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获得感:体育与健康新课标下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

2023-09-13袁新国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体育

高 恒,袁新国

(长江大学 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2022年4月,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提高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指导思想。而课程思政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且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德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课程思政在义务教育阶段无疑是扣好德育教育的第一粒扣子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十分关心,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00周年大会时提出:“我对教育工作这方面强调的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想政治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可见思政课程在我国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努力开展好思政工作是加强人民意识形态的重要举措。青年人是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义务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否敢于人先愿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为社会主义祖国与共产主义道路服务,这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结果导向的教育获得感出发,反推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其内部机理,优化育人路径。

1 获得感:提升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的逻辑起点

“获得感”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国外没有相同的概念来表达相同意思[1]。与教育获得感概念相接近的相关名词有幸福获得感、学习获得感等,其内涵定义都是由学者自获得感的内涵结构,自上而下推演而来。但是,学者对教育获得感缺少学术层面的深层挖掘,对教育获得感的内涵与结构认识没有完全统一,少见有其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结果。因此,梳理和阐释前人对获得感、教育获得感的研究文献资料,建构教育获得感的内涵结构,并探寻其存在的育人机理,是进一步研究体育教学在中小学课程思政育人的逻辑起点。

1.1 获得感的概念内涵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做出重要指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首次提出获得感这一概念。”[2]自此“获得感”一词与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融入在一起,使课程思政教学落到实处。为此,多方位把握获得感的概念,多层次分析其诞生逻辑,多角度剖析其结构,就显得十分重要。

宇文英[3]从文字结构来分析,认为获得感是由“获得”与“感”构成,“获得”是“感”的前提,“感”是“获得”的结果;就字面意思来理解,只有在实实在在的获取、得到之后,才会使得心理产生触动和感受。这说明获得感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被动接受,而是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获得。彭文波[4]从积极心理学与社会认知理论角度来看,获得感是人类自我效能感产生的情绪变化,旨在寻求同一性、适应性和公正性的认知,以寻求自我认知、所得、所获时的期望水准,当个人认知与社会认知相同时产生正向情感体验,反之则降低情感体验,并且这种感觉是建立在真实获得的基础上。在社会认知下的个体付出,获得感是自我期待与自我所得关联性的结果,期待越高,所得越多,反之亦然,一般都是正向的自我感觉。谭旭运[5]从需求满足基础的角度出发,认为获得感是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人们满足其所需和对获得结果的主观认知、情绪感悟和认知经验的综合反映。

综上所述,“获得”可以是客观事物的获得,也可以是主观内容的获取。“感”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而达到现实目标的心理状态,也可以是获得具体事物和精神利益后的心理感受,但这种感觉是积极的、正面的,对我们价值观的形成、个性的培养起积极作用。

1.2 从获得感到教育获得感

教育获得感作为获得感的下位概念,其定义是从获得感中衍生出来、在教育中体现、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归纳而来。张梦皙[6]认为,教育获得感即为学习获得感,是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心理上的获得,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是首要任务,学习即教育。樊富珉[7]则进一步指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才是教育获得感的本质,并且这种感觉一定是幸福的、正向的情感体验,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学习满足感。庞文[8]认为,教育获得感是由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实践中学生个体思维互动、情感互换的结果。因此,教育获得感不是单因素、单方向、单方面所形成的,应考虑内外部环境、身体与心理因素以及切身体验等。

综上,教育获得感是指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场域中,通过实践与感知,对所获知识、能力、人际关系和社会经历等精神层面的获得,以及财富、奖励等物资层面的获得,是自身价值得到认可、思维受到启发的一种积极、幸福的情绪体验。

2 课程思政、体育教学和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机理

2.1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价值

新课标把核心素养定为课程目标,体育品德作为三大目标之一,以遵循体育运动中的体育规范与体育伦理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追求与精神风貌,可见思政工作在体育课中的重要性。体育课程思政是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基础,以课程思政内容为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以体育课为实践主体,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印证思想的全覆盖教育理念。可以说放弃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就缺少载体;没有思政教育,体育课程就欠缺灵魂[9]。落实“背景性内容”“知识性内容”“灵魂性内容”融入体育新课标的不同阶段。把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学习和心灵感悟相结合以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理念贯彻到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中小学生慢慢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1.1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的内容

