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第三使命制度逻辑研究

2023-09-16赵娜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本分析社会服务德国

赵娜

摘   要:自“博洛尼亚进程”提出以来,德国高等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包括知识和技术转化、继续教育、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在内的第三使命在德国高等教育法律中地位愈发重要。文章以制度逻辑理论为基础,以83所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使命宣言为研究对象,使用MAXQDA软件收集和分析以上大学的使命宣言文本,进而探讨第三使命的表征程度,分析这些大学的古典逻辑和服务逻辑的比重和作用。经过分析发现,第三使命的分类比重体现了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自我定位;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使命宣言的内容和实施受到古典逻辑的烙印影响;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服务逻辑具有矛盾性。

关键词:德国;大学使命宣言;第三使命;文本分析;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8.07

全球化发展驱使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知识经济的普遍增长将大学视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教学与研究作为当代大学的核心使命,逐渐受到第三使命的制约和影响。自“博洛尼亚进程”提出以来,德国高等教育受到市场化和商业化的影响,高等教育的知识和研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由此开启了大学的第三使命: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学使命宣言文本,进一步探讨第三使命的具体表征和制度逻辑。

一、 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制度逻辑(institutional logics)理论为基础,分析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宣言。制度逻辑作为制度理论的一部分,于1985年由阿尔福德(Alford)和弗里德蘭(Friedland)正式引入。制度逻辑理论通常用来描述现代西方社会制度中固有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政治民主这三者相互竞争的制度秩序。1991年阿尔福德和弗里德兰在探索个人、组织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了制度逻辑这一概念,认为社会的核心制度都有一个关键逻辑,即约束个人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之后,一些学者基于阿尔福德等人的理论,又重新定义了制度逻辑的内涵。尽管这些定义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强调一点:要理解个体和组织行为,必须将其置于社会和制度环境中,这种制度环境既规范了行为,又为组织和个体变革提供了机会,对组织结构和个体行为有着战略性作用。而组织通过创建或调整其结构来遵循制度的要求和对环境的认识,可以使组织获得合法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组织的生存机会。因此,制度逻辑为组织提供了行动、互动和行为解释的正式和非正式规则,制度环境对组织结构的作用在组织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大学作为组织形式,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确定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仅仅遵循指定的社会功能。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等教育日益专业化和商业化,迫使大学采用更类似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与组织管理模式。但是,受古典大学历史传统的影响,德国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变。然而,现今德国大学发现自己处于一个相互竞争的制度逻辑中:一是基于对大学使命传统理解的古典逻辑,二是认为大学应当像公司一样进行管理的服务逻辑。德国大学发现自己面临着相互矛盾的制度要求,既要成为学习和研究的场所,又要引入类似公司的管理结构。有学者强调,高等教育机构正在进行一场斗争,因为它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市场话语和管理方法进行重组,试图获得合法性,在这样做的时候,它们可能会通过改变其商业惯例而失去合法性,以至于它们偏离了其作为教育机构的本质、功能和积累的遗产”。[1]到了2015年,德国大部分大学仍处于使命宣言制度化的过程中。[2]德国大学在遵循洪堡理念的古典逻辑和将大学视为企业家和公司实体的服务逻辑之间寻找平衡。

此外,制度逻辑强调“合法性”对组织生存的影响,强调制度环境对组织及其行为的约束性。例如,政府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准则和条例对组织施加影响。但是,组织并非被动消极地适应服从制度环境的规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组织具有可变性和复杂性,为了生存的需要,组织会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应对制度环境的约束。作为一种公共组织,德国公立大学尤为依赖州政府,并从州政府获得公共资金。而政府通过大学法律、与大学的合作协议以及与大学签订的绩效协议来确定大学的任务和需求。[3]为了满足国家和州政府的要求,德国公立大学需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结构,加强大学治理体系,从而获得外部的合法性。具体来说,表现为完善和丰富大学使命。

