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萨提亚冰山理论视域下的《雷雨》

2023-09-15王吉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冰山理论繁漪周萍

【摘 要】心理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所创造的“冰山理论”作为家庭心理治疗的重要理论指出:人们被外界可见的行为表现之下隐藏着被我们不自觉压抑的“内在”。20世纪30年代所创作的中国经典戏剧《雷雨》中的人物性格饱满立体,揭示出旧中国压迫下普遍的痛苦和激烈的矛盾。本文选取剧作《雷雨》中周公馆长子周萍和继母繁漪这二人的人物形象,并借助萨提亚冰山理论进行研究,尝试以新颖的角度对文学人物形象细致解读,对文学人物性格、行为形成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思考。

【关键词】萨提亚理论;冰山理论;心理解读;《雷雨》;周萍;繁漪

【中图分类号】B849;I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0—006—03

引言

《雷雨》以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旧社会为背景,围绕着周、鲁两家塑造出许多性格鲜明,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冰山理论”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指出人的自我是一座冰山,可见的行为“水上冰山”受到不可见的内在意识“水下冰山”的影响。冰山系统从上往下分别为:行为、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1]

文学人物研究借助心理学的方法有助于阐明复杂的人物心理特征,也有助于认识作家心理体验的深度和心理描写的真实性、创造性[2]。本文通过冰山理论剖析《雷雨》中的角色周萍和繁漪,展现其表征行为和潜在心理的关联性[3],为文学人物的心理研究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一、行为:冰山的顶层

行为层级作为整座庞大冰山的唯一可见的部分,是投影仪最后在白墙呈现的“像”。富有戏剧性的人物行为往往需要非常合理的心理动机才能得以支撑,人们做出各种行为的背后聚焦于他们对于该行为所造成的结果的预设。在《雷雨》中,周萍庸弱的性格从他的行为和语言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极复杂的人物形象,纵观全剧,周萍似乎一直在交流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姿态,最显著的一段在剧本第一幕中周朴园命令周萍跪下逼迫繁漪喝药的情节中。

但是周萍绝非只是一个简单以“怯弱”一言蔽之的形象。《雷雨》中对周萍出场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他约莫有二十八九……面目清秀……但并不是一看就使人醉心……”“性格上那些粗涩的滓渣经过教育的提炼……精细而优美”“可以炼钢熔铁的那种蛮……长久的离开空气……成为怀疑的、怯弱的、莫名其妙的……”这些不仅表现出周萍复杂矛盾的人物心理和人物形象。他对自己的怯弱是痛恨的,甚至到了佩服压迫自己的父亲的程度,他在拒绝繁漪时这样说道:“如果你以为你不是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父亲的儿子。”[4]

曹禺在此时形容周萍的动作时运用了一系列如“躲避地”“强笑”“不得已”“有些怕地”“冷冷的”等词语来塑造出一个急于开脱自己却不负责任的形象,但是在第三幕中周萍因酒醉展示出他骨子里隐藏的蛮力,做出带着四凤私奔的决定;第四幕中见到了父亲的他又回到了“无所适从”的怯弱状态。周萍的角色和身份的复杂性决定了他应对方式的多样性。

二、应对方式:低自尊人群的四种姿态

行为是个体自尊的外部投射。萨提亚对人际沟通的研究表明,低自尊的人往往会采取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不一致的“姿态”。“非一致姿态”被归类成四种:讨好型、责备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这些模式是他们的生存姿态和防御机制[5]。采用“非一致沟通”的低自尊人群常常会缺乏自我价值感,内心的失衡让人们更加想要采用“非一致沟通”来保护自己,由此进入了负面循环。

与“非一致姿态”相对的是“一致姿态”,这时沟通者的内部和外部达到一致,理解、接纳并自由的分享自己的感受,是一种相对圆满的状态。

在《雷雨》中,周萍在面对不同的对象会采用不同的应对姿态,但无一例外这些沟通姿态都是不健康的“非一致沟通”。比如,他在面对自己的父亲时,大多采用“讨好型”沟通姿态。在第一幕中,面对父亲狠厉地斥责自己不自爱、“整日在跳舞唱鬼混”,搬出生母进行威压时,他一直处于卑微的姿态竭力地讨好父亲,承认全部的过错都是自己的一时荒唐。“讨好型”的沟通姿态具有顺从的特点,为了消解对方带来的攻击性,“讨好型”沟通者把自己处于一种被支配的地位,通过自我牺牲和伤害等方式降低自我价值感。在面对继母兼情人时,为了逃避自己的过错,他采用了“超理智”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姿态的特点为客观、非理性。“超理智”沟通者往往会强迫自己不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力求客观正确。再比如面对四凤时,他采用了“打岔性”的沟通方式,当被问到如何处理这段阶级差距明显的恋情时,周萍显然不愿意好好处理后果,鲁四凤不满道:“你看你又要扯到别处……你现在到底对我怎么样,你要和我说明白。”[6]

长时间用“非一致姿态”沟通下,周萍这一人物难免会缺乏自我价值感。他迫切地渴望逃离这个绝望和压抑的环境,这些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对时刻关注着周萍的繁漪来讲,无疑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三、感受与观点:对事物赋予主观的定义