新课标把体育品德的内容分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三种(如图1),从服从规则到规则意识、从面对问题到解决问题、从个体品质到集体观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对中小学生的品格逐步培养,分阶段、划层级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界定,对体育课程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目标化,有助于体育课程思政的具体化。

图1 体育品德水平目标图

体育课程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政内容实践的重要形式。从“体育课程”视角出发,中小学课程思政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形成健康的体育锻炼形式。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探讨,体育课程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形式,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加社会连接性、找准自身定位、树立以民主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知法守法的法律意识与法治观念。体育新课标从不同水平规范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学内容,从水平一的运动技能到水平四自我价值形成,也就是从体育向体育课程思政的转变。

2.1.2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青少年人生观定型时期中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课程,更是形成正确世界观的重要途径。只有坚定不移地执行价值引领这一首要任务,才能在青少年“拔节孕穗期”扣好思政教育上的“第一粒扣子”。

新时代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其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的良好开展,中小学生入校时的思想政治状况比以往明显改善,归功于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协同努力,学生自育、自律意识明显增强,对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思政课程与体育课相融合,是学生从思政教育的接受者转为验证者的关键所在,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们学习积极性、课程参与感明显改善,获得感也明显增强。

在体育比赛中,规则意识、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拼搏精神不仅是中国体育精神的体现,也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旨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强国必先强种强身,体育既能强壮筋皮骨,又能提振精气神。体育带给学生的不止是身体上的强壮,更是心理的健康,这是课程思政的目标之一。因此,就要大力挖掘体育课程的思政功能,不断激发中小学生身体与心理上的潜能,使中小学生在感受体育魅力的同时,体悟精神永存、思政课程的乐趣。体育教育是规则在先,运动在后,规程在前,竞赛在后。比赛规则如同社会规则,遵守体育法规如同遵守法律法规,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违规是之后违法的前兆,区别就在于违规悔恨一时、违法懊悔一生。所以要借助体育课程思政的规则意识与公平公正的体育精神,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绿色文明、反腐倡廉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体育比赛中体认到体育不仅可以充值人生,还可以“紧急避险”,帮助“三观”定型,守法意识“入心”。

2.2 体育课程思政理念下学生教育获得感的生成机理

机理是探讨事物内在运作的原理。中小学教育获得感是体育课程思政在施教者与受教者、价值观与技能、持续性与瞬时性等多维演化的动态过程,是教育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环境、途径、体验和共享出发所得到的实践成果。

2.2.1 体育课程思政对象的主体与主导

课程思政是通过各学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知,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定的,但教育者在教授过程中起主体作用还是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接受状态起很大影响。如果教师一味地以自己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社会背景与生理发展特点,只会使课程思政沦为空话、套话;或者老师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没有起导向作用,没有提供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步入歧途,“教育获得感”都不会呈现。教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社会热点,与时俱进地把时代元素融入体育课程的思政教育之中,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体育运动中感悟,不仅要“全覆盖”,也要“全参与”。教育者的高超教学能力、深厚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与学生的积极学习、主动思考的态度是教育获得感的前提条件,个性化培养、自我思考能力提升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2.2.2 体育课程思政内容的分歧与融合

体育课程思政,是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体育课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一种教学模式,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分则各成一家,合则优劣互补,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更是教育获得感心理状态外显的一种重要途径。传统体育课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对运动文化与运动礼仪几乎没有涉及,学生只知道如何提高运动表现力,却不知为何提高运动表现力,对运动的理念、文化、传承等都没有深入地进行了解;思政课在学生的描述中显得很空,上课列举的事例也离我们很远,学生感觉不到其真正所蕴含的价值,不能引起学生共鸣,而深层次感悟思政的价值。体育课程思政,则把内在的精神品质、价值引领、人生观、价值观依托外在的运动表现力,把空泛的理论知识借助运动使学生联系实际,在运动中感悟思政的价值,在思政教育中领悟体育运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中落实教育获得感。

