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3-09-13岳贤锋朱钦楠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旅游体育研究

翟 方,岳贤锋,朱钦楠

(1.河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2.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实现社会主体现代化愿景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建成体育强国。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体育产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力,也是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的重要途径。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中国体育旅游结合新的发展需要,结合新经济、新基建、新需求、新客源,取得多元化突破性发展。中国体育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后得到快速发展。1991年刘杰首先将体育旅游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进行研究[1]。自此,我国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给出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定义,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研究范畴和研究重点时刻变化并越加深入。每一个发展时段,不同的学者对体育旅游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对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体育旅游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互联网+体育旅游及其他热点进行研究。由于文献数量巨大,显然运用阅读法和归纳法进行分析无法做到客观、全面。充分搭配使用计量学的方法可以对文献数据进行多元化、动态化地分析,科学知识图谱就是其中重要的文献分析和可视化的方法。近年来,体育旅游等学科研究开始用CiteSpace软件,开展对国内海滨体育旅游、乡村体育旅游、国内体育旅游、冰雪体育旅游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V.5.8.R1软件对知网收录的1992年2月—2021年8月有关体育旅游的文献进行分析,采取图形展现的方式深挖研究主题的变化过程,利用阶段划分和文献解读更加直观地呈现研究内容的演变特征,从而预测体育旅游的研究趋势,为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

1 研究方法与数据由来

1.1 研究方法解析

CiteSpace是陈美超团队开发的一款应用于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软件[2]。通过文献共被引和耦合、主题和科研合作网络等分析判断一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科研前沿,探测学科研究特征及演变趋势,以及不同研究主题之间的关系等[3]。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选取Top 50 perslice的参数,工作时间是2021年8月13日,时间跨度为1992—2021年(Slice Length=1),使用Pruning(剪切)联系中的Patufinder(寻径)功能。

1.2 数据由来

CiteSpace软件对文献数据有高广度、高精度的要求,本研究以“体育旅游”为检索词,使用主题检索高级检索中国知网发现: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的文献较多,且内容、方向、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文献所占比例较低(如图1)。大量混杂的数据会造成知识图谱研究重点不居中,难以反映中国体育旅游研究的进展状况。而且布拉福德文献离散理论定律指出,学科的权威文献通常会集中发表于核心期刊[4]。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核心期刊进行主题数据检索,共检索文章1 498篇,剔除卷首语等不相关文献,共获得文献1 479篇,检索时间是2021年8月11日。

图1 1992—2001年中国体育旅游文献数量图

2 结果分析

2.1 发文量的时间分析

文献发表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状况,纵观中国体育旅游的研究,呈现了缓慢推进、快速增长、平稳发展三个阶段。在中国知网里记录的第一篇核心文章出现在1992年,这也是本研究选取研究时间的初始点所在。直到2000年,有关体育旅游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少,研究群体较少,力度小,8年的时间里共发表核心期刊137篇,体育旅游的研究属于起步阶段;2001—2011年是第二个阶段即快速增长阶段,并在2011年达到了顶峰。为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把2001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同年,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并取得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权。学者开始对体育旅游投入更多的关注与研究,并意识到体育旅游不仅是一种消费时尚,更是体育旅游一个新兴产业,开拓体育旅游市场需要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管理体系。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体育旅游等相关业态的发展。在此阶段,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体育旅游的市场特征、体育旅游的品牌营销策略等。2012年后研究迅速减少,并一直呈平稳态势延伸发展;第三个阶段是(2012—2021年)平稳阶段。这个阶段,体育旅游的发展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把全民健身与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体育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增长。先后出台《全民健身计划》《关于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各省份也结合各自特点,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发展体育旅游的具体措施,促进产业融合:云南省下发《云南省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实施方案》,并先后制定《云南省户外运动旅游专项规划》《云南省航空旅游专项规划》,形成了康体休闲游、健身训练游和观赏体验游等旅游产品;贵州省印发《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即将要建设30个城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30个景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2年建成山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强省。