繁漪在得知周萍即将抛弃自己离开周家时,她表现出了哀求和愤怒;挽留无果后,她把这份痛苦通通转化成了对周家疯狂的报复。事实上周萍从未说过要彻底和她断绝联系,繁漪下意识的把“周萍要离开”这一事实定义为“自己被抛弃”。人们在赋予事件定义时会习惯性地建立在过去的经验和自身具有的自我价值感的水平上[7]。人们从事物中获取的感受往往是局限的,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要求治疗者需要把患者的感受和客观事实分离。另一个重点则是“感受的感受”。人们在感受的过程当中极少会关注自己对当下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的感受。繁漪對“周萍要离开”这一事实的感受为“自己被抛弃”,因而产生了恐惧和害怕,处于自我不一致状态下的她对自己“恐惧周萍离开”的心理产生了羞耻和愤怒。直到最后这种不平衡、不一致所带来的负面情绪彻底摧毁了繁漪的理性,最后酿成了的悲剧。

四、期待与渴望:被认可、被接纳是人类共有的渴求

在“观点”层次的下一层是“期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期望来自外部世界的帮助,期待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文学人物的戏剧任务往往也离不开他们对周遭的期待。在《雷雨》中的人物有着各种各样的期待:周萍期待自己可以离开周公馆,四凤希望能和大少爷喜结连理,繁漪希望能维持情人关系,周冲渴望和四凤成为恋人,周朴园希望拥有一个秩序的家庭,鲁侍萍希望女儿不要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获得幸福,鲁大海希望为工人们争取权益,鲁贵期待能在周家获得更多利益……

在大大小小、数量繁杂的期待背后源自人们共有的希望被接纳、被爱护和被认可的本能。人们普遍具有对亲密感、完善、亲密关系、自由、兴奋和创造性的追求和渴望。[8]当外部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期待落空会导致自我价值感降低,“我不配拥有,我不值得爱”也会占据我们的心灵。曹禺在剧本中这样写周萍:“他倾慕一切没有顾及,敢做坏事的人……又倾慕一切能抱着一件事业活下去的人……理智冷回来的时候,他更刻毒地恨自己。”这段描写露骨地写出周萍本能地渴望着自由,在明确了他的渴望后,也不难理解为何周萍会迷恋上四凤的“新鲜”和“活”——他发现他最需要的东西就流淌在四凤身上。结合文本可以很好地看出繁漪渴望平等的亲密关系,曹禺在剧本中写繁漪形容成饿了三天的狗,期待落空时她便会“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9]。然而周萍、繁漪还有其他一起处于“雷雨”风暴中心的人们一起生成的庞大欲望交织捆绑,最终带领他们走向了地狱。事实上,虽然周萍等人的期待源自渴望,但这些期待的实现真的可以满足他们的渴望吗?显然不是。假设周萍最终没有出走,繁漪仍然会因为周萍的厌恶、伦理道德、父权封建等诸多阻碍无法拥有一段平等的亲密关系。

五、自我:生命力的核心

萨提亚女士提倡人们需要找到自我的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从而赋予自己力量和勇气,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10]。在萨提亚冰山模型里,自我作为冰山的最后一层,是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的核心,是人们生命力的泉源,是存在的标志。“自我”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与其他层次有机的构成萨提亚冰山理论完整的系统[11]。

《雷雨》中的核心人物正是繁漪。在那个特殊的背景年代下,她敢于挣脱道德伦理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雷雨”般的抗争彰显出极强的独立人格和生命力,也展示出曹禺对新社会、新秩序的希翼[12]。与之产生强烈对比的周萍,在得知自己的亲生妹妹就是四凤时,他本就微弱的自我独立人格终于被彻底毁坏,与开枪自尽的情节相互呼应,极富悲情色彩。

六、结语

薩提亚理论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心理学领域,用系统的视角理解个体、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发掘文化语境与与个体心理的深层联系,并为文学文本人物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13]。

冰山理论深刻洞察了人性的本质,是一把透视人类心灵的钥匙。借助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看到人物表层行动背后的内驱力,理解他们的感受、渴望以及他们真实的自我。周萍和繁漪这两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不仅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人文提供窗口,也让我们领略到个体生命在时代命运洪流中焕发出的鲜明色彩和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5][7][8][10](美)维吉尼亚·萨提亚,简·格伯,玛利亚·葛莫利.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聂晶,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

[2]陈文忠.当前文学人物心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3]檀思源,连子晴.电影《超脱》中人物的形象构建与心理解读——基于萨提亚冰山理论[J].新闻研究导刊,2022(20).

[4][6][9]曹禺.雷雨[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11]叶锦熹.萨提亚冰山视域下斯嘉丽的人物形象研究——以《飘》中斯嘉丽与母亲埃伦的亲子关系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14).

[12]柳靖.曹禺《雷雨》悲剧意蕴的多维解读[J].大众文艺,2020(3).

[13]顾悦.超越精神分析:家庭系统心理学与文学批评[J].南京社会科学,2014(10).

作者简介:王吉米(2002—),女,汉族,浙江东阳人,本科,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为表演、戏剧创作。

猜你喜欢

冰山理论繁漪周萍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繁漪“病”寓新探
繁漪“病”寓新探
我看《雷雨》
冰山理论与《白象似的群山》
冰山理论视角下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解读
周蘩漪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