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动因与路径研究

2023-09-13夏正清荣敦国

山东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循环体育产业升级

张 杰,夏正清,荣敦国

(1.东华大学 体育部,上海 201620;2.上海商学院 体育健康学院,上海 201400)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负面因素叠加影响,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立足国内循环,“通过国内大循环的提质升级切实增强抗风险、防冲击的定力”[1]。“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局势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的成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内大循环为国内体育市场持续扩大提供了政策支持,而体育市场持续扩大为体育消费不断升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又提供了保障,进而加速国内大循环的推进。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体育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及时了解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动因,进而探讨如何促进体育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实现体育消费升级,从而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助力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消费与体育消费升级相关概念

体育消费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满足存在性消费后,以追求健身和娱乐为目的的个人消费行为[2]。主要包括用于购买体育服装以及运动器材,购买体育期刊、书报等实物型支出;用于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所进行的观赏型的消费;以及用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健身训练、体育健康医疗等参与型消费。

体育消费升级是国内大市场持续强健和体育产业不断扩大的必要环节,是各类体育消费支出在体育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其实质是体育消费结构的升级,主要包括体育消费生态、体育消费供给和体育消费观念三方面。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现状

2.1 体育消费生态:数字化消费生态环境升级

数字化创新技术的更新迭代,“互联网+”“智能+”等消费生态体系的构建,为体育消费升级带来了新通路。首先,以线上购物为代表的体育实体消费新模式,持续展露强劲的增长潜力。消费者在进行体育用品、鞋帽、服装等实体产品购买时,相比起传统线下门店,更青睐于线上购物。以李宁、安踏两大品牌电商数据为例,2021年上半年李宁线上营收占总营收的29.1%,安踏2021年的线上营收也达到了29%,相比于前几年都有所增长。其次,以穿戴型智能设备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不断普及,更多人开始接触、了解并使用智能化健身设备来进行日常体育锻炼,或使用运动APP、数字化设备等对自身进行健康监测以及作息管理。2022年,Keep、小米运动、华为运动健康等智能设备及软件都进入高下载、高使用榜单,表明数字化设备及线上体育APP逐步被大众接纳为一种日常必需品。此外,如糖豆这种以广场舞视频为主要卖点的APP也颇受老年人喜爱,活跃人数仅次于小米华为。

2.2 体育消费供给:服务型消费供给业态升级

体育服务型消费是指包括竞赛表演、休闲健身、体育管理活动、体育场地设施管理、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经纪与代理、广告与会展、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广告与会展等行业在内的服务型消费,是一种人们直接或间接参与体育运动的精神感知,通常又分为观赏型体育消费与参与型体育消费两种。

观赏型体育消费中,线上体育赛事转播成为热点。近年,体育产业联动其他广告、娱乐、影视等产业,各大体育媒体借助如“NBA”“中超”“法网”等大型体育IP,以体育赛事转播为核心,延伸搭建线上体育社区等社群平台,实现大量潜在消费者的集聚。如,腾讯体育由NBA赛事延伸的社交频道、苏宁体育出品的体育综艺节目《足球解说大会》等,都充分挖掘了体育赛事蕴含的商业价值。

参与型体育消费中,线上健身类APP成为热点。疫情下,线上健身APP弥补了线下健身场所的现实缺陷,一方面以多样化线上健身课程、个性化健身指导等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另一方面通过付费会员制、线上商城等实现盈利,为消费者打造一站式体育健身平台。

2.3 体育消费观念:多元化消费观念需求升级

当前,冬奥余热仍保持较高影响力,滑雪、滑冰等冰雪运动仍进一步走入大众视野。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冰雪运动场馆以及各类滑雪场也大幅度增加。除冰雪运动以外,类似户外垂钓、划船、冲浪等小众体育运动也相继崛起,不断被更多人群尝试,由此带动了相关的体育服饰、体育装备、体育培训的需求也一同增长。

3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动因

体育消费升级主要指体育消费结构优化,特别是将消费结构从体育制造业逐步向竞赛表演业、休闲健身业转变。这既需要国民具备足够的经济实力以用于体育消费,同时也需要体育产业不断朝向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要打通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各个环节,尤其是要以促进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作为新格局的基点,而国民消费主要集中在竞赛表演业以及休闲健身业,这就为促进体育消费升级,转变体育消费结构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体育消费升级也能有效作用于“双循环”,成为国内消费大循环的坚实基础。