2.2.3 体育课程思政价值的形式与延续

从行为视角出发,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教学,会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打消教学对象的积极性、降低教育者的教育动机。义务教育的体育教育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运动兴趣为目的,体育课也只是作为学生休闲娱乐的一种形式,旨在娱乐身心、放松休闲,对其价值与终身体育的理念没有涉及,学生只在乎体育考试,却不能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提升自己,领悟各种运动所蕴含的思政内容,对教育获得感的体会甚微。终身体育是提高运动连续性、思政内容持久性、教育获得感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国家大力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要把思政价值融入终身体育、把教育获得感纳入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3 如何教育:提升中小学体育对学生教育获得感的实践路径

中小学生处于价值培养的启蒙阶段,由于缺少价值判断能力,对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好奇心,都具有诱惑性的事物难以进行自我控制。这就需要体育老师从教学内容、环境、途径、学生体验以及启发共享等路径,阻断不良社会思想和与价值观,培养良好体育课程思政氛围,让学生在体育课程思政的主场发挥主体作用,提升教育获得感。而新时代教育获得感的形成是多方位、立体化的结构,需要从多角度、多元化进行探索与分析,把握提升学生教育获得感,增强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是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要义。

3.1 从获得内容出发:奠定思政入“体”、才德兼备的全程教育

获得内容是教育获得感的基础,包含多种主观性与客观性需求的融合,只有充分研究学生的需求,才能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内容。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学得差异化,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与特异性来进行课程内容的设计,要提前了解学生,一班一“课”,不能为了自己的安逸,而以一概全。

体育教学内容中个性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教育获得感,老师就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完备的知识体系、优秀的课堂组织能力,不断通过各界的反馈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11]。体育课融入思政丰富了体育课的内容,要求体育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思政方面的教学方法,使体育课与课程思政完美融合。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上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思政的教学穿插其中,这一内容是体育教学的基础,是体育课程思政活动的前提依据,是教育获得感的基础保障。

在制定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时,要考虑教师与学生之间因为年龄差距而存在价值观的问题,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体育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中小学思想教育工作要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年龄特征,顺应时代的潮流对其思想认知、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利用热门体育与学生体育教育接轨,捕捉中小学生的视觉焦点,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发中小学生的情感共鸣,刺激中小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神经,不断促进体育实践与思政价值理念的融合,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获得感。

将游戏因素融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改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让其自行感悟游戏活动中的德育价值,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获得感,通过对游戏的参悟体会课程思政的价值;传统体育纳入中小学体育内容,不仅可以推动传统体育的发展,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 从获得环境出发:启发思政进“脑”、潜移默化的全人教育

获得环境是教育获得内容的再强化与保障,其中核心的是潜移默化地获得内容巩固以及良好的师生信任氛围。教学场所不仅是知识传授的阵地,更是思政氛围的主战场,对于施教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政标语在不同环境、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学习情境,所传达的不止于表明知识的传授,更是发扬思政标语背后中的传承使命。因此,需要把思政环境作为人文涵养教学的重要手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锻炼、正向的价值观。

体育课程思政要与当下社会大背景结合,不能进行抽象的意识教育,让学生所学能在社会大背景中得到印证,积极促进学生对思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中小学思政教学中,也不能忽视校园人文涵养建设的育人价值。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获得环境,教育类型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教育即为看得见思政标语、健康向上的文体获得与社会实践等;隐性教育则是这所学校学习课程思政的良好校风、氛围与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态。此两种皆为中小学学生精神文化发展的环境保障,促进积极健康的思政学习兴趣,不断完善自身精神世界的构建,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互联网技术快熟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也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其多样性、开放性、互通性、实时性等特点已成为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环境因素。教师应该成为健康网络环境的监督者,发现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言论及时制止;成为互联网信息的筛选者,选择合适的网络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成为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传播者,引导学习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课程思政教学。