任何社会组织,不论其规模大小,都会通过使命来确定组织的目标和任务。使命为大学的存在和发展明确责任、价值和方向,揭示大学的信念和原则。大学的使命宣言反映出大学的个性特征和意蕴文化,是大学的自我形象展示,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高度凝练了大学发展目标、职能、核心价值等自我定义的文本陈述。从大学组织内部来看,使命宣言有助于形成价值认同,促成文化共识,产生组织凝合力,传承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质[4];从大学与外部社会关系的视角来看,使命宣言既是大学对自身目标、职能和存在价值的宣告与承诺,也是人们对大学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和要求。[5]使命宣言作为一种成熟的组织工具,从商业环境传播到高等教育领域[6],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治理的工具,用于界定和区分大学定位和加强大学品牌。

从制度逻辑视角来看,一方面,使命宣言具有确立组织价值观并对外传播以获得合法性的功能。通过使命宣言,大学能够说服政府或者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资源。另一方面,使命宣言具有传达组织身份的信息功能。大学使命宣言能够说明大学对州政府和资助机构的重要作用,并将大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的资源和资金,进一步提升社会合法性。因此,大学试图通过使命宣言来展示其对社会期望的响应,从而提高大学的生存能力。可以说,使命宣言作为协调公共关系的工具,用于改善大学的外部形象,是大学对外部环境期望的反映。它们不仅是对外部需求的反应的表现,也是大学制度自主性增强的象征。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宣言,以评估第三使命的表征程度。

二、概念界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发展要求大学在知识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高等教育的第三使命属于全球性现象,但它仍具有国家性和地方性特点。此外,将哪些大学活动视为第三使命的内容,也因大学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第三使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埃兹科维茨和雷德斯多夫在分析大学、产业和政府关系时,首次提出“第三使命”这一概念。[7]菲利普·拉雷多认为第三使命具有三种职能,即大众高等教育(以学士学位为中心)、专业高等教育和研究(以专业硕士学位为中心,以“解决问题研究”为中心活动)和学术培训和研究(以博士学位为中心,以文章为主要产出)。[8]这一表述实质上是指第三使命具有教学、研究和服务的职能。格雷戈里·特伦奇等人认为第三使命是指第一使命(教学)和第二使命(研究)之外的各种活动,如技术转让、继续教育和社会参与等。[9]从以上角度来看,“社会贡献”是第三使命的核心概念和内容。

随着对第三使命更深入地研究,其概念范围不仅涉及大学的社会参与、经济贡献等,还包括在教学和研究职能以外开展的所有社会、创业和创新活动。例如,乔丁·莫拉斯-加拉特等人指出第三使命囊括了学术环境之外与知识和其他大学能力的生产、应用和开发有关的所有活动。[10]可见,第三使命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与社会组织合作,还囊括了大学与整个社会发展的联系。在德国,关于第三使命内涵的讨论通常集中在知识和技术转化方面,第三使命通常被描述为在教学和研究环境中进行的活动,但不限于教学和研究,其核心特征包括:超越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使命;利用大学相关的资源,如知识、研究成果、技术、人员(学生和教职员工)、基础设施或财政资金;参与人员包括学术和科学部门以外的人员;与社会经济发展有关。[11]

根据国外学者对第三使命的研究,可以看出第三使命的概念十分多样,既扩大了教学和研究的范围,又增加了与教学和研究相关的新任务。为此,本研究在整合已有研究的相关定义基础上,将第三使命的内涵限定为知识和技术转化、继续教育和社会参与三个维度(见表1)。

三、第三使命的产生背景

(一) 第三使命产生的全球背景

教学与研究作为当代大学的核心使命,逐渐受到第三使命的制约和影响。美国大学以服务导向作为大学的制度逻辑由来已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管理的高等教育治理形式。麻省理工学院时任校长亨利·普利切特于20世纪初指出,“美国大学在管理上越来越倾向于遵循商业公司的形式。”[12]1980年,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高等教育解决社会经济问题,通过了《贝赫-多尔法案》(Bayh-Dole Act)。该法允许大学通过为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申请专利,将研究成果授权给私营企业来赚取版税。这一做法是保持大学财务正常的关键,也是高等教育与商业合作的里程碑。[13]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三使命在美国大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了2005年,美国机构合作委员会(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制定了第三使命的基准。[14]

无独有偶,由于支持新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是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大学作为知识生产者,在支持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生产性知识转让逐渐成为欧洲大学的第三使命,各国政府通过提供不同形式的激励措施,以实现大学的第三使命。例如,英国的高等教育公共资助委员会启动了“第三流”(third stream)资助,以支持和激励大学的知识转让活动;西班牙通常以国家项目的形式进行大学资助;瑞典和德国通常在国家或州和地区层面资助大学开发支持性基础设施。