3.1 国内消费大形势为体育消费升级筑牢现实基础

3.1.1 良好的经济基础

首先,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14.36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 128元,相比于2013年增加了16 81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 412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8 931元,相比于2013年分别增加20 945元以及9 501元(见图1)。由数据可知,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上升,可支配收入的上升为体育消费升级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4]。

图1 2013—2021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其次,居民消费支出上升,消费结构优化。2021年,国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4 100元,相比于2013年增加10 786元(见图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0 30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5 916元,相比于2013年分别增长11 818元以及8 430元,同时恩格尔系数从2013年的35.9%下降至2020年的29.8%(见图2),说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呈现不断优化态势,人们在食品烟酒的消费逐渐下降,在其他方面的消费不断提升,表明体育消费升级存在巨大潜[3-4]。

图2 2013—2021年我国城镇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情况图

3.1.2 全民健身战略赋能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标志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从无到有[5]。“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体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高质量发展[6],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正在实现“从有到优”的转型变化[6]。

(1)群众体育不断发展完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相继出台,群众体育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体育工作思路,群众体育发展的顶层设计、改革创新、以“六边”工程为抓手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等都进一步的发展完善[7]。一方面群众体育发展通过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以促进个人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人民为核心的理念,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主要的政策和抓手,落实推进国民健康促进体系,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国民更加高度重视身心健康,运用各种办法和途径开展居家锻炼,体医融合成为热门,2019年1月,青岛成为首个体医融合试点城市,这些政策和举措是实现以国民经济大循环为主体,促进消费升级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群众体育通过体育产业新发展以带动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各大城市以规模化体育项目和竞赛带动经济增长的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例如,以城市马拉松带动当地各行业发展,《马拉松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国马拉松赛事在2020年催生出1 200亿元的产业规模[8]。

(2)学校体育承担时代使命。学校体育作为“立德树人的育人工程”[9],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实践的创新进展,体育育人的价值被不断挖掘。耿洁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目前高校落实《全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总体达标度为64.57%[10],虽然仍然有问题待改进,但总体算是达到标准,这表明我国对于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同时目前所取得的成效也证明了我国具备良好的基础。

3.2 体育产业新业态为体育消费升级释放内需潜能

体育产业逐步趋向健全,已基本形成竞赛表演、场馆服务、培训指导、产品指导、健身休闲等不同模块全面发展的体系。不仅如此,在现代化背景下随着体育产业领域不断纵深化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传媒等新兴行业也不断产生。(1)体育产业体量巨大。2018年,体育产业总体体量达2.66万亿元,相比于2015年上涨近1万亿元;2019年,体育产业总体体量达29 483亿元,在原基础上增加了11 248亿元[11]。(2)体育服务业稳健发展。体育服务业包括8个核心部分,如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体育传媒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体育健身休闲业总资产超过了3 100亿元,法人单位47 000个,而体育传媒业2018年全年营收超过420亿元,利润可达到80.2亿元,法人单位7 000个[11]。(3)体育制造业态势向阳。以2018年为例,体育制造业营业收入总共达到12 587.2亿元,总利润超过850亿元,其中运动服饰营收贡献占比最高,占41.3%以上[11]。(4)体育市场繁荣活跃。根据统计,2018年,体育用品及产品销售、代理法人单位已超过5万,资产超过4 400亿元。体育用品、器材法人单位大约在3.4万,资产超过1 100亿元。在体育市场中运动服装等销售额可以达到3 100亿元以上,营利可以达到236亿元,明显高于其他领域[11]。体育产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居民对于体育产品的消费也日渐提升。

