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09-15袁连菊米志平廖文波

华章 2023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专业

袁连菊 米志平 廖文波

[摘 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华师范大学对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教学实践探索。以“校企融合、科教融合”为载体进行协同育人,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并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全景技术(VR)野外课堂实践教学”两位一体的智慧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教学条件保障,逐步完善野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打造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一流野保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通过多年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素质高。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建設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一流的本科教育,核心是培养一流的创新型本科人才。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学校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要求地方高校“将教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上,实现人才转型的目标,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因此,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西华师范大学围绕该要求进行了大量的教育改革探索,对本校的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简称野保专业)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践探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对接,让学生更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结构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及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能力。

国内关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实践探索。李稳国等学者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和经历,结合教育“成果导向理念”和“能力导向理念”,阐述了组建合理科学的基础课程、专业、创新等课程体系;搭建实践与创新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等内容[1]。最终形成了融合理论、实践、创新和人文素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2]。但是该教学体系还缺乏多维度的教学评价体系。其二是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研究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学实践评价体系的构建[3]。王明明和冯松宝强调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的核心竞争力[4]。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教材内容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不相适应、缺少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评价强调终结性、忽视发展性等问题,阐述了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多层次实践教学、多学科交叉融合授课、发展性教学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5]。但这些教学探索仅停留于理论探讨层面,还缺乏教学实践依据。目前对野保专业的相应研究主要集中于基础课程设置的改革、野保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等方面。野保专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还缺乏较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西华师范大学构建了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需求导向、应用驱动发展为动力,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实施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人才转型培养为重点,智慧实践教学为手段、构建一流师资团队为支撑的本科野保人才培养新模式。西华师范大学转变野保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索。以“校企融合、科教融合”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并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全景技术(VR)野外课堂实践教学”两位一体的智慧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力的教学条件保障,逐步完善野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打造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一流野保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用人单位要求的人才。

一、转变野保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递进

通过明确野保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重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融合区域行业优质资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创新反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规格转型,向人才培养新模式递进。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营造学生乐学善思、教师善育善教的良好学习氛围。

首先,将重视技能培养,轻技能应用转化和创新思维拓展的传统培养模式向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成果转化的开放式培养模式转变。学校已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长隆野生动物世界、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达成了长期的合作,形成了“园—区—所”为主的实践基地体系,为野保专业提供了丰富的野外实践基地,学生通过项目研究、专业实习、暑期实习、联合培养等形式走进企事业单位学习,实现科研实践和成果转化。学校整合行业优质资源,加强推动野保专业人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其次,转变传统育人观念。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本知识传授和单一的成绩考核模式,使学生形成固化思维,创新创造能力降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强调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知行合一的培养”。因此,西华师范大学优化了野保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建立了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控、动物营养学、动植物标本实验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脊椎动物学”“植物学”2门省级精品课程,可满足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结合“微课、翻转课堂、科学问题探讨、师生联动”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向创新创造的行为递进。

最后,教师向科学问题探讨的良友、创新创造合伙人、生活学习伙伴进行角色转变递进,并向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教师递进,形成一支应用型创新师资队伍,为野保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保障。野保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并举的人才战略,积极探索人才引进的模式,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渠道,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引进良才,通过线上招聘、线下招聘、异地引进等多种人才引进渠道,吸纳高层次人才,为教师队伍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同时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与教师交流学习,支持并鼓励教师到其他单位交流学习。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打造两位一体的智慧教学平台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数字化和信息化。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为支撑的教学方式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

西华师范大学依托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通信等技术,构建了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实现真实实验所不具备的或难以完成的教学功能,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开展实验,达到所要求的实践教学效果。虚拟仿真实验室的构建还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时间、空间、费用等限制的问题,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野保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野外实践教学是野保专业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受教师教学质量、教学大纲、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学生无法获得对野外环境完整的认知,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脱轨。为了提高野外实践教学的质量,在保留经典的实地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VR技术野外实践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实现了在室内课堂上对高危环境的体验,让学生切实地体会野外环境的多样性,降低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华师范大学通过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VR野外实践教学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合于野保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推动了野保专业向应用型创新人才转型。

三、以科教融合、校企融合为载体进行协同教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科教融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能力。学校通过多种方式鼓励野保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创新创业竞赛、课程实验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提升野保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实验设计和综合能力。

校企融合是产学研用的重要载体,学校根据地方区域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基地,推进产学研相融合。学校联合自然保护区、动物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协同育人新模式。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促进野保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应用机会,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将校内、校外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实践教学成果,强化野保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和企业之间通过搭建生产、教学、研发与应用的交流平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实现产学研共赢的局面,进一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应用能力的野保人才,打造一流的野保专业。同时,还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共同为学生制订培养计划,指导学生学习和科研,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四、完善校内、校外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多样的评价考核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应用能力,也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评价方法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野保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创新性,为此,学校对野保专业的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做了积极探索。

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包括理论考试、实际操作考核、实验设计和课外实践等多种考核方式。教学评价体系分为校内教学评价和校外实践教学评价两部分。校内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术水平、学生的素质和思维转换能力等六方面进行评价。校外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实践技能应用、对实践过程中突发情况的处理等方面进行评价。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专业教师团队、教学仪器设备、野外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制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西华师范大学野保专业经过长达12年的建设和实践,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拥有动物疫病诊断与防控、动物营养学、鸟类学等7个专业实验室。购置了大量的实验教学设备,如精子质量分析仪、变性梯度凝胶电泳仪、鱼探仪等优质教学设备。完善了教学制度,促进了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同时教师队伍逐步向应用型创新型发展,这些都为野保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教学质量保障。

结束语

西华师范大学以培养具有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思维及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野保人才为目标,转换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形成了以校企融合、科教融合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建并应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全景技术(VR)野外课堂实践教学”两位一体的智慧实践教学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供相应教学条件保障,逐步完善野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打造以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核心的一流野保专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培养体系下的毕业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强、素质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李稳国,邓亚琦,张林成,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风,2021,(24):56-57.

[2]隋世燕,李榴佳,苏子峰,等.动物繁殖学课程创新应用型教学模式初探[J].四川畜牧兽医,2017,44(1):18-19.

[3]萬龙,李德生,徐创宇.“数模竞赛+案例教学”导向下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风,2021,(27):73-75.

[4]王明明,冯松宝.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钻探工程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208-209.

[5]赵亚鹏.地方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定位与对策研究[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21,(8):46-48.

[6]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

作者简介:袁连菊(1995— ),女,汉族,四川凉山州人,西华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学。

廖文波(1979— ),男,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

研究方向:脊椎动物进化研究工作。

米志平(1962— ),男,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比较组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背景下的卓越野保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1-945;

四川省教育厅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一般项目“野保专业“园—区—所”实践教育体系构建”,项目编号:19。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专业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