(二)德国高等教育第三使命的产生

长期以来,德国大学承袭了19世纪洪堡对柏林大学改革的精神,即重视学术研究,这一高等教育使命成为19世纪以来德国大学发展的蓝图。正如麦克莱兰所说:德国大学享有的“学术和发现的中心”的荣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大学古老的体系里充满活力的研究机构。[15]可见,高等教育的历史理念对德国大学发展的影响尤为深远,影响着现代德国大学的改革。

然而,自“博洛尼亚进程”提出以来,德国高等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德国大学处于一个竞争性制度逻辑环境中,即古典逻辑与服务逻辑的理念抗争阶段。基于洪堡大学改革理念的古典逻辑认为,大学是受到国家和宪法支持的高度自治的组织,不会被外部的市场经济所侵蚀。然而,这一理想的德国大学愿景受到了以服务为导向的制度逻辑的挑战。服务逻辑认为现代大学应该具备像企业一样的管理模式,应该向纯学术研究之外的专业管理人士开放。在这一逻辑中,高等教育被视为一种商品、投资和战略资源,大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企业组织。高等教育的日益专业化和商业化要求大学主动明晰自身的发展定位,呈现使命宣言中的第三使命,进而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展示自身的办学特色。

此外,德国宪法赋予了各联邦州高等教育部门的立法权,16个联邦州都有着自己的大学法。有研究表明,第三使命在德国所有州立大学法律中地位愈发重要,表现为知识和技术转化以及继续教育不再是高等教育治理中的边缘现象,而是被视为大学的核心任务和需求。[16]联邦政府以及各州都推出了新的资助计划来促进大学践行第三使命,如巴登—符腾堡州的真实世界实验室(real-world labs in the state of Baden-Württemberg)、联邦和州联合计划创新大学项目(joint federal and state program innovative university) 。

四、 研究设计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是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宣言。通过收集各大学的使命宣言文本数据,从而分析使命宣言文本中第三使命的表现程度及制度逻辑。使命宣言是一种组织公开对外宣传机构目标、价值与期望以及自我评价的手段,最早应用于商业领域。从管理学视角来看,使命宣言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54年德鲁克(Drucker)的《管理实践》(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和1957年塞尔兹尼克(Selznick)的《行政领导》(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这两本管理著作。[17]根据不同管理流派的阐述,使命宣言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使命宣言是战略管理流程的规范性出发点,具有协调和规范行为的功能;第二,使命宣言是向不同的内部和外部利益攸关方说明和界定企业市场地位的工具,有助于建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第三,使命宣言对企业文化发挥着积极影响,具有激勵的功能。因此可以说,大学使命宣言是展示大学形象和定位的工具,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有助于形成价值认同,促成文化共识,产生组织凝合力,传承和展示大学的精神文化特质。20世纪80年代,使命宣言在德国大学中出现,规定了院校的目标、独特性与愿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大学使命宣言已经发展成为建立和保持机构和组织特殊性的管理工具。[1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宣言为分析对象,通过质性分析软件MAXQDA12.0进行编码及定性数据管理和分析,评估这些大学使命宣言在多大程度上承担了第三使命,分析古典逻辑和服务逻辑的比重。

(三)数据收集

德国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内容结构和职责方面不尽相同。关于第三使命,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两极性也更加明显。综合性大学着重教学和基础研究;应用科技大学则着重开展应用型教学、应用研究和开发,并与区域经济密切联系。因此,应用科技大学的职能说明中已经包含了第三使命的部分内容。为实现研究结果的同质性,本研究仅对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进行研究。根据德国高等教育信息平台Hochschulkompass,目前德国有423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公立综合性大学有87所。

本研究主要通过访问这87所大学的官方网站搜索和收集大学的使命宣言文本,以分析第三使命的文本内容和作用。由于组织主页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访问性,近年来关注组织的主页内容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常见方法,也逐渐被应用于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宣言研究中。[19]德国大学关于使命宣言的定义相当广泛,并非每一所大学都明确地将其使命定义为“使命宣言”,而会在“我们的目标”或“关于我们”中进行描述。由于各大学用于自我描述的术语并不统一,通常会以同义词来代替“使命宣言”,如指导方针、愿景、使命、简要介绍、概述、宗旨、价值、指导原则等。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使命宣言的广义定义来扩展样本的数量。通过网站搜索和文本整理,除4所大学以外,有83所大学发表了使命宣言、简介或类似形式的自我描述。

