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适应体育主体多重比较研究

2023-09-16汪映川吴坚郑国祥程亮

高教学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运动康复

汪映川 吴坚 郑国祥 程亮

摘  要:针对高校不同病型的学生,对适应体育教育主体进行科学的分类,构建课内外一体的多元化适应体育课程模式。以高校保健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并进行多重比较对比分析。得出先天性慢性病、身体异形、心理疾病与障碍和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四个组别中,后两者总体身体自尊水平高于前两者。身体自尊水平各因子中,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四个维度都呈显著差异。分类具有统计学价值,真正实现特殊群体教育的公平性、适应性、高效性。

关键词:适应体育课程;科学分类;运动康复;身体自尊;多重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6-0005-06

Abstract: For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disease types, the subjec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scientifically classified, and a diversified health care curriculum model integrating in and out of class should be constructed. Taking college health car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data, using single factor ANOVA test, and multiple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four groups of congenital chronic disease, physical deformity, mental disease and disorder, and accidental disease and sports injury, the latter two overall body self-esteem levels are higher than the former two. Among the factors of physical self-esteem,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four dimensions: physical condition, physical attraction, sports skills and physical quality. Classification has statistical value and truly realizes the fairness, adap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special group education.

Keywords: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self-esteem; multiple comparisons

在健康中國、全民健身、体医融合的大环境下,适应体育主体的权力也有所回归,受到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时,组织病残等特殊体质学生参加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在有法可依的大方向引领下,我国大部分高校特殊体育教育资源和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制度建设、资源配置、课程构建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1]。

直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状态,特别有着高学识和一定精神追求的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马斯洛五级需求层次理论[2]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其中尊重需求位列金字塔第四位,其内涵有自信、成就、自我尊重与被他人尊重(图1)。而身体自尊是自我尊重的重要因子,常用来检测锻炼后的心理效益的假设[3]。对确定体育锻炼的具体目标、体育锻炼的态度、体育锻炼的效果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身体自尊的五个因子: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的各维度值进行统计分析,加以科学论证。

一  研究对象与主要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高校保健班学生不同质病种身体自尊各维度值的差异比较。

(二)  主要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

采用适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身体自尊量表》[4],量表共有5 个维度,分别是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每一维度6道题一共30 道题,每题采取4分制,采用正负混合的计分方式计分。分数的高低,反映被测试学生在该维度上的身体自尊水平的高低。采用Cronbach α系数检验量表信度,整体信度分析Cronbach α=0.773,信度可以接受。

2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26.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的差异情况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并进行多重比较对比分析。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适应体育的时代发展性

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最初界定为针对身心伤、弱、病、残的特殊学生开展的身体活动与体育运动[5]。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特别是主动健康理念的全面推广,人们对适应体育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首先,着重于人本主义课程目标,从体育保健与康复理论、适宜运动能力的培养,到关注学生的心理、精神的成长及社会生活适应性提升,实现“全人”教育;其次,涵盖主体对象也更加宽泛和多元,从最初的病、残、弱大学生到走向社会,囊括社会各个年龄段人群,尤其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对社会、家庭及个体本身都具有很大的挑战;最后,适应体育涉及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与融合,如体育保健、体育康复、心理学、生理学、传统文化和运动营養学等。重在适应性,指向发展性。

(二)  适应体育体现关怀性、普适性、生成性

教育的本质是人类不断追求理想与健全人格实现的过程。保健班是弱势群体大学生的体育保护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体的自然法则是身、心、灵和谐统一。特殊群体的学生无论是身体、心理或是精神方面出现了障碍,多数都会面临失衡的状态:消极、内向、逃避、敏感且自卑等,处于负能量级层。人本主义的课程论强调内容的布局应围绕服务主体的全面需求,既要有共性的引导和熏陶,也需要有针对性特殊专业指导。面对这样的特殊服务对象,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识和仁爱之心,用心地设计和对待每个教学环节,满足不同学生特殊需求,并给予无私的关爱和耐心的教导[6]。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写道:“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师生之间、学生相互之间,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和情感交流氛围,让每个学生勇敢地打开心扉、学会正视和接纳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感知每个生命的特殊自我价值[7],增强内在能量,从而发自内心地热爱体育运动,并将这份内在自信的光环转移到其他学习和生活之中。

