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实践探索

2023-09-16徐灿

求知导刊 2023年20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摘 要:核心素养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着密切联系,如果学生能够形成核心素养,那么其就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深度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修正和改进,能够使学生达到更高的知识水平。尽管新课改实施多年,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要想真正落实新课改,把核心素养培融入教学中,教师就要逐步实现深度教学。因此,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开展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成了教师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基于地理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之间的关系,对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实践探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深度教学

作者简介:徐灿(1979—),男,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第一中学。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深度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等方面都有突出作用。高中地理教师只有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感知及体验,核心素养得到培养。然而,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并没有掌握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深度教学的方法,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与理想状况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核心素养。

一、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困境

在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时,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创新教学活动的意识及观念,且尝试进行了教学活动的创新。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得深度教学陷入了困境。

(一)学生的学习思维较为简单

在高中地理深度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思维较为简单的问题,使得教学效率受到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师产生了较强的依赖性,认为教师会强调、讲解重难点知识,自己只要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就可以学好地理知识[1]。而这样的思维是存在一定问题的,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不足,难以有效理解地理知识,无法做到地理知识的有效应用。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

深度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且给予了学生很大的探索及探究空间。深度教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够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无法对相关地理知识进行深度剖析、研究,使得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

(三)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及引导者,若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先进的、可靠的,那么其开展的教学活动自然也是生动有趣的,学生也就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對落后,使得课堂教学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难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二、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在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且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充分培养[2]。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但是教材多是直接呈现相关知识,所以部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难以理解及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别提深度学习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为课堂教学的高效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以情境创设为契机的地理课堂可以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以“气象灾害”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到:部分学生是没有经历过气象灾害的,如果直接讲解相关知识,学生很有可能会不愿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深度学习难以得到落实。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妨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效接近知识、充分分析知识。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考虑如何确保教学情境可以发挥出其效用,使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思考及探究,并形成相应的体验及感悟,为其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教师可以搜集下酸雨的图片和视频,借助其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了解酸雨落下后植物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教学情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所以学生可以快速了解酸雨这一气象灾害的危害,并对其预防措施产生探究欲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结合生活常识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

一般情况下,学习兴趣决定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决定学生能否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将知识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知识进行探索及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不妨结合生活常识开展教学活动[3]。

例如,在教学“水循环”的相关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相对抽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导致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常识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的距离,使学生做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开展有效学习,并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雨水是怎么来的、云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则可以将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相结合,对新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及热情。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一些相关案例,在呈现案例时,教师需要尽可能以视频或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因为这种方式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进一步研究及探索知识。在引入相关案例后,学生可以发现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与水循环之间的联系。随后,教师可以引入人体的血液循环知识,使学生基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对所要学习的水循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及研究。在该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有效地对原本陌生抽象的知识形成正确认知,且降低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所以学生会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核心素养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生活常识与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及能力,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三)对案例进行认真研究,使学生形成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虽然隶属于文科,但是也涉及许多理科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会感到很大的压力,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地理知识,进而对地理学习丧失兴趣。为了避免该问题的出现,进一步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案例,在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的同时,使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4]。

例如,在對“海水温度对游泳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时,虽然可以直接讲解教材中的内容,但是这种方式相对枯燥,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无法实现深度学习的。而案例的有效引入,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研究及探索,在帮助学生深度学习的同时,能够对其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入葫芦岛、厦门、西沙3个海洋站的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的统计图表,使学生在分析图表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在学生对图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3个海洋站表层海水月平均温度的特点是什么?3个海洋站附近的海滨浴场适合在什么月份开放?你觉得哪个浴场比较好?为什么?在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自主思考及小组探讨。在学生思考及探讨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以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学生有了自己的答案后,教师可以随机抽选几个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在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可以鼓励其他学生认真听讲,如果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可以在该生阐述完后举手发言。这样一来,既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也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且在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形成更加深入的认知,形成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将地理知识与地名进行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地名的同时,对相关空间概念进行了构建,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学难度,带领学生深度学习。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地图册,对地图册上的信息进行挖掘及研究,从而进行深度学习。由此可见,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可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探究及深度学习,并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四)引入及运用优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具象的地理思维

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及运用可以有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及价值,并逐渐掌握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为深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此外,这些资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5]。

例如,在教学“中国气候类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借助其增加教学活动的形象性及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及价值,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由于该部分知识涉及较多的气候类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混淆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口诀,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比如“一寒一干三分明”:“一寒”简单来说就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带的高原山地气候,由于其海拔较高,所以气温通常较低。“一干”简单来说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温差较大的特点。教师可以渗透一些古诗及谚语,如“春风不度玉门关”“围着火炉吃西瓜”等,使学生进一步分析碎片化知识,有效构建知识体系。“三分明”简单来说就是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气候。由于季风的影响,使得这些地区具有干湿分明的特点。首先是我国南部的热带季风气候,其具有全年高温的特点,且分为旱雨两季;其次是我国秦岭一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特点;最后是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北方地区的温带季风气候,其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由此可见,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可以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并且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记忆知识,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

三、总结

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新课标的逐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俨然成了教育的新方向,这更加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探究思考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本文对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几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使用,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爱芹.高中地理深度教学与学习之思考与实践[J].中国教师,2021(增刊1):78.

[2]陈建芬.深度学习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J].高考,2021(27):33-34.

[3]秦丽美.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21(47):149-150.

[4]黄燕鸣.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策略与实践[J].高考,2021(10):97-98.

[5]赵安冉,仲小敏.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与实践[J].地理教学,2019(7):34-37.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