(四)数据分析

根据制度逻辑理论,本研究从古典逻辑、服务逻辑和其他逻辑这三大分类对使命宣言文本进行编码归类。编码原则是以句子或关键词为单位进行。例如,“教学”“研究”“教学和研究的统一”“大学自主自治”等术语归类为古典逻辑,“第三使命”“国际网络”“跨学科合作”等归类为服务逻辑,“(种族)多元化和包容性”“性别平等”等相关概念归类为其他逻辑。编码过程是背靠背模式,在反复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形成编码共识。根据上述三种分类系统对使命宣言进行编码,之后将每个代码分配到各个子类别,对编码进行数据统计和定性分析(见表2)。本研究的编码由不同的编码者共同完成,采用kappa系数对编码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编码的一致性较高(κ=0.86;p=0.00),编码信度良好。

通过对德国83所公立综合性大学使命宣言内容的梳理和编码,其使命宣言内容高达约6.6万字,编码共计791个。其中,古典逻辑编码共197个,服务逻辑共428个,其他逻辑共166个。在古典逻辑的子类别中,研究、教学以及教学和研究的统一这三个编码占据主要比重。86.7%的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使命宣言中提到“研究”这一使命,84.3%的大学使命宣言中提到“教学”使命,25.3%的大学使命宣言中提到“教学和研究统一”使命。此外,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也较为注重大学自主自治、教学/研究的创新、大学传统等使命,通过描述大学的历史成就或消极方面,以彰显大学的历史意识和公民社会责任。

在服务逻辑的子类别中,第三使命、大学国际化、保持区域合作伙伴、跨学科教学/研究、社会责任相关陈述占据重要比重。其中,第三使命在大学使命宣言中占169个编码,包括知识和技术转化(90个)、继续教育(44个)、社会参与(35个)。其子类别知识和技术转化不仅在第三使命中占据较大的比例(见图1),而且与其他子类别的使命宣言相比仍有着较大的比重。根據第三使命的内涵,81.9%的大学涉及知识和技术转化,如合作创造知识、知识和技术交流、知识和技术商业化或人员转移。可以说,知识和技术转化是大学自我描述的核心内容。相比,继续教育在大学使命中的地位并不显著。尽管42.1%的大学使命宣言中提到继续教育,但通常只是抽象和笼统地提及,并没有提供具体的信息。只有8所大学的使命宣言中明确提到提供进修课程、讲座、设置继续教育中心等非正式教育活动。虽然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将其置于特殊的地位。在社会参与中,只有14份大学使命宣言涉及开放访问,即开放大学研究数据、科普出版物、设立各项公众参与的大学活动等;9份提到鼓励和促进大学生或教师进行社会创业,其他类别如社区外联、社区服务、服务学习或公民参与等,在第三使命宣言中的占比仅有5.3%。此外,扩大开放式入学程序、参与竞选活动等子类别在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使命宣言中几乎不存在。总的来说,社会参与似乎是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对外展示形象中的一个“招牌”,实质上却不是所有大学都致力于承担的任务。

国际化、建立区域/大学合作伙伴、跨学科教学/研究、承担社会责任、跨学科合作、可持续性发展、第三方资金同样是服务逻辑的关键内容。在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使命宣言中最常提到的主题是国际化、保持区域/大学合作伙伴、跨学科教学/研究。84.3%的大学使命宣言中强调大学的国际化,如与其他国家的大学合作、吸引国际学者或学生、建立国际网络等。62.7%的大学使命宣言强调建立区域或大学合作伙伴,在区域内建立大学联盟。例如,吕内堡卢法那大学与汉堡大学、汉堡赫尔穆特·施密特大学等学校或机构合作进行教师培训。47%的大学使命宣言较为重视跨学科教学/研究,提倡不同学院之间的跨学科教学,与校内或校外机构合作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等。与此同时,跨学科交流与合作也被一些大学视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44.6%的大学使命宣言中明确提出“社会责任”这一术语。尽管社会责任与第三使命都强调大学与社会的接轨,但是相比之下,社会责任的内涵和范围仍要大于第三使命。因此,即便要求承担社会责任的大学比例低于第三使命的比例,并不意味着没有明确提出“社会责任”的大学拒绝与社会接壤,而是以另一种表达形式要求大学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在这里,本研究只列出明确提出“社会责任”术语的大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几乎90%的大学使命宣言中提及大学如何面对和解决社会挑战和问题。例如,康斯坦茨大学的使命宣言中指出:大学的理念是为了产生科学知识,培养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大学的研究和学习计划,应对当前和未来的社会挑战。[20]