2.2 文献作者解析

对研究文献中的作者进行解析得出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其中得到 610个节点、228 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1 2,作者间的合作密度较低。文献中作者的发文量存在差异,高发文量的作者较少,断层明显。发文量在10篇以上的学者有刘少英14篇、于素梅12篇,周道平10篇,仅占发文数量2篇以上所有作者的1.57%,且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最多达14篇。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有刘少英、周道平、张小林、黄海燕、于素梅等。从半衰期来看,周道平、刘少英的影响期限为两年;其他学者的影响力非常短暂,一般为1年时间。

从作者合作分布可以明显看出作者之间合作较为松散,单独发文的作者较多,合作的群体较少。其中较大的合作群有: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刘少英、周道平、张小林的研究团队,于2002—2013年从风险投资、产业关联和布局、环境支持、政策研究等方面对我国西部旅游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的姜付高、曹莉的研究团队,对沿海城市体育旅游结构优化、绩效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李海、盘劲呈的研究团队,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动机、意愿进行分析并探究体育旅游体验的构成及内部要素间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史兵、张金桥的研究团队,用要素禀赋与体育产业发展间的关系、意义以及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从作者间合作角度可以看出,进行体育旅游研究的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合作关系中的作者均来自同一所高校的体育院系,跨学科、跨单位合作的团队还在逐步建设中。作者在体育旅游方面学术共同体互动不频繁,研究文献互引率较低,还未达成一定的学术共识。学者之间研究方向离散也是体育旅游研究基本概念尚未统一、一直在变化的原因。

2.3 研究文献关键词分析

2.3.1 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分析

关键词作为一篇学术论文重要的文献标识,是对全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炼[5]。半衰期较长说明学者们对该关键词关注的时间持续较长。通过图2可以看到,体育旅游文献分析关键词中有21个突现词,其中,突现度排在前十位的是体育经济、产业融合、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旅游、旅游产业、体育旅游资源、发展对策、乡村振兴、西部地区、一带一路。从时间序列来看,2001年以前的突现词为体育旅游业和民族体育旅游;2001—2011年间的突现词为体育旅游资源、发展对策、西部地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生态体育旅游、发展策略;2011年之后为民族传统体育、群众体育、休闲体育、乡村旅游、体育经济、产业融合、旅游资源、旅游产业、一带一路、体育文化、乡村振兴。

图2 1992—2021年前21位突现关键词示意图

从关键词的突现度和时间节点来看,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和学者对其的研究受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显著。从突现词影响的周期来看,“体育旅游业”领域时间最长为9年,“民族体育旅游”“乡村旅游”为8年,“体育旅游资源”“体育经济”“产业融合”为7年。但从中可以发现体育经济、乡村旅游一直在其中贯穿始终。2013年以后,跟随着国家号召和体育旅游发展的实况,休闲体育、产业融合、一带一路、乡村振兴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前沿。

2.3.2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可以反映关键词出现频次和结构之间的关系[6]。图3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有 667 个节点、1 153条连线,密度为 0.005 2。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共现次数成正比即节点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间的共现的关系。由图3可以发现,“体育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体育经济”等关键词频率最高。体育旅游兴起和发展于欧美,是以体育体验为目的,涉及体育赛事观看、体育场馆参观、体育项目参与等内容。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交叉渗透的产业,在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需求侧的影响中,体育旅游成为新兴的消费热点,在新形势新背景的影响下,旅游业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品质化体验阶段转变,转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体育旅游产业带动的经济增长作用持续增强,成为国家的平稳发展的“稳定器”。

图3 1992—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图4 1992—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研究主题变化时区图

国内体育旅游的主要研究热点分为 15个聚类,每一个聚类代表我国体育旅游的研究热点,依据聚类特点,再结合文献内容,排除主题相近聚类,将其分为两聚类知识群。第一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包括#6体育休闲旅游、#8乡村体育旅游、#9民族传统体育、#12民族体育旅游、#14休闲体育旅游。第二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包括#5体育赛事、#10体育小镇、#11体育旅游博览会、#15老工业城市。

