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机遇与挑战

2023-09-15宋佳珍

华章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产学研工科

[摘 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这就需要给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一定的政策支持。文中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协同育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索,分析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改进措施,旨在帮助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与落实,为培养综合创新型人才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机遇与挑战

随着近年来新工科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国内也在注重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方面的创新,并且在这方面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根据高校的层次、类型不同,“新工科”建设的产学研模式也需要有所改变。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工程科学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目前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院际合作”等专业的培养模式以及“专业文凭+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等多元化的培养模式[1]。而就工科优势较大的高校来说,其本身在背景与资源上就具有新兴的科技、产业以及企业有所联系。不断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具有特色的工程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在“院际合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将工程科学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高水平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该培养模式下目前主要包括“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复合模式,“跨专业间”的复合模式,“学科交叉”复合模式。该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已经在很多高校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部分综合类高校,由于具备一定的学科交叉优势以及学科综合优势,能够将其他优势学科与传统工科间的优势进行交叉融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断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综合型的产学研育人模式,培养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复合型或者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三)高技能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包括“双导师制”“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2],主要适用于具备一定地域资源优势的地方性高校,此类高校应该积极加深产学研模式的探索开发,需要以社会生产需求新经济刚性需求为导向,将产业与学科专业进行对接。充分发挥地方优势,打造优势学科与专业,为地方企业培养应用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或者培养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的科技产业人才。

二、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面临的瓶颈与挑战

(一)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融合程度

在过去的产学研模式中,一般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与科研机构为辅助,通过这种模式来实现产学研协同育人。但是,由于企业与科研机构在整个模式中处于辅助附属的地位,并且没有相应的利益保障机制,导致两者在协同育人的模式下缺乏较高的积极性,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经常采用低效的、简单的参观模式应付了事。然而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中,企业与科研機构的作用同样重要,而两者对于机制的响应态度与参与融合度,是影响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种被动参与,敷衍了事的状态将极大程度上影响协同育人的效果。因此,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中,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地位必须上升至与学校相同的高度上,强调两者在协同育人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样才能使两者积极参与到协同育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并且能够融入学生工程实践与课程建设中,同时,在学生成绩评定过程中也能出现两者的身影,这种程度的协同育人机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学科与产业的适配程度

2017年4月8日,由教育部组织,60余所高校参与,在天津大学召开的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中指出,2020年新工科需要能够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工科专业的比例达到50%以上[3]。“天大行动”中新工科建设路径的提出,一定程度上引导着高校学科方向的调整与变革。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传统企业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正在逐渐进行转型,另外,新兴企业的迅速崛起,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需求促进着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与改革。除此之外,科研机构致力于解决全球化问题,并且其科研工作涉及利益重大的科技研发与攻关、国家安全等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工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高校学科专业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把控新工科建设过程中高校学科的调整方向,增进学科的专业性改革与调整,实现其与传统行业转型后的类型以及新兴企业之间的适配程度,是当前阶段产学研融合发展所面对并需要切实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地方政府的监管与宏观调控力度

在产学研机制融合过程中,需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者有效融合。而三者在机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且同等重要。因此,为了实现三者之间的平衡,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监管与宏观调控。产学研机制融合过程中,地方政府是最大的保障,应该加强对产学研融合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扶持,使三方的积极性能够有很大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培养综合型人才铺平道路。另外,地方政府在促进三方产学研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对三方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在适应地方经济需求的基础上,制订综合性人才培养成果的评定标准,才能够及时发现产学研机制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建设协同育人动机刺激机制

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内,新兴企业在机制中门槛比较高,前期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政策支持,将会降低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参与意愿。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的成绩评定仍然以高水平的论文以及纵向项目的成绩而定,而忽略了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横向合作项目的绩效。导致教师创新能力上的积极性被限制。并且一部分教师缺乏与企业、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与项目合作途径,导致其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建设产学研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改进策略研究