在其他逻辑中,大学文化和管理服务、(种族)多元化和包容性、性别/机会平等、促进年轻学者发展同样在大学使命宣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许多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注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服务或者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身心健康程度,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性别、出身歧视,为年轻学者提供独立研究和教学的机会和资源,促进年轻学者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此外,少数大学提及了研究生教育和数字化的作用,认为数字化正在改变研究和教学的途径。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将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第三使命的要求与使命宣言的自我描述相联系,以进一步梳理第三使命的具体表征,分析古典逻辑的烙印作用以及大学服务逻辑的合法性表现。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第三使命的分类比重体现了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的自我定位。通过对83所公立综合性大学使命宣言的定性内容分析表明,几乎所有大学的使命宣言都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第三使命,并将其大学职能与社会活动、问题或挑战相关联。根据第三使命的分析维度,知识和技术转化在大学第三使命中影响较大,尤其是“合作创造知识”,即大学与非科学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研究,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相较而言,作为德国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大学重要职责,继续教育和社会参与在大学使命宣言中的占比则远低于预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可见,对于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来说,为了遵循德国高等教育制度改变自身的大学定位从而获得一定的合法性,并不是确立使命宣言的关键动力。根据自身的利益制定和发展战略,追求大学的知识技术创新,主动迎接社会挑战才是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确立第三使命的直接推动力。由于权力被普遍认为是高等教育机构的一个重要因素[21],联邦和州政府的权力能够影响大学是否以及如何应用和制定使命宣言。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制定第三使命的动机反映出其对联邦政府权力的抗衡,实质上是对大学自主管理的高度追求。

第二,古典逻辑发挥着烙印作用。烙印作用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视角,通常用于分析环境、传统力量、创始条件等烙印源对组织产生的持续性影响。许多研究表明,组织集体带有其创建环境的烙印,包括经济、技术和制度条件以及个人的印记。[22]可以说,组织是由其成立条件所决定的,即组织会表现出其成立时主流的特定技术、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的模式,这些模式决定了组织的文化结构的高度持久性。大学作为传统的组织形式,必然会受到高等教育传统和历史遗产的影响。尽管德国大学在20世纪70年代改革以及1999年的“博洛尼亚进程”中打破了一些历史传统理念,但仍普遍存在着将大学视为学者自治社区和知识生产传播机构的观点。这些历史根源对德国大学使命宣言的表述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认为德国大学将使命宣言视为区分各大学组织特色和形象的工具,并且使命宣言的内容与结构受到大学历史和创建条件的影响。[23]基于对古典逻辑的编码分析,可推断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使命宣言的内容和实施方面受到早期高等教育传统、大学创建历史的烙印影响,并有意识地根据其历史制度特点和学科特色制定使命宣言,具体表现为重视研究与教学相统一、保留大学历史传统等。

第三,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服务逻辑的矛盾性。制度逻辑理论强调外部合法性对大学生存的影响,因此大学为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认可度,会改变自身的战略来适应制度环境的要求。例如,几乎90%的大学使命宣言中要求大学面对和解决社会挑战和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然而,大学并非被动地服从制度环境的规定,为了生存的需要大学会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应对制度环境的约束。与私立大学相比,德国公立综合性大学较少依赖第三资金的支持,进而减少外部环境对大学自主权的影响。这一特征在历史悠久、实力较强的大学中表现更为明显,如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洪堡大学等。[24]能够看出,对于一些传统大学来说,适应和服从服务逻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需要改革自身的结构,从而获得公众的认可和外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为了维持自身的历史传统,保留自身的声誉,大学并没有削足适履,而是有的放矢保留自身的自主性和特色,以适应不断增长的服务逻辑需求。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声誉是马太效应的基础……声誉是大学到环境的桥梁,跨过这座桥,有利于财政资源、教授和学生自然地流动”。[25]

参考文献:

[1]GUMPORT P J. Academic restructur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imperatives[J]. Higher education, 2000, 39(1): 67-91.