第一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指考虑到目前和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满足游客、工业、环境和当地社区需求的旅游业[7]。显然,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对于体育产业而言,旅游为体育提供了新的消费内容,旅游地为体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激发多元消费,也为体育产品提供投入产出的闭环,形成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各行业都在国家政策号召下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以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目的。体育旅游作为新业态新产业吸引资本、技术、管理、信息、人才等内容流向农村地区,从而推进农村地区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农村先天的土地资源、乡土文化也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郑芳在充分论证乡村振兴和体育旅游目的地逻辑的相关性上,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政策、技术五要素为梳理架构,广泛证明体育旅游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黄鹂对乡村体育旅游进行了充分调研,发现乡村体育旅游产业创新性不足、专业人员匮乏、制度安排薄弱、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尽于人意,于是提出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建立规划系统,建设基础设施,深化教育改革等措施可实现持续发展[8]。综上所述,“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关注的社会问题,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三农”问题的改善。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对乡村城乡一体化、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乡村劳动力人口转化以及乡村文化的传播都有积极的作用,加强政府主导、市场调控,发挥地方社会成员的主体作用,保障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可以成为发展乡村体育旅游的重要措施。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极具特色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这些体育活动融合当地节日、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可以促进体育旅游发展。邓杰等指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以户外体育锻炼为主,且不能脱离民族本身,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资源,一旦脱离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杨巍等通过调研发现太行山区民间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独特,提出河北地区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网络化联系,统一协调国际太极拳大会、保定空竹大会、吴桥杂技节、各地方传统民间花会,实现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与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包希哲等在“一带一路”视域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品牌的共建机制,论述新疆、西藏、四川、广西、云南、东北三省等省份蕴藏着丰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旅游品牌项目,是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品牌价值共建的重要省份。目前各省份进行旅游精品线路规划布局时,非常重视各地间发展合作从而达到合作共赢,这些民族风情的线路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嵌入其中,重点突出,最终实现了旅游产品精品化、旅游文化多样化、旅游品牌差异化。可见,坚持跟随国家利好政策引导,催化体育旅游囊括极具民族性、文化性、独特性等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实现体育旅游差异化发展的同时进行品牌化建设。

目前学者对休闲体育旅游与体育休闲旅游的研究同时存在,两者没有明确的概念划分,研究领域界限模糊,这与我国引进欧美先进体育休闲旅游思想有关,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与英国的高校都设有体育休闲旅游学院,我国普遍认同其是旅游和休闲体育深度融合的新形态。借着北京冬奥会、冬季残奥会举办的契机,国家出台《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 年)》《全国冰雪场地设施建设规划(2016—2022 年)》等系列文件,从方针政策、实现路径、目标措施、落实主体等方面为冰雪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张苗苗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拉动、长吉图和长吉一体化发展,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知识、技术、了解相关培训机构,成立冰雪项目培训中心,引进优质、前沿的师资力量,共同培养新时代冰雪人才;胡雁发现国外高校的体育休闲专业开设课程还是以与国际旅游知识相关的课程为主,但是高校学生系统的知识掌握不仅仅局限在旅行社与酒店,应该培养的是全面型人才。综上所述,学者更多地站在某个视角探讨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这有一定的说服性,但是对休闲体育旅游没有形成全面的行业架构,政府、企业、旅游者还是各取所需,没有形成统一的开发思路和利益内核驱动力。