(三)  适应体育主体适应性分类

高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而体育保健班学生汇集全校的病、残、弱、伤形成学习集体;时间、空间、教学主体本身能力等也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很难完全统一。如何合理地整合各类资源,科学地进行分组,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其身体、心理、精神与成长的需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按照同质病情、病况,结合运动实践规律,将他们归纳分类成四大组:先天性慢性疾病、身体异形、心理疾病与障碍和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图2)。对合肥工业大学2020级开设的4个保健班,发放、回收问卷15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146份。

1  先天性慢性病组

该组主要有各类肺部疾病,如肺大泡、肺气肿、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各类慢性心脏病,另外还有高血压、低血压、贫血、痛风和红斑狼疮等。这个组别人数最多,外在形象大多比较瘦弱或是比较肥胖,由于运动强度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体自身出于对健康的保护,长期处于少运动或直接不运动的状态。身体素质维度普遍较差,特别是耐力和速度素养方面。

2  身体异形组

该组主要有小儿麻痹后遗症、关节囊缩、长短腿、翼肩、胳膊缺失、脊柱侧弯、驼背和下肢关节不稳固等。这些疾病多数直接展现在形体外表中。由于运动受限性较大,直接影响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维度。

3  心理疾病与障碍组

该组有抑郁症、狂躁症、焦虑症。学生在生活、学习、家庭及情感上压力过大,或出现突发变故,精神上受到强烈刺激,致使情志郁结,无法疏解。这类学生情绪稳定性差,人数较少,但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各维度水平相对较高。

4  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组

意外疾病有手术、黄体破裂、急性病症康复等,运动损伤主要有肌肉拉伤、软组织损伤、骨裂和骨折等。这个组有三个特征。以霍金斯人体能量原理为依据[8]。保健班学生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高能量正向型,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精神状态都非常强,学习、工作、运动等容易处于亢奋状态,量度和强度过大,超出自己的承受范围,导致意外发生;二是低能量负向型,体质偏弱、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身体不协调,生活、学习、运动中发生失控;三是中间型,能量和情绪都比较稳定,但健康和身体素质偏颇,身体某个部位或某项身体素质较弱,比如下肢力量较强,但柔韧性较差,运动中容易导致下肢关节、肌肉、韧带拉伤。

(四)  适应体育主体身体自尊水平的差异性比较

对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差异性探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事后进行多重比较分析。通过表1可知,不同疾病类型身体自尊水平检查结果F=52.859,对应的置信水平为0.000,远小于设置的置信水平0.05,因此认为4组不同疾病类型中至少有一组与另一组间的差异显著。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2可知,输出的相伴概率(Sig.)为0.227,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各组的总体方差相等。

结合表3从事后LSD多重比较结果(表4)中可知:病种1与病种3、4;病种2与病种3、4;病种3与病种1、2、4;病种4与病种1、2、3组合的两两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两两之间差异显著。患有病种3、4的大学生总体身体自尊水平较明显地优于患有病种1、2的大学生且患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病种4)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较高。

(五)  适应体育主体身体自尊水平五个分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对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在身体自尊水平的五个维度分别进行差异性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

1  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表5可知,在身体自我价值感维度中,组间离差平方和为31.994,方差检验F=2.174,对应的相伴概率(Sig.)为0.094,大于设置的置信水平0.05,因此认为4组不同疾病类型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结合表6可知:不同的疾病类型的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维度得分水平普遍不高且相互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2  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在运动能力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的运动能力组间离差平方和为525.090,方差检验F=56.854,对应的相伴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4组不同疾病类型中至少有一组与另一组间的差异显著。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6)可知,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的运动能力维度输出的相伴概率(Sig.)为0.578,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各组的总体方差相等。

从事后LSD多重比较结果(表7)可知:病種1与病种2、3、4;病种2与病种1、3、4;病种3与病种1、2;病种4与病种1、2组合的两两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两两之间差异显著。