3.3 人民需求多样化为体育消费升级增长经济热点

3.3.1 体育消费需求转变,服务型体育产业逐渐占据主导

国民体育消费需求逐步向体育服务业转变,更追求丰富性、多元性的品质服务[12],这种转变对于体育消费升级具有推动性以及导向性作用。休闲健身、竞赛表演逐步成为了当前的消费热点,同时,休闲健身与竞赛表演的崛起也会带动体育场馆、体育旅游等领域的进一步升级[13]。在体育竞赛方面,受新冠疫情影响,较多大型比赛包括CBA、WCBA等都采用了限制观众的赛会制,但观众热情依然高涨,通过线上APP观看体育赛事的观众数量居高不下。在休闲健身方面,社区公共健身区域、体育公园等公共性体育设施数量不断增加,在盈利性健身场馆中选择专业私教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同时人们喜爱的体育项目也更加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潜水、滑翔、跳伞等水上运动、极限运动。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冰雪运动影响力和参与人数也大大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率达24.56%,3.46亿人参与冰雪运动[14]。这些现象表明当前体育消费呈现出由“实物型”消费为主向“体验型”消费为主转变的态势。

3.3.2 体育产业技术创新,数字技术赋能体育加速发展

当前,数字技术已迈入体育领域,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体育锻炼模式成为人们愿意接受的一种热门形式。在强大的科技背景支撑下,(1)体育制造业在数字技术下缩短了制造周期,降低了制造成本,产品质量与其他服务也更为完善。数字化体育产品能够根据适用人群的不同种类与偏好精准定位需求,在满足人们体育消费需求的同时也提供了个性化高品质服务,并逐步形成模块化态势与集成体系;(2)智慧体育场馆持续建设,通过将体育场馆信息化、数字化实现传统体育场馆的功能优化与升级。利用5G、VR等先进技术,带给人们不一样的竞技体验与观赏体验,同时,包括智慧停车场、人脸识别等其他领域的数字技术也不断运用在体育场馆中,进一步提升智慧体育场馆的综合性能,不断增强人们的消费体验[15]。

3.3.3 体育政策持续推动

根据《2021年大众健身行为与消费研究报告》显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人们在参与体育健身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依然高涨。相关政府部门也不断出台政策鼓励人们参与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国家体育总局已发行复工方案,各地体育局也提出体育产业工作要点。同时,配合双减政策落地,全国各地青少年在切实减负后,积极投入到各种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班以及社区体育活动中,进一步加速了我国体育消费升级与国内大循环。

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现实挑战

4.1 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限制体育消费升级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在国家与政府的带动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但是,发展的过程亦是一个充满问题的不稳定的过程。体育产业目前的发展也表现出不稳定和不充分的特点。其中,不平衡主要表现在:(1)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城市体育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乡村体育发展。李燕等在研究河北城乡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城乡体育设施差距、场地分布差距、经济投入差距、结构差距等问题[16];(2)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2019年江苏省体育产业总产出为4 620.42亿元,上海市体育产业总产出为1 780.88亿元,而相比之下中部的河南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只有1 232.43亿元,明显少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在客观上会造成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困难。

4.2 体育产业供需不平衡,体育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自从2014年国务院颁布46号文件以来,体育产业在各个模块都迎来了蓬勃发展。但是,相比于旅游业、文化业而言,体育产业短板依然明显,与欧美国家也存在差距。(1)体育场地数量不足,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不高。截止到2021年,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虽已超2.20平方米,不断接近2025年达到2.60平方米的预期,但是相比于美国人均16平方米以及日本19平方米仍然有较大差距,并存在高质量场馆使用率不高的现象,绝大多数场馆更多将出租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2)高质量体育产品供求不对等,品牌效应难以凸显,同质化现象严重[17]。李宁集团2021上半年营收达到101.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但是反观国外著名体育品牌,耐克在2021年第四季度营收123.4亿美元,阿迪达斯在2021年第二季度营收103.45亿欧元,可见国内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核心质量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3)赛事服务总体质量有待提升。国内大型体育赛事除CBA以及中超外,其他体育赛事短板较为明显,高水平的竞赛表演是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而目前国内中高端体育赛事质量不高,无法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赛事体验需求,从而导致中高端体育消费外流现象,这也是当前体育消费中的新特点[18]。

