度的研究框架,对部编《中国历史》“相关史事”栏目中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启发一线教师教学工作。研究发现,教材非常重视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四个方面的特点:强调政治制度和主体、彰显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自觉、阐述历史事件和展现英雄先辈的领土主权意识、呈现绩效成就。
关键词:部编《中国历史》教材;国家认同;“相关史事”栏目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省级一般项目“中国内地与香港中学教科书的政治认同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2110320110Y)。
作者简介:林思敏(2002—),女,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青少年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由于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涵养其国家认同情感的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材的各个栏目是课文辅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对正文所传递的知识和情感进行补充强化,是对青少年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模块。本文对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栏目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其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概况和特点,旨在为一线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
一、国家认同——教材的指引
所谓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成员对所属国家的政治、文化、历史以及自己的公民身份等的认可而产生的归属感[1]。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对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的培育。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而历史学科无疑是贯彻此纲要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认同本国经济发展制度并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理解本国政权组织的执政纲领和主流意识形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了解本国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规范自己的文化行为。
部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培育学生的国家认同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教育部教材专家委员会评审一致认为,该教材价值导向正确,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系统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2]。本文以部编《中国历史》(八上、八下)教材“相关史事”栏目内容为例,探讨深化改革背景下初中历史教材的国家认同教育内容,包括政治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认同和绩效认同四个维度。
二、国家认同——教材的使命
(一)部编《中国历史》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的整体情况
1.含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栏目数量的情况
基于对部编《中国历史》(八上、八下)“相关史事”栏目的梳理和分析,笔者对其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栏目进行了统计。据统计,部编《中国历史》(八上、八下)“相关史事”栏目总数为93,其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栏目总数为63,占比高达67.7%。八上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比率为56.1%,八下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比率高于八上,为76.9%,两本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中融入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比率都比较高,这表明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极其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
2.各类别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分布情况
部编《中国历史》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中各类别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初中阶段《中国历史》教材侧重于政治、绩效方面的国家认同教育,政治认同内容占比最高,达到41.3%,可以让中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政策和政治过程进行了解。其他几个类别在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中的占比呈相似排列态势,分别是绩效认同17处、文化认同14处和历史认同6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来说,政治认同是关键,文化认同是核心,民族认同是根基,历史认同是前提[3],几种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国家认同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部编《中国历史》教材中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的具体分析
1.强调政治制度和主体
一方面,政治认同是指政治生活中的个体,赞同并服从自己所从属的政治组织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地以该组织的目标和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4]。部分“相关史事”栏目通过列举文本数据、引用原文、描述史实等方法论证了我国政治方针政策的合理性,有效渗透了国家认同教育。教材中关于政治主体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国家政权、执政党以及执政精英等方面,例如,有“相关史事”栏目描述了孙中山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是他对中国政治主权尊严的维护。此外,教材还呈现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行政和司法机关以及国旗、国徽等代表国家政权主体的元素,这些具象化的国家认同教育更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另一方面,政治认同还表现为个人对国家政治制度和规范的认同。一些教材“相关史事”栏目通过阐述在当前政治制度下人民的美好生活情景和发展前景,让学生自觉认同我国的制度和规范,树立制度自信。这类内容在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中共有16处,主要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国两制”等。八下《中国历史》涉及了诸多我国政治制度和规范的发展历史,纵向说明了我国现行制度出现的必然性,能够培养学生在政治方面的国家认同,使其在理性层面上认同现行制度。
此外,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内容教材中也有涉及,包括民族归属、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等。民族的归属感建立在对国家的认同感之上,国家认同实质上也是一个民族确认自己的身份的过程,教材中的“相关史事”的介绍很好地展现了回民支队为国为民的精神。此外,有的“相关史事”栏目还介绍了国共联合挽救民族、百团大战等事件,说明了在危机面前中华民族的政治意识形态是一致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
2.彰显主流价值观和文化自觉
教材重视通过文化的选择、传递来实现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外化。部编《中国历史》很好地完成了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和促进传统美德传承的使命,通過谭嗣同、李宗仁、王进喜等英雄人物,激发了学生的光荣感、忠诚感和使命感。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能激励学生树立起责任担当意识,进而升华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5]。文化能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深层次地塑造国民的心理运作和行为模式,因此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其国家认同,促使其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
教材对于行为文化也有所涉及,主要包括先进思想的传播、展现大国风范的行为和中国与他国的处事风格等。《中国历史》在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相关知识的课程中,传递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这样的内容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3.阐述历史事件和展现英雄先辈的领土主权意识
部編版历史教材阐述了典型历史事件和展现了我国英雄先辈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能激发学生的敬仰之情,培养其对中国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方面,历史事件教学具有重要的国家认同培养功能。八上《中国历史》“相关史事”栏目中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内容较多,能有效强化学生的历史记忆,而历史记忆对于学生国家归属感的形成以及为国家奉献的决心和勇气的激发具有重要意义[6]。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引导学生直面中国历史,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内容的描述,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曾进行的战争是反侵略的、进步的和正义的,从而强化学生的革命历史记忆,培养其国家认同。
另一方面,展现先辈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能激发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八上历史教材第十三课“相关史事”栏目阐述了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生坚决捍卫中国青岛领土主权的史料,旨在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责任感,从历史认同的角度为国家认同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内容基础。
4.呈现绩效成就
我国在忧患中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在经济、科技、文艺等领域均积淀了大量成果,为后代的学习提供了颇为丰富的例证。教材作为教书育人的基本载体,涉及了我国在各领域的重大成就,能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促使其积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绩效认同是学生国家认同的重要维度之一,经济绩效是其重要表现。八下《中国历史》教材以时间为主线,展现了我国人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的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改革开放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的决策之一。教材通过介绍深圳、上海等城市的迅速发展,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的巨大提升。此外,教材“相关史事”栏目也介绍了一些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成果,如杂交水稻、港珠澳大桥等。教材将科技成果具体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
教材中阐述的一些文艺成果也能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能促使青少年学生自觉涵养国家认同情感。中国近现代文艺领域的成果较多,其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为学生形成文艺方面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奠定了基础。如八年级教材提及的我国传统服饰——旗袍,优雅美丽,至今仍广为流传。文艺作为鼓舞民众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使学生对国家形成更强的归属感。
结语
部编《中国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栏目多维度融入了国家认同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部分可以促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逐步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对英雄人物、民族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介绍,能够让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境,形成符合国家道德观念和人类价值标准的行为准则;对中国历史事实的直观描述能使学生形成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青少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涵养教育要抓住教材这一重要载体,通过多维度的分析和阐释,助推学生自觉形成爱国情怀,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进而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柴民权,管健.从个体认同到国家认同:一个社会心理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76-81,87.
[2]靳晓燕.全国中小学9月1日启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N].光明日报,2017-8-29(1).
[3]殷冬水.论国家认同的四个维度[J].南京社会科学,2016(5):53-61.
[4]吴玉军.论国家认同的基本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1):48-53.
[5]马文琴.全球化时代,我们如何进行国家认同教育?[J].人民教育,2015(20):16-21.
[6]吴玉军.传承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建构的重要路径[J].人民论坛,2019(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