第二聚类知识群:体育旅游产品的研究

体育旅游产品具有整体性特点,可以是规划的体育旅游线路,也可以是各项体育旅游服务的整体布局。体育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要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挖掘文化内涵,增强体验感。胡明洋指出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的发展亟需回归本质,应该运用互联网构建全民健身的赛事旅游平台,集思广益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旅游精品赛事,根据地区特点深入挖掘当地民族性及地域性特色,目标明确清晰契合政策方针的导向;和立新认为从构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角度来看,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是同步进行的,场馆、赛事、旅游是不可分裂的整体。2016年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全国各省份积极响应,立刻形成了特色小镇的规划和建设浪潮。特色小镇以运动休闲为主题,把体育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为体育旅游小镇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程文广指出体育特色小镇应秉承“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综合功能”的建设理念明确定位,增强民众认同感、社群归属感、环境责任感,传播体育传统文化、赛事文化的同时,倡导生态保护理念、可持续发展战略、践行生态文明行为,达到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王成在对比国内外体育小镇的建设后提出传统的体育园区侧重于形式上的体育产业汇聚,空间规划中更侧重于工作环境与配套设施是否到位的问题,而体育小镇建设的初衷在于通过体育产业与体育小镇的共建,以体育产业为支撑,将生活、居住、休闲等要素融合发展。由此得知,体育小镇是集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休闲旅游、社区功能于一体的乌托邦式群落,力求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三方面达成融合。体育小镇作为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项目,在满足群众体育诉求、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3 研究主题的演变

通过对中国体育旅游研究文献中关键词共现分析生成了图谱4,聚类分析得到评价指标Q=0.659 6,网络同质性平均值S=0.884 8,说明图谱网络聚类结果合理。这些关键词连接的关系跨度大,随着时间发展,关键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从中可以看出,近20年有关体育旅游的研究以体育旅游业作为出发点,向体育经济、体育产业、体育者、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出现前期集中后期散发的状态。

3 研究趋势预测

根据体育旅游发展的国内外背景、现状以及业界近五年的研究重点,未来体育旅游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旅游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研究需要加强。体育旅游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体育旅游的概念来自于西方,欧洲人用sport tourism,美国人用sports tourism,两词相差字母“s”,出现学术界的长期争论即“体育旅游”关注体育运动本身,还是关注体育运动和期间的旅游活动。在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的一个分支,往往从外部效应入手,从资源、产品、产业等方面对其进行概念界定,或从社会关系角度提出“总和论”,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9]这些观点从体育旅游产生的效益角度出发,随着体育旅游研究深度的加强和广度的提升,对体育旅游研究的本体论开始凸显。2017年,学者把体育旅游设置成五个维度进行探讨。谢彦君等将体育旅游看做是一种异地的具身体验理论命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学术认可。疫情影响下,大规模的赛事被取消,异地流动减少,对体质的重视、无接触、就近原则给体育旅游提出新的命题。因此,结合国外现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同时将现有的其他学科理论置身于“体育旅游”检验其适应性,探索体育旅游的本质和属性,架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探索多元化的乡村体育旅游发展模式。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旅游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引领助力打赢了这场脱贫攻坚战。乡村体育旅游以自然资源和体育设施为载体,以亲近自然、寻求刺激、娱乐、休闲于一体,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乡村体育旅游以乡村振兴目标导向,加快了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推动了城乡要素的流动,助力了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了剩余劳动力,传播了民俗文化,也为健康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的不断深入,文化自信的增强,各地注重旅游项目与民俗文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注重体育旅游项目的原生态保护,提高参与性和娱乐性,体现人与自然共生、经济发展共建共享。国家利好政策和市场需求,各省份极力构建冰雪、自行车骑行、登山、攀岩等乡村体育旅游路线,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体育旅游建设需要整体的规划,结合乡村的水系、植被、土壤等自然景观,带有田园、乡村风格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达到不断增进健康、体魄,锻炼身心、道德品质等目的。对体育旅游企业和地方政府以利益为尚的观测,直接造成当前乡村体育旅游同质化严重,土地资源破坏等一系列问题。黄鹂指出应加强乡村旅游规划的引领作用,发挥政府职能,切实形成制度机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增加体育、财政、环境、土地审批、旅游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避免职责与权利的推诿。因此,乡村体育旅游不仅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更是民众心之所向。立足地方特色,对乡村旅游的特殊案例进行研究极为重要。探究地方文化,寻求差异化发展,对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等有意义和价值。