结合表8综合分析,患心理疾病与障碍和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的学生在运动能力维度上要明显优于患先天性慢性病和身体异形的学生,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患先天性慢性病和身体异形的学生都分别与其他病型有显著差异,其中先天性慢性病运动能力最弱、身体异形次之。对这些差异进一步研究,对实现特殊群体教育的公平性、适应性、高效性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3  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在身体状况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的身体状况维度组间离差平方和为357.871,方差检验F=27.027,对应的相伴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4组不同疾病类型中至少有一组与另一组间的差异显著。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6)可知,身体状况维度输出的相伴概率(Sig.)为0.778,远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各组的总体方差相等。从事后LSD多重比较结果(表9)中可知:病种1与病种3、4;病种2与病种3、4;病种3与病种1、2、4;病种4与病种1、2、3组合的两两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两两之间差异显著。

4  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身体吸引力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身体吸引力维度的组间离差平方和为427.424,方差检验F=54.448,对应的相伴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4组不同疾病类型中至少有一组与另一组间的差异显著。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6)可知,身体吸引力维度输出的相伴概率(Sig..)为0.041,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各组的总体方差不等。

从事后Dunnett T3多重比较结果(表10)可知:病种1与病种2、3、4;病种2与病种1、3、4;病种3与病种1、2;病种4与病种1、2组合的两两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两两之间差异显著。

5  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维度的差异性分析

由表5可知,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维度的组间离差平方和为540.994,方差检验F=54.152,对应的相伴概率(Sig.)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4组不同疾病类型中至少有一组与另一组间的差异显著。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结果(表6)可知,身体素质维度输出的相伴概率(Sig.)为0.27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各组的总体方差相等。

从事后LSD多重比较结果(表11)可知:病种1与病种3、4;病种2与病种3、4;病种3与病种1、2;病种4与病种1、2组合的两两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0.05,两两之间差异显著。

三  结论与建议

1)患有心理疾病与障碍(病种3)和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病种4)的大学生总体身体自尊水平较明显地优于患有先天性慢性病(病种1)和身体异形(病种2)的大学生总体身体自尊水平。患意外疾病与运动损伤(病种4)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较高。

2)不同疾病类型的大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维度得分水平普遍不高且相互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3)不同病种的大学生身体自尊水平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各维度呈显著差异。

4)在体医融合、高等教育平民化、互联网普及的大环境下,我国针对身心伤、弱、病、残的特殊学生开展的适应体育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课程总目标与各具体目标相融合,全面普惠,因材施教;课程内容体现人文关怀性、普遍适应性、生活链接性,改善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9];课程模式课内外一体化,科学采用“互联网+”技术手段,融入技能、保健、康复类视频、App和图片与及时测评等,增强学生的全面健康,培养终身体育运动意识和锻炼技能[10];教学评价灵活机动,评价主体、内容、手段和标准多元化[11-12]。评价主体由任课教师、体育委员、小组组长及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内容依据同质类型分组,构建多套内容库,让不同状况组别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行选择;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健康状态,设定弹性区间。

参考文献:

[1] 吴雪萍,张建华.我国适应体育研究的发展特征与热点演变[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5-11.

[2] [美]马斯洛.马斯洛谈自我超越[M].石磊,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3] 任海.新残疾观视域中的残疾人体育[J].体育学研究,2022,36(2):1-8.

[4] 徐霞,姚家新.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J].体育科学,2001,21(2):78-81.

[5] 王军伟,余丁友.基于适应体育的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体系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19(7):31-36.

[6] 张细谦.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理辨析[J].体育学刊,2014,21(1):11-15.

[7] 舒川,吴燕丹.我国适应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5):1-5.

[8] [美]大卫·R·霍金斯.心灵能量[M].李楠,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

[9] 孙炜,孙一甲.残疾人体育教育的生活化依持[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6):98-103.

[10] 刘倩.“互联网+”视阈下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课程资源整合利用实证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8.

[11] 张盼,吴燕丹,郑程浩.赋权增能理论视角下中国部分残疾人体育参与的困境与破解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32(5):412-416.

[12] 刘荣花,郭宇锦.体医融合背景下高校体育保健班教学模式创新探索[J].四川体育科学,2021,40(4):117-12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重大项目“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20jyxm1504);2022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项目“高校适应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研究”(2022jyxm1227)

第一作者简介:汪映川(1974-),女,汉族,安徽桐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和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运动康复
跳高项目踝关节损伤预防与运动康复研究
不同康复手段对肩部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研究
创业视域下湘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弘扬研究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作用探讨
超声波与运动康复治疗应用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研究
浅析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坐骨结节滑囊炎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研究
推拿与运动康复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观察超声波联合运动康复治疗冠心病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