4.3 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有待进一步成熟

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是促进体育消费升级的先决要素。而体育消费情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1)体育消费观念尚待进一步引导。相比于20世纪及21世纪初,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身体以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且也愿意在体育项目上出资花钱,这是一个好的趋势。然而,目前人们更多的投入仍然在实物型消费中,表现为购买体育器械、运动服饰等,而对于观赏性、体验性的高品质体育消费在观念上仍显滞后,这同时也是我国体育制造业一直占总产出比约50%的原因。(2)非健康体育消费占比较高,主要表现为电竞业消费。《2021年中国电竞运动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 年我国电子竞技用户4.25亿人,其中25岁以下占30%。(3)不合理体育消费现象不断萌发,以平台“炒鞋”作为主要体现。近年来,在各大平台上屯鞋、“炒鞋”现象屡见不鲜,“炒鞋”背后反映的是当前的一种体育消费观念。“炒鞋”本属于一种泡沫经济,促使体育产品成为一种金融产品,不仅不利于我国体育消费升级,更表现出体育消费观念的不成熟。

4.4 供需链体系较为薄弱

(1)体育产业受新冠疫情影响冲击较大。体育产业作为小众产业,其产业链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较为明显,稳定性较弱[19]。2019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1.1%。而2020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相比于2019年下降7.2%,增加值下降4.6%。由于体育运动多以线下活动为主,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原先许多线下聚集性体育活动以及体育赛事被迫取消,以居家锻炼方式进行取代,这对于体育产业的生产端与消费端同时造成影响与冲击,使得国内体育产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资金缺乏、人才稀缺、生产受阻等问题。(2)体育消费存在权益风险。在数字技术进入体育领域以来,“线上+线下”的体育消费模式逐步取代原先的线下体育消费。一方面,在数字技术尚未成熟的今天,包括网络欺诈在内的各种权益风险充斥在体育消费中,将会导致消费公信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数字技术尚未成熟,通过数字技术促成体育消费产业化存在风险,并且从产品本身而言与国际大品牌竞争也较为困难。

4.5 体育产业技术融合有待提升

(1)数字技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极大程度地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也促进了体育消费升级。然而,数字化发展程度不高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现阶段数字技术更多是“锦上添花”。目前的智慧体育设施,例如,惠民健身跑道、社区智慧体育器材等智慧化程度不高,更多表现为人脸识别,流量统计、语音提示与指导等等,只是将数字技术与体育产品之间进行简单结合,并没有体现出数字技术真正的优势,也暴露了体育产业与体育消费和数字技术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2)体育运动的特殊性使得运动场馆的必要地位难以撼动,人们依然需要前往体育场馆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数字化技术无法完全取代线下运动。

5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体育消费升级的路径

5.1 进一步整合资源管理,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

(1)政策要素:推动城乡体育产业协同化。推动城乡体育产业一体化,政府应当制定合适的政策,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加强宣传,吸引投资,推动城市对于乡村进行“反哺”。此外,要立足于乡镇本身,大力发展乡镇体育产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乡镇体育在政府的保护下茁壮发展,赶上城市体育的发展节奏,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努力的减少目前的城乡体育产业现实差距,实现城乡体育产业协同化与一体化。

(2)资源要素:整合体育消费资源。有效整合体育消费资源是推动体育消费升级与结构转型的重要抓手。例如,通过举办马拉松比赛,将竞赛表演业与旅游业进行资源整合。开设体育特色小镇,将体育场馆业与旅游业进行整合。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当地资源与特色,将休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场馆、与旅游业、医药业等进行合理整合,不仅能满足大众体育多元化需求而且能刺激消费结构升级,还能有效破解地区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

(3)服务要素:完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一种权变的均等化,既要满足国家标准,同时也允许不同省市、地区在统一标准基础上能够灵活权变的一种均等化。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可以在达到国家标准均等化的基础上有本地区更高的标准,这并不影响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概念。此外,在完善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应当要强化对于细节问题的关注,例如,不同社区体育健身器材数量、种类是否按照规定标准设置,是否按照要求对于体育健身器材进行定期维护等等,这些细节问题也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环。