(3)信息技术应用、体育旅游产业融合、转型升级、体育产业集群发展等将成为研究的重要领域。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信息技术的战争,将5G、AI、VR等新技术用于体育旅游的发展,对产业升级,改变供需模式都有深远的影响。产业实践理论结合经济、产业、地理、社会、统计等学科,现在体育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缺少信息服务、法律咨询、体育产品开发等相关政策配套措施[10]。产业集群可以实现高效配置和按照市场要求深度融合。产业集群除了市场导向,离不开政府的主导。拓宽融合的措施,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推动体育旅游融合的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创新经营手段,治理结构优化,提高体育旅游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强化体验过程,找寻贴切的文创产品,增加体育旅游客体的粘合度。体育旅游在推动城市产业集群和功能区划分、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影响力、城市再生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受疫情的影响,我国以体育旅游境外游转向国内体育旅游、城市周边体育旅游、乡村体育旅游为主的内循环。今后,从问题出发,从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其对体育旅游的影响,促使体育旅游的向纵深化发展。

(4)增强人民福祉背景下“旅游+”创新研究。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战略持续推进中和一系列优势政策的推广下,传统的 “+旅游”为基本的组成构成对相关的旅游发展要素进行网格化布局,体现出体旅模式创新化发展。疫情常态化下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随着5G的普及,物互联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与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最终实现体育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壮大乡村旅游,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提高海洋文化旅游开发水平[11],借助冬奥会,中国体育旅游再次发力,冰雪产业也迎来机遇。“三亿人上冰雪”“冰雪产业总规模达到1 000亿”成为未来几年冰雪产业的主题词。国家明确说明全域旅游将在“十四五”期间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主导。根据Gibson对体育旅游按参与、观赛与怀旧三个量化分子分类,让体育与旅游产业IP在技术创新方面相互赋能,拓宽渠道。因此,根据体育旅游发展的趋势,“旅游+”将更加多元化、常态化发展。

(5)在一定理论分析框架内对体育旅游产业衡量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均属于边缘学科,学者惯于对体育旅游进行“现状—问题—对策”的描述性研究。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类型对体育旅游竞争力研究、体育品牌创建、滨海体育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冰雪体育旅游某一领域进行论述与分析,这种缩小范围极具代表性,可以给体育旅游属性分析提供更多决策性作用。尤其针对具体案例的不同方面,构建定量评价指标成为重点。截止到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有关体育旅游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因此,在王玉珍、董二为体育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探讨后疫情时代,体育旅游定量指标构建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4 结 论

综上所述,在1992—2021年间,中国体育旅游研究人员之间合作较为松散,单独发文的作者较多,合作的群体较少,合作关系中的作者均来自同一所高校的体育院系,跨学科、跨单位合作的团队还未形成。研究人员在体育旅游方面学术联系不频繁,文献互引率较低,没有达成一定的学术共识。

在研究内容中,具有几大特点:一是研究主题政策导向性显著,呈现化的态势。发表的论文数量和研究内容热点、主题紧跟国家政策调控;二是学者从研究对策向多元社会实践研究转向明显。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自出现起就被认为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的新业态,学者更多的从供给侧的角度研究体育旅游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提升经济总量,使鼓励健身游消费和引导赛事游消费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恒定目标。随着体育旅游的发展,学者逐步认识到体育旅游是一种身体具身体验,满足心理、生理的感受;三是对体育旅游发展对策、模式等研究较多,存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视角。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以人群聚集和人与人交流为特点的体育旅游带来很大的冲击,目前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主要任务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生活、健康生活要求的提升,也进一步提高了健身主题公园、社区健身旅游的热度;四是学科研究转向多元化视角。研究主题从经济学为多数走向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五是对体育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构建指标体系,用指标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六是对体育旅游价值的研究体现全面人文关怀。体育旅游最初研究身体的参与感受,转化为人内心的满足,最终转化为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民生福祉。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对中国体育旅游的研究还存在薄弱环节。比如,严重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学界共识还未形成;体育旅游的文化流变、空间演化及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权利、法律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国内体育旅游地多集中在省域尺度,围绕空间特征、成因等分析不够深入。但可以达成共识的是体育旅游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康养、智慧监测等方面的影响,未来必定向着健康化与智慧化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旅游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