[2]KOSMUTZKY A, KRUCKEN G.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analyzing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specificities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mission statement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2015, 45(2): 137-149.

[3]HENKE J, PASTERNACK P, SCHMID S. Third mission von Hochschulen. Eine definition[J]. Das hochschulwesen, 2016, 64(1/2): 16-22.

[4]程軍,高文豪.美国公立大学使命宣言的话语变迁——基于语料库的批判话语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7,39(3):14-25.

[5]赵文华,周巧玲.大学战略规划中使命与愿景的内涵与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06(13):61-64.

[6]CZIARNIAWSKA B, JOERGES B.Wind of organizational change[J].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1995(13), 171-209.

[7]ETZKOWITZ H, LEYDESDORFF L.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 “mode 2” 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0, 29(2): 109-123.

[8]LAREDO P. Revisiting the third mission of universities: toward a renewed categorization of university activities?[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7, 20(4): 441-456.

[9]TRENCHER G, YARIME M, MCCORMICK K B, et al. Beyond the third mission: exploring the emerging university function of co-cre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2014, 41(2): 151-179.

[10]MOLAS-GALLART J, CASTRO-MARTINEZ E. Ambiguity and confli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rd mission indicators[J]. Research evaluation, 2007, 16(4): 321-330.

[11]PASTERNACK P, SCHNEIDER S, ZIEROLD S. Programmatik und Aktivitten. Die hochschulischen Leistungsstrukturen in regionalen Kontexten[M]//Schrumpfende Regionen-dynamische Hochschulen. Wiesbaden: Springer, 2015: 89-118.

[12]PRITCHETT H S. Shall the university become a business corporation[J]. Atlantic monthly, 1905, 96(3): 289-299.

[13][14]ROPER C D, HIRTH M A. A history of change in the third mis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evolution of one-way service to interactive engagement[J].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outreach and engagement, 2005, 10(3): 3-21.

[15]MCCLELLAND C E. State, society, 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 1700-1914[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0:286.

[16]BERGHAUSER H. Die dritte mission in der Hochschulgovernance. Eine analyse der Landeshochschulgesetze[J]. Hochschulmanagement, 2017, 2(3): 2017.

[17][18]KOSMUTZKY A. Between mission and market position: empirical findings on mission statements of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Tertiar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2012, 18(1): 57-77.

[19]TAYLOR B J, MORPHEW C C. An analysis of baccalaureate college mission statement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10, 51(5): 483-503.

[20]University of Konstanz. Mission statement[EB/OL].[2022-02-12].https://www.uni-konstanz.de/en/university/about-the-university-of-konstanz/profile/mission-statement/.

[21]HACKMAN J D. Power and centrality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5, 30(1): 61-77.

[22]MARQUIS C, TILCSIK A. Imprinting: toward a multilevel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3, 7(1): 195-245.

[23]KOSMUTZKY A, KRUCKEN G. Sameness and difference: analyzing institu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specificities of universities through mission statements[J].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2015, 45(2): 137-149.

[24]OERTEL S, SOLL M. Universities between traditional forces and modern demands: the role of imprinting on the missions of German universities[J]. Higher education, 2017, 73: 1-18.

[25][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7.

Abstract: Since the initiation of“Bologna Process”, the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has inevitably been affected by marketization. As such, the third miss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law, including three dimensions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The article examined 83 German public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mission statements with the institutional logics as the thearetical lens, where MAXQDA software is used to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mission statement texts.  The degree of representation of the third mission is further explored, where the proportion and role of classical logic and service logic of these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proportion of the third mission plays a core role in the self positioning of German public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th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ission statements are influenced by classical logic; and the service logic is contradictory.

Keywords: Germany; University mission statement; Third mission; Textual analysis; Social service

編辑 吕伊雯   校对 王亭亭

猜你喜欢

文本分析社会服务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投资者情绪短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维护正统还是观念复辟?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我国地方纪录片的出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