5.2 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体育产品

(1)深入推动“体育+”与“+体育”融合发展。从+体育角度来说,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融入至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能够优化产品,强化特色,突出优势。例如Keep等健身APP,通过数字技术完全能够实现让业余人士掌握锻炼技巧。除此之外,智慧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健身设施等,在技术上也降低了体育运动的专业性,有助于推动体育群众化。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将体育产业与旅游、养老、医疗等产业进行有机结合,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2)提升竞赛表演及休闲健身业产品质量。由于近年来受到国际赛事品牌的冲击及影响,竞赛表演业应注意质量上的创新驱动。例如,CBA在2018—2019赛季进行的改革,在原先基础上提升季后赛竞技水准,使得比赛观赏性大幅度提升,给与了观众良好的赛事观感。同时,休闲健身业也应不断提升水准,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以质量驱动为先导,不断探索线上+线下的产业模式,深入挖掘休闲健身与养老、医疗、旅游等其他产业之间的联系,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推动体育消费升级。(3)推动体育赛事品牌城市建设。利用体育赛事的外部性特征,结合城市特点,建立体育赛事品牌城市。例如,上海通过举办国际马拉松赛等大型赛事,以体育赛事为契机,带动体育产业、旅游业等多重领域共同发展,对于促进我国体育消费升级,促进双循环有着良好作用。

5.3 进一步引领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可持续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对于体育消费升级同样具备引领作用。(1)政府应该通过各大媒体、公众号,并结合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热门线上平台宣传正确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通过专门制作视频、动画、录制采访视频、推出相关推送等方式进行大面积覆盖性宣传。同时,也可以注重体育明星效应,强调体育明星代言的正面引导作用,就体育消费观等问题进行呼吁。例如,通过体育明星代言,鼓励人们在竞赛表演业以及休闲健身业中进行消费,落实“花钱买健康”的理念,既获得了身体健康,更收获了心灵上的预愉悦。(2)保障体育服务质量。政府应当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体育产品质量,优化完善质量认证标准,以“绿色体育消费”理念贯穿于体育消费与体育服务中,从而引领正确的消费观念。(3)对于电子竞技体育消费进行合理规制,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应当对未成年人及青少年在消费端进行引导,进一步完善实名认证、消费保护等渠道,游戏企业应树立自觉,在健康、良好、有序、稳定的环境下创造财富。

5.4 进一步优化产业供需链,保障体育产业稳定性

(1)推动基础设施多元化。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改变原先单一场馆的方式,可尝试进行分类建设,例如建设专业体育场馆、老年人体育场馆、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并使之配合有效。(2)加速发展户外运动产业。户外运动产业不需要场馆作为基本单元,其所需器械对于当前产业结构可起到调整作用。因此,可尝试探索户外水域、山域、林域等资源开发,并建设符合户外相应环境的运动场景,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建设国家户外体育公园等,探索“水+陆+空”的全方位户外运动格局[20]。(3)促进产品结构转变。利用大数据,追踪体育用品受众程度与喜好比例,从生产端、供应端改变原供应比例,并追加投入,研发出体验感更强、质量更高的产品,从而刺激需求端进一步扩大,生成新的、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产业链,从而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刺激国内大循环。

5.5 进一步加强技术融合,实现体育产业数字化

体育产业数字化通过引进现代数字技术并与体育产业进行融合,从而提升产业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实现体育产业现代化,这对于促进国内大循环有着积极意义。(1)加快技术融合。需要进一步挖掘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结合其优势以及体育产业自身特点进行深度融合,同时,由于数字技术对于体育产业而言仍是一项新技术,因此需要留有一定程度的容错空间。(2)加强平台供给。在现有体育行业协会基础上进一步尝试产业联盟,结合优势,取长补短,从而实现公共发展。同时,充分利用双创大赛、中国国际体育博览会等赛事、会展平台,并从中发掘、选拔出一些优秀项目、优秀企业,加以培养。(3)加大资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数字体育研发中心,进一步实现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体育消费升级。

6 结 语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需要在新的理念下实现高质量发展,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动下,国内消费大形势为体育消费升级筑牢了现实基础,体育产业新业态为体育消费升级释放内需潜能。同时,体育产业发展、供需不平衡等限制了体育消费升级,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管理,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体育产品,进一步引领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可持续;进一步优化产业供需链,保障体育产业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技术融合,实现体育产业数字化;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消费潜力、扩大内需,建设强大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才能推动中国经济航船行稳致远。

猜你喜欢

双循环体育产业升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回暖与升级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