3.3 从获得途径出发:落实思政联“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活教育

从这一角度来看,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来获得在课程思政课上的所得,并非被动地接受老师填充式灌输,这种主动性是教育获得感的重要来源。信息时代的学生喜欢接触“云”学习的资源与模式,教师可以把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形式与新型教学模式“云课堂”相结合,不断推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补充、开发、整合共享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12]。

为了增强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对体育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中小学体育教师从教学途径出发,不断完善和创新体育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在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项目游戏教学法和体验式自主学习法是体育课程思政体验感最好的教学途径。例如,篮球运球教学中可以结合游戏元素,把小组比赛接力项目融入篮球运球训练,在提升学生运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线上、线下相结合”,是新时代教学模式的新探索,是提升教育获得感的新途径。在课堂上,播放我国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快速崛起的视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播放国家队奥运会上获奖的视频,鼓舞学生为国争光的精神;通过微课教学,视频讲解相关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要领,提高学生对运动技术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不屈精神。信息技术的利用,能为中小学 “课程思政”提供渗透在体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有利于稳步提升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成效,保障学生身体与生理健康发展。融合式教育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为教育获得感的途径指明新的方向,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结合,能让学生的获得途径更加和谐、更加丰富。

3.4 从获得体验出发:秉持思政为“公”、评价成文的人文教育

在教育获得环境与自主性获得途径的相互促进下,伴随着教育获得内容的满足,学生会分别表现出不同的获得体验。没有实实在在的“获得”就没有“获得感”,教育对象若没有实际的精神力量的获得,那么获得感就成为纯粹的主观臆想。没有客观公正评价体系,获得对象就无法在付出与获得中达到平衡,那么获得感就会成为情绪的任性表达。

“实做”是“做实”的前提,“做实”是“实得”的必要条件,把我们课程思政落地到体育课程实践中,就会增强教育对象获得感的切实体验,努力做到“虚功实做”[13]。思政课程虽然是意识教育,但在体育课中能得到外显,因此为了保证体育课程思政的稳定教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教学评价体系因以激励学生进行良好的教学为目的,能客观、准确地对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与思想价值观进行评判,同时也是对学生道德品质与规则意识的强化,也是为教学活动的改革提供现实依据,在不断加强中小学生思政教育中起保障作用。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基础的不平等性,结合不同课程与组织形式,对评判标准进行适当改变,不能唯成绩论,要倾向于对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来展开评价,设定差异化评价体系,不断提升评价的客观性,这是教育获得感反馈的主要途径。

获得感体现为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转化,即“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实践活动有助于破解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困境”,理论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中实践知识的认识和理解[14],合理的评价则是两者的融合剂,能有效促进教育获得感反馈机制回路的形成。

3.5 从获得共享出发:永续思政成“人”、协同进步的宏观教育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教育获得感最佳获得方式在于共享,积极参与到获得内容的共享中,能表现出更高的参与意愿,获得更多的教育获得体验感。体育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课程思政,而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共享思政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体育课程思政的传播者、发扬者,让其在共享共建中,增强提高身体素质、巩固强化思政内容。

人生而好为人师,最好的学习方式在于传授,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也不例外。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学习和集体讨论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一旁引导,确保思政教学的质量。学生在获得感分享的同时,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来进行沟通与交流,更加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分享人也可增强其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自信心的树立。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纠错以及复习课学生主讲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所获与所得,增强教育获得感的获得效率。

4 结 语

办好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上好体育课,是增加学生体质、培养学生意志、提高学生品质的首要途径;做好体育课程思政,是对新课标核心素养体育品德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感的重要手段、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一直是我国义务教育重点教育内容之一,但其操作性、检验与评价体系都没有一个量化标准,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教育获得感,则可以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在获得与外在获得的外显,以及在活动中的价值情绪与情感判断,来对思政课程的教育进行一个客观评价。新课标的发布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规划,本研究从教育获得感的三种生成机理出发,从五个方面探讨德育思政教育的全程性、全人性、生活性、人文与宏观特点,总结出思政入“体”、进“脑”、联“网”、为“公”、成“人”得五个教育获得感的育人路径,为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开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教育获得感融入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思政给出实质性建议。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体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