(一)构建不同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体系

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更加希望去往一线城市或者沿海地区进行学习深造。这对于地方企业来说,极易造成人才流失,而新兴企业的用人需求又巨大,这就导致地方新兴企业很难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与科研机构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适应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日常工作,在短期内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或者是难以快速跟上科研活动的相关计划[4]。因此,为了能够满足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对人才的需要以及相关要求,在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过程中,企业与科研机构更加需要彰显二者的主体作用,并且深入参与到高校育人活动中。高校根据企业发展与科研机构的人才需求以及相关要求,开展符合新兴产业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在高校学习过程中,需要根据专业知识,将地方企业与科研机构贯穿到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对地方企业与科研机构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增加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深度与广度,也是企业与科研机构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措施。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三方将课程建设、项目实现与毕业实习相结合,针对地方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相关工作进行选修课程设计。比如,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实行“双导师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根据当地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相关工作与研究方向进行选取。

2.三方将各自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对产学研协同育人工程不断地进行实践,实现多元化创新平台的建设,例如,对校内学术活动平台、企业专业实习平台和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等,可以效仿国外由高校创办,企业或者科研机构提供资金支持的模式,促进科研结果商品化,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另外,可以进一步加深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间的合作,由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与大学教授担任企业的技术顾问,三方联合起来对技术进行攻关,同时鼓励学生到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中实习,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实现三方人才之间的交流。明确三方的主要职责与角色功能,确定各方的具体工作,促进学生学习、教师实践、企业生产、科研创新。

3.地方高校需要在创新创业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进行提升,落实新工科建设的进程,积极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加强高校与企业界之间的联系,促进高校根据地方企业的特色创办优势学科,增强高等教育工程与新兴企业、新兴技术等的适配性。

(二)构建具备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首先,对“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的四级课程体系进行不断优化[5]。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教学中的目标与内容进行着重分析,看能否符合地方企业、新兴企业的人才需求,切记不可以随波逐流。同时,在建设专业学科以及综合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与实践环节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实现互补与衔接。此外,高校需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方面的培养。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培养创新思维必定会涉及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知识,所以高校要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方面的创新意识。另外,整个四级课程体系中,要将工程素质培养贯穿于全过程中,使学生进入到大学校园时就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工程氛围,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大工程观”。

(三)完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

首先,加强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上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三者共同培养人才,并对三方协同的培养过程进行监管与协调[6]。

另外,建立协同培养的质量评价管理体系。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能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除了校内理论知识的考查外,还需要增加学生在企业或者是科研机构实习过程中的社会实践、生产研发、科研设计等实践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应该涵盖校内的理论知识与校外工程实践的相关成果。在协同育人评价体系中,可以增加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评价权重,在新工科背景下,企业与科研机构对综合性人才培养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体现,提升企业、科研机构在协同育人机制中的主体地位,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生向新工科建设人才需求方向发展。

(四)建立激励机制

根据上文描述,加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的利益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与导向机制的制订,能够保证协同育人机制平稳长久有效地运行。地方政府在政策以及资金支持方面给予新工科背景下三方协同育人以支持和保障。从政策方面上来说,地方政府结合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转型方向,制订相应的导向机制与激励机制,建立三方协同育人的示范性工程,使参与者均能够获得一定的利益,才能提高企业、科研机构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三方进一步合作。对于小型的新兴企业来说,在缺少相应的资金与技术限制时,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与高校达成合作,借助高校人才优势与科研能力,加强校企联合,一方面解决了企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经费方面,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设立协同育人基金,或者对于能够积极参加协同育人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还可以在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内部建立激励制度,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与协同育人工作,从内部调动企业与科研机构的积极性,为三方协同育人提供有力支持。

结束语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文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一些探讨,对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协同育人的现状、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三方协同育人机制的改进策略,通过建立不同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完善三方协同育人的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等,实现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进一步深入融合,为新兴企业与转型企业、科研机构培养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亚煦.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22(5):80-85.

[2]娜茜泰,翁智,齐志远.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8):92-95.

[3]张玲,何伟,林英撑,等.新工科建设和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J].大学教育,2020(3):27-30.

[4]韦正,蒋利荣,宁东元,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9,46(11):259-260,251.

[5]陈士超,徐军,张宗宇.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3(2):144-148.

[6]魏倩倩,易军鹏,李志勋.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探索: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30(11):29-31.

作者简介:宋佳珍(1981— ),女,汉族,湖南长沙人,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信息技术与工程学院,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化教学、软件技术教学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高等教育一般课题:新工科视域下高职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XJKX22B227)。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产学研工科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